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ation of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cological Fragile Region——A Case Study on Wuq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冰 王冬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7期1524-1531,共8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eco-economy in ecological fragile region with Wuq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Method] Eco-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Wuqi County in Shaan...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eco-economy in ecological fragile region with Wuq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Method] Eco-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Wuq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researched based on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population of impoverished people and 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Result] The areas with vulnerable environment and backward economy should establish a virtuous circle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clus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change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ragile region Ecological econom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Virtuous circle wuqi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下载PDF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 from Wuqi Paleolake in North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2
作者 GUO Jiao WANG Wei +2 位作者 WU Lijie CHEN Hongyun DONG Qiuy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8-9,共2页
Jinding core(ZK04,36°47′35.36″N,108°19′05.24″E)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Luohe river basin,north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lying to the southeast of Wuqi County about 20 km.The total depth of Cor... Jinding core(ZK04,36°47′35.36″N,108°19′05.24″E)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Luohe river basin,north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lying to the southeast of Wuqi County about 20 km.The total depth of Core ZK04 is 9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qi paleolak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in size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PALEOENVIRONMENT Chines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eservoir accumulation of Triassic Chang 6 Member in Jiyuan-Wuqi area,Ordos Basin,NW China
3
作者 CHEN Shijia LEI Junjie +5 位作者 LIU Chun YAO Jingli LI Yong LI Shixiang SU Kaiming XIAO Zhengl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253-264,共12页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the Chang 6 reservoir is contacted to the Chang 7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but the oil pool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complex in oil and water d...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the Chang 6 reservoir is contacted to the Chang 7 high-quality source rock, but the oil pool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complex in oil and water distribution. Through cores observation and fracture 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hysical property, mercury injection, logg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and comparisons of the sandbodies scale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gillaceous laminae and fractures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oil-bearing areas and in the central water producing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s are different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provenance were sorted out.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de oil in the eastern area has different Pr/Ph and sterane distribution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area. The oil and gas primarily migrated vertically.