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eatur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opper Enrichment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of Kuzigongsu Group in Sareke Glutenite Type Copper Deposits,Wuqia,Xinjiang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Lei FANG Weixuan +3 位作者 JIA Runxing LU Jia YE L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195-196,共2页
1 Introduction Sareke glutenite-type copper deposit is the large size copper deposit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and it is located Sarekebayi intracontinental pull-apart basin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C... 1 Introduction Sareke glutenite-type copper deposit is the large size copper deposit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and it is located Sarekebayi intracontinental pull-apart basin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Conglomerate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Featur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opper Enrichment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of Kuzigongsu Group in Sareke Glutenite Type Copper Deposits wuqia XINJIANG
下载PDF
One potential superlarge Pb-Zn ore occurrence with Himalayan thermal brine genesis——Wuqia Regio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继顺 高珍权 +2 位作者 邓功全 李明 刘全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年第1期41-46,共6页
The paper focuses o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of thermal brine genesis of Pb Zn deposits in Wuqia district, Xinjia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nown Pb Zn deposits, such as Wulagen, are thermal brine ge... The paper focuses o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of thermal brine genesis of Pb Zn deposits in Wuqia district, Xinjia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nown Pb Zn deposits, such as Wulagen, are thermal brine genesis,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features of tectonic setting, magma and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strata and redistribution in the ore forming process, the REE patterns and their main parameters of main type ores, the composition features and the source indicators of Pb, S isotopes. Ore forming conditions of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s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tectonic and sources setting of Jinding type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s in this area. Five Pb Zn ore belts and central uplift belts discovered lately have not only confirmed that the genesis of Wulagen Pb Zn deposits is thermal genesis, but also further proved that there exists tectonic and source setting of Jinding type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 in the study area. Mineral deposit model was described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ity of superlarge Pb Zn deposi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brine mineral deposit model super large Pb Zb deposit HIMALAYAN wuqia Xinjiang
下载PDF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M_S6.8 Wuqia,Xinjiang Earthquake on October 5,2008
3
作者 Chen Jianbo Tan Ming +8 位作者 Kou Dabing Gao Guoying Hu Weihua Du Chunqing Hou Jiansheng Li Zhiqiang Zhao Baozong Zhang Tiangang Ning Baok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4期515-523,共9页
A Ms6. 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October 5, 2008 in the Wuqia region in Xinjiang.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is situated in the Nula village of the Kyrghyz Republic, 7km southwest of the Wuqia Yierkeshitan Port in Xinj... A Ms6. 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October 5, 2008 in the Wuqia region in Xinjiang.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is situated in the Nula village of the Kyrghyz Republic, 7km southwest of the Wuqia Yierkeshitan Port in Xinjiang. The epicenter intensity is VIII degrees (outside borders). The areas of intensity VII and VI are 7354km^2 and 1031km^2, respectively. This seismic event is related with movement of the NE-trending Kzikeaerkate fault belt. Buildings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were damaged or affe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this earthquake, accompanied with some phenomena of geological disa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ite investigation wuqia earthquake with Ms6. 8 Seismic intensity Seismogenic fault
