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cDNA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瑞利 韩俊友 +6 位作者 李莲瑞 乔红伟 雷连成 胡博 谢芳 刘丽凡 韩文瑜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0-433,共4页
以牛蛙皮肤组织为材料获得总RNA,用偶联Oligo(dT)的磁珠纯化mRNA后,利用含Sfi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的第1链,以含Sfi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和SMART引物,利用LD-PCR合成双链cDNA,双链cDNA经SfiⅠ酶切,通过T4... 以牛蛙皮肤组织为材料获得总RNA,用偶联Oligo(dT)的磁珠纯化mRNA后,利用含Sfi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的第1链,以含Sfi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和SMART引物,利用LD-PCR合成双链cDNA,双链cDNA经SfiⅠ酶切,通过T4DNA连接酶连接到经过相同酶切的λTripIEx2载体,体外包装后转染E.coliXLI-Blue宿主菌,进行滴度测试和文库扩增。结果构建的牛蛙皮肤cDNA文库原始库容量为1.42×10^6PFU/mL,插入片段长度在0.5~1.5kb,重组率为89.5%,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1.35×10^9PFU/mL,构建的文库质量符合要求,可用于大规模的功能基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文库 牛蛙 抗菌肽
下载PDF
牛蛙(Rana catesbeiana)腐皮红腿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小丽 邓永强 +3 位作者 刘艳丽 汪开毓 耿毅 杜宗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牛蛙腐皮红腿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发生腐皮红腿症的牛蛙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结果】剖检发现病蛙头、背部皮肤腐烂,露出肌肉,腹部及腿部皮肤出血发红;肝肿大,严重充出血,呈花... 【目的】观察牛蛙腐皮红腿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发生腐皮红腿症的牛蛙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结果】剖检发现病蛙头、背部皮肤腐烂,露出肌肉,腹部及腿部皮肤出血发红;肝肿大,严重充出血,呈花瓣状;脾、肾出血肿大,颜色加深;胃肠道黏膜出血发红,内充满大量淡黄色黏液。镜检以全身多组织器官充出血、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以皮肤肌肉、肝、脾、肾和胃肠道的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道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胃肠黏膜上皮严重坏死、脱落;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并出现大面积坏死,肝间质充满大量炎症细胞;脾脏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严重坏死;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充血。【结论】头背部体表皮肤溃烂,腹部及四肢出血,肝、脾、肾、胃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炎性病变是本病的示病症状。机体多器官组织严重病变是引起病蛙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腐皮病 红腿病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牛蛙(Rana catesbeiana)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传炳 王瑛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05-307,共3页
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Shaw)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观察骨髓的C-中期细胞,结果证明牛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6,其中有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可以分成A、B、C 3个组,雌性和雄性个体间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上述结果与... 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Shaw)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观察骨髓的C-中期细胞,结果证明牛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6,其中有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可以分成A、B、C 3个组,雌性和雄性个体间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上述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作者发现牛蛙骨髓细胞的第7、8、10、12号染色体上均有次缢痕。牛蛙的核型为2n=26=22m+4 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染色体 次缢痕 核型
下载PDF
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染色体组型分析
4
作者 叶冰莹 丁汉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3期80-84,共5页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在福州地区养殖的牛蛙染色体组型,与在国内外其他地区所观察的比较。结果表明,牛蛙染色体为2n=26,全部染色体除第2、3、8、12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皆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和...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在福州地区养殖的牛蛙染色体组型,与在国内外其他地区所观察的比较。结果表明,牛蛙染色体为2n=26,全部染色体除第2、3、8、12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皆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和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有明显的次缢痕。在第8对和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也可见到次缢痕,但出现的频率较低,分别为7%和21%。性染色体不易辨认,这与在昆明地区养殖的牛蛙染色体基本相似,而与北美的牛蛙染色体组型在缢痕位置上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染色体组型 次缢痕
下载PDF