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nd 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arge-sc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Vertically,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is controlled by the scale of sandbody and the difference of physical properties, while on the plane,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connectivity of sandbodies, the argillaceous laminae between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and the fractures. The sandbodies of oil-rich zon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have large thickness, low shale content,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 weak heterogeneity, few argillaceous laminae and abundant fractures, all of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the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contrast, in the middle area with converging provenances, the reservoirs, composed of thin sandbodies, features rapid variation in litho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strong heterogeneity, poor continuity of sandbodies, abundant argillaceous laminae between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and few fractures,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oil and gas to migrate vertically, and results in low oil enrichment degree ultimatel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continental multiple-provenance tight reservoirs, not only the good-property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source-reservoir contact relationship and the effect of fractures on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6 MEMBER oil RESERVOIR distribu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ifference Jiyuan-wuqi area ORDOS Basi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江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46-55,共10页
为深入研究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各类分析测试,对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和流体可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成岩作用强度与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铁方解... 为深入研究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各类分析测试,对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和流体可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成岩作用强度与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孔隙结构可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对应的孔喉大小、孔喉连通性和可动流体饱和度依次变差。研究区长6段储层压实作用中等偏强,压实作用主要是减小储层的孔隙空间,但对储层渗流能力影响较小;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胶结均降低了储层物性,但绿泥石膜的存在可以有效保存储集空间;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作用较小。以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综合评价和开发方案制定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地区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区域富县组粗富县储集砂岩特征及主控因素
5
作者 陈立军 高超利 +2 位作者 孟旺才 云电江 吴雨风 《甘肃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14,共8页
侏罗系富县组油层组粗富县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区域侏罗系产油层之一,但由于对储层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为了向油田调整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以常规孔渗、等岩心化验为基础,结合铸体薄片等镜下观测技术来分析、... 侏罗系富县组油层组粗富县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区域侏罗系产油层之一,但由于对储层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为了向油田调整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以常规孔渗、等岩心化验为基础,结合铸体薄片等镜下观测技术来分析、探讨研究区富县组产油层主要产油段粗富县储集砂岩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吴定区域富县组可划分为粗富县与细富县,粗富县与上覆延10砂岩泥岩垮塌界面\,细富县与下伏长1之间的不整合面界面测井曲线特征变化明显;粗富县储集砂岩多见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以递变悬浮沉积为主,剩余粒间孔以及长石溶孔等次生孔隙发育,整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强溶解作用使储层发育中(高)孔-中(低)渗富油砂体,是富县组油藏主要赋存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吴定区域 粗富县 储层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7储层岩石力学特征
6
作者 齐宏鹏 高攀明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吴起油田长7致密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3口详探井试油获工业油流。因该地区尚未规模开发,储层改造可借鉴资料不多,尤其是储层岩石力学特征有待试验和分析。利用多口探井的常规和密闭取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荧光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 吴起油田长7致密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3口详探井试油获工业油流。因该地区尚未规模开发,储层改造可借鉴资料不多,尤其是储层岩石力学特征有待试验和分析。利用多口探井的常规和密闭取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荧光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仪、岩石硬度测定仪、抗拉强度试验装置、单轴及三轴强度试验装置以及Kaiser效应声发射法等仪器和技术,开展了储层特征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1)储层致密,呈特低孔渗特征,主要孔隙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2)储层岩石为亲油性,储层具有较弱的速敏性和酸敏性,中等偏弱的水敏性、盐敏性及碱敏性特征;3)岩石硬度类别为硬,砂泥互层的抗拉强度大于纯砂岩抗拉强度;4)围压增大,轴向和径向压力增大,储层以水平主应力为主。