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菌接种发酵对耿马酸肉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吴春霞 石有权 +5 位作者 杨雁 王琪 施丽芬 念许若 彭婷婷 陈韬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2,共5页
为提高耿马酸肉的品质和安全性,将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GMSR-4、戊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GMSR-20和植物乳植杆菌GMSR-35按体积比1∶2∶2、接种量3%接种到耿马酸肉中,同时设置对照(control chec... 为提高耿马酸肉的品质和安全性,将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GMSR-4、戊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GMSR-20和植物乳植杆菌GMSR-35按体积比1∶2∶2、接种量3%接种到耿马酸肉中,同时设置对照(control check,CK)组,在25℃发酵6 d,测定2组样品理化指标、微生物数量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发酵(inoculated fermentation,IF)组的亚硝酸盐残留量、水分含量、pH值、生物胺总量、腐胺、尸胺、亚精胺、酪胺、苯乙胺和色胺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显著高于CK组(P<0.05),大肠菌群数显著低于CK组(P<0.05),IF组的各个感官指标评分均高于CK组。综上,人工接种发酵可提高耿马酸肉的食用品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马酸肉 乳酸菌 微生物 生物胺 安全性
下载PDF
酱油中降生物胺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2
作者 吕想 刘伟 +4 位作者 林树花 邹谋勇 张淑淑 王珂瑶 张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86-196,共11页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酶定性检测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分析筛选得到5株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发酵乳杆菌;其中,菌株L2112、L31B2和L41B对酱油中主要生物胺——酪胺、组胺、亚精胺和苯乙胺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3.76%、59.09%、43.38%和35.12%,菌株L2112和L41B耐酸耐盐能力均较好,在37℃、40 g/L NaCl和3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2112降生物胺能力最佳,在37℃、130 g/L NaCl和5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41B降生物胺能力最佳。该研究有望为酱油发酵体系中生物胺调控提供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乳酸菌 降解生物胺 菌株鉴定 生长特性
下载PDF
Properties of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Produced by Magnetotactic Bacteria
3
作者 李文兵 YU Longjiang +4 位作者 ZHOU Pengpeng WANG Guanghua XU Binfu CHENG Zhengzai 徐卫国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317-1322,共6页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s(magnetite) were prepared through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Magnetospirillum strain WM-1 newly isolated by our group.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 SAED, XRD, rock magnetic analysis,...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s(magnetite) were prepared through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Magnetospirillum strain WM-1 newly isolated by our group.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 SAED, XRD, rock magnetic analysis, and Mossbauer spectroscopy. TEM and SAED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magnetosomes formed by strain WM-1 were single crystallites of high perfection with a cubic spinel structure of magnetite. X-ray measurements also fitted very well with standard Fe3O4 reflections with an inverse spinel structure of the magnetite core. The size of crystal as calculated by the Debye-Scherrer’s equation was approximately 55 nm. Rock magnetic analysis showed WM-1 synthesized single-domain magnetite magnetosomes, which were arranged in the form of linear chain. The high delta ratio((δFC / δZFC = 4) supported the criteria of Moskowitz test that there were intact magnetosomes chains in cells. The Verwey transition occurred at 105 K that closed to stoochiometric magnetite in composition. 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d useful insights into the biomineralization of magnetosomes and properties of M. WM-1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biogenic magnetite in biomaterials and biomagnet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nic magnetite magnetotactic bacteria property magnetosome biomineralization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treatment of waste organic matter from livestock by bacteria-mineral technology
4
作者 HE Wenyuan YANG Haizhen GU Guowe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46-651,共6页