牛蛙(Rana catesbeiana)染色体高分辨带显示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麦明 昝瑞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本文报道显示牛蛙染色体高分辨带的一种方法。通过2—巯基乙醇的预处理和Ohnuki低渗液和低渗及火焰干燥可使染色体伸长并显出高分辨带纹,且这种带纹和人的高分辨G带类似。初步探讨了牛蛙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机理。
关键词 牛蛙 染色体 高分辨显带
下载PD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Heavy Metals Tolerance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from Diseased American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Cultured in Malaysia 被引量:4
6
作者 M Najiah S W Lee +3 位作者 W Wendy L W Tee M Nadirah S H Faizah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270-1275,共6页
A total of 140 bacterial isolat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various organs of diseased American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cultured in Malaysia.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bacteria was Edwardsiella sp... A total of 140 bacterial isolat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various organs of diseased American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cultured in Malaysia.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bacteria was Edwardsiella spp. (46 isolates) followed by Aeromonas spp. (33 isolates), Flavobacterium spp. (31 isolates), and Vibrio spp. (30 isolates). Majority of the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found sensitive to furazolidone (85.0%), chloramphenicol (85.0%), oxolinic acid (90.0%), florfenicol (95.0%), and flumequine (97.5%). On the other hand, most of the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oleandomycin (77.5%) and lincomycin (87.5%). Nitrofurantoin and flumequine can be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all of Vibrio spp. whereas all isolates of Edwardsiella spp. were found sensitive to florfenicol and flumequine.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 index were in range of 0.30-0.40, indicating that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cultured bullfrogs may have received high risk exposure to the tested antibiotics. In addition, 90-100% of the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copper, cadmium, and chromium. These results provided insight information on tolerance level of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cultured bullfrogs to 21 antibiotics as well as heavy me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a catesbeiana MAR index EDWARDSIELLA AEROMONAS Flavobaeterium VIBRIO antibiotic resistance heavy metal tolerance
下载PDF
An intracellular study of pretectal influence on the optic tectum of the frog, Rana catesbeiana
7
作者 康宏建 李晓红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3-118,共6页
Objective A few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about pretectal suppressive influences on the optic tectum of frog, but characteristics of tectal activity to pretectal input are left unknown. We made intracellular r... Objective A few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about pretectal suppressive influences on the optic tectum of frog, but characteristics of tectal activity to pretectal input are left unknown. We made intracellular recordings to demonstrate the unexpected complexity in synaptic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suppressive influences of pretecal stimulation on the tectal cells.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neuronal activity evoked by pretectal (Lpd/P) nuclei stimulation using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technique. Results The pretectal stimulation mainly elicited two types of responses in the ipsilateral tectum: an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followed by an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and a pure IPSP. The latter predominated in the tectal cells responding to pretectal stimulation. In a few cells, biphasic hyperpolarization appeared under stronger stimulus intensities. The spikes of tecto-pretectal projecting cells elicited by antidromical stimulation were recorded in the ipsilateral tectum, which revealed recipro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ectum