实验结果对储层的储量计算、开发方案编制及体积压裂等作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油田 长7 储层特征 岩石力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7页岩油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潜力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攀明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目前吴起地区开发的主力层位侏罗系延安组下组合(延7—延10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长4+5层和长6层)已到中后期,亟需寻找新的接替层位和接替能源满足油田持续高效稳产的战略目标,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作为吴起采油厂新的接替层位,... 目前吴起地区开发的主力层位侏罗系延安组下组合(延7—延10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长4+5层和长6层)已到中后期,亟需寻找新的接替层位和接替能源满足油田持续高效稳产的战略目标,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作为吴起采油厂新的接替层位,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价值。为探明长7页岩油烃源岩的特征及勘探潜力区,进行了岩心分析、测井曲线研究、岩石热解分析、镜检显微组分分析、镜体反射率(R_(o))测试和生排烃潜力计算。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的丰度总体上较高,有机碳含量(TOC)主要分布在0.49%~41.02%。长7层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生油能力强。烃源岩镜质组表明吴起地区处在成熟阶段,并且以生油为主,反射率R_(o)样品分布集中在0.50%~1.15%,长7段烃源岩生烃强度为(200~600)×10^(4)t/km^(2),排烃强度大多为(200~300)×10^(4)t/km^(2)。综合吴起地区烃源岩厚度和生排烃强度,将长7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区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吴页平1井勘探钻探试油结果证明,烃源岩勘探潜力区是有利的页岩油开发层系和接替层。该研究结果将为吴起地区页岩油下一步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吴起地区 页岩油 烃源岩 长7段 地化特征 生排烃潜力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典型植被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8
作者 史嘉豪 闫慧玲 +2 位作者 王思艺 刘长海 赖善梅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了解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取“退耕还林第一县”延安市吴起县内的金佛坪小流域退耕后形成的典型乔木(刺槐)、灌木(沙棘)、混交林(山杏×沙棘)、草地4种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 为了解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取“退耕还林第一县”延安市吴起县内的金佛坪小流域退耕后形成的典型乔木(刺槐)、灌木(沙棘)、混交林(山杏×沙棘)、草地4种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于2021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使用手拣法收集,进行大型土壤动物采样,通过对研究区内植被、林下草本以及耦合土壤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槐乔木林中捕捉650只土壤动物共57个类群,沙棘灌木林中捕获472只土壤动物共37个类群,山杏沙棘混交林中共捕获491只土壤动物46个类群,撂荒草地共捕获315只土壤动物29个类群,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著;刺槐乔木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生境、林下草本群落、土壤因子与土壤动物群落密切相关;根据RDA-VPA分析,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构主要受到林下草本植被群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碱解氮、非毛管孔隙度、和地下草本生物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不同生境 群落特征 黄土高原 吴起县 植被类型 退耕还林
下载PDF
类乌齐牦牛肉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性分析
9
作者 杨小俊 张唐伟 +2 位作者 次仁德吉 张一帆 吴雪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4,共8页
目的:分析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牦牛肉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性。方法:本研究以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卡玛多乡、类乌齐镇、伊日乡、长毛岭乡、岗色乡、桑多镇、宾达乡、尚卡乡、甲桑卡乡、吉多乡)431份牦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电感... 目的:分析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牦牛肉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性。方法:本研究以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卡玛多乡、类乌齐镇、伊日乡、长毛岭乡、岗色乡、桑多镇、宾达乡、尚卡乡、甲桑卡乡、吉多乡)431份牦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牦牛肉中的K、Na、Ca、Mg、Se、Sr、Mn、Zn、Fe等9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部位牦牛肉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性。结果:类乌齐牦牛肉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类乌齐牦牛肉臀部肉中Ca、Se元素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Zn、Fe元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类乌齐牦牛肉前腿肉中K、Na、Ca、Mg、Se、Mn元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类乌齐牦牛肉后腿肉中K、Mg、Se、Zn元素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Na、Ca存在显著差异(P<0.05);类乌齐牦牛肉里脊肉中K、Na、Mg元素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Ca、Mn、Zn元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类乌齐牦牛肉腱子肉中K、Mn存在显著差异(P<0.05),Sr、Zn、Fe元素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类乌齐牦牛肉牛腩肉中Ca、Fe元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地区的牦牛肉K、Na、Mg含量均较高,Ca、Zn、Fe次之,Se、Sr、Mn含量较低。不同部位牦牛肉矿质元素中里脊肉K、Na、Mg,牛腩Ca,后腿Se,臀肉Sr、Mn,腱子Zn、Fe具备含量和品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乌齐 牦牛肉 矿质元素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吴起油田长官庙油区长4+5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
