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reservoirs:A case study of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of Sichuan Basin,SW China
1
作者 HE Jiang LIAN Zhihua +5 位作者 LUO Wenjun ZHOU Hui XU Huilin HE Puwei Yang Yi LAN Xuem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69-80,共12页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control...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and the formation model of“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reservoir”was established.The Qixia Formation is a regressive cycle from bottom to top,in which the first member(Qi1 Member)develops low-energy open sea microfacies,and the second member(Qi2 Member)evolves into intra-platform shoal and inter-shoal sea with decreases in sea level.The intra-platform shoal is mainly distributed near the top of two secondary shallowing cycles of the Qi2 Member.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rock of the Qixia Formation is thin-layer fractured-vuggy dolomite,followed by vuggy dolomite.The semi-filled saddle dolomite is common in fracture-vug,and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residual dissolution pores combined with fractures to form the effective pore-fracture network.Based on 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and diagenesis characteristics,the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of“pre-depositional micro-paleogeomorphology controlling shoal,sedimentary shoal controlling dolomite,penecontemporaneous dolomite benefiting preservation of pores,and late hydrothermal action effectively improving reservoir quality”was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ed.The“first-order high zone”micro-paleogeomorphology before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xia Formatio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rea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in Gaoshiti area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2 Member.Shoal facie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early dolomitiza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intra-platform shoal and dolomite reservoir is highly consistent.The grain limestone of shoal facies is transformed by two stages of dolomitization.The penecontemporaneous dolomitiz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and secondary dissolved pores.The burial hydrothermal fluid enters the early dolomite body along the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Emeishan basalt event,makes it recrystallized into medium–coarse crystal dolomite.With the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the residual vugs after the hydrothermal dissolution along the fractures,the high-quality intra-platform shoal-type thin-layer dolomite reservoirs are formed.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can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ermian gas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paleogeomorphology diagenesis Gaoshiti-Moxi area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 in sequence framework of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SW China
2
作者 WANG Dong LIU Hong +7 位作者 TANG Song BAI Jinhao ZHOU Gang LI Zhengyong LIANG Feng TAN Xiucheng GENG Chao YANG Y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2期388-403,共16页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thin section,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study carried ou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sequences, clarified the typical sedimentar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thin section,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study carried ou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sequences, clarified the typical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s of intra-platform shoal, investigate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 in each sequence, and thus