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5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cathode material Li_3V_2(PO_4)_3 by carbon-thermal reduction method 被引量:1
1
作者 钟胜奎 尹周澜 +2 位作者 王志兴 郭华军 李新海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6年第B02期708-710,共3页
Li3V2(PO4)3 cathode material was prepared by a carbon-thermal reduction (CTR) process. V2O5, LiOH-H2O, NH4H2PO4 and C were used as starting materials to synthesize Li3V2(PO4)3 by sintering the mixture at 800℃for 24 h... Li3V2(PO4)3 cathode material was prepared by a carbon-thermal reduction (CTR) process. V2O5, LiOH-H2O, NH4H2PO4 and C were used as starting materials to synthesize Li3V2(PO4)3 by sintering the mixture at 800℃for 24 h. The property of the Li3V2(PO4)3 sampl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3V2(PO4)3 sample has the same monoclinic structure as the Li3V2(PO4)3 sample synthesized by hydrogen reduction method. The particle size is about 1.5μm together with homogenous distribution. The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Li3V2(PO4)3 powder is 120 mA·h·g-1 at the rate of 0.1C, and the capacity retains 112 mA·h·g-1 after 30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材料 LI3V2(PO4)3 合成 碳热还原法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中甲苯可溶物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李传 陈永政 +4 位作者 徐汪久 洪轲 邓文安 杜峰 罗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6-1156,共11页
以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中的甲苯可溶物(TS)为原料,研究了在直接热缩聚基础上添加共炭化剂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可行性。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2个直接热缩聚条件,以及在优化的直接热缩聚条件下添加四氢萘(共炭化剂)对产物中间相含量、晶... 以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中的甲苯可溶物(TS)为原料,研究了在直接热缩聚基础上添加共炭化剂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可行性。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2个直接热缩聚条件,以及在优化的直接热缩聚条件下添加四氢萘(共炭化剂)对产物中间相含量、晶体结构以及组成的影响,并通过热沉降对中间相沥青产物中的各向异性组分进行富集,以期获得不同中间相含量的中间相沥青。结果表明,TS的直接热缩聚产物中,各向异性组分极少,中间相质量分数最高仅为9.0%,而在直接热缩聚基础上添加四氢萘可有效促进中间相的形成。TS在反应温度400℃、反应时间6 h和添加10%(质量分数)四氢萘条件下,可制备出中间相质量分数为42.8%的中间相沥青。该中间相沥青在热沉降温度340℃、热沉降时间5 h条件下,可有效富集各向异性组分,得到从热沉降产物底部(中间相质量分数96.2%)到顶部(中间相质量分数3.9%)等不同中间相含量的中间相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 甲苯可溶物 中间相沥青 直接热缩聚 共炭化剂 热沉降
下载PDF
污泥脱水技术研究进展及碳排放比较分析
3
作者 李丽萍 颜蓓蓓 +5 位作者 王智 孙昱楠 李宁 陶俊宇 王媛 陈冠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59-3269,共11页
本文综述了几种常规污泥脱水技术(污泥浓缩、机械脱水和深度脱水)和几种新兴的污泥低能耗深度脱水技术(低温干化、生物干化和超临界CO_(2)脱水)的原理及特点,并重点对重力浓缩、机械脱水、预处理脱水、热干化、太阳能干化、热泵干化、... 本文综述了几种常规污泥脱水技术(污泥浓缩、机械脱水和深度脱水)和几种新兴的污泥低能耗深度脱水技术(低温干化、生物干化和超临界CO_(2)脱水)的原理及特点,并重点对重力浓缩、机械脱水、预处理脱水、热干化、太阳能干化、热泵干化、生物干化、超临界CO_(2)脱水这几种技术进行了碳排放核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规脱水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应用较广,但存在能耗高、药耗高、碳排放高的“三高”问题.其中,污泥热干化技术的碳排放量最大(2070.21kgCO_(2)/t DS),使用化学药剂产生的碳排放占机械脱水和预处理脱水技术碳排放的75%以上.新兴的太阳能干化、热泵干化、生物干化和超临界CO_(2)脱水技术的碳排放量分别为32.67,1074.36,58.78,490.16kgCO_(2)/t DS,表现出较好的碳减排潜力,通过推进优化工艺技术,降低运行成本,有望替代常规脱水技术.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泥低碳脱水技术的开发和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脱水 热干化 碳排放