下载PDF
新疆吾合沙鲁铜矿床含铜岩系安居安组下段砂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4
作者 柳坤峰 冯昌荣 +5 位作者 徐磊 祁晓鹏 蔡振锋 谢晋 翟黎明 雷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4-1146,共13页
吾合沙鲁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前陆盆地北缘,该盆地内沉积大套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砂体,是该区域铅锌、铜、铀等砂岩型矿床的重要含矿岩系。关于该矿床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薄弱,长期制约着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及对矿床勘查... 吾合沙鲁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前陆盆地北缘,该盆地内沉积大套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砂体,是该区域铅锌、铜、铀等砂岩型矿床的重要含矿岩系。关于该矿床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薄弱,长期制约着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及对矿床勘查的有效指导。本文以吾合沙鲁铜矿床含铜岩系新近系中新统安居安组下段碎屑沉积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碎屑岩石学理论为指导,系统采集矿区内安居安组下段砂岩粒度分析样品,采用碎屑岩粒度分析测试手段,对沉积物展开细致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安居安组沉积相类型与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一致,在各岩性段内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2种沉积亚相及分流河道砂坝、陆上天然堤、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及远砂坝6种沉积微相。安居安组下段为研究区主要富铜层位,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河道砂坝微相,可作为吾合沙鲁地区铜矿勘查的重点目标。研究成果可为吾合沙鲁铜矿周边及外围资源远景预测提供找矿思路,为区域探寻砂岩型铜矿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矿 粒度特征 沉积环境 安居安组 吾合沙鲁 乌恰盆地
下载PDF
新疆乌恰县沙冬青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
作者 朱成林 卓立 +2 位作者 林芷叶 田中平 苏志豪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16,共4页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新疆乌恰县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ex Kom.)S.H.Cheng〕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冬青群落共有植物23种,隶属于13科21属,其中,苋科(Amaranthaceae)种类最多,含4属5种;61.5%的科仅含1属1...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新疆乌恰县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ex Kom.)S.H.Cheng〕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冬青群落共有植物23种,隶属于13科21属,其中,苋科(Amaranthaceae)种类最多,含4属5种;61.5%的科仅含1属1种。群落中植物生活型中半灌木的占比最高(26.1%);灌木、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的占比次之,均为21.7%,一年生草本的占比最低(8.7%)。沙冬青的相对频度和重要值最高,分别为12.7%和26.3%,为群落的优势种。综上所述,新疆乌恰县沙冬青群落物种组成简单,这与该地区所面临的人为干扰以及严酷生境条件密切相关,建议加强保护现有沙冬青群落,并建立沙冬青种子库,通过迁地移栽和人工育苗扩大群落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物种组成 优势种 乌恰县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层次分析法的县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新疆乌恰县为例
6
作者 田逸楠 乃尉华 +2 位作者 师德扬 张程凯 李斌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25-430,共6页
在研究乌恰县孕灾地质条件及承灾体特征基础上,基于ArcGIS平台采用信息量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乌恰县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选取9类崩塌、滑坡评价因子和5类泥石流评价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叠加降雨量数据得到危险性评... 在研究乌恰县孕灾地质条件及承灾体特征基础上,基于ArcGIS平台采用信息量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乌恰县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选取9类崩塌、滑坡评价因子和5类泥石流评价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叠加降雨量数据得到危险性评价结果。根据人口、道路、建筑物和其他生活设施等承灾体易损性,按照一定权重叠加构建了综合易损性评价,结合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结果,采用矩阵分析方法叠加运算,得到县域单元风险评价结果,实地核查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为乌恰县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防治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新疆类似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恰县 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 信息量模型-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白垩纪以来乌恰地区克孜勒苏群源汇过程及其后生蚀变与铀成矿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明正 王守玉 +2 位作者 李炳谦 唐运涛 孙飞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18-629,共12页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乌恰地区铀矿勘查中,发现了一系列赋存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的铀矿床及铀矿点。文章通过对目的层克孜勒苏群所经历的源汇过程的研究,厘定出乌恰地区的铀成矿作用接受到北部南天山“源”的不断供给,表现出在山...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乌恰地区铀矿勘查中,发现了一系列赋存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的铀矿床及铀矿点。文章通过对目的层克孜勒苏群所经历的源汇过程的研究,厘定出乌恰地区的铀成矿作用接受到北部南天山“源”的不断供给,表现出在山体构造隆升剥蚀过程中,为其盆地沉积充填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和铀源,同时在山前带不断汇流-沉积,形成沿山前带多个朵状砂体相间分布的沉积相带。伴随古气候变化和继承性古水系汇流过程中砂体发生的后生蚀变作用,使得砂体中含铀流体不断聚集叠加成矿。通过研究乌恰地区源汇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其铀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对探索区内铀矿富集规律、指导铀矿找矿提供了重要的指示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铀成矿 克孜勒苏群 乌恰地区