establishe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of shoal body. The study results are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First, there are two complete third-order sequences(SQ1 and SQ2) i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SQ1 is generally thick in the north and thin in the south, and SQ2 shows a thickness differentiation trend of “two thicknesses and three thinnesses”. Second,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mainly develops intra-platform shoal, inter-shoal sea and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subfacie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intra-platform shoal mainly presents two typ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stable superposed and high-frequency interbedded. Third, the stable superimposed sedimentary sequence is developed in the shoal belt at the edge of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shoal-forming periods and located in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HSTs) of SQ1 and SQ2. The high-frequency interbedded sedimentary sequence is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shoal belt of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four shoal-forming periods and mainly located in the HST of SQ2. Fourth, during the SQ1 deposition, the intra-platform shoal was mainly developed at the edge of the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inter-shoal sea subfacies was mainly developed on the south side. During the SQ2 deposition, the intra-platform shoal wa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area, forming two nearly parallel intra-platform shoal belts. 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direction and ideas for exploration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tra-platform shoal reservoirs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intra-platform shoal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yp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下载PDF
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江 连志华 +5 位作者 罗文军 周慧 徐会林 何溥为 杨羿 兰雪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面下降演化为台内滩及滩间海,台内滩主要分布于栖二段两个次级变浅旋回近顶部。栖霞组主要的储集层岩性为薄层状裂缝-孔洞型白云岩,其次为孔洞型白云岩,缝洞中常见鞍状白云石半充填,晶间孔、残余溶蚀孔洞叠加裂缝形成了有效的孔渗网络。基于沉积及成岩特征耦合分析,系统建立了“沉积前微古地貌控滩、沉积期滩体控制白云岩展布、准同生白云石化有利于孔渗网格保存,晚期热液作用有效改善储集物性”的成储模式。栖霞组沉积前的“一级高带”微古地貌控制栖二段沉积期高石梯地区台内滩的大面积发育;滩相是早期云化的基础条件,台内滩与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范围的吻合程度较高;滩相颗粒灰岩受两期白云石化叠加改造,准同生期白云石化有助于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保存,埋藏期热液沿峨眉山玄武岩事件伴生的裂缝进入早期白云岩体,使其重结晶为中—粗晶白云岩,晶间孔叠加顺缝热液溶蚀的残余孔洞,形成了台内滩型薄层状优质白云岩储集层。该成储模式的建立可为四川盆地二叠系气藏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地质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栖霞组 台内滩 薄层状白云岩 古地貌 成岩作用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桑托斯盆地盐下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建造与深水大油田
4
作者 窦立荣 温志新 +7 位作者 王兆明 贺正军 宋成鹏 陈瑞银 阳孝法 刘小兵 刘祚冬 陈燕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840,共12页
针对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特征及大油田成藏规律不清的难题,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及岩心等数据资料,通过早白垩世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恢复重建,提出盐下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控于坳间断隆型和坳中断凸型两类孤立台... 针对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特征及大油田成藏规律不清的难题,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及岩心等数据资料,通过早白垩世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恢复重建,提出盐下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控于坳间断隆型和坳中断凸型两类孤立台地。坳间断隆型孤立台地分布于现今盐下坳间隆起带上,建造于早期陆内和陆间裂谷两个原型阶段继承性发育的单断式和双断式垒式断块上,早白垩世陆内裂谷晚期沉积的ITP组介壳灰岩和陆间裂谷早期沉积的BVE组微生物灰岩为连续建造;坳中断凸型孤立台地分布于现今盐下坳陷带中,建造于早期陆内裂谷原型阶段火山岩建隆所形成的凸起带上,发育BVE组微生物灰岩。两类孤立台地灰岩所形成礁滩体均具有储层厚度大、物性好的特点。结合盐下已发现大油田解剖,发现两类台地均可形成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周缘为优质湖相和潟湖相烃源岩环绕,上覆为巨厚的优质蒸发盐岩盖层高效封堵,形成了“下生中储上盖”式最佳生储盖组合关系,油气富集程度高。已发现大油田均为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底水块状油田,且均处于充满状态。未来勘探重点目标是西部隆起带和东部隆起带南段上的坳间断隆型孤立台地及中央坳陷带中的坳中断凸型孤立台地。该项研究成果为在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超前选区选带、新项目评价及中标区块探区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今后在全球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勘探战略选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被动陆缘盆地 深水 坳间断隆型孤立碳酸盐台地 坳中断凸型孤立碳酸盐台地 大油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溪-武胜台凹西侧长兴组成藏主控因素
