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
1
作者 郭志豪 黄新艳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6期39-42,共4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不短于3个月的疾病。近年来CKD的发病率、住院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黄新艳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对CKD的中医病机及辨证施治有独...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不短于3个月的疾病。近年来CKD的发病率、住院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黄新艳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对CKD的中医病机及辨证施治有独特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黄主任认为CKD的中医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上多见脾肾气虚型,兼有湿热、浊毒、瘀血、风邪为标。治疗上,黄主任以顾护脾肾为出发点,在主方中运用补益之品以使正气渐复,祛邪外出;并根据患者标实之不同,予以清利湿热、解毒化浊、活血祛瘀、疏风散邪之法。同时患者病有轻重缓急,用药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勿令失治误治。除此之外,黄主任还强调,治疗CKD可适当配伍虫类药益肾固本,尤其对减少患者尿蛋白水平有较好疗效。中医外治疗法上,可选用中药保留灌肠、结肠透析疗法降低肾损害,亦可选用中药药浴、腧穴疗法等联合治疗,以增疗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CKD患者往往合并他病,如不寐、痉病、淋证等,影响治疗,因此对合并症的防治不可忽视,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笔者在跟随黄主任诊疗过程中总结了黄师治疗脾肾气虚型CKD的相关临床经验,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脾肾气虚 本虚标实 虫类药 外治法
下载PDF
新疆及其毗邻地区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人鑫 HU Hong-ying +2 位作者 吴卫 范兆田 索菲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4,共7页
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与演变是昆虫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对新疆现代荒漠昆虫区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侏罗-白垩纪以来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出现的地质事件、气候变迁、植被演替等研究资料分析表明,荒漠昆虫的祖先主要是中生型昆虫.我国塔... 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与演变是昆虫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对新疆现代荒漠昆虫区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侏罗-白垩纪以来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出现的地质事件、气候变迁、植被演替等研究资料分析表明,荒漠昆虫的祖先主要是中生型昆虫.我国塔里木盆地、东疆诸盆地、贺兰山以西及蒙古等地,被称为中央亚细亚的地区,荒漠昆虫的起源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交替时期,其区系形成是在白垩纪末至早第三纪的古新世;而准噶尔盆地、中亚细亚东部地区等的被称为中亚细亚的地区,荒漠昆虫的起源较中央亚细亚为晚,是在白垩纪,区系形成是在早第三纪的始新世.土著种的特化是区系形成的基本途径,物种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主要为由东到西的迁移.早第三纪末期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环境走向极度干旱荒漠化,带来了古荒漠昆虫区系的解体和现代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随着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古地中海的干涸,物种的迁移逐渐变为由西向东.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促使中亚细亚成为强大的物种形成中心,从而给新疆荒漠昆虫区系带来重大影响,致使中亚细亚成分常常占到4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早第三纪 荒漠 毗邻地区 形成 第四纪 造山运动 昆虫区系 物种 古新世
下载PDF
植物源杀虫成分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9
3
作者 刘国强 高锦明 吴文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703-713,共11页
本研究评述了近年来源于植物中的具有昆虫拒食和杀虫作用的化学成分。其结构类型主要涉及及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
关键词 结构类型 昆虫拒食 评述 研究进展 植物源杀虫成分
下载PDF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华潮 吴鸿 +1 位作者 赵明水 杨淑贞 《浙江林业科技》 2003年第5期4-9,共6页
针对天目山4纲30目3 729种昆虫,分析了该区的昆虫区系特征、区系联系和区系起源。结果表明,天目山昆虫区系特征为:东亚成分为主体,昆虫模式标本丰富,种类富庶,区系成分古老独特,垂直分布较明显。天目山昆虫与南部邻近地区关系较紧密,尤... 针对天目山4纲30目3 729种昆虫,分析了该区的昆虫区系特征、区系联系和区系起源。结果表明,天目山昆虫区系特征为:东亚成分为主体,昆虫模式标本丰富,种类富庶,区系成分古老独特,垂直分布较明显。天目山昆虫与南部邻近地区关系较紧密,尤以与西部、南部的关系密切,而与北方的联系较小,特别是与西北干旱区系的关系极小。天目山昆虫区系起源的主要成分为自晚侏罗纪形成的我国东部高原古昆虫在天目山定居发展起来。昆虫区系从热带属性逐渐演化为亚热带山地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昆虫区系 区系特征 区系起源
下载PDF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的选择及虫源变迁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陶耀明 王履浙 +4 位作者 何成兴 谢德昌 普文林 王继萍 贾叶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10,共3页
研究明确蚕豆作物是南美斑潜蝇最喜嗜寄主 ,危害严重。秋播蚕豆生长季节 ,南美斑潜蝇嗜好的敏感作物除蚕豆外 ,还有莴苣、牛皮菜、菠菜、芹菜、白菜、芥蓝菜及春马铃薯等。研究表明 ,莴苣、牛皮菜等是秋播蚕豆出苗前后的主要虫源地 ;春... 研究明确蚕豆作物是南美斑潜蝇最喜嗜寄主 ,危害严重。秋播蚕豆生长季节 ,南美斑潜蝇嗜好的敏感作物除蚕豆外 ,还有莴苣、牛皮菜、菠菜、芹菜、白菜、芥蓝菜及春马铃薯等。研究表明 ,莴苣、牛皮菜等是秋播蚕豆出苗前后的主要虫源地 ;春季蔬菜及烤烟苗上南美斑潜蝇虫源主要来自蚕豆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斑潜蝇 寄主植物 选择性 虫源变迁 蚕豆