下载PDF
不同官能团修饰碳纳米管填充PP复合材料分子模拟
4
作者 李亚莎 赵光辉 +3 位作者 曾跃凯 熊英莹 田泽 杨一夫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随着光伏发电和海上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的迅速发展,对薄膜电容器的工作温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使用最泛的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电容器薄膜在高温以上时无法胜任应用需求。基于实验与仿真的方法,对聚丙烯(PP)、碳纳米管及羟基... 随着光伏发电和海上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的迅速发展,对薄膜电容器的工作温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使用最泛的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电容器薄膜在高温以上时无法胜任应用需求。基于实验与仿真的方法,对聚丙烯(PP)、碳纳米管及羟基、氨基、羧基功能化碳纳米管(CNTs-COOH)填充PP复合体系进行热重试验、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导率、自由体积分数和均方位移等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羧基修饰的碳纳米管与PP复合后的热学性能增加效果最为显著,氨基、羟基修饰的碳纳米管体系次之。CNTs-COOH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其起始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提高了76.15℃和40.33℃,热导率较纯PP体系提高了18.27%,自由体积分数降低至17.96%。羧基的加入能够有效占据PP/CNTs复合体系中的空穴,减缓复合体系分子链段的移动和降低复合体系的均方位移,使得PP复合体系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适用于高温条件的PP电容器薄膜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碳纳米管 热学性能 热重试验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集成碳捕集的100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热力系统优化与性能研究
5
作者 杨美 丁源 +3 位作者 程秋洁 周云龙 王迪 李婷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为降低CO_(2)的能耗并且提高发电效率,以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碳捕集系统为参考系统,提出了耦合太阳和ORC系统的二次再热-碳捕集优化方案。利用Ebsilon软件构建了优化系统模型,并进行了热力性能、经济性和运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系... 为降低CO_(2)的能耗并且提高发电效率,以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碳捕集系统为参考系统,提出了耦合太阳和ORC系统的二次再热-碳捕集优化方案。利用Ebsilon软件构建了优化系统模型,并进行了热力性能、经济性和运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系统相比,优化系统热效率提高了4.78%,热耗降低了1005 kJ/(kW·h),煤耗降低了36.50 g/(kW·h);太阳能辅助系统年运行时间占比为60%,均省煤量可达到2.0×10^(4)t。优化方案具有更好的热经济性并且减少了发电耗煤量,为CO_(2)捕集和减排提供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热力系统 太阳能 ORC系统 余热利用
下载PDF
“双碳”驱动高职院校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6
作者 郭静静 王匡 徐丹凤 《化工管理》 2024年第31期49-52,共4页
针对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文章通过调研探索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打造先进的高水平数字化实训基地,优化“双高”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文章通过调研探索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打造先进的高水平数字化实训基地,优化“双高”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碳”驱动下科学合理的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不断提升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双碳” 热能动力工程技术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火电厂CO_(2)计量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安安 周奇 +3 位作者 李茜 丁宁 杨超 马岩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中国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是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火电厂CO_(2)排放量在电力行业中占比最大。在“双碳”目标下,CO_(2)计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火电厂中CO_(2)排放量的直观判断,为火电厂CO_(2)减排提供重要支撑,促进火电厂参与碳交易,... 