5
作者 董景海 高阳 +2 位作者 杜劲松 丁冬梅 张鹏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蓬溪-武胜台凹为开江-梁平海槽同期构造产物,其两侧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较大突破,成藏特征认识也不够清晰。文中在系统梳理烃源岩、储层、构造等成藏条件基础上,结合最新钻探成果,开展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成藏具有3个... 蓬溪-武胜台凹为开江-梁平海槽同期构造产物,其两侧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较大突破,成藏特征认识也不够清晰。文中在系统梳理烃源岩、储层、构造等成藏条件基础上,结合最新钻探成果,开展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成藏具有3个基本条件,即多套优质烃源岩的发育,规模发育的礁滩储层,通源断层提供的油气垂向进入长兴组的通道。长兴组油气富集规律取决于2个要素:1)源储匹配。源储匹配不佳决定了长兴组未能大规模成藏,多套烃源岩中仅筇竹寺组在生、排烃期上与断层活动期的匹配较好,其余烃源岩对长兴组供烃有限;由于延伸至长兴组的断层较少,源储间有效通道缺乏又进一步导致了气源不足。2)生物礁滩储层发育状况。生物礁滩储层的连续发育促成了垂侧向复合输导体系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有限的烃类会逐步向斜坡高部位运移聚集,气水分布受构造影响较大,非“一礁一藏”。据此研究结果,优选了4个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区带 生物礁滩储层 长兴组 蓬溪-武胜台凹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邻水-丰都台凹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文华国 罗冰 +10 位作者 钟克修 冯青平 刘磊 廖义沙 彭才 蔡家兰 徐文礼 朱宜新 郝静 罗鑫 徐姁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4,共13页
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对大型含油气盆地内碳酸盐岩层系的沉积充填过程及成藏地质条件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覆盖全区的二维地震及钻测井资料,对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沉积时期隆凹格局及古地理演化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 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对大型含油气盆地内碳酸盐岩层系的沉积充填过程及成藏地质条件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覆盖全区的二维地震及钻测井资料,对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沉积时期隆凹格局及古地理演化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从地震剖面、地层及岩性组合等特征上识别出邻水-丰都台凹,其两侧坡度为1°~2°,且左侧坡度大于右侧坡度;(2)邻水-丰都台凹与其他古地质单元共同控制了嘉二段沉积时期川东地区的古地理格局及构造-沉积分异特征,嘉二段沉积早—中期,颗粒滩沿邻水-丰都台凹周缘发育,晚期台凹内则大面积发育膏质潟湖沉积;(3)邻水-丰都台凹及周缘微古地貌控制沉积早期颗粒滩分布,台凹周缘地貌高部位更易形成优质白云岩储层,持续干旱、蒸发环境致使沉积晚期台凹内形成区域盖层沉积;(4)总体来看,嘉二段具备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有望成为寻找滩相整装气藏的战略勘探层系,建议将邻水-丰都台凹周缘台内滩相发育带作为川东地区嘉陵江组下步勘探重点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潟湖 白云岩储层 台内滩 嘉陵江组 三叠系 邻水-丰都台凹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基于SAPAD的同城货运服务设计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卢纯福 朱雨晴 +1 位作者 吴剑锋 姚吉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7,共8页
目的重构同城货运服务的角色分工、服务内容与服务流程,以提高同城货运平台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货主使用体验。方法综合非参与式观察法、深入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使用货运平台的货主和司机两类用户的典型交互行为流程进行调研;在此... 目的重构同城货运服务的角色分工、服务内容与服务流程,以提高同城货运平台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货主使用体验。方法综合非参与式观察法、深入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使用货运平台的货主和司机两类用户的典型交互行为流程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应用SAPAD理论模型,对货运服务“行为-意义-对象”三个维度之间进行映射关系研究,并通过对核心意义簇的聚类推导用户对货运服务的四个核心需求,即订单确定性、交易高效性、平台信任感和服务专业感;最后,基于需求重新规划服务的分工、内容和流程,重构了同城货运的服务框架。结论从货主、司机双方行为切入,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可以在交互复杂的服务流程中梳理核心需求。研究结果为同城货运的设计统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SAPAD模型在多用户领域的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城货运平台 服务设计 SAPAD 用户行为
下载PDF
川中二叠系长兴组层序格架内台内滩沉积构型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东 刘宏 +7 位作者 唐松 白金昊 周刚 李正勇 梁锋 谭秀成 耿超 杨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6-359,共14页
