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generic 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reveals differential chromosomal transmission from Tripidium arundinaceum in sugarcane progeny
1
作者 Fan Yu Zehuai Yu +11 位作者 Jin Chai Xikai Yu Chen Fu Xinwang Zhao Hailong Chang Jiawei Lei Baoshan Chen Wei Yao Muqing Zhang Jiayun Wu Qinnan Wang Zuhu D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3751-3762,共12页
Sugarca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as a source of sugar and bioethanol,so increasing its yield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sugar security and bioenergy production.Intergeneric hybri... Sugarca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as a source of sugar and bioethanol,so increasing its yield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sugar security and bioenergy production.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is a highly efficient method to produce new genetic variants of crop plants,particularly those species with high ploidy such as sugarcane(Saccharum spp.).Tripidium arundinaceum exhibits many desirable agronomic traits,and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o produce hybrids with improved stress tolera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n sugarcane breeding.However,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rundinaceum and Saccharum species,and the individual T.arundinaceum chromosomal compositions in sugarcane hybrids are still elusive.Here we used whole-genome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to ascertain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species and found that T.arundinaceum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Saccharum than Sorghum,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narrow genetic analyses using chloroplast DNA.Additionally,oligonucleotide(oligo)-based 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derived from Saccharum officinarum was able to distinctly identify the chromosomes of T.arundinaceum.We developed the oligo-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to unveil the novel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ndividual T.arundinaceum chromosomes in sugarcane progeny.Notably,we discovered that the chromosomal transmission of T.arundinaceum exhibited several different inheritance modes,including n,2n,and over 2n in the BC1 progenies.Such inheritance patterns may have resulted from first division restitution(FDR)or FDR+nondisjunction of a chromosome with the sister chromatids in the second meiosis division/second division restitution(FDR+NSC/SDR)model during meiosis.These results will be of substantial benefit for the further selection of T.arundinaceum chromosomes for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GARCANE Tripidium arundinaceum chromosome painting Oligo-FISH chromosomal transmission
下载PDF
Phenotypic Trait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Erianthus arundinaceum Germplasm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超华 陆鑫 +5 位作者 马丽 刘新龙 刘洪博 苏火生 林秀琴 蔡青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1期35-39,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tilize and estimate Erianthus arundinaceum resources and to develop their elite traits. [Method] Phenotypic traits and genetic diversity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5 quantitative ...