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en Forts in Fujian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7年第6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Earthen forts in Fujian
下载PDF
Mughal Forts in Delta: An Essay on Fort Planning on the Rivers of Bengal
2
作者 Sajid-Bin-DOZ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Huge intelligent structure" was built by the Mughal Heroes in this Subcontinent. It was the process to prevent and to secure a city as well as the territory from any kind of disruption and disintegration through th... "Huge intelligent structure" was built by the Mughal Heroes in this Subcontinent. It was the process to prevent and to secure a city as well as the territory from any kind of disruption and disintegration through the fortified walled profile. The strategies, approach, and positioning of those forts were governed by the contextual specification. All different forts of Mughals Empire had unusual notion of accomplishment. Fort architecture in the subcontinent was initially developed by the Mughals to protect the territory from the enemy. Later, those forts became huge and complex. The planning approach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fort architecture were just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factor. The Mughal Fort is a Medieval-era building. The Mughal Fort improves the city's defensive strength and provides some culture at every turn, Building Walls is a prerequisite to settle the Mughal Fort. The Mughals were concern about environment. Mughals ruled most of the subcontinent until the mid-19th. During their rule they constructed elaborate forts across the countryside which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centers and living quarters for the occupiers. Bengal became a province of the Mughal Empire and was ruled from Delhi by the governors of Bengal (1576).a Bengali river fort experienced lots of local and traditional influences only lbr being the river fort, stating from the component, elements of tbrts, and formal profile as well. Undoubtedly, Bengal conceived a different kind of river oriented fort, which has distinct characters. Even in the case of this fort formation, the Mughal had som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morphology for spread city beyond the fort wall.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is solely to identify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xt specific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y of the four-river fort architecture of East Bengal (Banglade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fort architecture huge intelligent structure DEFENCE FORTIFICATION PHYSIOGNOMY cultural heritage
下载PDF
上颌骨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三维建模和术后咬合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刘楚晴 李阳 +1 位作者 毕绍洋 林阳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olyNURBS几何模型。使用SpaceClaim软件,模拟手术截骨及钛板、钛钉固定方案。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术后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仿真结果显示,在磨牙咬合状态下有限元模型的连接关系建立准确无误。在共计6 N的咬合力作用下,钛板最大等效应力为73 MPa。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上颌骨建模和分析方法可获得适用于仿真分析的光滑几何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以为各类正颌手术的固定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建模 有限元分析 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 应力分布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伴面中份发育不足的治疗进展
4
作者 林宇慧 陈楷 吴国民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179-181,共3页
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伴面中份发育不足的矫治是正颌外科中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畸形不仅影响患者口颌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影响面部美观,不利于患者长期生理和心理健康。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是正颌外科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常用术式,... 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伴面中份发育不足的矫治是正颌外科中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畸形不仅影响患者口颌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影响面部美观,不利于患者长期生理和心理健康。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是正颌外科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常用术式,常用于重新定位上颌骨的三维空间位置。然而,传统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难以同时兼顾颜面美观与口颌系统功能的矫治。本文就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伴面中份发育不足的治疗追踪了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为一次性解决颌面部多部位的功能及美学缺陷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畸形 面中份发育不足 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Exogenous Substances on Seed Germination of Isatis indigotica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Isatis indigotica leaves
5