基于岩心、薄片、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川中二叠系长兴组层序识别与对比,明确台内滩的典型沉积构型,系统研究各层序台内滩的纵横向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滩体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川中地区长兴组发育两个完整三级层序,SQ... 基于岩心、薄片、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川中二叠系长兴组层序识别与对比,明确台内滩的典型沉积构型,系统研究各层序台内滩的纵横向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滩体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川中地区长兴组发育两个完整三级层序,SQ1层序整体为北厚南薄,SQ2层序呈“两厚三薄”的厚度分布特征。(2)川中地区长兴组发育台内滩、滩间海和台内洼地亚相,台内滩在垂向上主要发育稳定叠加型和高频互层型两种典型沉积序列。(3)台洼边缘滩带发育稳定叠加型沉积序列,由两个成滩期构成,分别位于SQ1和SQ2层序的高位域;台洼南侧滩带发育高频互层型沉积序列,由4个成滩期构成,主要位于SQ2层序的高位域。(4)SQ1层序沉积时期,台内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北侧的台洼边缘,南侧整体为滩间海亚相;SQ2层序沉积时期,台内滩在区内广泛沉积,形成两个近于平行的台内滩带。研究结果为川中地区长兴组台内滩勘探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长兴组 台内滩 层序地层格架 典型沉积序列 沉积演化模式
下载PDF
川北地区灯四段台内丘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9
作者 杨毅 朱祥 +1 位作者 金民东 代林呈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3期24-31,41,共9页
台内丘滩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后备领域,为了落实灯影组四段(以下简称灯四段)优质储层主控因素与展布特征,以川北地区灯影组台内钻井和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储层物性等研究,对灯四段储集层... 台内丘滩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后备领域,为了落实灯影组四段(以下简称灯四段)优质储层主控因素与展布特征,以川北地区灯影组台内钻井和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储层物性等研究,对灯四段储集层基本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地区灯四段台内丘滩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藻粘结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藻格架孔、粒间溶孔以及裂缝为主;(2)台内丘滩优质储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藻丘和浅滩沉积微相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3)多期溶蚀作用能有效提升储层性能,其中早成岩期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埋藏期溶蚀能有效扩大储集空间,第一期埋藏溶蚀作用强度从灯四段顶部向下逐渐减弱,第二期埋藏溶蚀作用造成早期孔洞储集层进一步溶蚀扩大,形成现今储集空间。结论认为,受汉南古陆和宣汉—开江古隆起控制,在坡折带发育近南北向的台内丘滩条带,是灯四段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台内丘滩 灯影组
下载PDF
利川龚家垭口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10
作者 杨鹏 袁海锋 叶子旭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5期34-45,共12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域飞仙关组滩相储层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指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对鄂西海槽西侧地区滩相储层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重点分析鄂西海槽西侧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从利川龚家垭... 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域飞仙关组滩相储层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指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对鄂西海槽西侧地区滩相储层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重点分析鄂西海槽西侧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从利川龚家垭口剖面野外地质观察及野外岩样薄片观察入手,结合阴极发光分析、激光微区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及87 Sr/86 Sr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明确了龚家垭口飞仙关组滩相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演化特征。认识如下:①研究区储层主要分布在飞二段顶部及飞三段,储集岩以台地边缘颗粒滩沉积的残余砂屑(鲕粒)白云岩,云质鲕粒灰岩、砂屑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局部发育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和铸模孔等;②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胶结充填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为主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另一类是以溶蚀作用及白云石化作用为主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储层段白云石化模式为较局限环境下的同生—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白云石化流体为高盐度局限海水,同时存在大气淡水的参与;③研究区颗粒滩储层经历多种成岩作用改造,颗粒岩类孔隙度为1.12%~2.5%。晶粒云岩因白云石化作用较发育,孔隙度分布在2%~4%,总体上孔隙度较低。综合研究认为,鄂西海槽西侧台缘带白云岩储层具有更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台内滩 成岩作用 白云石化 孔隙演化 龚家垭口
下载PDF
党内政治生活: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平台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克祥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党内政治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居于中心地位、中心环节,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平台。党内政治生活之所以能够成为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平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党员开展党性锻炼的... 党内政治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居于中心地位、中心环节,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平台。党内政治生活之所以能够成为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平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党员开展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进一步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和党内政治生活的认识、把握党的建设规律,为我们持之以恒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新时代,打造好党的自我革命基本平台,党内政治生活应充分发挥重大作用: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要担负起党的政治建设主阵地的重任;要聚焦党性锻炼这一主题,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要将整风精神贯彻到党内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更加注重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自我革命 党内政治生活 基本平台