and particular pretectal nuclei. The synaptic natures underlying pretecto-tectal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have also been demonstrated. EPSPs with short latencies were concluded to be monosynaptic. Most IPSPs were generated through polysynaptic paths, but monosynaptic IPSPs were also recorded in the tectum. Nearly 98% of impaled tectal cells (except for antidromically projecting cells) showed inhibitory responses to pretectal stimulatio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pretectal cells broadly inhibit tectal neurons as that has suggested by behavioral and extracellular recording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stimulation optic tectum Rana catesbeiana
下载PDF
六种脂肪源对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的诱食效果
8
作者 李心源 王玲 +5 位作者 李瑶 李永树 鲁康乐 宋凯 李学山 张春晓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289-297,共9页
设计了牛蛙诱食迷宫装置,探究6种常见脂肪源对牛蛙的诱食效果。在未添加脂肪源的豆粕型饲料中分别外喷6%的淡水鱼油、海水鱼油、大豆油、棕榈油、鸡油和猪油制备的6种试验饲料。以摄食饲料颗粒的百分数、10 min内进入摄食区牛蛙的百分... 设计了牛蛙诱食迷宫装置,探究6种常见脂肪源对牛蛙的诱食效果。在未添加脂肪源的豆粕型饲料中分别外喷6%的淡水鱼油、海水鱼油、大豆油、棕榈油、鸡油和猪油制备的6种试验饲料。以摄食饲料颗粒的百分数、10 min内进入摄食区牛蛙的百分数、第一只牛蛙进入摄食区的时间和牛蛙的运动轨迹作为各脂肪源诱食效果的评价指标,并两两对比6种脂肪源的诱食效果。结果表明,添加海水鱼油的饲料对牛蛙的诱食效果显著高于未添加脂肪源的豆粕型饲料(P<0.05),证明了此迷宫装置可用于牛蛙的诱食研究。以摄食饲料的颗粒百分数为指标,测得6种脂肪源对牛蛙的诱食效果为:淡水鱼油=大豆油>海水鱼油=棕榈油=鸡油=猪油;分析10 min内进入摄食区牛蛙的百分数,认为6种脂肪源对牛蛙的诱食效果为:淡水鱼油=大豆油>海水鱼油≥棕榈油≥鸡油≥猪油;对第一只牛蛙进入摄食区的时间进行分析,得出各脂肪源的诱食效果为:大豆油≥淡水鱼油>海水鱼油=棕榈油≥鸡油>猪油;牛蛙的运动轨迹显示,各脂肪源的诱食效果为:淡水鱼油=大豆油>海水鱼油≥棕榈油≥鸡油>猪油。综上所述,该诱食迷宫装置可以用于对比不同诱食剂对牛蛙的诱食效果;并且6种脂肪源对牛蛙的诱食效果为:淡水鱼油=大豆油>棕榈油=海水鱼油>鸡油>猪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诱食 脂肪源 摄食迷宫
下载PDF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of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to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bacterium Aeromonas hydrophila
9
作者 张俊杰 邹文政 鄢庆枇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48-255,共8页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of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to pathogenic Aeromonas hydrophila was studied to 60 individuals in two groups.Each bullfrog in bacterium-injected group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i.p.) w...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of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to pathogenic Aeromonas hydrophila was studied to 60 individuals in two groups.Each bullfrog in bacterium-injected group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i.p.) with 0.2 ml bacterial suspension at a density of 5.2 × 106 CFU/ml,while each one in control group injected i.p.with 0.2 ml sterile saline solution(0.85%,w/v).Three bullfrogs in both groups were sampled at 0,1,3,7,11,15 and 20 days post-injection(dpi) for the evaluation of non-specific immune parameters.It was observed that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A.hydrophil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leucocytes and that of NBT-positive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erum bactericidal activity and serum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bacterium-injected frog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However,a significant reduction was detected in vitro in phagocytosis activity of peripheral blood phagocyte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eripheral erythrocytes,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ctivity,and lysozyme activity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It is suggested that bullfrogs may produce a series of non-specific immune reac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A.hydrophila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a catesbeiana Aeromonas hydrophila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下载PDF