The present study dealt wi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gradation and humification process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underwent during bacteria-mineral technology. An invers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protein, l... The present study dealt wi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gradation and humification process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underwent during bacteria-mineral technology. An invers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protein, lipid, and some of the humification indices considered, suggesting that the humification theory is actually humic substances produced from simple-structured natural organic substrates. 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w), number-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n), and the ratio Mw/M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cess were measured b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n and Mw increased with reaction time from 352 to 17,191, and from 78,707 to 104,564, respectively. The ratio of Mn/Mw decreased from 223.3 to 6.1. This reflected the growth of the polymerization degree of dissolvable organic matters in the process; furthermore, it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molecules (humic substances) from more simple molecules. Bacteria-mineral water (BMW) (the effluent of the process) treatments can exert hormone-like activity for enhanced seed germination of wheat and rice and greatly improved chlorophyll synthesis in wheat and rice leaves, Major polyamines (plant regulators) putrescine, spermidine, and spermine, were found in BMW by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thod, which may explain the hormone-like activity of B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stock liquid wastes treatment bacteria-mineral technology RECYCLES humification biogenic amines seed germination
下载PDF
白方腐乳中产胺细菌分离鉴定及产胺性能检测
5
作者 苏泽 谭贵良 +3 位作者 刘子雄 黄嘉曼 李梅 胡文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53-160,共8页
为了解白方腐乳生产过程中产胺菌类型及其产胺特性,从白方腐乳后发酵过程中分离获得8株产生物胺细菌,并对其产生物胺性能进行研究。然后,通过16S rDNA序列鉴定出拟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mycoides)4株,其余4株分别为热带芽孢杆菌(Ba... 为了解白方腐乳生产过程中产胺菌类型及其产胺特性,从白方腐乳后发酵过程中分离获得8株产生物胺细菌,并对其产生物胺性能进行研究。然后,通过16S rDNA序列鉴定出拟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mycoides)4株,其余4株分别为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现8个菌株产生物胺种类不同,但都具有产腐胺、尸胺和酪胺能力,其中产酪胺量最大(0.45~87.31 mg/L)。菌株S5产生物胺总量最高,达106.34 mg/L,其中酪胺量高达87.31 mg/L。菌株S5生物胺产生量随着温度(15~35℃)升高而增加,但在温度<15℃,乙醇体积分数>15%,氨基酸质量分数<0.5%,pH>7.5,NaCl质量分数>6.0%条件下总生物胺和酪胺的产生受到抑制。该研究结果可为控制腐乳生产过程生物胺的产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方腐乳 后发酵环节 产胺菌 分离 产胺特性
下载PDF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品质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6
作者 王俊钢 李宇辉 +1 位作者 蒲顺昌 丁之恩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2-81,共10页
为提升风干牛肉的品质,筛选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发酵剂进行风干牛肉的制作。分别将3种产蛋白酶乳酸菌(乳酸乳球菌(S-1)、戊糖片球菌(S-2)、格氏乳球菌(S-3))接种于牛肉,研究牛肉腌制、发酵、风干、成熟等不同阶段的水分、pH、硫代巴比... 为提升风干牛肉的品质,筛选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发酵剂进行风干牛肉的制作。分别将3种产蛋白酶乳酸菌(乳酸乳球菌(S-1)、戊糖片球菌(S-2)、格氏乳球菌(S-3))接种于牛肉,研究牛肉腌制、发酵、风干、成熟等不同阶段的水分、pH、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色泽、质构和微生物等品质指标变化。另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样品中生物胺质量分数变化,并对添加的菌株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产蛋白酶乳酸菌均可以显著降低风干牛肉的pH和TBARS值(P<0.05),改善色泽和质构,但对水分质量分数变化没有显著影响(P>0.05);3种发酵剂均能有效抑制产品中大肠菌群的生长,其中S-2抑菌作用最强;3种发酵剂均可以有效抑制风干牛肉中生物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的形成,其中S-2、S-3的抑制效果更好。因此,3株乳酸菌作为发酵剂应用于风干牛肉可以提升产品品质及安全性,可以为产蛋白酶乳酸菌在风干牛肉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蛋白酶 质构 生物胺 安全评价
下载PDF
乳酸菌浸米技术对黄酒酿造的影响
7
作者 黄媛媛 胡健 +1 位作者 唐慰祖 马博文 《酿酒科技》 2023年第7期34-37,43,共5页
将乳酸菌浸米技术应用到黄酒生产新工艺中,通过检测米浆水的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生物胺含量以及发酵结束后黄酒的理化指标、感官评价、生物胺含量,分析其在浸米过程中的效果,以及对黄酒酿造过程和成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浸... 将乳酸菌浸米技术应用到黄酒生产新工艺中,通过检测米浆水的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生物胺含量以及发酵结束后黄酒的理化指标、感官评价、生物胺含量,分析其在浸米过程中的效果,以及对黄酒酿造过程和成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浸米可以加快浸米进程,有效缩短浸米时间;能明显提高米浆水中乳酸菌含量,大幅降低米浆水和黄酒原酒中的生物胺含量,提高生物安全性。乳酸菌浸米技术应用于黄酒大生产中,发酵过程安全可控,工艺简单可行,黄酒各项理化指标都符合GB/T 13662《黄酒》中的要求,酒体协调柔和,具有黄酒的典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浸米 酿造 生物胺
下载PDF
传统香肠中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卢士玲 李开雄 +3 位作者 徐幸莲 李蕊婷 马宇霞 李宝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52,共6页