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tilize and estimate Erianthus arundinaceum resources and to develop their elite traits. [Method] Phenotypic traits and genetic diversity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5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21 qualitative traits of 162 accessions of Erianthus arundinaceum collected from nine provinces in China (74 in Yunnan, 15 in Fujian, 19 in Guizhou, 18 in Hainan, 14 in Sichuan, 10 in Jiangxi, 4 in Guangdong, 4 in Guangxi and 4 in Zhejiang). [Result] The Shannon-Wiener indices of qualitative traits among the E. arundinaceum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were generally low. The accessions from Fujian exhibited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0.762 4), while those from Guangxi showed the lowest one (0.294 2). There were great genetic variances in quantitative traits, with mean variation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14.95% to 32.15%. The accessions from Yunnan showed the highest variation coefficient (32.15%) and those from Guangxi showed the lowest one (14.95%). Brix exhibi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nega- tive correlation with altitude and plant height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latitude. Coefficients of genetic divergence indicated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was retained within the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high gene flow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ctive genetic exchanges among these populations, suggesting no significant genetic divergence among these populations. According to genetic distance and UPGMA, there w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distance and different sampling regions of E. arundinaceum.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resource collection , het- erosi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genes of sugarcane germpla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ianthus arundinaceum Phenotypic traits Genetic diversity
下载PDF
甘蔗与斑茅杂交染色体组构成特征研究
3
作者 薛丽 李心怡 +7 位作者 黄勇泰 欧财篮 吴小青 余泽怀 崔泽田 张木清 邓祖湖 余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斑茅是甘蔗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渗入斑茅血缘来提高甘蔗抗性是目前甘蔗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分型有利于高效利用斑茅的各种优异性状。本研究利用斑茅特异引物鉴定斑茅与甘蔗杂交高世代材料的真实性,通过... 斑茅是甘蔗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渗入斑茅血缘来提高甘蔗抗性是目前甘蔗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分型有利于高效利用斑茅的各种优异性状。本研究利用斑茅特异引物鉴定斑茅与甘蔗杂交高世代材料的真实性,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对甘蔗与斑茅染色体进行分型,以探究斑茅和甘蔗染色体在子代中的遗传与分离,并分析其染色体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杂交群体中有30份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包含斑茅染色体从1~10条不等,说明其后代群体基本服从n+n的遗传方式,占整个真实后代群体的60%。斑茅与甘蔗发生染色体水平的重组约16.67%,并且斑茅与不同血缘甘蔗重组的概率趋近一致。割手密种特异探针共定位结果表明,斑茅血缘的渗入降低了近现代栽培甘蔗种中热带种血缘与重组血缘的占比,并同时提高了割手密血缘的比例。本研究分析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中不同血缘染色体组的遗传及结构特点,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在甘蔗育种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遗传
下载PDF
斑茅成熟种子愈伤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瑜 鄢家俊 +5 位作者 马海天才 白史且 张建波 张劲 彭燕 李达旭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570-1572,1576,共4页
为建立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Retz.)Jeswiet.]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以斑茅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对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和根分化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及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1)MS中添加0.1~0.2 mg/L的6-BA与1.0~3.0 mg/L的2,... 为建立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Retz.)Jeswiet.]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以斑茅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对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和根分化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及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1)MS中添加0.1~0.2 mg/L的6-BA与1.0~3.0 mg/L的2,4-D愈伤诱导率最高;MS中添加0.5 mg/L的2,4-D时胚性愈伤诱导率达54.29%。(2)MS中添加0.5 mg/L的6-BA与1~2 mg/L的KT更易促进芽的分化,芽分化率71.11%。(3)1/2MS中添加20 g/L的蔗糖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根分化率96.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Retz.)Jeswiet.] 愈伤诱导 再生体系 6-BA 2 4-D KT