下载PDF
新疆乌恰县萨哈尔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8
作者 王玉杰 张琪 +3 位作者 杜斌 蒋炜 王宏伟 李述国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1期2085-2093,共9页
萨哈尔铜矿床位于新疆乌恰—康苏有色金属资源矿集区,地处伊利地块新生代凹陷与塔里木地块古生代陆块碰撞结合部位,是吉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铜矿床。本次开展的萨哈尔铜矿床综合研究表明,矿体位于恰特多克—萨喀勒恰提向斜北西翼,赋矿层... 萨哈尔铜矿床位于新疆乌恰—康苏有色金属资源矿集区,地处伊利地块新生代凹陷与塔里木地块古生代陆块碰撞结合部位,是吉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铜矿床。本次开展的萨哈尔铜矿床综合研究表明,矿体位于恰特多克—萨喀勒恰提向斜北西翼,赋矿层位为安居安组下段(N1a1)含砂层位,赋矿岩性为褪色蚀变长石石英岩屑砂岩。矿体主要呈层状、透镜体状,整体长约1.7 km,厚2~6 m,金属矿物以辉铜矿为主,铜品位为0.95%~1.15%。赋矿层顶底板围岩为浅红色粉砂岩或泥岩,属于沉积-改造型砂岩型铜矿床。本区铜矿床主要找矿标志为灰白色条带状褪色蚀变,向斜两翼与断层叠加等。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同类砂岩型铜矿的进一步找矿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矿床 褪色化砂岩 找矿标志 乌恰 新疆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乌恰M_w6.7地震震源机制与形变特征的InSAR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1 位作者 杨少敏 李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5-1813,共9页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位向(Azimuth)的形变,采用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和有界最小二乘(BVLS)算法,以网格矩形位错元法对发震断层的几何产状、滑移及分布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以逆断破裂为主,断层面上最大位错量接近3.4 m,形变中心位于73.8040°E,39.5335°N,深度约5 km,震级估算为M_w6.6;地震发生在走向46°,倾角48°的断层上,发震断层长30 km,宽14 km,闭锁深度9 km,符合该地区浅源地震多发的构造特点,发震断层为乌合沙鲁断裂带.InSAR反演的滑移形变主要集中于地下2~7 km,表明乌恰地震为浅源地震,可能与该断层附近历史地震未完全释放的残余应力积累有关.同时,InSAR反演的断层位错分布呈现双破裂特征,震级分别为M_w6.5和M_w6.1,可能与本次地震的主震和余震相对应,也可能是由主震激发而产生的两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新疆乌恰地震 南天山 帕米尔 震源机制
下载PDF
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53
10
作者 李志丹 薛春纪 +5 位作者 辛江 王思程 贾志业 石海岗 董新丰 邵行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0-729,共10页
萨热克铜矿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盆地内的大型矿床。矿床定位于托云中生代拉分盆地西缘与东阿赖海西晚期深海盆之间的萨热克巴依中生代断陷盆地内,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分布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灰绿色砾岩层位中,矿... 萨热克铜矿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盆地内的大型矿床。矿床定位于托云中生代拉分盆地西缘与东阿赖海西晚期深海盆之间的萨热克巴依中生代断陷盆地内,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分布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灰绿色砾岩层位中,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孔雀石,围岩蚀变较弱。矿石中辉铜矿3δ4S=-24.0‰^-19.0‰,指示硫来自地层中大量硫酸盐的生物还原作用,辉铜矿206Pb/204Pb比值范围为18.475~18.642,207Pb/204Pb为15.606~15.676,208Pb/204Pb为38.585~38.795,指示成矿金属来自于上地壳和造山带剥蚀区。结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判断萨热克铜矿是与盆地流体活动相关的砾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矿床地质特征 硫、铅同位素 萨热克铜矿 新疆乌恰县
下载PDF
新疆乌恰铅锌矿床成矿的地质条件及成因 被引量:19
11
作者 高珍权 刘继顺 +2 位作者 舒广龙 匡文龙 胡江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研究了新疆乌恰地区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质条件 .结果表明 :该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格局有利于壳幔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热卤水的长期活动 ,为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创造了条件 ;“黑、白、红”三色沉积建造和富含成矿元素的... 研究了新疆乌恰地区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质条件 .结果表明 :该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格局有利于壳幔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热卤水的长期活动 ,为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创造了条件 ;“黑、白、红”三色沉积建造和富含成矿元素的基底为热卤水改造矿床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卤源、硫源和金属来源 ;此外 ,在乌拉根外围逆冲推覆断裂带中发现了由多处短轴背斜、穹隆和倒转背斜组成的中央隆起带 ,铅锌矿化蚀变体 (带 ) 5处 (条 )均产于或受控于这一中央隆起带 ,且均有规模大、强度高的Pb ,Zn ,Sr组合异常与之对应 ;萨里塔什、卡兰古等铅锌矿区以及英吉沙 叶城的中生代红层分布区都具有金顶式铅锌矿床成矿条件 .可见 ,本区具备喜马拉雅期超大型热卤水成因铅锌矿床成矿的地质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质条件 锌矿床 热卤水 隆起带 乌恰地区 成矿原因 铅矿床