下载PDF
Hox基因与昆虫翅的特化 被引量:4
6
作者 翟宗昭 杨星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7-1033,共7页
自从1978年E.B.Lewis描述了著名的果蝇双胸突变体(bithorax)以来,大量的比较发育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形态进化的遗传基础,从而使形态进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Hox基因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焦点。本文综述了昆虫翅的起源... 自从1978年E.B.Lewis描述了著名的果蝇双胸突变体(bithorax)以来,大量的比较发育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形态进化的遗传基础,从而使形态进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Hox基因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焦点。本文综述了昆虫翅的起源及其特化类群翅的发育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一般认为,原始的有翅昆虫胸腹部多附肢(包括翅);之后不同的体节受到了不同Hox的抑制,形成两对翅以及前后翅的分化;Ubx的不同表达导致了前后翅的分化,并且Ubx负责识别后翅。我们选择翅特化最为显著的3个类群———鞘翅目(T2鞘翅)、双翅目(T3平衡棒)和捻翅目(T2平衡棒),结合Hox的表达情况讨论了翅的特化机理。目前已知双翅目和鞘翅目的翅的控制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翅的形态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捻翅目昆虫的研究则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翅 起源 特化 HOX Ubx 形态进化
下载PDF
浙江古田山昆虫区系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吴鸿 方志刚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3-72,共10页
根据1992~1994年古田山昆虫考察的结果,在分析了古田山昆虫的区系组成、垂直分布、区系特征、起源和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古田山昆虫区系属东洋区性质,区系成分具有古老性和特殊性,群落结构较稳定,特有种较丰富;认为古田山... 根据1992~1994年古田山昆虫考察的结果,在分析了古田山昆虫的区系组成、垂直分布、区系特征、起源和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古田山昆虫区系属东洋区性质,区系成分具有古老性和特殊性,群落结构较稳定,特有种较丰富;认为古田山昆虫区系是地形、地貌和第四纪以前气候的变化以及第四纪冰川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田山 昆虫区系 浙江 研究
下载PDF
害虫抗药性进化的遗传起源与分子机制 被引量:11
8
作者 何月平 沈晋良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根据生物进化理论深入理解害虫抗药性进化的遗传起源,并根据解释基因新功能进化的基因重复理论,推测认为基因重复为抗性基因变异提供了原材料。最后,根据现有抗性报道的例子将抗性突变的分子机制进行归类,并发现在多样化的抗性突变中存... 根据生物进化理论深入理解害虫抗药性进化的遗传起源,并根据解释基因新功能进化的基因重复理论,推测认为基因重复为抗性基因变异提供了原材料。最后,根据现有抗性报道的例子将抗性突变的分子机制进行归类,并发现在多样化的抗性突变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如靶标位点的点突变导致抗性的机制是靶标抗性机制的主要形式,基因扩增或基因过表达导致的代谢酶活性增加是代谢抗性的重要机制,这种规律性与变异的适合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 抗药性 进化 起源 遗传 机制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齐国君 吕利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9-757,共9页
我国热带地区是外来入侵物种发生与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外来有害昆虫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及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外来入侵昆虫的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中国热带地... 我国热带地区是外来入侵物种发生与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外来有害昆虫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及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外来入侵昆虫的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构成、分布、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据统计,2000-2014年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23种,隶属于6目11科,数量最多的为半翅目(13种,56.52%),其中以粉蚧科和粉虱科居多;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数量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省最多(19种,82.61%),其后依次为广东省(16种,69.57%)、云南省(14种,60.87%)、广西壮族自治区(12种,52.17%),而福建省最少(9种,占39.13%);在入侵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有害昆虫中,原产于亚洲、北美洲的种类最多均为6种,占26.09%,南美洲占21.74%,而从非洲、大洋洲、欧洲传入的分别占8.70%、4.35%、4.35%;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9种,占39.13%,出现在海南省和云南省的各占30.43%、21.74%,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为8.70%。阐明我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现状,可为该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外来入侵昆虫 种类特征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下载PDF
泰山虫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秀波 刘玉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0-284,共5页