研究建立了单层培养,双层显色分离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的方法,并分离到96株产生物胺肠细菌和58株产生物胺乳酸菌。经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析(PCR-DGGE)和PCR扩增测序后与Genebank数据库比对得知,这154株产胺菌属于5种菌,分别为屎肠球... 研究建立了单层培养,双层显色分离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的方法,并分离到96株产生物胺肠细菌和58株产生物胺乳酸菌。经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析(PCR-DGGE)和PCR扩增测序后与Genebank数据库比对得知,这154株产胺菌属于5种菌,分别为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并采用特异性引物证明了产生物胺基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肠细菌 乳酸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一株乳酸乳球菌产γ-氨基丁酸能力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孟丹 王丽群 +3 位作者 谢国梁 刘晓艳 于纯淼 国立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7,共6页
探讨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并初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以γ-氨基丁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4%、初始pH值6.5,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 探讨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并初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以γ-氨基丁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4%、初始pH值6.5,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60 h,其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质量浓度可达218.7μg/mL。通过硝基还原酶活性检测、生物胺产生能力分析、吲哚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初步评价了菌株HUCM 201的安全性,发现其硝基还原酶阴性,吲哚试验阴性,无溶血,不能产生酪胺、组胺、尸胺和腐胺生物胺类物质,可初步认为是一株安全的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Γ-氨基丁酸 生物胺 安全性
下载PDF
1种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苏悟 郑小芬 +2 位作者 徐睿烜 涂婷 蒋立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0-45,共6页
利用丹磺酰氯为衍生试剂,1,7-二氨基庚胺做为内标验证了《GB/T5009.208-2008》,以普通黄豆为原料,研究一定条件下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生物胺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自然发酵的豆豉中生物胺有8种,分别为:组胺、色胺、β... 利用丹磺酰氯为衍生试剂,1,7-二氨基庚胺做为内标验证了《GB/T5009.208-2008》,以普通黄豆为原料,研究一定条件下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生物胺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自然发酵的豆豉中生物胺有8种,分别为:组胺、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酪胺、亚精胺、精胺。发酵72 h后8种生物胺中,酪胺含量最高达到488 mg/kg,且从发酵48 h起,豆豉中酪胺的含量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都存在着先大幅增加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对照查阅国家相关规定,发现豆豉中主要具有毒性作用的组胺和酪胺均没有超过国家最大允许范围,因此理论上不存在危害生理健康的毒性。但应注意的是,由于组胺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发酵时间,不然可能会因为组胺生成造成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氨基态氮 生物胺
下载PDF
海鲈鱼腌制过程中产胺菌的分离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钱茜茜 吴燕燕 +3 位作者 魏涯 林婉玲 戚勃 荣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为探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菌相,通过生物胺对培养基进行初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以,并通过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对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的产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温度、p H和Na Cl浓度对产胺量较高的菌株生长和产胺... 为探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菌相,通过生物胺对培养基进行初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以,并通过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对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的产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温度、p H和Na Cl浓度对产胺量较高的菌株生长和产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不仅存在假单胞菌(Pseudomonas)、弧菌(Vibrio)以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常见的产胺菌,而且还分离到新的产胺菌——麻疹孪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这些生物胺产生菌生长和产胺的最适温度是30℃,p H值对其影响不大,具有较高的耐盐性,100~2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可以抑制产胺菌的生长,1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下可以抑制组胺的产生,但200 g/L的食盐才可以抑制腐胺、尸胺和酪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鲈鱼 腌制加工 产胺菌 分离与鉴定
下载PDF
适用于黄酒生物酸化浸米的乳酸菌筛选 被引量:18
12
作者 程斐 周高峰 +2 位作者 谢广发 陆健 曹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9-1084,共6页
浸米是黄酒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使用高锰酸钾-溴化钾平板透明圈法,快速从黄酒酿造环节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出160株产乳酸细菌;通过生理特性试验、浸米水产酸情况、抑菌情况和产生物胺试验,得到1株乳酸菌适合用于生物酸化浸米,经16S rRNA寡... 浸米是黄酒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使用高锰酸钾-溴化钾平板透明圈法,快速从黄酒酿造环节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出160株产乳酸细菌;通过生理特性试验、浸米水产酸情况、抑菌情况和产生物胺试验,得到1株乳酸菌适合用于生物酸化浸米,经16S rRNA寡核苷酸碱基序列分析鉴定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将其应用于生物酸化浸米过程中可以快速提高米浆水的酸度,缩短浸米时间,并抑制杂菌的生长,提高浸米过程的稳定性,且有效地降低浸米水中生物胺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筛选 生物酸化 生物胺
