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ad Centrality and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LIU Yaolin WANG Huimin +3 位作者 JIAO Limin LIU Yanfang HE Jianhua AI Ting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511-522,共12页
Road network is a corridor system that interacts with surrounding landscapes,and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action helps to develop an optimal plan for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oad network is a corridor system that interacts with surrounding landscapes,and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action helps to develop an optimal plan for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ad centrality and landscape patterns in the Wuhan Metropolitan Area,China.The densities of centrality measures,including closeness,betweenness,and straightness,are calculated by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The landscape patterns are characterized by four landscape metrics,including percentage of landscape(PLAND),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HDI),mean patch size(MPS),and mean shape index(MSI).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is then used to quantify their relationships at both landscape and class leve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ntrality measures can reflect the hierarchy of road network as they associate with road grade.Further analysis exhibit that as centrality densities increase,the whole landscape becomes more fragmented and regular.At the class level,the forest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becomes fragmented,while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s and turns to more compact.Therefore,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bility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centrality densities estimated by KDE in qua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ads and landscapes,can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valuable guidanc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land-use planning as well as a new insight into ecological effects of ro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 centrality landscape pattern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 landscape metrics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China
下载PDF
Evalu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2
作者 Jinhua TANG Yinghui LI +2 位作者 Gangqiang CHEN Lei YU Sujuan L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0期1809-1811,1832,共4页
The l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value contains the gas regulating function value, air purification function value, water conservation value, land conser-vation value, soil nutrient conservation value and maintain ... The l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value contains the gas regulating function value, air purification function value, water conservation value, land conser-vation value, soil nutrient conservation value and maintain biodiversity valu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arket value and the data of Hubei Statistical yearbook,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value is 730 038.69Mil ion in 2007-2009, and 714 774.99 Mil ion in 2010-2012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fter three years of development,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of ecological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has increased by about 3.97%. From the point of each composition, the im-portance of gas regulating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is the forefront. From the poin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highest of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was Huanggang (1.725 bil ion yuan), the lowest was Ezhou (217.868 6 mil ion yuan) in 2010-2012. From the point of space changes, the land ecological value increased only in Qianjiang city, while farmland ecological value in other cities was fal ing The conclusion is of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regional land protection policy and the farml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for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nd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下载PDF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Road Network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Spatial Syntax 被引量:6
3
作者 Chengliang Liu Ruilin Yu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2年第2期128-135,共8页
Based on space syntax theory,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the road network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has been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building a series of accessibility variables. Topologic connectivity in the ac... Based on space syntax theory,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the road network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has been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building a series of accessibility variables. Topologic connectivity in the accessible rings appears to be broken;traffic axis network is in spatial structure of hub-and-spoke and fishbone-like. Mean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classified road network have led to inefficiency of its network servo and its ever-worsening capability to respond to traffic jams. Besides, two band-like integrated cores of which one is east to wes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other is north to south along Beijing to Guangzhou Railway, have become the first level traffic axis in the whole network,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entire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This consequently has strengthen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Wuhan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bands’ crossing. In short,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that classified space morphology, the urban system, the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re highly interrelated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to the high level highway network featured by freeway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which is well in line with that of road network acces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SSIBILITY ROAD Network Space SYNTAX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下载PDF
Exploring the Scale Effects of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Evidence from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被引量:1