对泰山虫草菌Cordyceps taishanensis的生物学特性、泰山虫草原寄生体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泰山虫草发生区的生态环境、泰山虫草与冬虫夏草有效成分的比较、泰山虫草的药理作用、泰山虫草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研究和利用替代寄生体昆虫... 对泰山虫草菌Cordyceps taishanensis的生物学特性、泰山虫草原寄生体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泰山虫草发生区的生态环境、泰山虫草与冬虫夏草有效成分的比较、泰山虫草的药理作用、泰山虫草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研究和利用替代寄生体昆虫培养泰山虫草等七个方面对泰山虫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菌 原寄生体昆虫 替代寄生体昆虫 生物学特性 发酵培养
下载PDF
昆虫起源、进化及其原因模糊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阎锡海 王延锋 李延清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1-84,共4页
根据现代昆虫学、生物进化论成就,对昆虫起源、昆虫进化、昆虫行为进化及其原因中模糊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昆虫起源 昆虫进化 基因突变 昆虫化石 自然选择 环境变化
下载PDF
蜡蝉科(半翅目:头喙亚目)昆虫起源及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子豪 王文倩 秦道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5,共11页
【目的】探究蜡蝉科及其各亚科的分布格局与起源。【方法】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分区,以搜集到的标本和权威文献记录为依据,建立蜡蝉科物种及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Arc-GIS软件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对地理分布数据库进行运算,得到蜡蝉科物种地... 【目的】探究蜡蝉科及其各亚科的分布格局与起源。【方法】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分区,以搜集到的标本和权威文献记录为依据,建立蜡蝉科物种及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Arc-GIS软件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对地理分布数据库进行运算,得到蜡蝉科物种地理分布图,用区系相似系数分析区域间物种的相似性。【结果】(1)蜡蝉科在新热带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达290种,其次是东洋区、非洲区和澳洲区,在新北区和古北区较少;(2)新热带区分布的属和特有属最多,非洲区次之,东洋区的特有属比例小于前2个大区,澳洲区分布属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古北区分布的特有属明显较少,新北区无特有属分布;(3)新北区和新热带区蜡蝉科物种的相似系数为4.38,古北区与东洋区的相似系数为2.29,其他各区之间的相似系数都较低。蜡蝉科中Lyncidinae、Phenacinae、Poiocerinae和Strongylodematinae 4个亚科均起源于新世界;Aphaeninae、Xosopharinae和Zanninae 3个亚科起源于旧世界;Amyclinae、Dichopterinae、Enchophorinae和Fulgorinae 4个亚科可能分别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结论】各大区间蜡蝉科种类相似性系数高低与该科的地质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蜡蝉科可能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起源时间可能在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3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蝉科 地理分布 动物区系 昆虫起源
下载PDF
古昆虫植食的自然历史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丽芳 林晓丹 任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4-1679,共26页
昆虫植食是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植食行为的起源与演化是探究古环境重建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切入点,其结果将更好地揭示现生昆虫取食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本文梳理了昆... 昆虫植食是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植食行为的起源与演化是探究古环境重建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切入点,其结果将更好地揭示现生昆虫取食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本文梳理了昆虫植食的研究历史;阐述了植物化石上的生物损伤与非生物损伤的主要区别;介绍了昆虫植食研究的化石证据以及功能性取食组-损伤类型研究体系(Functional feeding group-damage type,FFG-DT)。昆虫植食多样性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分为8个阶段:(1)志留纪—泥盆纪(444~359 Ma)为昆虫植食的起源时期;(2)石炭纪(359~299 Ma)为昆虫植食的扩张时期;(3)二叠纪(299~252 Ma)为昆虫植食的稳定时期;(4)三叠纪(252~201 Ma)晚期,昆虫植食再次多样化;(5)侏罗纪(201~145 Ma)昆虫植食程度进一步加强;(6)白垩纪(145~66 Ma)裸子植物逐渐为被子植物所替代,昆虫植食大幅度增加;白垩纪末期,昆虫植食水平下降;(7)古近纪(66~23 Ma)昆虫植食水平提高;(8)新近纪(23~2.6 Ma)昆虫植食与现代基本相似。影响昆虫植食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环境、昆虫和植被多样性、昆虫口器类型、植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等。目前,统一昆虫植食研究体系和方法、填补各历史阶段的缺失信息等问题在昆虫植食研究中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态 昆虫多样性 口器结构演化 生态系统 昆虫植食起源
下载PDF
Cockroach as the Earliest Eusocial Animal
14
作者 Peter VRSANSKY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793-808,共16页
