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between Isatis indigotica Fort.and 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
1
作者 聂思铭 祖元刚 +1 位作者 张磊 裴毅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4期763-765,826,共4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microstructure between I. in- digotica Fort. and B. cusia (Nees) Bremek. [Method] Microstructure of I. indigotica Fort. and B. cusia (Nees) Bremek. with different source...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microstructure between I. in- digotica Fort. and B. cusia (Nees) Bremek. [Method] Microstructure of I. indigotica Fort. and B. cusia (Nees) Bremek. with different sourc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digital microscopy. [Result] Comparison result of the microstructure shows that reticulate vessels, single starch granules, multiple starch granules and stone cells are mostly observed in I. indigotica Fort.; pitted vessels, parenchyma cells with small pits, single starch granules and cystolith are mostly observed in B. cusia (Nees) Bremek., which indicated that microstructure of L indigotica Fort. and B. cusia (Nees) Bremek.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Microstructure char- acteristics of I. indigotica Fort. and B. cusia (Nees) Bremek.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se two kind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hich als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ly study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 indigotica Fort. and B. cusia (Nees) Bremek. Key words Isatis indigotica Fort.;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Microstruc- ture;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atis indigota Fort.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Microstruc-ture QUALITY
下载PDF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from 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 Leaves-A Medicinal Plant with High Contents of Interfering Compounds 被引量:4
2
作者 XIANG Xiao-liang NING Shu-ju +3 位作者 JIANG Xia GONG Xiao-gui ZHU Ren-lei WEI Dao-zh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SCD 2010年第10期1530-1537,共8页
Protein extraction is a critical step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Different plant samples require different and adaptive protein extraction protocols. The leaves of medicinal plant, Baphicacanthus cu... Protein extraction is a critical step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Different plant samples require different and adaptive protein extraction protocols. The leaves of medicinal plant,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are notoriously recalcitrant to common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due to high levels of interfering compounds (especially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pigment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the proteomic analysis ofB. cusia leaves, and a new protocol for the protein extraction was developed by optimizing trichloroacetic acid (TCA)/ acetone extraction method. The efficiency of this protocol wa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son with 3 published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chloroform/acetone, Mg/NP-40, Tris-base/acet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TCA/ acetone precipitation extraction method gave a relatively high protein yield (9.263 mg g^-1 fresh weight), high-resolution separation, clear protein profiles, the highest proteins spots (1 31 t protein spots), and displayed less contamination in 2- DE gels. Therefor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ized TCA/acetone method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mong the 4 methods for B. cusia le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medicinal plant protein extraction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下载PDF
Effects of Ultrafine Comminution on the Dissolu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Compound Feed Additive of Strobilanthes cusia
3
作者 CHEN Yi-long LI Shi-jie +1 位作者 ZHENG Shao-yan ZHANG Dan-yan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2年第5期201-203,240,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mminution technology on the dissolu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from compound feed additive of Strobi/anthes cusia. [Method] Using active component adenosine in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mminution technology on the dissolu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from compound feed additive of Strobi/anthes cusia. [Method] Using active component adenosine in principal herb S. cusia and chlorogenic acid in minister drug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as dissolution indices,the effects of ultrafine comminution on the dissolution degree of compound feed additive of S. cusia were analyzed. [ Result] The dissolution degree of adenosine and chlorogenic acid in ultra micro particle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particles. Ultrafine comminu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quicken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adenosine and chlorogenic acid in compound feed additive of S. cusia, shorten the extraction time, avoid the breakage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long-time extraction process,and meanwhile saved the energy greatly. [ Conclusion] The ultrafine comminution technology could obviously increase the dissolution degree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compound feed additive of S. cu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fine comminution Compound feed additive of S. cusia Dissolution degree China