两种养殖蛙类肌肉品质、肠道形态学及微生物构成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志龙 夏耘 +5 位作者 谢骏 舒锐 王广军 郁二蒙 雷小婷 龚望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为分析泰国虎纹蛙(Hoplobatrachus tigerinus)和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的肌肉品质、肠道形态及微生物构成,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这两种养殖蛙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监测,结合肌肉质构和显微结构的分析对两者肌肉品质进行... 为分析泰国虎纹蛙(Hoplobatrachus tigerinus)和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的肌肉品质、肠道形态及微生物构成,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这两种养殖蛙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监测,结合肌肉质构和显微结构的分析对两者肌肉品质进行评价,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组织学切片技术对两者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泰国虎纹蛙和牛蛙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牛蛙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泰国虎纹蛙(P<0.05)。此外,牛蛙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均显著高于泰国虎纹蛙(P<0.05)。肠道微生物分析显示,泰国虎纹蛙的Shannon、Ace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牛蛙(P<0.05);门水平上,牛蛙的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泰国虎纹蛙(P<0.05),而放线菌门丰度显著低于后者(P<0.05);属水平上,泰国虎纹蛙的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著高于牛蛙(P<0.05),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丰度显著低于后者(P<0.05)。研究表明,泰国虎纹蛙和牛蛙肌肉品质存在差异,但营养价值均较高;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两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虎纹蛙 牛蛙 营养评价 质构特性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军 张思雨 +4 位作者 房迪 苏泽辉 舒锐 雷小婷 胡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 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48、96、192、336、480 h分组织取样检测实验。研究显示: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牛蛙血液中的达峰时间(T_(max))相同为1 h,峰浓度(C_(max))分别为26.592μg/mL、2.256μg/mL;恩诺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脑中的T_(max)均为8 h,C_(max)分别为10.21、13.84、17.52、3.95 mg/kg;环丙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的T_(max)分别为12、8、12 h,C_(max)分别为1.362、20.46、4.07 mg/kg,在脑中未检测出环丙沙星。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吸收迅速,21.90%~40.35%恩诺沙星转化为环丙沙星,与鱼类和甲壳类生物相比,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更易消除;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08.22μg/kg;单剂量10%恩诺沙星粉(20 mg/kg bw)适用于治疗由于嗜水气单胞菌(MIC:0.1μg/mL)患病牛蛙;牛蛙在室温为25℃左右的饲养环境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514.24 h(2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 残留 休药期
下载PDF
美国牛蛙蝌蚪约氏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2
作者 丁戈野 李纯 +7 位作者 徐杨 陈晓颖 张秋实 胡亮 邓新兰 刘小燕 冯兴浪 李军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为探明2023年3月初引起中国重庆市渝北区某牛蛙养殖场暴发疾病的原因,本实验从患病美国牛蛙蝌蚪肝脏和肠道中分离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机理,... 为探明2023年3月初引起中国重庆市渝北区某牛蛙养殖场暴发疾病的原因,本实验从患病美国牛蛙蝌蚪肝脏和肠道中分离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机理,对该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基因检测、生长特性研究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患病濒死美国牛蛙蝌蚪的肝脏和肠道中分离得到的其中一株优势菌命名为LT202303,经鉴定为约氏不动杆菌。该菌株携带OmpA、Omp34和OmpTsx等3种毒力基因,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在广泛的pH范围内生存的能力,对美国牛蛙蝌蚪的半数致死浓度为6.8×10^(6)CFU/mL,发病临床症状为肝脏红肿并伴有大量白色结节,肠道透明发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菌株可引起美国牛蛙蝌蚪肝脏和肠道的明显炎症反应和病灶性坏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LT202303是一种产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细菌。本研究表明,约氏不动杆菌对牛蛙蝌蚪具有高致病力,可引起肝脏和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的病理损伤最终引发机体的损伤甚至死亡。本研究首次报道约氏不动杆菌感染引起的美国牛蛙蝌蚪传染病的暴发,为该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氏不动杆菌 美国牛蛙 蝌蚪 分离鉴定 耐药性
下载PDF
广西地区美国牛蛙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及组织病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双燕 韦冬冬 +4 位作者 刘明珠 黄静 余庆 蒙兰丽 李鹏飞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8,共13页