A completely preserved cockroach Socialaperlucida gen. et sp. nov. (Blattida: Socialidae faro.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Mesozoic (Albian Early Cretaceous) amber of Archingeay in France. It is categorized withi... A completely preserved cockroach Socialaperlucida gen. et sp. nov. (Blattida: Socialidae faro.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Mesozoic (Albian Early Cretaceous) amber of Archingeay in France. It is categorized within the new family Socialidae, originating from the Mesozoic cockroach family Liberiblattinidae, and representing the sister group to the most basal known eutermite families. Numerous direct and indirect morphological evidence (such as a unique narrow body and pronotum with reduced coloration, legs without carination and with numerous sensillar pitts (forelegs) as adaptations to life in nests analogical to the living termitophillous species; enlarged head, long palps for communication, a general venation modified in a direction towards termites (subcosta and radial vein [R] approximated, R branches approximated, simplified, cross-veins reduced), and possibly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eaking forewing sutura for detaching wings after marriage flight), suggest its eusocial mode of life. Thus, the first eusociality originated within cockroaches, prior to giving birth to termites; termites and Cryptocercus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he group of eusocial cockroaches makes termite morphotaxon polyphyletic, but also in this case, the erection of a new order for mastotermites (including Cratomastotermitidae) and/or the inclusion of eusocial, morphological cockroaches within termites appears counterproductive, thus an example of such a general exception to the taxonomical procedure is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SIL insect Mesozoic amber Blattida EUSOCIALITY termite origin polyphyletic taxon new family
下载PDF
虫类药应用源流谈 被引量:7
15
作者 孟繁洁 于虹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216-218,共3页
论述虫类药应用的起源和由秦汉至明清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的研究,说明虫类药应用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在数量上从无到有,在治疗作用上从单一走向综合、全面的过程。是历代无数医药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其研究成果为今后更加广泛。
关键词 虫类药 应用 源流 中医史 中药
原文传递
定量评价天敌昆虫控害功能的稳定同位素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欧阳芳 曹婧 戈峰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2-306,共5页
天敌在区域性多作物农田景观系统中辗转捕食害虫,对调节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天敌昆虫的食物来源和扩散规律是定量评价其控害功能的重要环节。其中,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是追溯生物个体的食物来源和探究其运动规... 天敌在区域性多作物农田景观系统中辗转捕食害虫,对调节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天敌昆虫的食物来源和扩散规律是定量评价其控害功能的重要环节。其中,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是追溯生物个体的食物来源和探究其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该标记方法的基本原理,接着以天敌昆虫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Thunberg)为例,应用稳定同位素碳标记方法追溯其在棉花和玉米农田景观系统中取食来源与食物比例;最后叙述了稳定同位素方法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敌昆虫 控害功能 稳定同位素碳 食物来源
原文传递
食用昆虫的历史渊源与开发现状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桂平 王承香 田洪霞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2年第1期62-64,共3页
自人类出现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开始把昆虫作为食品,并且各具其独特的食用种类、方法和特点。本文分别追溯了世界与中国食虫文化的历史,总结了各地食虫习俗,阐述了世界与中国食用昆虫的开发现状,进而展现了开发食用昆虫的重大意... 自人类出现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开始把昆虫作为食品,并且各具其独特的食用种类、方法和特点。本文分别追溯了世界与中国食虫文化的历史,总结了各地食虫习俗,阐述了世界与中国食用昆虫的开发现状,进而展现了开发食用昆虫的重大意义,并展望了食用昆虫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昆虫 食虫文化 历史渊源 开发现状
原文传递
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及其在缅甸琥珀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燕 张琦 +1 位作者 陈军 张海春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1,共7页