下载PDF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to Extract Indigo Pigment from Baphicacanthus cusia Leaves
4
作者 LIU Hui-lin HUANG Ran-lin +1 位作者 QU Chao LIU Shao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4期33-39,共7页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indigo pigment from Baphicacanthus cusia using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single factor tests and orthogonal tes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indigo pigment from Baphicacanthus cusia using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single factor tests and orthogonal tes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xtraction tim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enzyme concentration, pH value, and solidliquid ratio on the extraction rate of indigo pig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ion rate of indigo reached the highest(0.218%) when the solid-liquid ratio was 1:20, enzyme concentration was 6 g/L, pH value was 5, extraction temperature was 50℃, and extraction time was 3 h. The method had greatly shortened the extraction time, simplified the extraction process, and improved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while producing little pollution and meeting the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phicacanthus cusia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Indigo pig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下载PDF
马蓝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及其在动物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傲 张珊 +2 位作者 郭长征 黎观红 施寿荣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8-32,共5页
马蓝是一味传统中草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印染等方面。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吲哚类、喹唑酮类、苯并恶嗪酮类、三萜类、木脂素类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应用于动物生产中能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马蓝是一味传统中草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印染等方面。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吲哚类、喹唑酮类、苯并恶嗪酮类、三萜类、木脂素类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应用于动物生产中能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文章综述了马蓝活性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中的初步应用,以期为深入研究马蓝在动物生产上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抗炎 抗氧化 抗菌 动物应用
下载PDF
马蓝叶吲哚苷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活性评价
6
作者 杨潇然 薛兴颖 +1 位作者 王成章 周昊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采用超声波低温提取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从马蓝叶中提取富集吲哚苷,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工艺,从6种大孔树脂中筛选最适类型并确定大孔树脂纯化吲哚苷的吸附/解吸最佳工艺条件,制备高纯度吲哚苷提取物;采... 采用超声波低温提取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从马蓝叶中提取富集吲哚苷,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工艺,从6种大孔树脂中筛选最适类型并确定大孔树脂纯化吲哚苷的吸附/解吸最佳工艺条件,制备高纯度吲哚苷提取物;采用96孔板微量法测定了高纯度吲哚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5 g干燥马蓝叶粉末、超声波功率458 W、提取时间29 min、温度32℃、料液比1∶10(g∶mL)、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马蓝叶吲哚苷提取率为(93.15±0.26)%。X-5型大孔树脂对吲哚苷吸附/解吸效果最好,大孔树脂纯化最优条件为:大孔树脂100 g、提取液上样量500 mL、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为40%、洗脱液体积400 mL,该条件下吲哚苷回收率为(82.97±0.30)%,纯度由(18.32±0.18)%提升至(86.43±0.31)%;吲哚苷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值均为350 mg/L,经纯化后的高纯度吲哚苷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21.88和43.75 mg/L,显示出比阳性对照硫酸庆大霉素(MIC值分别为43.75和87.50 mg/L)更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吲哚苷 超声波低温提取 大孔树脂纯化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酶法辅助提取南板蓝叶中靛玉红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凤婷 马永良 +1 位作者 林春颖 熊清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2866-12867,12879,共3页
[目的]研究酶法提取关键参数对南板蓝叶中靛玉红提取工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靛玉红的含量,并考察酶用量、酶解pH值和酶解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南板蓝叶中靛玉红酶法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 [目的]研究酶法提取关键参数对南板蓝叶中靛玉红提取工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靛玉红的含量,并考察酶用量、酶解pH值和酶解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南板蓝叶中靛玉红酶法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5 U/g,酶解pH值4.8,酶解时间6 h;在此条件下,靛玉红的Z值为7.02%。[结论]酶法辅助提取法适用于南板蓝叶中靛玉红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辅助提取 靛玉红(Indirubin) 南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
下载PDF
板蓝根中甙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魏欢欢 吴萍 +2 位作者 魏孝义 吉田雅之 谢海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4,共4页