作者 Wang Hao Qin Jingjing +4 位作者 Shi Zhe Song Jiayao Ma Wuqiong Wang Huimin Cao Jinju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2期66-75,共10页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ree exogenous substanc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satis indigotica leavesand their efficacy in alleviating drought stress,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of applying exogeno...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ree exogenous substanc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satis indigotica leavesand their efficacy in alleviating drought stress,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of applying exogenous substances to efficient cultivationof Isatis indigotica.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was used to simulate drought stress to deal with seeds of Isatis indigotica at thegermination stage (concentration: 0, 10%, 15%, and 20%).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exogenous growth regulators [microbialinoculum (MI),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and salicylic acid (SA)] and PEG were implemented in seeds of Isatis indigotica.The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and the mitigation of exogenous substances were observed by statistics of seed germination potential,germination rate, hypocotyl length, and radicle length of each treatment. 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substances on the content ofalkaloids, crude protein and free amino acids in the leaves of Isatis indigotica grown in a greenhouse were determined after sprayingexogenous substances on the plants. The differences of germination potential, germination rate, hypocotyl length, and radicle lengthamong 15% PEG stress treatment, 10% PEG stress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were significant (P<0.05). According to the predesignedgermination standard, the seeds did not germinate under 20% PEG stress treatment. When the PEG concentration was 15%, the resultsof seed germination potential and germination rate after adding M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under stress alone (P<0.05).When exposed to 10% PEG stress, the supplementation of GABA led to a notable increase in radicle length of Isatis indigotica seeds,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to other three treatments. The application of MI and GABA under 15% PEG stress resulted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radicle and hypocotyl length of Isatis indigotica seeds compared to other two treatments. The contentof the total alkaloids in leaves of Isatis indigotic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spraying GABA. Meanwhile, the contents of crudeprotein and the total free amino acids were kept constant after spraying exogenous substances. Application of MI and GABA couldalleviate drought stress of Isatis indigotica. The content of the total alkaloids in leaves of Isatis indigotica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after spraying GA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atis indigotica Fort. exogenous growth regulator drought stress chemical composition leaves of Isatis indigotica
下载PDF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与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组页岩地质特征对比 被引量:123
6
作者 曾祥亮 刘树根 +1 位作者 黄文明 张长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2-384,共13页
从沉积学、地球化学、生烃演化、构造演化等方面,对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页岩和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志留系,特别是川南志留系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2套烃源岩共性与个性共存... 从沉积学、地球化学、生烃演化、构造演化等方面,对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页岩和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志留系,特别是川南志留系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2套烃源岩共性与个性共存,具有相似的沉积背景、厚度、有机质类型(Ⅰ~Ⅱ1)和生烃演化史。但是,Barnett页岩TOC值较高(3%~13%)、相对富集脆性矿物、页岩的微孔隙发育;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一般2000-4000m)、相对富集粘土矿物,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普遍R0〉2%)、较大的隆升幅度和较快的隆升速率(3000m/8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FORT worth盆地 Barnett页岩 志留系 龙马溪组 页岩气
下载PDF
板蓝根水提物的HPLC指纹图谱 被引量:9
7
作者 赵艳玲 曹琳 +2 位作者 王伽伯 金城 肖小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19-1821,共3页
关键词 HPLC指纹图谱 板蓝根 水提物 流行性乙型脑炎 十字花科植物 流行性腮腺炎 现代药理研究 流行性感冒 病毒性疾病 FORT
下载PDF
高位Le Fort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 被引量:6
8
作者 任敏 滕利 +4 位作者 丁波 吴国平 杨锴 卢建建 归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6-529,共4页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 植骨 面中部畸形 唇腭裂
下载PDF
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小平 曾融生 +2 位作者 廖贵清 郑有华 苏宇雄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2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 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段Le FortI型截骨6例,联合BSSRO13例。19例中上颌两片段Le FortI型截骨12例,3片段7例。结果:术后随访16例,平均22.6m,66间距离平均扩宽7.3mm,33间平均扩宽3.9mm。无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咬合关系满意。结论:应用良好的腭侧固定夹板,采用多片段 Le FortI截骨联合BSSRO可一次满意矫治严重双颌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 矫治 牙颌面畸形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煜 李自力 +2 位作者 王兴 伊彪 马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0-554,共5页