下载PDF
食源性乳酸菌安全性的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埔 孔文涛 +2 位作者 孙芝兰 徐毅 孔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69-173,共5页
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得到36株乳酸菌,对其进行常见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26株菌具有抗药性,其中4株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并且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 KN9所携带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M)和tet(L)能通过... 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得到36株乳酸菌,对其进行常见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26株菌具有抗药性,其中4株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并且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 KN9所携带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M)和tet(L)能通过接合作用,转移到受体菌Lactococcus lactis MG1614中。对这些乳酸菌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可以产生生物胺,所有的菌株都不产生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所以,本实验分离到的大部分乳酸菌是安全的,只有携带有抗四环素基因的E.faecium KN9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食用前对乳酸菌进行安全性评价,以减少可能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安全性评价 抗药性 接合作用 生物胺
下载PDF
葡萄酒中的生物胺的生产与工艺控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春晖 夏双梅 张军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8-130,共3页
生物胺存在于多种发酵食品中,人体吸收过量的生物胺后会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在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LF)过程中,有些乳酸菌能够对氨基酸脱羧产生生物胺。利用PCR与DNA探针技术能够快速检测葡萄酒中的组胺产生菌。工艺上采用接种进行M... 生物胺存在于多种发酵食品中,人体吸收过量的生物胺后会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在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LF)过程中,有些乳酸菌能够对氨基酸脱羧产生生物胺。利用PCR与DNA探针技术能够快速检测葡萄酒中的组胺产生菌。工艺上采用接种进行MLF,并在MLF完成后对乳酸菌进行有效清除,可以显著降低葡萄酒中生物胺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生物胺 工艺控制 乳酸菌 苹果酸-乳酸发酵
下载PDF
褐煤生物产气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艳婷 韩娅新 +2 位作者 何环 王珊珊 冷云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0-123,128,共5页
为提高褐煤利用率,利用富集得到的产甲烷菌群对内蒙古白音华褐煤进行了生物强化产气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pH、煤粉粒度、煤浆浓度、NaCl浓度、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酵母粉等8个因素对褐煤生物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pH、N... 为提高褐煤利用率,利用富集得到的产甲烷菌群对内蒙古白音华褐煤进行了生物强化产气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pH、煤粉粒度、煤浆浓度、NaCl浓度、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酵母粉等8个因素对褐煤生物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pH、NaCl浓度、煤浆浓度4个因素对褐煤产气影响较为显著,而煤粉粒度影响相对较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褐煤生物产气存在一定促进作用,而酵母粉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褐煤生物产气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产气条件为,培养温度45℃,pH为6.0,煤浆质量浓度40 g/L,NaCl质量分数0.3%,其产气量为97.84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产气 产甲烷菌 煤浆浓度 微量元素 酵母粉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对生鲜牛肉主要腐败菌及生物胺抑制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黄明明 乔维维 +1 位作者 章建浩 王佳媚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3,共7页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对气调包装V(O_2)∶V(CO_2)∶V(N_2)=35%∶35%∶30%生鲜牛肉在72kV条件下处理85 s,4℃条件下贮藏10 d,分析牛肉冷藏过程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属、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主要生物胺含量变化,研究CPCS处...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对气调包装V(O_2)∶V(CO_2)∶V(N_2)=35%∶35%∶30%生鲜牛肉在72kV条件下处理85 s,4℃条件下贮藏10 d,分析牛肉冷藏过程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属、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主要生物胺含量变化,研究CPCS处理对牛肉冷藏过程中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PCS会显著降低贮藏过程中牛肉中的菌落含量,贮藏10 d菌落总数为5.76lg(CFU/g)显著低于对照组7.46 lg(CFU/g),假单胞菌、热死索丝菌、乳酸菌微球菌和肠杆菌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73、2.01、1.68、1.37、0.46 lg(CFU/g)。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含量缓慢升高,仍在可接受范围;生物胺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精胺、组胺和亚精胺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并且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74、0.85、0.05 mg/kg,苯乙胺和腐胺含量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并且比对照组下降0.78和0.62 mg/kg。因此,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能有效抑制牛肉中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生长和生物胺形成,保持其良好的安全和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冷杀菌 生鲜牛肉 腐败菌 生物胺