下载PDF
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的rbcL基因序列变异和系统发育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云武 龙火生 +3 位作者 范源洪 姚永刚 蔡青 张亚平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6,共8页
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在分类关系上非常复杂 ,存在不少混乱。目前关于它们的分类学研究主要是基于形态学和同工酶水平 ,而基因水平上的报道很少。我们对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的部分rbcL基因片段 (1137bp)进行了测序比较 ,以期探讨rbcL基因... 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在分类关系上非常复杂 ,存在不少混乱。目前关于它们的分类学研究主要是基于形态学和同工酶水平 ,而基因水平上的报道很少。我们对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的部分rbcL基因片段 (1137bp)进行了测序比较 ,以期探讨rbcL基因能否用于研究甘蔗属及其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序列比较显示rbcL基因在甘蔗属和近缘属种间的变异极低 ,一些来自不同属的个体序列完全一致 ,而某些同属内不同种个体却略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rbcL基因在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之间的进化速率缓慢而不稳定 ,难以用于系统发育研究。不过 ,不同聚类方法都将斑茅与其它属种分开 ,放在玉米与甘蔗属和其它近缘属种分枝的外部 ,提示斑茅不应列入甘蔗属或蔗茅属 ,而应独立为一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CL 进化 甘蔗属 蔗茅属 斑茅 近缘属种 基因序列变异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表型与分子数据的斑茅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5
6
作者 毛钧 刘新龙 +4 位作者 苏火生 陆鑫 林秀琴 蔡青 范源洪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7-615,共9页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L.)是重要的"甘蔗复合群"野生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目前尚未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本研究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来自全国9省区的147份斑茅无性系为原始种质,首先基于表型数据...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L.)是重要的"甘蔗复合群"野生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目前尚未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本研究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来自全国9省区的147份斑茅无性系为原始种质,首先基于表型数据筛选58份材料构建了斑茅初级核心种质,然后基于SSR和AFLP分子标记数据筛选16份材料构建斑茅微核心种质,分别占原始种质的39.46%和10.88%。通过表型与分子遗传多样性参数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斑茅核心种质具有较好代表性。最后对甘蔗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中斑茅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和利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甘蔗复合群"野生类群核心种质的构建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促进资源研究工作重心由数量保存型向创新利用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核心种质 表型 SSR AFLP
下载PDF
斑茅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超华 陆鑫 +5 位作者 马丽 刘新龙 刘洪博 苏火生 林秀琴 蔡青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162份斑茅种质资源(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茅种...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162份斑茅种质资源(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0.294 2)最低;②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③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甘蔗和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邓祖湖 李玉蝉 +2 位作者 刘文荣 符成 林彦铨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62-67,共6页
对斑茅、Badila及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斑茅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结果表明,海南斑茅92-105和92-7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60,30对染色体全部为中部着丝点,臂比均在1.70以下,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之比小... 对斑茅、Badila及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斑茅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结果表明,海南斑茅92-105和92-7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60,30对染色体全部为中部着丝点,臂比均在1.70以下,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之比小于2,属原始的1A型染色体。参试的甘蔗无性系的核型均属2B型。来自组合Badila(2n=80)海南斑茅92-105(2n=60)的杂种崖城96-66染色体数目为2n=70,染色体以n+n的方式进行遗传;来自组合Badila×海南斑茅92-77(2n=60)的杂种崖城96-40染色体数目也为2n=70,杂种以n+n的方式进行遗传;这些结果表明甘蔗斑茅杂交后代染色体以n+n的方式进行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甘蔗 远缘杂交 核型分析 染色体遗传
下载PDF