从板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 Bremek.)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甙类成分,分别为(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 1,4-苯并噁嗪-3-酮(1)、(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1,4-苯并噁嗪-3-酮(2)、松脂酚-4-O-... 从板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 Bremek.)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甙类成分,分别为(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 1,4-苯并噁嗪-3-酮(1)、(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1,4-苯并噁嗪-3-酮(2)、松脂酚-4-O-β-D-芹菜糖基- (1→2)-β-D-吡喃葡萄糖甙(3) 和尿苷。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板蓝根中发现。板蓝根中存在苯并噁嗪酮衍生物(1和2)可能与其消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板蓝 马蓝 甙类 苯并噁嗪酮 木质素
下载PDF
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秦华珍 时博 +3 位作者 李世阳 樊晓辉 宋得志 冼寒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期168-169,共2页
目的:对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进行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了解广西习用品南板蓝根与北板蓝根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差异。方法:用鸡胚培养法观察两种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及预防作用,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 目的:对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进行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了解广西习用品南板蓝根与北板蓝根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差异。方法:用鸡胚培养法观察两种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及预防作用,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结果:血凝滴度实验表明,南、北板蓝根均能明显灭活甲型流感病毒,其中直接作用与预防作用北板蓝根强于南板蓝根,治疗作用南板蓝根稍强。结论:南、北板蓝根都有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板蓝根 北板蓝根 甲型流感病毒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南板蓝根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形态及组织结构鉴别 被引量:6
10
作者 熊清平 张丹雁 +2 位作者 刘家水 梁欣健 孙泽彬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完善南板蓝根的鉴别标准。方法采用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药用部位、外观性状及横切面组织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生态环境对马蓝生长有较大的... 目的完善南板蓝根的鉴别标准。方法采用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药用部位、外观性状及横切面组织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生态环境对马蓝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生长环境的南板蓝根药材形态及组织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建议《中国药典》增加栽培品的鉴别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板蓝根 马蓝 野生品 栽培品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下载PDF
板蓝根凝集素对小鼠胸腺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胡兴昌 黄旭冬 许燕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59-562,共4页
目的 :实验研究板蓝根凝集素对小鼠胸腺组织发育和胸腺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用生物化方法提取板蓝板凝集素 ,以昆明种小鼠为观察对象 ,用 0 .0 54mg/ kg/ d剂量板蓝根凝集素灌胃 ,连续 30天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 ,光学显微镜检测胸腺皮... 目的 :实验研究板蓝根凝集素对小鼠胸腺组织发育和胸腺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用生物化方法提取板蓝板凝集素 ,以昆明种小鼠为观察对象 ,用 0 .0 54mg/ kg/ d剂量板蓝根凝集素灌胃 ,连续 30天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 ,光学显微镜检测胸腺皮质与髓质细胞 ,并进行生物学统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小鼠胸 /体比值 P<0 .0 5,胸腺皮质与髓质胸腺细胞密度 P<0 .0 1,细胞直径 >0 .0 5。结论 :实验证明板蓝根凝集素对小鼠胸腺的发育和胸腺细胞的增殖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凝集素 板蓝根 发育 细胞增殖
下载PDF
板蓝根与南板蓝根及其混淆品的ITS2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志海 丘小惠 +4 位作者 宫璐 黄娟 徐文 张靖 白俊其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利用ITS2条形码鉴定区分中药板蓝根与南板蓝根及其混淆品蓼蓝和大青。方法:提取4种中药基原植物基因组DNA扩增ITS2序列,隐马尔科夫模型HMMer进行序列注释,Clustal W法进行序列比对,K2P模型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邻接法构建进化... 目的:利用ITS2条形码鉴定区分中药板蓝根与南板蓝根及其混淆品蓼蓝和大青。方法:提取4种中药基原植物基因组DNA扩增ITS2序列,隐马尔科夫模型HMMer进行序列注释,Clustal W法进行序列比对,K2P模型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邻接法构建进化树。结果:遗传距离分析显示,4个物种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为0.034,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为0.347,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大于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同时4个物种可以在进化树上明显区分开来。结论:ITS2序列可以用于板蓝根与南板蓝根及其混淆品蓼蓝和大青的分子鉴定,相较于传统鉴定方法,该方法更加高效与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南板蓝根 鉴定 ITS2 条形码
下载PDF
光强对福建马蓝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宁书菊 张英娇 +1 位作者 林建勇 魏道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01-908,共8页
以药用植物福建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为材料,研究不同光强对福建马蓝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强(100%自然光照、30%自然光照、6%自然光照)处理下,马蓝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3种光强处理中,以30%自然光强下... 以药用植物福建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为材料,研究不同光强对福建马蓝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强(100%自然光照、30%自然光照、6%自然光照)处理下,马蓝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3种光强处理中,以30%自然光强下光合速率最高。与自然光照相比,遮荫条件下(30%自然光照、6%自然光照)马蓝具有较高的初始荧光(Fm)、PSⅡ的光化学活性(Fv/Fo)、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较低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遮荫条件下,马蓝是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a/b含量,降低光补偿点,提高光系统中光反应中心光化学活性,增强系统的光能转换效率来提高光合速率,以弥补弱光条件下光能的不足。试验发现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相关度较低,非气孔因素应是遮阴影响马蓝光合的主要因子,同时发现遮荫使得马蓝气孔对于光照强度响应的敏感度显著增加。光强对马蓝叶片药效学成分靛蓝、靛玉红中靛蓝含量影响不显著,100%自然光处理的靛玉红含量大于两个遮荫处理。福建马蓝适宜于30%自然光照条件下的间作套种或林下栽培,对其生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光强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药效成分