目的:评价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 目的:评价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1岁(17-28岁),其中9例患者同期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和颏成形术以获得良好的容貌。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上齿槽座点(A)水平移动量、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bsipmale,SNA)和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pramental,SNB)的度数以评价畸形矫正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即刻上颌骨A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6.6±1.1)mm,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6.0±1.2)mm。SNA术前平均为75.9°±2.8°,术后即刻时平均为81.6°±8.6°,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81.0°±2.6°;SNB术前平均为82.6°±3.7°,术后即刻时平均为78.0°±2.4°,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78.5°±2.4°。结论: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并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该术式术中解除了腭侧瘢痕组织的牵拉,能使上颌骨前移更充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Le FORT 唇裂 腭裂 上颌骨发育不足
下载PDF
不同栽培居群菘蓝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庆海 王康才 +2 位作者 唐晓清 汤兴利 李淑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32-1334,共3页
关键词 栽培居群 扫描电镜观察 菘蓝 花粉 遗传组成 草本植物 十字花科 FORT
下载PDF
Le Fort Ⅰ型截骨术在唇腭裂正颌外科中的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蔡恒星 龙星 +2 位作者 杨学文 傅豫川 邓末宏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87-490,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Le FortⅠ型截骨术在唇腭裂正颌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与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以LeFortⅠ型截骨术为主的正颌外科治疗... 目的:观察分析Le FortⅠ型截骨术在唇腭裂正颌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与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以LeFortⅠ型截骨术为主的正颌外科治疗。结果:共收集相关病例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22.4岁。术前∠SNA平均73.2°,术后∠SNA平均79.5°;上颌前移距离平均8.13mm。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面容改善明显,经正畸治疗后咬合关系满意。结论:以Le FortⅠ型截骨术为主的正颌外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唇腭裂患者的颌骨与面容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正颌手术 LE FORT Ⅰ型截骨术
下载PDF
板蓝根的生长及碳、氮类化合物的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晓清 王康才 +2 位作者 陈树兵 陈暄 王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3-574,共2页
关键词 板蓝根 生长量 积累规律 类化合物 总氮 有效成分含量 十字花科植物 FORT
下载PDF
双颌畸形同期外科矫治术48例报道 被引量:8
14
作者 艾伟健 周会喜 +2 位作者 薛国初 刘曙光 徐平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同期手术矫治双颌畸形的手术设计与效果。方法:对48例累及上、下颌骨的牙颌面畸形患者进行同期双颌手术。其中上颌后缩、下颌前突17例,同时伴有偏颌畸形5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9例;双颌前突13例;腭裂术后上颌后缩2例;长面... 目的:总结分析同期手术矫治双颌畸形的手术设计与效果。方法:对48例累及上、下颌骨的牙颌面畸形患者进行同期双颌手术。其中上颌后缩、下颌前突17例,同时伴有偏颌畸形5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9例;双颌前突13例;腭裂术后上颌后缩2例;长面综合征2例。全部病例均按规范正颌手术诊治程序进行。手术设计依畸形类型而定,基本术式为:上颌骨行整体或分块的LeFortⅠ型骨切开术,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或垂直骨切开术(IVRO);上颌前部骨切开配合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部分病例配合颏成形术。结果:48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段坏死,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共7例,均得到及时处理,未影响最终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显示,除2例复发外,其余病例外形及功能均达到术前预期效果。结论:随访结果显示,严格按照规范的诊治程序,采用外科与正畸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并行双颌同期手术,有诸多优点,是取得功能与形态俱佳效果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畸形 外科矫治术 双颌同期手术 术式选择 LE FORT I型骨切开术 并发症 垂直骨切开术
下载PDF
面中部牵引成骨结合正颌手术治疗Binder综合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洪波 张雷 +2 位作者 王旭东 张文斌 沈国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Binder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面部凹陷畸形及咬合功能障碍,治疗相对困难且易复发。本研究探讨面中部牵引结合正颌手术在Binder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例Binder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Le Fort II型截骨术,术后利用颅骨外置式牵引器... 目的:Binder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面部凹陷畸形及咬合功能障碍,治疗相对困难且易复发。本研究探讨面中部牵引结合正颌手术在Binder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例Binder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Le Fort II型截骨术,术后利用颅骨外置式牵引器进行旋转牵引,并随时调整矢状向及垂直向的量,矫正患者面形。半年后进行正颌手术,矫正咬合关系,并随访1~2 a。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牵引过程中无明显疼痛及不适。头影测量显示,患者面中部骨骼显著前移,凹陷畸形得以矫治。经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结论:上颌骨Le Fort II型截骨牵引可以矫治鼻上颌骨发育不足,通过正颌手术可以矫正咬合关系,两者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Binder综合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der综合征 鼻上颌发育不足 牵引成骨 Le FORT II型截骨术 正颌手术
下载PDF