斑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变异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梁绪振 鄢家俊 +2 位作者 白史且 常丹 干友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07-1314,共8页
为了揭示不同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种质形态学特征多样性和变异程度,确定适合作为能源植物开发的斑茅种质,本研究对斑茅种质资源的11个形态学特征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斑茅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的变异,其... 为了揭示不同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种质形态学特征多样性和变异程度,确定适合作为能源植物开发的斑茅种质,本研究对斑茅种质资源的11个形态学特征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斑茅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的变异,其中:茎粗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8.86~37.36mm,变异系数高达49.66%;其次为旗叶长和倒二叶宽,两者变异系数分别为45.10%和44.20%。(2)斑茅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斑茅种质的株高越高,茎秆越粗壮,茎节数越多,花序数量越多,反之亦然。(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斑茅种质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源自不同地区的斑茅材料,形态相似的材料基本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形态变异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甘蔗和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四)甘蔗与斑茅抗旱生理生化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木清 潘婕 +1 位作者 翁笑艳 陈如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50-54,共5页
进行了水分胁迫及复水过程中斑茅和甘蔗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斑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幅度低于拔地拉,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较高,同工酶谱带较强(SODb1、SODb2和P... 进行了水分胁迫及复水过程中斑茅和甘蔗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斑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幅度低于拔地拉,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较高,同工酶谱带较强(SODb1、SODb2和PODa1)且明显不同于拔地拉,而且其在严重胁迫后复水出现与拔地拉相同的新的诱导谱带PODb2。过氧化氢酶(CAT)比活性分析结果还表明,拔地拉在水分胁迫下,比活性明显下降,而斑茅则里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交利用 杂种后代 鉴定系列 抗旱性 生理生化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斑茅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文荣 张积森 +6 位作者 饶进 蔡秋华 翁笑艳 阮妙鸿 阙友雄 陈如凯 张木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1-967,共7页
以干旱胁迫下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Retz.)叶片组织的cDNA为Tester,正常生长条件下斑茅叶片组织cDNA为Driver,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斑茅干旱胁迫消减文库。文库克隆总量约... 以干旱胁迫下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Retz.)叶片组织的cDNA为Tester,正常生长条件下斑茅叶片组织cDNA为Driver,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斑茅干旱胁迫消减文库。文库克隆总量约为30 000个,克隆重组率为99.2%;随机从文库中挑取3500个克隆分析表明,插入片段长度主要集中在200-1 000 bp之间,500 bp以上的有463个克隆,500 bp以下的有3 037个克隆,平均长度约450 bp;通过随机对16个文库阳性克隆的测序及分析,3个克隆与ATP-NAD kinase、Aldo/keto reductase和锌指蛋白高度同源,3个克隆没有同源性,10个与逆境相关,是功能未知的EST。选择编号为EL0149和EL0145两个克隆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表明EL0149克隆为干旱胁迫上调表达的EST序列,而EL0145在正常供水和干旱条件下均无明显的的杂交信号。说明本研究克隆的SSH文库质量较高,可以进一步利用SSH文库结合芯片表达谱分析作物水分胁迫下的相关抗旱基因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干旱胁迫 抑制性消减杂交 表达序列标签
下载PDF
斑茅野生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刀志学 鄢家俊 +11 位作者 张建波 常丹 白史且 陈智华 李达旭 游明鸿 张玉 张昌兵 张劲 严旭 胡超 张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6-820,共5页
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对滇、黔、川、陕、甘、桂、粤、琼等8省71个市(县)的斑茅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考察与收集。结果表明除甘肃省外其他7个省都有野生斑茅的分布,采集到斑茅居群49个,共计420份材料。同时分析了斑茅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 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对滇、黔、川、陕、甘、桂、粤、琼等8省71个市(县)的斑茅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考察与收集。结果表明除甘肃省外其他7个省都有野生斑茅的分布,采集到斑茅居群49个,共计420份材料。同时分析了斑茅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生态适应性,并对斑茅的利用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种质资源 利用
下载PDF