下载PDF
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宋春燕 马瑾 +1 位作者 王海涛 张琳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4-615,共12页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判定具备发生6.8级以上地震的亚失稳断裂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具备上述4个条件,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探索性预测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需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Benioff应变 新疆乌恰6.8级地震 柯坪断裂
下载PDF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现场考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建波 谭明 +8 位作者 寇大兵 胡伟华 高国英 杜春清 侯建盛 李志强 赵保宗 张天罡 宁宝坤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5-462,共8页
2008年10月5日在新疆乌恰地区发生的MS6.8地震,微观震中位于乌恰县境内,距边境18km,宏观震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努拉村,距新疆乌恰县伊尔克什坦口岸西南约7km处,极震区烈度达到8度(境外)。我国境内Ⅶ度和Ⅵ度区面积分别为7354km2和1... 2008年10月5日在新疆乌恰地区发生的MS6.8地震,微观震中位于乌恰县境内,距边境18km,宏观震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努拉村,距新疆乌恰县伊尔克什坦口岸西南约7km处,极震区烈度达到8度(境外)。我国境内Ⅶ度和Ⅵ度区面积分别为7354km2和1031km2。这次地震的发生与南北向的卡兹特阿尔特弧形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区建筑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地质灾害现象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现场考察 乌恰6.8级地震 地震烈度 发震断层
下载PDF
新疆乌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14
作者 江德昕 王永栋 魏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85-196,共12页
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51属77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和晚期两个孢粉植物群。早期孢粉植物群以裸子植物松柏纲松杉目为主,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晚期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 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51属77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和晚期两个孢粉植物群。早期孢粉植物群以裸子植物松柏纲松杉目为主,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晚期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与早期孢粉植物群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掌鳞杉科植物含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古生态、古气候、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早白垩世气候属于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早期气候温暖干燥,晚期气候暖热半干燥。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成员多样,既有来自山地的松杉目植物,又有生长于沼泽湿地的苔藓植物,反映了当时古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植物群落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乌恰 塔里木盆地 早白垩世 孢粉植物群 古气候 古地理
下载PDF
新疆乌恰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寻找热卤水成因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9
15
作者 高珍权 刘继顺 +2 位作者 舒广龙 匡文龙 胡江春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2年第1期13-19,共7页
采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系统研究了新疆乌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矿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化探异常特征、成矿过程中元素的再分配特征等 ,认为“三色”岩层和富含Pb、Zn、Ag、Cu、Sr等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基底是形成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 采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系统研究了新疆乌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矿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化探异常特征、成矿过程中元素的再分配特征等 ,认为“三色”岩层和富含Pb、Zn、Ag、Cu、Sr等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基底是形成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物质前提。成矿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再分配特征更进一步证实了本区存在大规模的热卤水活动。与金顶铅锌矿床对比 ,二者的基底都富含金属元素 ,矿石物质组分和成矿元素相同、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元素组合类似。这些特征是本区寻找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十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乌拉根铅锌矿床和新发现的铅锌矿化点 (带 )均有规模大、强度高的Pb、Zn、Sr组合异常与之对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卤水成因 超大型铅锌矿床 地球化学证据 新疆 中新生代 乌恰地区
下载PDF
新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区早泥盆世牙形刺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成源 周铭魁 +3 位作者 颜仰基 吴应林 赵玉光 钱泳臻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5-264,共10页
在新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区首次发现了早泥盆世牙形刺 ,确认了 Lochkovian阶 ( An-cyrodelloidesomus)和 Emsian阶 ( Polygnathuskitabicus,P.excavatus)的存在 ,并阐述了此次发现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牙形刺 早泥盆世 乌恰县 层控多金属矿
下载PDF