10
作者 雷媛媛 高勋飞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69-173,共5页
吴起油田长官庙油区长4+5储层是主力油层,为进一步挖掘开发潜力,利用岩心薄片、压汞、测井及岩心等资料,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渗流特征等方面研究目标储层,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最终得到,长官庙油区长4+5储层主要为浅灰色、... 吴起油田长官庙油区长4+5储层是主力油层,为进一步挖掘开发潜力,利用岩心薄片、压汞、测井及岩心等资料,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渗流特征等方面研究目标储层,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最终得到,长官庙油区长4+5储层主要为浅灰色、灰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以细砂岩为主,整体上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润湿性为弱亲水,储层类型有Ⅱb、Ⅲa、Ⅲb、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吴起地区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吴起油田长7页岩油层钻井液优化研究
11
作者 高攀明 陈峰 +4 位作者 谢颖 宗亭良 雷晓银 安鑫胜 吴若宁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4期144-151,共8页
吴起油田长7页岩油层在钻井过程中易发生大规模井壁掉块,这是影响吴起区块长7页岩油水平井钻井提效和综合录井效果的主要原因。为解决页岩失稳问题,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设备,分析了长7页岩的微观特征和理化特... 吴起油田长7页岩油层在钻井过程中易发生大规模井壁掉块,这是影响吴起区块长7页岩油水平井钻井提效和综合录井效果的主要原因。为解决页岩失稳问题,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设备,分析了长7页岩的微观特征和理化特性。研究表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长7页岩微裂缝发育,黏土矿物比例较高,高岭石相对占比为37.56%,遇水易泥化破碎;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接近50%,岩层膨胀压力大,井壁不稳定,在钻井过程中需要注重油层保护;针对吴起地区长7页岩提出了强封堵强抑制的聚合物钻井液的技术对策。钻井液配方为4%膨润土+适量烧碱+适量纯碱+0.3%(HVCMC)+2%(NH4HPAN)+2%(WNP2)+5%PTGE+1%超细碳酸钙+3%纳米碳酸钙+荞麦皮+重晶石。评价表明,该体系老化后黏度和切力小,塑性黏度为16 mPa·s,动塑比为0.44;滤失量和润滑性满足现场要求,API失水3.8 mL,摩擦系数为0.614;岩屑回收率高,达到98.3%,渗透恢复率高,配液污染前后性能稳定。该研究成果对吴起区块水平井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油田 掉块 页岩 钻井液 优选 性能评价 现场应用
下载PDF
吴起油田白豹地区东部长8、长9储层特征研究
12
作者 刘阳 郝佼佼 程永福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78-182,共5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白豹东部地区长8、长9储层进行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豹东部长8和长9储层的砂岩多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喉类型属于细孔粗喉,渗透率为强非均质型;长8砂体发育好,长9砂体发育程度差。同时储层敏感... 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白豹东部地区长8、长9储层进行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豹东部长8和长9储层的砂岩多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喉类型属于细孔粗喉,渗透率为强非均质型;长8砂体发育好,长9砂体发育程度差。同时储层敏感性研究表明:白豹项目区的长8、长9储层均为弱-中速敏、弱水敏和弱碱敏及中偏弱应力敏特征,但长8储层显示为弱酸敏,长9储层为强酸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白豹东部 长8、长9储层 致密油层 储层敏感性
下载PDF
吴起地区长6_(1)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13
作者 袁方 李元昊 +2 位作者 任雄风 郭秀 冯剑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4期99-104,共6页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吴起地区低渗、特低渗油藏建产比例逐年降低,储量品位持续下降,长6油藏作为建产主力层系,具有平面上分布广、纵向上厚度较大的特点,但储层微观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引起长6储层致密的原因尚不明确等问题,需进一步...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吴起地区低渗、特低渗油藏建产比例逐年降低,储量品位持续下降,长6油藏作为建产主力层系,具有平面上分布广、纵向上厚度较大的特点,但储层微观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引起长6储层致密的原因尚不明确等问题,需进一步开展储层特征研究,明确储层致密成因,为储层预测等提供依据。本文充分利用测录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吴起地区长6_(1)储层开展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等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_(1)时期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喉道细、分选差,属低孔-超低渗储层。导致该区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沉积相控制着储层原始物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有效改善储层物性;区内可见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地区 长6_(1)储层 沉积 致密 成岩作用
下载PDF
七里村采油厂郑庄油区吴起区域油藏浅析
14
作者 白静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七里村采油厂郑庄油区吴起区域油藏埋深较浅,地层能力较低,油井产量较低。针对上述问题,从地层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三方面重新对本区域的油藏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吴起区域 油藏地质 地层层序
下载PDF
吴起油田楼坊坪油区深层含油层系开发井网密度研究
15
作者 赵阳 高胜利 +6 位作者 张小奇 马涛 双立娜 赵小春 齐博 冯全宏 张文奕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未动用的长8和长9油层,需要确定1套合理的井网系统,以便积累经验,指导吴起油田其他深层含油区域进行高效合理开发。根据不同流度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相关性,研究区长8和长9油层的井网密度为6.8口井/km^(2);实际上,...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未动用的长8和长9油层,需要确定1套合理的井网系统,以便积累经验,指导吴起油田其他深层含油区域进行高效合理开发。根据不同流度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相关性,研究区长8和长9油层的井网密度为6.8口井/km^(2);实际上,延长油田西部三叠系已开发油田的井网密度为9.2~18.0口井/km^(2)。考虑到新老井网的衔接,确定长8和长9油层开发井网密度宜在10~15口井/km^(2),以300 m井距部署井网密度较为适合;在分析研究区最大主应力与裂缝走向的基础上,尽可能在原有300 m×300 m正方形井网的基础上进行井网布置,以继承原有井网;采用300×300正方形反九点布井,采用反九点法注水。以上成果对整个吴起油田深层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密度 长9油层 楼坊坪油区 吴起油田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 被引量:58