钾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斑茅生长和钾营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卢颖林 曾巧英 +6 位作者 陈迪文 周文灵 黄莹 敖俊华 黄振瑞 江永 李奇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9-44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钾水平下3个基因型斑茅根系形态和钾营养特性的差异,为培育钾高效甘蔗品种提供优异种质和理论依据。[方法]以钾钝感斑茅材料云南82-85和钾敏感斑茅材料海南92-109、广西87-3为供试材料,采用高钾(3 mmol·L-1,HK)和低... [目的]探讨不同钾水平下3个基因型斑茅根系形态和钾营养特性的差异,为培育钾高效甘蔗品种提供优异种质和理论依据。[方法]以钾钝感斑茅材料云南82-85和钾敏感斑茅材料海南92-109、广西87-3为供试材料,采用高钾(3 mmol·L-1,HK)和低钾(0.1 mmol·L-1,LK)2个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钾素对不同基因型斑茅生长、根系形态、钾素累积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低钾处理下,云南82-85地上部和根系干质量均低于高钾处理;海南92-109和广西87-3则不同,地上部干质量均低于高钾处理,分别为高钾处理的69.20%和76.76%,而根系干质量则高于高钾处理,分别为高钾处理的1.22和1.06倍。云南82-85在低钾和高钾处理下根系形态参数和根冠比均无显著差异,而海南92-109和广西87-3在低钾处理下根系总长、表面积、体积和根冠比均显著高于高钾处理。表明低钾胁迫促进了钾敏感材料海南92-109和广西87-3根系生长,增大了吸收面积。此外,广西87-3和海南92-109在低钾和高钾处理下,其根系钾含量均低于云南82-85,而地上部钾含量在高钾处理下显著高于云南82-85,分别高出1.2和1.3倍,达显著水平;在高钾和低钾处理下,这两个材料地上部和植株钾累积量均显著高于云南82-85。与钾敏感斑茅材料海南92-109和广西87-3相比,钾钝感斑茅材料云南82-85的钾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均较低。[结论]在低钾胁迫条件下,钾敏感斑茅材料以较为发达的根系和更高效的钾素转运能力适应低钾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基因型 根系形态 营养效率
下载PDF
Cd、Zn、Pb、Cu复合污染对斑茅生长及吸收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天顺 陈伟 +6 位作者 蒋文艳 杨玉霞 段维兴 王海军 李晓妤 廖洁 莫磊兴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03,共7页
采用桶栽试验的方法,以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为材料,研究不同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斑茅的生长响应及重金属吸收、富集和迁移特征变化,为斑茅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修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污染土壤中... 采用桶栽试验的方法,以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为材料,研究不同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斑茅的生长响应及重金属吸收、富集和迁移特征变化,为斑茅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修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斑茅地上部鲜质量逐渐下降,最多较对照(不添加重金属)下降26.71%;斑茅根、茎、叶组织中的Cd、Zn、Pb、Cu含量也逐渐增加,其根部Cd、Zn、Pb、Cu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04.4、2486.0、379.7、1457.3 mg/kg,其茎部Cd、Zn、Pb、Cu的最大含量分别为32.3、1461.7、77.6、25.3 mg/kg,其叶部Cd、Zn、Pb、Cu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3.6、488.5、21.7、43.5 mg/kg;除对照外,同一处理水平Cd、Zn、Pb、Cu在斑茅中的富集系数表现为茎部Zn>Cd>Pb>Cu,叶部Cd>Zn>Cu>Pb;随着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斑茅茎部Cd、Zn、Pb、Cu的转移系数逐渐减小,而叶部Cd、Zn的转移系数逐渐增大,叶部Pb和Cu的转移系数先增大后减小。综合考虑,斑茅对Cd、Zn具有较好的吸收累积及转运能力,可作为Cd、Zn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重金属 复合污染 吸收 富集
下载PDF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BC_1的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邓祖湖 赖丽萍 +2 位作者 林炜乐 符成 林彦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1-566,共6页
对甘蔗斑茅杂种BC1后代崖城01-21和崖城01-36进行内转录间隔(ITS)鉴定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甘蔗斑茅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行为.结果表明,崖城01-2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4=100m+4 sm(4SAT),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4... 对甘蔗斑茅杂种BC1后代崖城01-21和崖城01-36进行内转录间隔(ITS)鉴定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甘蔗斑茅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行为.结果表明,崖城01-2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4=100m+4 sm(4SAT),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4.25,平均臂比1.35,染色体属2C型,分子鉴定结合细胞学研究表明其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其染色体遗传为n+n;崖城01-36经ITS鉴定为真实杂种,其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32=130m+2 sm,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3.94,平均臂比1.27,染色体属2B型,结合其性状的进展,推断亲本向其传递染色体可能以2n+n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甘蔗 ITS鉴定 核型分析 染色体遗传行为
下载PDF
广西斑茅遗传多样性的SCoT标记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焕忠 张荣华 +9 位作者 杨海霞 张革民 罗霆 高轶静 刘昔辉 段维兴 韦霖斌 方位宽 危晓丽 黄玉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4,共6页