为了探明2022年5月在广西南宁某养殖基地引起美国牛蛙暴发疾病的原因,本实验从患病美国牛蛙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肠道中分离出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 为了探明2022年5月在广西南宁某养殖基地引起美国牛蛙暴发疾病的原因,本实验从患病美国牛蛙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肠道中分离出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机理,对该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患病濒死美国牛蛙的肝脏、脾脏、肾脏以及肠道均分离到单一的优势菌株,从肠道分离得到的一株优势菌被命名为NFCF-02,并经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该菌株携带viaB、ompX、ureE、ureD、ureG和ureF等6种毒力基因,对美国牛蛙的半数致死浓度为3.12×10^(6)CFU/mL,发病临床症状包括肝脏变黄、花肝、肝脏坏死;肾脏充血发红、胃表面有血丝以及肠道呈红色和充血。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索排列紊乱;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严重区域肾小管崩解、坏死;脾脏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含铁血黄素、色素细胞增多;肠黏膜脱落,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坏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NFCF-02对新霉素、多黏菌素B、头孢拉定、多西环素等4种抗菌药物敏感,对林可霉素等14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携带gyrA、Sul1等7种耐药基因。研究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对美国牛蛙具有高致病性,可引起美国牛蛙肝脏和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的病理损伤,最终引发机体的损伤甚至死亡。本研究首次从组织病理学分析和毒力因子携带情况的角度确定了弗氏柠檬酸杆菌对美国牛蛙的致病力,为养殖美国牛蛙中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的诊断和药物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牛蛙 弗氏柠檬酸杆菌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分析 毒力因子 耐药性
下载PDF
牛蛙高效养殖试验
14
作者 朱静 王圆圆 +1 位作者 赵强 葛祥明 《河北渔业》 2024年第10期38-41,共4页
为探索适应本地的牛蛙养殖技术模式,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开展牛蛙养殖试验,研究了牛蛙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饲料投喂、养殖密度、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等。本试验经120 d养殖,成活率为68.13%,养成个体平均规格为263 g/只,平均单产37 kg/m^... 为探索适应本地的牛蛙养殖技术模式,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开展牛蛙养殖试验,研究了牛蛙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饲料投喂、养殖密度、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等。本试验经120 d养殖,成活率为68.13%,养成个体平均规格为263 g/只,平均单产37 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Rana catesbeiana) 养殖 密度
下载PDF
牛蛙腹水病病原鉴定和药敏试验 被引量:13
15
作者 于喆 肖克宇 +3 位作者 钟蕾 刘巧林 谭情 江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4,共5页
从患病牛蛙(Rana catesbeiana)肝脏、四肢、腹水等组织划线分离,共获得3株菌,通过对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及生理生化鉴定,确认其理化性质一致,均为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采取腹部注射和浸泡两种不同方式人工感... 从患病牛蛙(Rana catesbeiana)肝脏、四肢、腹水等组织划线分离,共获得3株菌,通过对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及生理生化鉴定,确认其理化性质一致,均为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采取腹部注射和浸泡两种不同方式人工感染试验均证实该菌存在致病性,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株W2011-01对左氟沙星、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等18种药物敏感,对呋喃妥因、环丙沙星、沙拉沙星、乙酰螺旋霉素、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利福平、氨苄西林、强力霉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Rana catesbeiana) 腹水病 病原鉴定 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浙江东部牛蛙的自然种群及潜在危害 被引量:19
16
作者 武正军 王彦平 李义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1-446,共6页
牛蛙 (Ranacatesbeiana)的入侵已成为一些本地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或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 195 9年牛蛙被引入中国大陆 ,但直到 1990年才开始在国内大范围饲养。牛蛙的自然种群在国内一直未见报道。我们于 2 0 0 3年 9- 11月调查了浙江... 牛蛙 (Ranacatesbeiana)的入侵已成为一些本地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或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 195 9年牛蛙被引入中国大陆 ,但直到 1990年才开始在国内大范围饲养。牛蛙的自然种群在国内一直未见报道。我们于 2 0 0 3年 9- 11月调查了浙江省东部 5区 3县的牛蛙种群 ,发现在岱山、秀山、六横及佛渡岛上有牛蛙分布 ,共捕获 2 3只牛蛙 ,包括 4只成年个体 ,18个亚成体和 1只蝌蚪。于 2 0 0 4年 1月和 2月在岱山捕获 2 8只蝌蚪。结果显示 :(1)牛蛙的蝌蚪能在当地越冬成活 ,说明牛蛙在上述 4岛成功地建立了自然种群 ;(2 )牛蛙主要分布于水库、池塘和溪流 ,牛蛙的生境与 6种当地蛙有部分重叠 ;(3)养殖时管理不善造成的牛蛙逃逸 ,以及牛蛙价格过低而导致养殖户将牛蛙弃置野外可能是牛蛙入侵的主要原因。牛蛙对当地蛙的潜在威胁很大 ,开展牛蛙的分布、食性和种群动态研究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A catesbeiana 分布 食性 生境 生物入侵
下载PDF
同一生境牛蛙与昭觉林蛙蝌蚪的食性比较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伟 李明会 +1 位作者 张兴宇 贺佳飞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5,共7页
对采自昆明东北郊同一水塘的牛蛙和昭觉林蛙蝌蚪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 ,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种类分别为 8大类 5 1种和 37种 ,而昭觉林蛙蝌蚪Ⅱ期的食物种类有 6大类 30种 ;两者的食物组成均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为主 ,但昭觉... 对采自昆明东北郊同一水塘的牛蛙和昭觉林蛙蝌蚪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 ,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种类分别为 8大类 5 1种和 37种 ,而昭觉林蛙蝌蚪Ⅱ期的食物种类有 6大类 30种 ;两者的食物组成均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为主 ,但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期的摄食种类差异极显著 ,与牛蛙Ⅱ期的不显著。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 0 6 95 2和 0 6 887,单位体重摄食的生物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0 96倍和 15 4 8倍 ,但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并不高 (分别为 5 4 95 %和 5 8 11% )。与等重量牛蛙蝌蚪相比 ,昭觉林蛙蝌蚪食物量较大 ,即昭觉林蛙蝌蚪为生存所需要的生物量远高于牛蛙蝌蚪。本文结果及野外观察表明 ,昭觉林蛙与牛蛙蝌蚪存在较激烈的食物竞争 ,且前者处于不利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昭觉林蛙 蝌蚪 食性 外来种 土著种 生境
