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炯的保守与固守--以谢无量《徐子休先生家传》为中心
1
作者 彭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四川华阳(今成都市)人徐炯,“早年有令誉,晚岁则反之”。在进入民国以后,徐炯“思想日益倒退,成了四川顽固守旧的堡垒”(唐振常语)。徐炯的守旧与顽固、保守与固守,体现在思想与行为两个层面,并且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政策、学会、学校... 四川华阳(今成都市)人徐炯,“早年有令誉,晚岁则反之”。在进入民国以后,徐炯“思想日益倒退,成了四川顽固守旧的堡垒”(唐振常语)。徐炯的守旧与顽固、保守与固守,体现在思想与行为两个层面,并且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政策、学会、学校、学科、修身等)。究其原因,是徐炯在古今、中西、新旧观上出现了问题,即“知古不知今”“知中不知西”“知旧不知新”,不能“会通”(融会贯通)古今、中西、新旧之学,而“建设”(建设新文化)更无从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炯 保守 教育 谢无量 《徐子休先生家传》
下载PDF
再提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
2
作者 欧阳健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1期84-95,共12页
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是"胡适学"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以为,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宽容"态度有待商榷。依托台湾学者的质疑、胡适日记的自述,以及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对照比较,本文认为,胡适1917年的博士学位... 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是"胡适学"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以为,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宽容"态度有待商榷。依托台湾学者的质疑、胡适日记的自述,以及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对照比较,本文认为,胡适1917年的博士学位及其博士论文均存在"缺陷",对此应明确予以承认,而不应忽视或回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博士学位 中国哲学史大纲 谢无量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谢无量范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宝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3-54,共12页
“选出而叙述之”范式是过去百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流范式。由于同时缺失“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该范式学理不合法,是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根源。与“选出而叙述之”范式完全不可通约,由谢无量《中国哲学史》所确立的“谢无量范式... “选出而叙述之”范式是过去百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流范式。由于同时缺失“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该范式学理不合法,是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根源。与“选出而叙述之”范式完全不可通约,由谢无量《中国哲学史》所确立的“谢无量范式”,一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上,完全植根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因而深具“中国效度”;另一方面,持“以中观西”“以中化西”的视角与方法,确立了真实的“哲学效度”。“谢无量范式”兼具双重效度,是学理合法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道,在于适应当下时代要求,通过实现中国哲学研究从“选出而叙述之”范式向“谢无量范式”的转换,以学理合法的创造性解释来开辟中国哲学无限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出而叙述之”范式 “谢无量范式” 中国效度 哲学效度 范式转换
下载PDF
论谢无量的骈文观 被引量:1
4
作者 武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98-105,共8页
民国是中国文学发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骈文的发展也不例外。谢无量作为清末民初重要的骈文批评家,他在骈文批评方面不仅引入“美文”这一概念来重新理解骈文,而且在此基础上对骈文的价值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他还从汉字本... 民国是中国文学发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骈文的发展也不例外。谢无量作为清末民初重要的骈文批评家,他在骈文批评方面不仅引入“美文”这一概念来重新理解骈文,而且在此基础上对骈文的价值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他还从汉字本身特点出发,结合先秦经典,对骈文的生发、源头及与散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此外,他还对骈文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对每一阶段骈文发展的特点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虽然部分观点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但有些创造性的理论观点颇有见地,也对后世学者骈文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无量 骈文概念 骈文渊源 骈文史论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
5
作者 王少芳 陈文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24-33,共10页
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以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为代表。谢无量出道较早,与谭、梁之间隔了“五四”文学论争,无论是“文学”观,还是女性观,都与“新文化”有较... 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以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为代表。谢无量出道较早,与谭、梁之间隔了“五四”文学论争,无论是“文学”观,还是女性观,都与“新文化”有较多差异;谭正璧的激进色彩尤为鲜明;梁乙真则介于谢、谭之间。就叙述对象而言,谢无量以诗文词赋为主,收录了为数不少的书、颂、赞、铭、疏、表、序等;谭正璧重视弹词、小说等俗文学、平民文学和“情之文学”;梁乙真则注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影响。就女性观而言,虽然他们有着肯定男女平等、支持女性解放的共同目标,但其“男女平等”的具体内涵、实行路径等,存在诸多不同。他们文化姿态的区别,与其不同的学术世代大体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女性文学史 谢无量 谭正璧 梁乙真
下载PDF
翻译与现代知识话语建构——以谢无量的翻译活动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覃江华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6,F0003,共7页
翻译是一种知识迁移、话语重构和价值创造活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使得中国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和话语体系遭受严重挑战。印刷技术、文化机构和教育制度的革新,不仅提升了知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新... 翻译是一种知识迁移、话语重构和价值创造活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使得中国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和话语体系遭受严重挑战。印刷技术、文化机构和教育制度的革新,不仅提升了知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新的知识生产格局、学术共同体和公共话语空间。译者成为重要的知识生产者。在此背景下,谢无量通过创办翻译期刊、出版翻译著作、译编新式教材等方式,推动地方性知识在不同语言、文化和知识共同体之间迁移和转化。这有助于国人获取世界知识,重估传统文化价值,建立现代知识体系,重塑思想道德观念,反思自我与他者、世界的关系。以谢无量的翻译活动为个案,可以考察现代知识话语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翻译的本质、价值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无量 翻译期刊 教材译编 知识生产 话语建构
原文传递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书写中的中西文化博弈——以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昭 陈文新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年第2期627-643,共17页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广博、精深,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更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传统学人在面对新旧、中西文化碰撞时的思考与犹疑。在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上,...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广博、精深,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更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传统学人在面对新旧、中西文化碰撞时的思考与犹疑。在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上,既突出美艺之文学,也要保存中国的传统之"文";在新旧史学观的差异上,运用新史学的视角来看待文学史,但经学的影响仍然被放置首位;在西方进化论的影响下,以继承传统的"源流正变"论为基础,注重文体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在书写实践中,既继承传统史学的资料素材、书写方式和叙述观点,也将自己的议论和观点熔铸其中。这部文学史体现了时代的过渡性质,谢无量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选择,对于当下仍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文学史》 谢无量 “文学”观念 新史学 文学史观
原文传递
谢氏《赠王肃信》辨析
8
作者 尹玉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记载谢氏与王肃爱情典故的最早文献是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该书记载了一首谢氏赠与王肃的五言诗和公主代答诗一首,未曾提及谢氏是否有书信致王肃。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全文抄录了被认为是谢氏赠予王肃的骈文书信一... 记载谢氏与王肃爱情典故的最早文献是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该书记载了一首谢氏赠与王肃的五言诗和公主代答诗一首,未曾提及谢氏是否有书信致王肃。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全文抄录了被认为是谢氏赠予王肃的骈文书信一封。该信文笔优美,宛转动人,堪称书信体文章中的佳作。但遗憾的是,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并考察相关史实,认为该信并非出自谢氏之手,而是后世好事者所代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赠王肃信》 谢氏 王肃 谢无量 《中国妇女文学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