利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广西的50份斑茅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6条引物中筛选出扩增结果稳定、条带清晰和有多态性的引物15条,扩增位点336个,其中多态性位点284个,多态性为83.93%,说明广西斑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 利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广西的50份斑茅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6条引物中筛选出扩增结果稳定、条带清晰和有多态性的引物15条,扩增位点336个,其中多态性位点284个,多态性为83.93%,说明广西斑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3的水平,可将50份斑茅无性系归为4大类;在相似系数0.76的水平,可将第Ⅳ类分成6种类型,同一地区的斑茅无性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SCoT标记 遗传多样性 广西
下载PDF
斑茅染色体和植物学性状观察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清辉 李富生 +1 位作者 肖凤回 何顺长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53-256,共4页
通过对采自滇、蜀、藏、陕、赣、鄂、闽、粤、桂、琼等10个省(区)的35份斑茅无性系的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学性状观察,发现染色体数目有2n=40和2n=60两种类型.其中2n=40类型的斑茅只有3个无性系,分别采自云南和西... 通过对采自滇、蜀、藏、陕、赣、鄂、闽、粤、桂、琼等10个省(区)的35份斑茅无性系的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学性状观察,发现染色体数目有2n=40和2n=60两种类型.其中2n=40类型的斑茅只有3个无性系,分别采自云南和西藏.采自其它省(区)的32个无性系都属于2n=60这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染色体 植物学性状
下载PDF
斑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刀志学 白史且 +2 位作者 陈智华 鄢家俊 张建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30,共6页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是甘蔗属近缘物种之一,具有可再生、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纤维含量高等特点,是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育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同时,也作为新兴能源植物被研究和利用。本文综述了野生斑茅形态学...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是甘蔗属近缘物种之一,具有可再生、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纤维含量高等特点,是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育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同时,也作为新兴能源植物被研究和利用。本文综述了野生斑茅形态学、细胞学、蛋白质和分子标记技术及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斑茅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斑茅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育种
下载PDF
斑茅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阙友雄 许莉萍 +2 位作者 林剑伟 张木清 陈如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2期192-197,共6页
根据已知NBS-LRR抗病基因[含有核苷酸结合位点(NBS)和富亮氨酸重复(LRR)的胞内受体蛋白基因]NBS结构域蛋白质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对斑茅基因组进行体外扩增,获得了对应区段的DNA片段,回收、克隆这些特异片段,测序分析,共获得8个片... 根据已知NBS-LRR抗病基因[含有核苷酸结合位点(NBS)和富亮氨酸重复(LRR)的胞内受体蛋白基因]NBS结构域蛋白质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对斑茅基因组进行体外扩增,获得了对应区段的DNA片段,回收、克隆这些特异片段,测序分析,共获得8个片段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其中7个编号分别为RGA-Q1、RGA-Q2、RGA-Q3、RGA-Q4、RGA-Q5、RGA-Q6和RGA-Q7的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典型的NBS结构域,即P-loop(GGVGKTT)、Kinase-2a(VLDDVW)、Kinase-3a(GSR/KILVTTR)及疏水结构域HD(hydrophobic domain)。它们在NCBI上的登录号为EU685828、EU685829、EU685830、EU685831、EU685832、EU685833和EU685834。这些抗病基因同源片段(RGA)与已经克隆的N、L6、RPS2和Mi等11个抗病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为2.3%~39.8%,可进一步用作斑茅抗病候选基因的分子筛选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茅 保守区域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简并引物
下载PDF
四川野生斑茅居群遗传结构的SRAP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瑜 鄢家俊 +5 位作者 白史且 彭燕 梁绪振 张建波 张劲 胡超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采用SRAP标记分析了12个源于四川境内长江主要支流(岷江、青衣江和沱江)流域野生斑茅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8对SRAP引物共扩增2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3条,占总条带数的74.63%,平均8.5条;研究区域斑茅具有丰富的遗传... 采用SRAP标记分析了12个源于四川境内长江主要支流(岷江、青衣江和沱江)流域野生斑茅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8对SRAP引物共扩增2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3条,占总条带数的74.63%,平均8.5条;研究区域斑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标水平较高(PPB=74.63%、h=0.2278、I=0.3454);研究区域内斑茅居群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2129),居群内部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基因流估计值(Nm)为1.8481;按Nei’s遗传距离将12个斑茅居群分为四类,来自同一流域的材料优先聚为一类。通过对斑茅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聚类结果的分析,推测斑茅是一种异花授粉的广布种,说明河流影响斑茅居群间基因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SRAP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