中国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是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火电厂CO_(2)排放量在电力行业中占比最大。在“双碳”目标下,CO_(2)计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火电厂中CO_(2)排放量的直观判断,为火电厂CO_(2)减排提供重要支撑,促进火电厂参与碳交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国内外政策,讨论了目前通用CO_(2)计量方法的实施进展,总结归纳了以碳核算为主、碳监测为辅的火电厂CO_(2)计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火电厂CO_(2)计量技术应用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火电厂CO_(2)计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双碳 CO_(2)计量 碳核算 碳监测
下载PDF
水泥行业双碳体系下全氧燃烧碳减排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
8
作者 彭学平 陈昌华 +2 位作者 代中元 万夫伟 金周政 《水泥技术》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分析了水泥工业碳排放的来源及特点,介绍了实现水泥工业碳减排的主要技术路径,对比了全氧燃烧、钙循环、燃烧后捕集等典型碳捕集纯化技术特点,结果表明,采用全氧燃烧技术综合成本较低,碳减排效率较高。通过全氧燃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 分析了水泥工业碳排放的来源及特点,介绍了实现水泥工业碳减排的主要技术路径,对比了全氧燃烧、钙循环、燃烧后捕集等典型碳捕集纯化技术特点,结果表明,采用全氧燃烧技术综合成本较低,碳减排效率较高。通过全氧燃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研发了“强旋流全氧预燃烧炉+富集提浓组合式分解炉”专利技术,建立了O_(2)/CO_(2)介质的燃烧模型和高CO_(2)浓度下的生料分解模型,进行了全氧耦合无焰燃烧技术开发和热态模拟中试试验,建成了国内外水泥行业规模最大的年捕集20万吨CO_(2)工业级示范线。实践表明,利用全氧燃烧技术,可将水泥厂废气中的CO_(2)浓度提高至80%以上,经过变压吸附和低温蒸馏后,CO_(2)纯度>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氧燃烧 碳捕集 热态模拟 碳减排
下载PDF
含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碳捕集电厂的风火储系统分布鲁棒调度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骞 张学广 +1 位作者 朱玲 徐殿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73-3587,I0020,共16页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是与碳捕集技术高度适配的清洁、高效、稳定的绿色煤电技术,有望克服传统碳捕集技术在低浓度CO_(2)环境下产生的高成本、高能耗问题。该文构建含IGFC碳捕集电厂的风火储发...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是与碳捕集技术高度适配的清洁、高效、稳定的绿色煤电技术,有望克服传统碳捕集技术在低浓度CO_(2)环境下产生的高成本、高能耗问题。该文构建含IGFC碳捕集电厂的风火储发电系统。研究IGFC碳捕集电厂的运行机理,对IGFC内部各环节建立数学模型,提出工况匹配时燃烧利用率和阴极空气利用率需要满足的运行条件,并针对该型碳捕集电厂的电碳特性进行分析。为计及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构建风火储系统的两阶段分布鲁棒经济调度模型,引入k阶适应性理论,提出基于正交支撑子集策略的求解方法来获得鲁棒对等式。最后,在改进IEEE-30节点系统中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碳捕集电厂可利用阳极碳富集的优势,实现系统低碳经济调度的目标,并验证所提优化方法能为可行解提供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GFC) 碳捕集电厂 风火储系统 经济调度 分布鲁棒优化 有限适应性理论
下载PDF
碳纳米管和纳米铜导热粒子的热调节性能研究
10
作者 赵静芬 李日南 +2 位作者 吴敬华 陈亚南 吴学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96,104,共7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石蜡(PA)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碳纳米管(CNT)及纳米铜(CNP)为导热粒子的改性相变微胶囊。结果表明:随着CNT和CNP添加量的增加,CNT改性相变微胶囊(MPCM/CNTs)的导热系数从0.25W/(m·K)增大到0.3...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石蜡(PA)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碳纳米管(CNT)及纳米铜(CNP)为导热粒子的改性相变微胶囊。结果表明:随着CNT和CNP添加量的增加,CNT改性相变微胶囊(MPCM/CNTs)的导热系数从0.25W/(m·K)增大到0.38W/(m·K),最大增加率为52%;CNP改性相变微胶囊(MPCM/CNPs)导热系数从0.25W/(m·K)增大到0.47W/(m·K),最大增加率为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微胶囊 碳纳米管 纳米铜 导热系数 热稳定性
下载PDF