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处理颅颈连接腹侧区病变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智运 尹庆水 +3 位作者 王国良 李洪涛 章凯 吴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为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在36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段,观察并测量显露范围及双侧腭大动脉、斜坡、椎-基底动脉... 目的为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在36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段,观察并测量显露范围及双侧腭大动脉、斜坡、椎-基底动脉以及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可以达到蝶窦至C1椎体下缘的广泛区域。腭大动脉距离梨状孔底部的深度为(33.6±4.5)mm,可显露范围的垂直距离为(74.6±5.1)mm,水平宽度为(27.4±4.32)mm,咽结节距离门齿深度(84.4±6.3)mm,是斜坡骨窗的理想入口。结论LeFortⅠ型截骨入路在处理颅颈连接腹侧区病变中具有显露广泛、手术创伤小、安全性较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FortⅠ型截骨 颅颈连接腹侧区 解剖
下载PDF
Le Fort Ⅲ型截骨中位牵引成骨治疗成人面中份发育不全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敏 柳春明 +2 位作者 张海钟 濮礼臣 卢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评价中位牵引成骨治疗成人面中份发育不全的疗效。方法: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颌骨牵引装置,在全麻手术下LeFortⅢ型截骨,后将牵引钩置入鼻底或梨状孔侧缘,从鼻孔引出,外部装置采用面弓或坚固外固定支架,对8例面中部凹陷畸形成年患者... 目的:评价中位牵引成骨治疗成人面中份发育不全的疗效。方法: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颌骨牵引装置,在全麻手术下LeFortⅢ型截骨,后将牵引钩置入鼻底或梨状孔侧缘,从鼻孔引出,外部装置采用面弓或坚固外固定支架,对8例面中部凹陷畸形成年患者行前牵引,治疗前后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结果:上颌中位前牵引治疗后,患者咬合关系和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A点水平前移在9~14.5mm之间,面部上中下各部的前后关系协调,鼻梁及鼻下部挺拔,眼球突出度改进明显。结论:经梨状孔中位牵引成骨可有效矫治面中部发育不全,该牵引技术牵引力点适中,能够使面中份骨骼平衡前移;避免对牙齿牵引造成的不利改变。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成骨 上颌发育不全 LE FORT Ⅲ型截骨 头影测量
下载PDF
Le FortⅠ截骨入路至斜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进 刘宁 +3 位作者 朱风仪 邢光前 尹林 徐其昌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4期249-250,260,共3页
目的 为LeFortⅠ截骨入路切除斜坡区病变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经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头 1 5具 ,用显微解剖技术对LeFortⅠ截骨入路从显露范围、安全程度、美容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 目的 为LeFortⅠ截骨入路切除斜坡区病变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经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头 1 5具 ,用显微解剖技术对LeFortⅠ截骨入路从显露范围、安全程度、美容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 ,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颈内动脉管外口、破裂孔、颈静脉孔距中线最小间距分别为 2 2 9、8 4和 1 9 5mm。LeFortⅠ截骨入路与前方、侧方入路相比 ,具有手术野开阔、手术操作安全性高、对斜坡区显露良好 ,面部无瘢痕的优点。结论 了解斜破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时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LeFortⅠ截骨入路可作为斜坡及其周围区域病变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FortⅠ截骨术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学 安全性 斜坡区病变
下载PDF
两种外置式牵引治疗严重上颌发育不全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敏 柳春明 +2 位作者 张海钟 张洪杰 高全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外置式牵引治疗严重上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方法: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颌骨牵引装置,在全麻下行LeFortⅡ型截骨,将牵引钩置入鼻底或梨状孔侧缘,从鼻孔引出,对8例严重上颌发育不全成年患者前牵引治疗,其中3例采用面弓弹性前牵... 目的:探讨两种外置式牵引治疗严重上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方法: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颌骨牵引装置,在全麻下行LeFortⅡ型截骨,将牵引钩置入鼻底或梨状孔侧缘,从鼻孔引出,对8例严重上颌发育不全成年患者前牵引治疗,其中3例采用面弓弹性前牵引,5例采用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治疗前后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结果:采用坚固外固定支架前牵引治疗的5例患者按术前设计的要求顺利完成牵引成骨,患者咬合关系和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上颌平均前移11.6mm。面弓弹性前牵引的3例患者中,1例达到预期效果,2例弹性牵引后效果不明显改为坚固外固定支架前牵引后达到效果,其中1例由于额部因长期压迫出现局部缺血改换为坚固外固定支架。结论:RED是治疗严重上颌后缩畸形的有效方法,对唇腭裂严重上颌发育不全患者慎用面弓弹性牵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成骨 上颌发育不全 LE FORT Ⅱ型截骨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的评估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钟颖 陈东 +1 位作者 刘萍 王珮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主观及客观性评估方法,对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向不同方向移动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将30例需要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前移组1 3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前移术;非前移组:1 7例,采用... 目的本研究通过主观及客观性评估方法,对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向不同方向移动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将30例需要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前移组1 3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前移术;非前移组:1 7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抬、后退或下降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前鼻镜及鼻声反射检查。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完成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采用SPSS对术前及术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鼻腔阻力、鼻腔容积及鼻腔最小截面积3项指标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是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结果显示,两研究组于术后6个月时的评估分值即主观症状改善较术前下降,然而仅非前移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上颌骨向不同方向移动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会对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利用客观性(鼻声反射)及主观性(NOSE量表)检测手段可以有效地对鼻腔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 鼻腔通气功能 鼻声反射检查 NOSE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