4
作者 YANG Fengyanzi HU Weiya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6期1116-1127,共12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MCL) at multiple scales. The study area is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China. The entropy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MCL) at multiple scales. The study area is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China. The entropy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were employed for the analysis of combined land use/cover dat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data, popul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from the multi-scale perspectives of cities, counties and townshi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had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ts overall spatial patterns were relatively robust, which did not change very much at the single scale.(2) At each single scale, the MCL’s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had spatial heterogeneity.(3) Scale effects existed in the MCL’s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From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scale, to the county scale, and to the township scale, the MCL’s trade-offs were changed to synergies, and some synergic relationships were enhanced.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deepening the multiscale analysis of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The conclusions might provide a basis for helping policy-makers to imple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t the right spatial scale, and to promote the higher-level synergies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to realize its sustainable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tainable cultivated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scale effects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原文传递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luster Space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mid Evolution of Power Relationship
5
作者 Yan FENG Jianwei YE +1 位作者 Yaping HUANG Caige Li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第2期6-14,共9页
With the urban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luster appears in some metropolitan areas, among which Wuhan can be taken as a typical c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Wuh... With the urban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luster appears in some metropolitan areas, among which Wuhan can be taken as a typical c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Wuhan metropolitan cluster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relationship. A "twin-city" approach is developed in the peripheral area of Wuhan caused by the game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With the equ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all directions and the alliances between different district governments and capital, the balancedly embedded cluster space is formed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nd if there are no hug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nges, the cluster space in Wuhan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of power relationship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cluster space forma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6
作者 云昭洁 范欲晓 徐倩 《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4期16-20,共5页
将2014—2021年分为四个时间段,构建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及影响因素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时空特征;采用QAP回归分析,探讨创新主体、经济水平、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研发机构对武汉都市圈协同创... 将2014—2021年分为四个时间段,构建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及影响因素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时空特征;采用QAP回归分析,探讨创新主体、经济水平、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研发机构对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武汉都市圈城市间协同创新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中心的星型结构,其协同创新网络可分为三个梯队;创新主体、经济水平、技术邻近、研发机构对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仅在早期表现出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都市圈 协同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创新主体 研发机构
下载PDF
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研究:共存、补充抑或替代
7
作者 牛强 郭艺凯 伍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5-1448,共14页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引发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的变革,致使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日趋复杂。文章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基于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和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运用改进累积机会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引发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的变革,致使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日趋复杂。文章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基于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和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运用改进累积机会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从空间分布视角探究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的的空间竞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空间分布上,相较于传统餐饮服务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外卖O2O服务更为均质化,且在近郊区增长更快;2)两者空间分布关系上,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但关联程度逐渐减弱,局部上在中心城区呈现高-高聚集,在近郊区呈现低-低聚集为主、高-低聚集为辅,反映与区位有明显关联的空间异质性;3)在两者的竞合关系上,中心城区以共存关系为主,近郊区以补充关系为主,替代关系不显著,而人口密度、餐饮店铺数量、地块属性是关键影响因素,共存关系主要存在于人口密度高、这两类餐饮店铺数量多的成熟居住区,补充关系主要存在于人口密度低、外卖店铺数量多且传统餐饮店数量少的居住-工业混合布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卖O2O模式 传统餐饮服务 空间关联模式 竞合关系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都市发展区
下载PDF
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测度及空间扩散路径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8
作者 李江涛 文兰娇 张安录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总体特征。(2)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最快的区域均集中于武汉市及黄石市下辖区县。(3)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在县域尺度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非均衡程度有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2010年非均衡程度最低。(4)2000—2020年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分级的重心集中分布于武汉市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江岸区以及鄂州市的鄂城区。(5)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重心空间迁移方向为西北—东南—西北,其空间扩散路径整体呈现回旋状。该研究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在县域尺度耕地非农转换方向和均衡性的动态可视化,为协调土地非均衡发展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转换 空间非均衡 重心曲线 扩散路径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邓灵颖 李红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353,共9页