油田光热利用技术路线及解决方案研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莉莉 徐源 +3 位作者 付勇 侯博文 成婷婷 刘宏彬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在全球气候危机及全国“双碳”目标下,油气田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进低碳化油气生产。化石燃料占油气田生产过程能耗70%以上,光热利用是油气田清洁热力替代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工业光热应用领域各种主动式太阳能集热技术特点进行对比... 在全球气候危机及全国“双碳”目标下,油气田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进低碳化油气生产。化石燃料占油气田生产过程能耗70%以上,光热利用是油气田清洁热力替代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工业光热应用领域各种主动式太阳能集热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油田多种用热环境的温位需求,认为光热技术多样性与油田用热需求多样性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围绕油田多种用热环境,分析了单井拉油热电联供、小规模光热高效替代、大规模光热系统互联共享、复杂用热环境下光热梯级利用等多元化技术路线。针对光热项目在油田落地难度大的问题,从项目筛选、规模确定、系统设计、协同优化、能源管控等方面给出实施路径。油田光热利用方案制定中,因地制宜制定逐步清洁替代顺序是提高替代效益的关键,上下游系统思维及运行策略优化是设计方案优化的前提,严谨的可比性及全生命周期评估是多方案优选的基础,开展各种用热环境的研究实践是提高方案质量的重要路径。建议油田企业在实践中逐步深化认识,持续优化光热利用方案,规模化推动方案落地,进一步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光热利用 清洁替代 低碳化 解决方案
下载PDF
二次再热燃煤-捕碳-制甲醇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
12
作者 付文锋 窦艳滨 +1 位作者 王蓝婧 崔庆伟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针对碳捕集电厂的高能耗及CO_(2)的后续利用问题,设计了一种二次再热燃煤-捕碳-制甲醇一体化系统。以某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例,采用动态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所提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分析了碳捕集率和光电制氢成本等因素... 针对碳捕集电厂的高能耗及CO_(2)的后续利用问题,设计了一种二次再热燃煤-捕碳-制甲醇一体化系统。以某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例,采用动态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所提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分析了碳捕集率和光电制氢成本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捕集率为90%时,一体化系统的热效率相比燃煤-捕碳机组提高了6.62%,CO_(2)排放强度降低了4.45 g/(kW·h),净收益提高了33.42亿元;当碳捕集率在40%~90%内变化时,一体化系统的热效率能够稳定保持在49%以上;随着未来光电制氢成本的下降,一体化系统的净收益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再热机组 碳捕集 制甲醇 热力系统集成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水基炭黑-胶原蛋白纳米流体热导率和黏度
13
作者 李凯 魏鹤琳 +6 位作者 尹志凡 左夏华 于晓宇 尹宏远 杨卫民 阎华 安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38-4147,共10页
纳米流体由于其独特的强化传热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热导率和黏度直接影响纳米流体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因此在考察纳米流体的强化传热特性前首先要分析研究其热导率和黏度。本研究利用炭黑和胶原蛋白,采用两步法制备了水基... 纳米流体由于其独特的强化传热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热导率和黏度直接影响纳米流体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因此在考察纳米流体的强化传热特性前首先要分析研究其热导率和黏度。本研究利用炭黑和胶原蛋白,采用两步法制备了水基炭黑胶原蛋白纳米流体。实验分析了炭黑和胶原蛋白质量分数、温度对纳米流体热导率和黏度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这些参数的权重进行了数学计算,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三输入两输出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GA)对BP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预测输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好的稳定性,回归系数和最大偏差分别为0.99918和0.002。本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和控制水基炭黑-胶原蛋白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能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工程设计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炭黑 胶原蛋白 BP神经网络 热导率 黏度
下载PDF
碳纤维和EPS颗粒对RPC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洪镇 李文琦 +3 位作者 甘季中 杨永恒 褚文斌 温家宝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9期67-71,共5页