下载PDF
舟山群岛变态后牛蛙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彦平 王一华 +2 位作者 陆萍 张方 李义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3-371,共9页
牛蛙(Ranacatesbeiana)是极其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是其主要的危害机制,但目前有关其食性的研究均只局限于一个研究地点。为了全面评估牛蛙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影响,2005年6月30日至8月11日期间,作者采用洗胃法对舟... 牛蛙(Ranacatesbeiana)是极其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是其主要的危害机制,但目前有关其食性的研究均只局限于一个研究地点。为了全面评估牛蛙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影响,2005年6月30日至8月11日期间,作者采用洗胃法对舟山群岛8个岛屿(岱山、六横、秀山、佛渡、桃花、虾峙、册子和普陀山)变态后牛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变态后的牛蛙391只,包括牛蛙成体113只和亚成体278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1)按食物体积计算,成年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蜻蜓目、中腹足目、蛙形目和鲤形目为主要食物,亚成体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鲤形目、蜻蜓目、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中腹足目和蛙形目为主要食物;成体和亚成体牛蛙胃中食物的平均大小均随其体长增加而增大;(2)不同岛屿上的牛蛙在主要食物类型构成上存在差异。这表明牛蛙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生物类群造成的捕食危害是不一样的,充分反映了其生态危害的广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A catesbeiana 食性 胃容物 外来种
下载PDF
牛蛙变态发育前后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郭慧 周乃珍 +3 位作者 赵帅 王琛 朱红年 张盛周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1-546,共6页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散在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中,其分泌的多种胃肠激素具有调节消化吸收过程、保护胃肠黏膜和控制动物摄食行为等多项生理作用。目前,对脊椎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30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散在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中,其分泌的多种胃肠激素具有调节消化吸收过程、保护胃肠黏膜和控制动物摄食行为等多项生理作用。目前,对脊椎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30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两栖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研究,也有不少报道,共检测到了10多种内分泌细胞。研究表明,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和分布型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特殊食性适应的结果,同时受诸如食物成分、环境条件和病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变态发育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下载PDF
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力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方卫东 鲁康乐 +3 位作者 张春晓 王玲 冯伟 骆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42-1752,共11页
为减少牛蛙饲料鱼粉使用量以降低养殖成本,研究了豆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牛蛙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用豆粕分别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组... 为减少牛蛙饲料鱼粉使用量以降低养殖成本,研究了豆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牛蛙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用豆粕分别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重复,养殖牛蛙60 d。结果显示,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摄食率、成活率、肝体指数、脏体指数、蛙体水分和灰分含量、蛙腿肌肉组成以及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豆粕100%替代鱼粉显著降低牛蛙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蛋白质累积率;随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提高,牛蛙的肥满度和后腿指数呈下降趋势,替代100%鱼粉显著降低牛蛙肥满度,替代60%鱼粉显著降低牛蛙后腿指数;替代80%鱼粉显著降低牛蛙全体粗蛋白的含量;牛蛙全体粗脂肪含量随替代鱼粉比例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替代100%鱼粉组粗脂肪含量最高;随着替代比例的提高,牛蛙肠道蛋白酶的活力显著降低,而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豆粕替代鱼粉显著影响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最低值出现在替代80%鱼粉组,过氧化氢酶活力最低值出现在替代100%鱼粉组。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建议牛蛙饲料中豆粕可替代鱼粉的比例为6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鱼粉替代 豆粕 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