16
作者 杨婷 季菲菲 +3 位作者 吉文丽 王诚吉 樊俊喜 唐胜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0-244,共5页
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成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城区景观为例,... 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成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城区景观为例,阐述了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首先要挖掘和理解地域文化,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中,达到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塑造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表达 景观 吴起
下载PDF
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被引量:85
17
作者 赖亚飞 朱清科 +2 位作者 张宇清 秦伟 李文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7,共5页
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综合运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3种方法,建立了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方法,对该县退耕还林6年... 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综合运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3种方法,建立了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方法,对该县退耕还林6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核算。结果表明:吴旗县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核算后的总生态价值约为24.8亿元,其中拦蓄保护水资源价值为6.4亿元,保护土地资源退化价值为6亿元,净化空气价值为5.3亿元,改善小气候价值0.3亿元,保护农田价值为0.02亿元,增加生物多样性价值为6.7亿元。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旗县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价值评估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被引量:40
18
作者 贾晓娟 常庆瑞 +2 位作者 薛阿亮 蔚霖 王德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185,共4页
基于1986,2003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生态系统价值衡量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生态价值,对吴起县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1)1986—2003年间,吴起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显... 基于1986,2003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生态系统价值衡量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生态价值,对吴起县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1)1986—2003年间,吴起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63.55%的耕地转换成林地和草地。(2)吴起县的生态环境指数从0.507上升到0.747,生态环境指数明显增加。其中,林地对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贡献明显,从0.058增长到0.368,说明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应,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县 退耕还林 生态效应评价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区退耕还林十年植被恢复变化分析——以陕西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35
19
作者 许智超 张岩 +1 位作者 刘宪春 朱清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6,共6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已逾10 a,了解植被恢复变化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方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吴起县为例,基于实地调查及遥感等数据,对退耕还林(草)以来植被覆盖度、主要植被类型变化及不同立地条件下植...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已逾10 a,了解植被恢复变化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方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吴起县为例,基于实地调查及遥感等数据,对退耕还林(草)以来植被覆盖度、主要植被类型变化及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变化的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9年,植被覆盖度大于30%的面积在全县总面积中的比例由不足1%上升至91.96%;其中缓坡立地类型上的乔灌林地类型面积增长最为显著,而阳向陡坡等恶劣生境下的植被恢复缓慢;有林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均呈现规模增大趋势,属扩张状态;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坡耕地及耕地呈现规模减少趋势,属缩减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吴起县 立地条件 植被类型 变化状态指数
下载PDF
吴旗县覆沙黄土区退耕还林结合封禁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罗国占 赵廷宁 +2 位作者 王贤 孙保平 曹子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82,共3页
通过调查吴旗县覆沙黄土区不同时段封禁造林情况,并对此地区植被群落的重要值、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封禁造林3~4a,一年生植物很快侵入,但整个群落无明显优势种;封禁造林5~6a,禾本科、豆科、菊... 通过调查吴旗县覆沙黄土区不同时段封禁造林情况,并对此地区植被群落的重要值、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封禁造林3~4a,一年生植物很快侵入,但整个群落无明显优势种;封禁造林5~6a,禾本科、豆科、菊科的一些物种逐渐占据优势,形成了地带性植被;封禁造林10年后,植被基本恢复到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封禁 植被恢复 吴旗县 生物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