下载PDF
不同生长时期对马蓝药效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以钟 潘大仁 +2 位作者 王占成 宁文君 周以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5-78,共4页
采用HPLC法对3个不同产地马蓝茎、叶中的3种中药效成分(靛玉红、靛蓝、色胺酮)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马蓝中的药效成分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靛玉红、靛蓝含量在11月份都达到最大值,是提取靛玉红和靛蓝的最... 采用HPLC法对3个不同产地马蓝茎、叶中的3种中药效成分(靛玉红、靛蓝、色胺酮)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马蓝中的药效成分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靛玉红、靛蓝含量在11月份都达到最大值,是提取靛玉红和靛蓝的最佳时期;而适宜于色胺酮提取的最佳时期在10月份。因此,可以根据马蓝提取物质的不同选择其最佳收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HPLC 靛玉红 靛蓝 色胺酮
下载PDF
大青叶和板蓝根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玲 乔传卓 +1 位作者 李修禄 董同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9-233,共5页
首次提出以2,4(1H,3H)喹唑二酮[2,4(1H,3H)quinazolinedione]作为马蓝、蓼蓝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此成分系最近发现的,含量稳定且有代表性,尤其适用于评价此类中药制剂的真伪优劣,为当前难以解决的感冒退热冲剂和板蓝根冲剂的... 首次提出以2,4(1H,3H)喹唑二酮[2,4(1H,3H)quinazolinedione]作为马蓝、蓼蓝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此成分系最近发现的,含量稳定且有代表性,尤其适用于评价此类中药制剂的真伪优劣,为当前难以解决的感冒退热冲剂和板蓝根冲剂的质量监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文是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采用变换检测波长和梯度洗脱的方法,一次进样即可完成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组分的含量分析,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叶 板蓝根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板蓝根凝集素效价与抑制感冒病毒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胡兴昌 程佳蔚 +1 位作者 刘士庄 左向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56-57,共2页
为研究菘蓝板蓝根与马蓝板蓝根凝集素的活性差异及其与抑制流感病毒作用的关系。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提取两种板蓝根的凝集素 ,分别测定各自的血凝活性 ,并进行对流感病毒 (A1/京防 /97- 5 3H1N1,A1/京防 /2 6 2 /95 )的抑制试验。结果 :... 为研究菘蓝板蓝根与马蓝板蓝根凝集素的活性差异及其与抑制流感病毒作用的关系。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提取两种板蓝根的凝集素 ,分别测定各自的血凝活性 ,并进行对流感病毒 (A1/京防 /97- 5 3H1N1,A1/京防 /2 6 2 /95 )的抑制试验。结果 :马蓝板蓝根凝集素具有血凝活性 ,而菘蓝板蓝根几乎无血凝活性 ,两者有显著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菘蓝 马蓝 凝集素 血凝活性 流感病毒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7
作者 李玲 陈志强 李修禄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SFE)代替传统的溶剂萃取法对中药材马蓝(Strobilanthescusia)、菘蓝(Isatistinctoria)和蓼蓝(Polyg... 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SFE)代替传统的溶剂萃取法对中药材马蓝(Strobilanthescusia)、菘蓝(Isatistinctoria)和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中有效成分靛玉红(indirubin)的萃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用微孔高效液相色谱法做了含量监测。结果证明:SFE省时、省力、经济、选择性可调的性能很强,与传统的溶剂萃取法相比,有独特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中药材
下载PDF
HPLC法测定马蓝根、茎、叶中靛玉红、靛蓝的含量 被引量:29
18
作者 侯惠婵 梁少珍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81-682,共2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地区、不同采收期马蓝根、茎、叶中靛玉红、靛蓝的含量,为规范种植马蓝和重新确定南板蓝根药用部位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用C18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在289nm处测定。结果:靛玉红、靛蓝线性...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地区、不同采收期马蓝根、茎、叶中靛玉红、靛蓝的含量,为规范种植马蓝和重新确定南板蓝根药用部位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用C18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在289nm处测定。结果:靛玉红、靛蓝线性范围分别为3.875-23、25μg/ml、3.05-18.3μ/ml。回收率分别为96.9%,RSD:3.5%,n=5(靛玉红);96.6%,RSD:2.8%,n=5(靛蓝)。结论:非花果期、花期、果期马蓝的根、茎、叶中靛玉红、靛蓝的含量依次递减;同一株马蓝根、茎、叶中靛玉红、靛蓝的含量依次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靛玉红 靛蓝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马蓝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8
19
作者 程佩佩 夏叶 +3 位作者 方玉 答国政 黄静 张秀桥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马蓝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方法选用 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柱温25℃,流速1.0 mL.min-1,检...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马蓝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方法选用 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柱温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90 nm。结果靛蓝在0.0513~0.820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00%,RSD为1.30%(n=6)。靛玉红在0.0495~0.792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88%,RSD为1.51%( n =6)。结论马蓝中靛蓝、靛玉红因产地和药用部位的不同,含量差异较大。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靠,可为马蓝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靛蓝 靛玉红 含量测定 色谱法 高效液相
下载PDF
马蓝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玲 梁华清 +3 位作者 廖时萱 乔传卓 杨根金 董同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Nees)O.Ktze.系爵床科植物,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马蓝有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是大青叶、板蓝根药材及制剂的主要来源之一。常用于治疗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等疾病。化学成分据报... 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Nees)O.Ktze.系爵床科植物,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马蓝有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是大青叶、板蓝根药材及制剂的主要来源之一。常用于治疗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等疾病。化学成分据报道有氨基酸、靛蓝、靛玉红、色胺酮、β-谷甾醇、羽扇豆醇、白桦脂醇、羽扇酮。在我们的研究中除得到羽扇豆醇(Ⅰ)、白桦脂醇(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