研究了不同掺量(0、0.2%、0.3%、0.4%、0.5%、1.0%)的碳纤维(CF)全取代钢纤维(SF)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工作性的影响,优选出了适宜CF掺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EPS颗粒掺量(10%、20%、30%、40%、50%)对掺CF的RPC(CF-RPC)工作性、力学性能... 研究了不同掺量(0、0.2%、0.3%、0.4%、0.5%、1.0%)的碳纤维(CF)全取代钢纤维(SF)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工作性的影响,优选出了适宜CF掺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EPS颗粒掺量(10%、20%、30%、40%、50%)对掺CF的RPC(CF-RPC)工作性、力学性能、干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并与同EPS颗粒掺量条件下掺SF的RPC(SF-RPC)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F的适宜掺量为0.3%;随着EPS颗粒掺量的增加,CF-RPC试件的扩展度先增大后减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干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均降低,韧性提升;与掺EPS的SF-RPC试件相比,掺EPS的CF-RPC试件的抗压强度较低,但韧性较好,干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颗粒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 碳纤维 力学性能 导热系数
下载PDF
天津宝坻地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5
作者 王熠熙 周志华 +4 位作者 李悦 邵永新 李赫 李笑博 龚永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4,共17页
天津宝坻地区地震观测井是京津冀地区的前兆敏感井,但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程度比较薄弱。本文选取宝坻断裂南北两侧的3个地震观测井,分析离子组分浓度、氢氧同位素组成、二氧化硅及碳同位素含量,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天津宝坻地区地震观测井是京津冀地区的前兆敏感井,但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程度比较薄弱。本文选取宝坻断裂南北两侧的3个地震观测井,分析离子组分浓度、氢氧同位素组成、二氧化硅及碳同位素含量,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宝坻断裂北部的宝坻新井及周边冷水井的水化学类型以Na-SO_(4)·HCO_(3)型为主,宝坻断裂南部的王3井、王4井及周边地热井的水化学类型以Na-HCO_(3)型为主。(2)地下水来源皆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为北部燕山山地。宝坻断裂两侧的冷水和地热水位于未成熟水区,表明两者在向上运移过程中皆受到浅表冷水的混合作用。断裂南侧的地热水循环深度明显高于北侧冷水,且地热水Cl^(-)具有深部来源成因。(3)冷水和地热水的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出分区特征,断裂北侧冷水中碳酸盐矿物不饱和,断裂南侧地热水的碳来源为补给区碳酸盐矿物的淋滤作用及碳酸盐岩含水层的溶解作用。(4)宝坻断裂两侧冷水和地热水的补给区虽然同为北部燕山山地,但由于观测井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循环路径、循环深度等差异,以及宝坻断裂对两侧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的控制作用,形成了断裂两侧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京津冀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场数据,为分析区域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离子组分 热储温标 碳同位素 成因模式
下载PDF
广西某火电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初析
16
作者 刘慧 王涛 《红水河》 2024年第3期124-127,148,共5页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研究火电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笔者以广西某火电厂为例,根据燃煤发电行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计算得出该火电厂碳排放总量;分析碳排放对区域降碳的影响,并提出减污降碳措施。结果表明,该火电厂建设会...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研究火电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笔者以广西某火电厂为例,根据燃煤发电行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计算得出该火电厂碳排放总量;分析碳排放对区域降碳的影响,并提出减污降碳措施。结果表明,该火电厂建设会大大增加区域碳排放总量,不利于实现区域降碳目标。所提出的降碳措施可为降低区域碳排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减污降碳 火电厂
下载PDF
熔盐辅助合成硼化铪工艺研究
17