喀什—乌恰地区近年来强震活动平静的可能成因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琼 王海涛 +1 位作者 赵卫明 聂晓红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9-111,共13页
通过分析喀什—乌恰地区和伽师—柯坪块区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从断层相互作用和中等地震活动加、减速特征的角度,初步论证了两个区域强震活动交替发生特征的可能机理。库仑破裂应力和加速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伽... 通过分析喀什—乌恰地区和伽师—柯坪块区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从断层相互作用和中等地震活动加、减速特征的角度,初步论证了两个区域强震活动交替发生特征的可能机理。库仑破裂应力和加速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伽师—柯坪地区1997—1998年成组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新疆南部周边发生的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不利于喀什—乌恰地区强震的发生,可能使得该区后续强震的发生时间延迟了。另一方面,位于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1997—2003年伽师系列强震产生的ΔCFS为负的喀什—乌恰地区地震活动表现为弱加速特征,这或许是1993年以来喀什—乌恰地区强震平静特征的原因。喀什—乌恰地区7级地震产生的正的ΔCFS可能有利于伽师—柯坪地区后续强震的发生,3组7级地震产生的ΔCFS为正的区域内后续强震发生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特征,从而定量解释了喀什—乌恰地区强震活动对伽师—柯坪块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AMR模型 喀什-乌恰地区 伽师-柯坪块区
下载PDF
新疆乌恰炼铁厂地区铁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贾润幸 方维萱 +2 位作者 张建国 蒋加燥 蒋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3-924,共12页
新疆乌恰炼铁厂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建造中发育多处小型铁矿,这些铁矿床多受断层或构造裂隙控制,按照矿石矿物组构特征可划分为红山镜铁矿型铁矿和萨热塔什磁铁矿型铁矿,其中红山镜铁矿型铁矿石主要由镜铁矿、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组成,萨热... 新疆乌恰炼铁厂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建造中发育多处小型铁矿,这些铁矿床多受断层或构造裂隙控制,按照矿石矿物组构特征可划分为红山镜铁矿型铁矿和萨热塔什磁铁矿型铁矿,其中红山镜铁矿型铁矿石主要由镜铁矿、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组成,萨热塔什铁矿石主要由磁铁矿、镜铁矿、黄铁矿和方解石、石英等组成。本文对两类铁矿床中的岩(矿)石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电子探针分析,研究认为,红山镜铁矿型铁矿和萨热塔什磁铁矿型铁矿的形成都与上石炭统康克林组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和后期构造叠加作用有关。前者成矿物质成分简单、成矿温度相对较低,后者成矿物质成分相对复杂、成矿温度也相对较高,除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于上石炭统康克林组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外,可能还有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中基性岩浆物质成分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矿床成因 碳酸盐岩建造 炼铁厂地区 乌恰 新疆
下载PDF
新疆乌恰泉华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红梅 欧提库尔.玛合木提 +1 位作者 曾军 娄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40-2946,共7页
为了解新疆乌恰泉华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的变化,采用微生物纯培养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法对地震前后泉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和地震后可培养菌落的数目、菌群结构和优势菌都存在差异。地震前,25株菌分属于1... 为了解新疆乌恰泉华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的变化,采用微生物纯培养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法对地震前后泉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和地震后可培养菌落的数目、菌群结构和优势菌都存在差异。地震前,25株菌分属于11个科12个属17个种,多数菌落归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82.63%),其中优势菌株为窄食单胞菌属某种。RB25(Stenotrophomonassp.RB25)(56.86%)和不动杆菌属某种.RB11(Acinetobactersp.RB11)(24.31%);地震后,27株菌分属于14个科17个属21个种,总细菌数量减少,但生物多样性提高,变形菌门α亚群(Alphaproteobacteria)(49.64%)上升为优势类群,优势菌株为根瘤菌属某种.RA42(Rhizobiumsp.RA42)(28.21%)。该研究为泉水微生物的映震研究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恰泉华 地震 泉水细菌群落
下载PDF
新疆喀什-乌恰交汇区潮汐触发地震活动的统计检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金 蒋海昆 +3 位作者 桂荣 宋金 冀战波 温少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3,共10页
基于Schuster检验及Permutation检验方法,对喀什-乌恰交汇区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其中日尺度分别选取引潮力南北分量、东西分量及潮汐体应力作为潮汐曲线。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地震活动均较多的发生于3种... 基于Schuster检验及Permutation检验方法,对喀什-乌恰交汇区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其中日尺度分别选取引潮力南北分量、东西分量及潮汐体应力作为潮汐曲线。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地震活动均较多的发生于3种潮汐的最大值(相位0°)附近,优势发震相位分别为-5.86°、6.60°以及-15.52°,且发生地震的频次随潮汐力的增大而增加;利用3种潮汐曲线(引潮力日尺度南北分量、东西分量以及潮汐体应力)对所有地震进行Schuster检验所得pS值分别为10.52%、2.40%以及2.06%,Permutation检验所得pP值分别为10.90%、2.40%以及2.06%,其中基于引潮力东西分量及潮汐体应力的pS、pP值均低于潮汐触发地震的阈值0.05。月尺度Schuster检验pS值及Permutation检验pP值结果均非常小(接近于0),远低于潮汐触发地震阈值0.05,优势发震相位φ为-1.91°,较为接近月尺度下的固体潮最大值0°(即农历朔、望)。对潮汐触发地震的统计学检验结果即东西向潮汐触发效应大于南北向触发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乌恰交汇区 固体潮触发 Schuster检验 Permutation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