白垩纪缅甸琥珀昆虫化石研究是当前古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广腰亚目是膜翅目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研究不仅为探讨膜翅目起源、早期演化、系统发育、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生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而且可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白垩纪缅甸琥珀昆虫化石研究是当前古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广腰亚目是膜翅目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研究不仅为探讨膜翅目起源、早期演化、系统发育、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生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而且可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材料。文中综述缅甸琥珀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阐述广腰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中的特点、分布情况及该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间的研究差异,进而探讨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前景,并期望广大研究者增加对缅甸琥珀广腰亚目类群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缅甸琥珀 起源及早期演化 分类
原文传递
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组成及区系
19
作者 段旭 彭硕 +1 位作者 李志红 赵紫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5-1462,共8页
为明确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物种组成及入侵区系,以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表文献以及图书等资料为数据源集成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对其物种组成、原产地、空间分布、传入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收集的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共包括382... 为明确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物种组成及入侵区系,以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表文献以及图书等资料为数据源集成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对其物种组成、原产地、空间分布、传入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收集的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共包括382种,隶属于8目78科277属。鞘翅目昆虫的种类最多,有325种,其中象甲科昆虫最多,有74种,其次是隐翅甲科和叶甲科昆虫,分别有27种和20种。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主要来源于亚洲,占外来昆虫原产地总记录频次的28.47%,其次是欧洲和非洲,占比分别为19.79%和16.32%。整体上来看,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丰富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密度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从传入途径来看,无意传入的昆虫占91.89%,有意传入的昆虫占8.11%,且主要通过运输污染物和运输偷运物2种途径无意传入。基于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现状,考虑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跨境生物入侵威胁,建议我国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中加大口岸检疫监管力度,规范引种管理,同时加强防范入侵的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外来昆虫 物种组成 原产地 空间分布格局 传入途径
原文传递
昆虫与弹状病毒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川 王之莹 石旺鹏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近年来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普及大大丰富了人们对RNA病毒多样性的认识,但对这些新发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却所知甚少。本文围绕RNA病毒中一类重要的负单链RNA病毒--弹状病毒与其昆虫寄主互作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已发现的弹状病毒及其昆虫寄... 近年来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普及大大丰富了人们对RNA病毒多样性的认识,但对这些新发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却所知甚少。本文围绕RNA病毒中一类重要的负单链RNA病毒--弹状病毒与其昆虫寄主互作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已发现的弹状病毒及其昆虫寄主类型,共有20个属144种弹状病毒可以感染14个属的昆虫;根据已有的系统进化研究对弹状病毒的寄主起源进行推测;并以感染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sigma病毒(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igma virus,DMelSV)为主要对象,就弹状病毒引起的CO2麻痹致死症状以及昆虫寄主对其的免疫反应研究进行总结,而在对黑腹果蝇的研究中发现很多非经典免疫通路中的新抗病毒基因,暗示存在新的抗病毒免疫通路;通过飞虱、叶蝉与其传播的植物弹状病毒以及长须罗蛉Lutzomyia longipalpis与其传播的脊椎动物病毒的互作研究,发现Toll、IMD信号通路、细胞自噬及小RNA干扰(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通路等可能与昆虫对弹状病毒的免疫反应相关。昆虫是弹状病毒主要的寄主和媒介,也是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储主,因此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昆虫寄主与弹状病毒的相互关系,有助于病毒致病和传播机制以及昆虫抗病毒免疫机理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寄主 弹状病毒 进化起源 抗病毒免疫 黑腹果蝇 sigma病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