[目的]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造成大量资源消耗和高额碳排放,开展城市圈尺度的碳排放研究可以为城市圈碳减排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遥感影像和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武汉城市圈3期(2000年... [目的]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造成大量资源消耗和高额碳排放,开展城市圈尺度的碳排放研究可以为城市圈碳减排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遥感影像和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武汉城市圈3期(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由2000年的3 129.69万t增加到2020年的14 590.51万t,年均增长8.45%;(2)影响武汉城市圈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建设用地占比;(3)武汉城市圈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类因素对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城市圈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不同城市资源水平及发展重心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碳排放水平产生变化。在进行区域碳减排政策制定和碳减排任务分配时,应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发展 驱动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及耦合优化
10
作者 孟春妍 孔雪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8,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人—地—域”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系统探讨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及其优化路径。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和弹性系数模型。研究结果:(1)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 研究目的:基于“人—地—域”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系统探讨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及其优化路径。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和弹性系数模型。研究结果:(1)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指数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2020年结构与功能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根据结构与功能指数变化及弹性系数的组合特征,将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划分为6种类型。(3)协调增长区应找准特色发展主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减区应变被动虹吸为主动承接,依托特色引领产业发展;结构滞后增长区和结构减—功能增反向区应借助区位优势打造品牌,实现转型发展;功能滞后增长区和结构增—功能减反向区应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结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和分异性耦合特征,通过制定针对性分区优化策略,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结构 乡村功能 弹性系数模型 耦合关系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鲁棒性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11
作者 黄悦 李红波 欧国良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生态网络在不同破坏程度或干扰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鲁棒性,势必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基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识别,建立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鲁棒模型模拟随机干扰情景下的鲁棒性变化评价生态网络的稳定性... 生态网络在不同破坏程度或干扰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鲁棒性,势必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基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识别,建立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鲁棒模型模拟随机干扰情景下的鲁棒性变化评价生态网络的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进行拓扑网络提取,共生成117个节点和189条连接线,重要性等级较高的节点占23.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北部区域,重要性较低的节点占节点总数的51.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和东南地区;采用重力模型判别生态廊道重要性,得到17条重要廊道,28条一般廊道,重要廊道对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大影响;节点数量和重要度对网络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当节点失效率低于50%时,生态网络稳定性变化较小,整体处于较高的稳定性;当节点失效率在50%—85%时,生态网络极其不稳定;当节点失效比率达到85%时,生态网络开始瘫痪;依据生态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以及模拟结果,分别提出生态节点保护和廊道建设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稳定性 鲁棒性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土地利用冲突测度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12
作者 胡艺川 安睿 +1 位作者 杨佳明 刘耀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364,共11页
[目的]精准诊断城市圈的土地利用冲突区域,讨论自然、社会因子对冲突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可为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复杂性、脆弱性和稳定性多角度综合测度2000—2020年三... [目的]精准诊断城市圈的土地利用冲突区域,讨论自然、社会因子对冲突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可为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复杂性、脆弱性和稳定性多角度综合测度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考虑坡度、NDVI、距水域距离和距道路距离等自然、社会因素,多模型对比后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其驱动机制。[结果](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冲突失控区(热点)主要分布于中南部(武汉市境内)和东北部(黄冈和咸宁的山区带),时段内失控比例由70.09%降至67.13%;(2)相比于OLS和GWR模型,MGWR模型拟合精度更高,每一个自变量分配的可变带宽有效捕捉了尺度效应;(3)坡度、距水域距离是局域尺度变量,作用机制的空间差异较大;距道路距离、NDVI、年降水、年均温为区域尺度变量,回归系数的空间异质性相对较弱。[结论]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区域冲突状况有所改善;关注土地利用冲突驱动因素的空间作用效果可为城市圈用地矛盾缓解和优化管理提供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时空分异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基于百度指数的武汉都市圈城市网络特征研究
13
作者 彭海涛 连华 宁雷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6期84-92,共9页
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序列收集整理了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武汉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百度指数,构建城市网络模型,运用C-Value和D-Value的层级分析、优势流分析、多云线性回归等定量分析法,剖析武汉都市圈城市网络格局演... 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序列收集整理了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武汉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百度指数,构建城市网络模型,运用C-Value和D-Value的层级分析、优势流分析、多云线性回归等定量分析法,剖析武汉都市圈城市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圈城市间的网络联系水平差异较大,信息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的非均衡特征,武汉在都市圈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极化效应明显;武汉都市圈呈现较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网络层级结构,网络联系呈现圈层渐弱且有着空间邻近效应特征;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对武汉都市圈城市信息网络联系强度呈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度指数 城市网络 武汉都市圈 信息流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识别与分类
14
作者 龚佳丽 李红波 杨和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9-1817,共9页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运用MSPA方法、景观连通性评估、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VSD模型评价研究区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综合两者识别出的生态...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运用MSPA方法、景观连通性评估、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VSD模型评价研究区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综合两者识别出的生态修复区分类提出针对性修复保护措施。研究结果:①共识别出10处生态源地,总面积14 761.9 km^(2),45条生态廊道,19处生态“夹点”,7处生态障碍点。② 2010—2018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分别以潜在脆弱和轻度脆弱为主,潜在脆弱区面积占比下降12.85%,轻度脆弱区增加4.49%,非常脆弱区与极度脆弱区占比较小,合计占比从12.44%增长至16.89%。③共识别4处生态修复区,总面积3 779.7 km^(2),分为生态景观重塑区、重要廊道贯通区、人工修复区、产业转型区。本文将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融合到生态安全格局中能够更全面地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共同保障城市圈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脆弱性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