作者 喻冲 刘灿 +1 位作者 蒲依然 吴昊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以氧化铪和碳化硼为原料,采用氯化钠为熔盐介质,通过硼/碳热还原法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硼化铪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等合成工艺参数以及原料配比对材料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氯化钠...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以氧化铪和碳化硼为原料,采用氯化钠为熔盐介质,通过硼/碳热还原法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硼化铪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等合成工艺参数以及原料配比对材料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氯化钠为熔盐介质时,氧化铪在1300℃的合成温度下开始转化为硼化铪,其温度远低于传统的硼化铪合成所需温度。在硼过量20%,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为1400℃和2 h所制备的硼化铪粉体纯度较高,X射线衍射中可以明显观察到硼化铪结晶峰,且在扫描电镜中可以观察到紧密团聚形貌的硼化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工程 硼化铪 熔盐法 硼/碳热还原
下载PDF
基于预测负荷的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调度
18
作者 孙健 张云帆 +1 位作者 蔡潇龙 刘鼎群 《综合智慧能源》 CAS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公共建筑能耗低碳化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其中基于冷热负荷预测结果优化供能系统调度策略是实现“按需供能”的有效技术手段。针对公共建筑,基于热阻法构建了冷热负荷预测模型,根据负荷预测结果,采用改进粒子...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公共建筑能耗低碳化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其中基于冷热负荷预测结果优化供能系统调度策略是实现“按需供能”的有效技术手段。针对公共建筑,基于热阻法构建了冷热负荷预测模型,根据负荷预测结果,采用改进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复合冷热源供能系统的负载、水网供回水温度和流量、阀门开度以及泵组启用台数进行迭代寻优,以供能系统运行成本、机组寿命和环保性为优化目标提出全工况最佳运行策略。基于研究成果对某公共建筑冬季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可在满足建筑热负荷、平衡水力工况和延长机组运行寿命的同时,分别实现降低泵组功耗10.66%、系统运行成本21.52%。结果符合理论实际,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公共建筑的按需供热、节能运行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等效热阻 负荷预测 复合冷热源系统 粒子群优化算法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碳纳米管/天然橡胶热界面材料制备及热管理性能研究
19
作者 安东 陈嘉祺 贺日臻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85-4190,共6页
热界面材料是解决现代高功率和高集成化电子器件热量聚集和耗散的有效手段。基于三维网络结构调控导热性能的策略,以三聚氰胺泡沫(MF)为骨架,采用化学表面改性制备碳纳米管三维网络结构(CNT),并采用真空浸润法制备碳纳米管/天然橡胶热... 热界面材料是解决现代高功率和高集成化电子器件热量聚集和耗散的有效手段。基于三维网络结构调控导热性能的策略,以三聚氰胺泡沫(MF)为骨架,采用化学表面改性制备碳纳米管三维网络结构(CNT),并采用真空浸润法制备碳纳米管/天然橡胶热界面复合材料(CNT/NR),研究CNT含量对材料微观结构、导热性能和热管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NT的含量为2.2%(质量分数)时,CNT可附着于MF骨架并呈现完整连续的三维网络结构,其热界面复合材料垂直面外的导热率为1.58 W m^(-1) K^(-1),拉伸强度为12.9 MPa,断裂伸长率为489%,并具有显著的热管理性能,这表明CNT/NR热界面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机具应用价值的热管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 热界面材料 导热性能 机械性能 CNT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数据中心热量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20
作者 宋杰 李丹阳 +1 位作者 白丽丽 姜静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内蒙古地区的数据中心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实践区域,但其热量管理在硬件设备与空间布局、建模与调度策略和热量模拟方法与平台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为使内蒙古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设备布局合理规划散热冷却机制、... 内蒙古地区的数据中心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实践区域,但其热量管理在硬件设备与空间布局、建模与调度策略和热量模拟方法与平台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为使内蒙古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设备布局合理规划散热冷却机制、注重清洁能源利用优化运行调度策略和开发热量模拟仿真平台等数据中心热量管理应对策略。并进一步提出展望,即理想的数据中心热量模拟平台应具备数据中心运行状态模拟、轻量级的热模拟、人工智能集成仿真功能和大规模异构跨区域数据中心模仿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数字中国 数据中心 热量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