下载PDF
3种添加物对咸鱼加工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燕燕 钱茜茜 +4 位作者 李来好 邓建朝 杨贤庆 陈胜军 林婉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90-196,共7页
为解决咸鱼加工、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安全问题,本研究在咸鱼加工过程分别添加3种食用级添加物(山梨酸钾、姜辣素、混合乳酸菌液),采用生物胺初筛培养基检测产生物胺微生物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咸鱼中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等含量... 为解决咸鱼加工、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安全问题,本研究在咸鱼加工过程分别添加3种食用级添加物(山梨酸钾、姜辣素、混合乳酸菌液),采用生物胺初筛培养基检测产生物胺微生物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咸鱼中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等含量变化,比较3种添加物对咸鱼中生物胺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腌制后的咸鱼,在干燥过程和贮藏过程产生物胺菌数量和生物胺含量较高,3种添加物均对咸鱼中生物胺的产生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山梨酸钾对咸鱼中腐胺和尸胺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制率分别为65.30%和69.77%,姜辣素对咸鱼中组胺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制率为76.75%,乳酸菌对腐胺、尸胺和组胺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不及山梨酸钾和姜辣素;3种添加物对酪胺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鱼 生物胺 山梨酸钾 姜辣素 乳酸菌 抑制效果
下载PDF
鲭鱼生物胺生成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18
作者 郝淑贤 魏涯 +5 位作者 周婉君 杨贤庆 李来好 胡晓 林婉玲 邓建朝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100,共4页
从鲭鱼体内分离7株生物胺产生菌,其中3株菌可以产生色胺,4株菌可以产生2-苯乙胺,4株菌可以产生腐胺,1株菌可以产生尸胺,3株菌可以产生组胺,1株菌可以产生酪胺。组胺生成量较高的No.1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及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 从鲭鱼体内分离7株生物胺产生菌,其中3株菌可以产生色胺,4株菌可以产生2-苯乙胺,4株菌可以产生腐胺,1株菌可以产生尸胺,3株菌可以产生组胺,1株菌可以产生酪胺。组胺生成量较高的No.1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及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极有可能为侵肺巴斯德氏菌,可信度为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鲭鱼 生物胺产生菌 组胺 生化特性
下载PDF
不同发酵剂与发酵条件对鲊鱼生物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潇 龚吉军 +1 位作者 唐静 周汉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5-210,共6页
旨在探明不同发酵剂和发酵条件对鲊鱼(一种发酵草鱼)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以不同的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酿酒酵母(Sacch... 旨在探明不同发酵剂和发酵条件对鲊鱼(一种发酵草鱼)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以不同的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为发酵剂,按1∶1∶1(v/v/v)进行混合(Lp+Sx+Sc、Lp+Pp+Sc、Sx+Pp+Sc),控制不同的发酵条件,定期测定有害微生物和生物胺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自然发酵(NF),接种发酵(IF)对鲊鱼中有害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前者(p<0.01);与NF相比,IF能有效控制生物胺的积累,差异极显著(p<0.01),3种混合发酵剂中,Lp+Sx+Sc对生物胺形成的抑制效果最好(p<0.05);以20%(m/m)KCl替代Na Cl,对生物胺形成的抑制效果均显著提高(p<0.05),最佳复合盐添加量为2.4%Na Cl+0.6%KCl;从对生物胺控制和生产效率的角度综合考量,发酵温度以20℃较适宜;综合对味感的要求与对生物胺控制的需要,混合糖添加量以5.0%为佳;在上述最佳条件下接种发酵50 d,既可使鲊鱼总生物胺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43.50 mg/kg),又能获得优良发酵风味和感官品质。研究结果提示,采用优良混合发酵剂并控制适宜发酵条件,有利于保证鲊鱼产品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鱼 接种发酵 生物胺 有害菌 安全性
下载PDF
生物成因煤层气实验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32
20
作者 王爱宽 秦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3-27,共5页
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煤层中厌氧菌及其与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关系和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模拟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细菌计数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是考察煤层厌氧菌数量和生理特征的主要方法。煤抽提... 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煤层中厌氧菌及其与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关系和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模拟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细菌计数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是考察煤层厌氧菌数量和生理特征的主要方法。煤抽提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验证了煤层可作为生气基质产气,而生物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生物甲烷生成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特征。国内对煤层厌氧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计数和富集培养上,而国外研究则更多关注煤中本源产甲烷菌的分子生态学特征和菌种的改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煤层气 实验研究 生成机理 厌氧细菌 产甲烷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