15
作者 黄悦 李红波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83-91,共9页
生态空间功能支撑城市圈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并随其多功能需求变化而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以千米格网为评价单元,选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土壤保持与休闲游憩6个功能指标,分析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的时空演... 生态空间功能支撑城市圈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并随其多功能需求变化而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以千米格网为评价单元,选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土壤保持与休闲游憩6个功能指标,分析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热点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了生态空间多功能的热点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和土壤保持功能总体上表现为减弱趋势,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休闲游憩功能总体上表现为增强趋势,其中休闲游憩功能增幅最大。(2)在研究期内,六类生态空间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水源涵养和休闲游憩功能的热点区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调节和生境维持功能的热点区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景观保育和土壤保持功能的热点区基本保持稳定。(3)社会-生态因子对生态空间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从整体上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素对生态空间各功能的影响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空间多功能的影响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多功能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构建探索
16
作者 郭诗怡 田雪 +2 位作者 刘媛 李丹哲 贺慧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1,共9页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型从而构建生态网络。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长达15年(2007—2021年)的鸟类长期观测数据和城乡环境数据,探究城乡环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识别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构建以鸟类为指征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保护体系。此外,基于城市扩张模型分析生态网络被侵占风险,对其进行重要性和敏感性分级,识别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难点和痛点。有望为面向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中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生态网络 公众科学 城市扩张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都市圈同城化空间特征识别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17
作者 邹游 向梦旭 李桂媛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8期1166-1175,共10页
同城化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目标,定量探究都市圈同城化空间特征,对都市圈实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例,从空间拓展、交通、人口、经济产业、公共服务的多维视角,综合运用夜间灯光、路线规划API在内的多源数据对都市圈同... 同城化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目标,定量探究都市圈同城化空间特征,对都市圈实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例,从空间拓展、交通、人口、经济产业、公共服务的多维视角,综合运用夜间灯光、路线规划API在内的多源数据对都市圈同城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武汉都市圈建成区呈“一核心迅速扩张,多散点稳步拓展”的空间特征;②驾驶等时圈呈“北高南低,中心高四周低”态势,公交等时圈则出现等时圈变形和飞地,“武鄂黄黄”核心区与“一小时通勤”目标存在差距;③人口密度分布呈“中心稠密,四周分散”的不均衡格局,人口跨市流动强度呈“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武汉是周边城市跨市流动的首要选择;④都市圈产业专业化及高级化程度不断提高;⑤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呈现“一核心,多中心”空间格局,部分设施有待优化配置。依据研究结论,从空间层面提出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同城化 多源数据 空间协同发展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城市竞争力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18
作者 邹游 吴嘉茵 +3 位作者 王惠莹 熊芮楹 余清舟 赵倩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91-700,共10页
以武汉都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经济实力、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环境状况、开放程度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各城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权重,得出城市竞争力得分,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综... 以武汉都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经济实力、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环境状况、开放程度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各城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权重,得出城市竞争力得分,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将武汉都市圈9个城市分为强势、中等、弱势3个等级,研究表明: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力较强,城市竞争力远超于其他城市,属于强势城市;黄石、鄂州、黄冈虽然不及武汉的经济发展程度,但具有文化底蕴和地理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的核心区,属于中等城市;咸宁、孝感、天门、仙桃、潜江在教育、环境、开放等方面短板明显,且天门、仙桃、潜江为省辖县级市,发展资源受到一定限制,属于弱势城市。依据竞争力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对各市未来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武汉都市圈 熵值法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角下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研究
19
作者 徐曼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5期45-48,共4页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谋划,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武汉都市圈位于长江经济带,区位条件优越、辐射范围广,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平台。武汉都市圈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谋划,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武汉都市圈位于长江经济带,区位条件优越、辐射范围广,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平台。武汉都市圈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约物质财富增长和共享效率。为了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武汉都市圈应强化交通互联互通、形成错位发展格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武汉都市圈 协调发展 示范效应 错位发展
下载PDF
知识创新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
20
作者 聂晶鑫 《开发研究》 2024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促进知识创新活动集聚是提升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为此,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采用科技论文发表数据,基于HDBSCAN空间聚类算法识别出知识创新集聚区,分析其类型、分布特征与影响因...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促进知识创新活动集聚是提升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为此,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采用科技论文发表数据,基于HDBSCAN空间聚类算法识别出知识创新集聚区,分析其类型、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发展区存在多个知识创新集聚区,按创新功能可分为生产型、知识型、孵化型3类,各集聚区均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总体形成纺锤体型的层级结构与“一核两翼”的组合格局。各集聚区的形成受到建成环境、产业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的综合影响,且不同类型集聚区形成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生产型集聚区主要受内部交通、游憩休闲服务与就医服务等因素的影响,知识型集聚区主要受上级扶持政策、科创服务与高校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孵化型集聚区主要受土地成本、孵化服务、产业准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新发展阶段,知识创新集聚区是城市集聚知识创新主体的重要空间,可从生产型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知识型集聚区的产业基础升级与孵化型集聚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等方面予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创新集聚区 空间聚类 逻辑回归 集聚效应 武汉都市发展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