下载PDF
高速平台SAR脉内多普勒效应误差分析和校正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秋 王雨晗 +2 位作者 杨果 王佳慧 毛新华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停走停”近似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处理,这种近似模型的误差对于大多数SAR来说可以忽略。然而,对于高速平台SAR,随着平台速度、斜视角以及积累时间的增加,这种近似误差往往无法忽略。如果不加以设计滤波器进行补偿,将... “停走停”近似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处理,这种近似模型的误差对于大多数SAR来说可以忽略。然而,对于高速平台SAR,随着平台速度、斜视角以及积累时间的增加,这种近似误差往往无法忽略。如果不加以设计滤波器进行补偿,将会对成像结果在距离和方位向造成散焦以及发生位置变化。本文通过对“停走停”模型和脉内运动模型的比较,引入“停走停”近似带来的误差,分析其可忽略条件,建立精确的脉内运动模型。最后设计新的基于脉内运动的成像算法,并通过仿真结果验证该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平台 脉内运动 合成孔径雷达 误差分析 回波模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家沟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24
13
作者 付金华 刘新社 +4 位作者 魏柳斌 任军峰 古永红 王前平 师平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古构造、储层分布、烃源岩和圈闭等成藏条件,并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盐下马四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主要来自奥陶系盐下海相烃源岩,该套烃源岩生烃母质除常规干酪根外,还发育分散有机质、有机酸盐,生烃物质丰厚,具备规模生烃潜力;(2)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坳陷存在乌审旗—靖边古隆起和东部盐下低隆两大次级构造单元,分别控制了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岩晶间孔;(3)盆地中东部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上覆厚层膏盐岩封盖,上倾方向致密石灰岩侧向遮挡,海相烃源岩供烃,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自生自储式岩性气藏。在新的地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部署的风险探井MT1井钻遇气层43.4m,采用水力加砂压裂新工艺,试气获35.2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盆地战略接替领域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盐下 台内滩 台内丘 乌审旗—靖边古隆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胡明毅 孙春燕 高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与演化规律,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古地貌特征,明确...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与演化规律,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古地貌特征,明确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主要发育局限-半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斜坡-盆地相,又可划分为多个亚相和微相,沉积相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分带性和继承性。基于横跨盆地的二维地震测线精细解释,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主要沉积相类型的地震相响应特征,识别出了6种地震相(Seismic Facies)类型,分别为台内(丘)滩(SF1)、台内洼地(SF2)、丘(滩)间海(SF3)、膏盐湖(SF4)、台地边缘(SF5)和斜坡-盆地(SF6),进而圈定了各相带的平面沉积相边界,揭示了各相带发育分布与古构造和古地貌的联系。根据肖尔布拉克组厚度分布,明确了盆地南部存在东西走向的古隆起区,东部和中部存在两个洼陷区;盆地西南部存在一级阶地,以宽缓的一级坡折向中部低洼区过渡;盆地中部存在窄陡的二级坡折,向东快速过渡为深洼区。再结合地震解释成果、野外露头、取心井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编制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岩相古地理图,为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古地理 地震相 台内洼地 台内(丘)滩 肖尔布拉克组 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台内滩与台缘滩沉积特征差异及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凌 谭秀成 +5 位作者 丁熊 吴晓庆 邹春 周素彦 黄先平 石学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6,共7页
四川盆地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时期处于局限—蒸发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勘探实践证明雷口坡组的储层发育台内滩和台缘滩两类颗粒滩,不同类型的颗粒滩储层具有明显分异。通过对两类颗粒滩特征及形成条件的深入分析,指出台缘环境浪... 四川盆地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时期处于局限—蒸发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勘探实践证明雷口坡组的储层发育台内滩和台缘滩两类颗粒滩,不同类型的颗粒滩储层具有明显分异。通过对两类颗粒滩特征及形成条件的深入分析,指出台缘环境浪基面影响深度最大可达20m,沉积物可容空间大,形成的单滩体厚度大,早期暴露几率小,较大的上覆地层静压易使颗粒呈格架支撑,喉道减小,有利于滩体内部粒间孔保存,储集空间以(溶扩)残余粒间孔为主;而由于台缘环境的遮挡,台内环境的浪基面影响深度一般为2~3m,颗粒滩在局部微地貌高地发育,厚度较小,暴露几率大,早期大气淡水可影响单旋回台内滩中上部,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沉积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后期成岩演化与孔隙演化的关键,影响了颗粒滩储层最终的储集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台内滩 台缘滩 碳酸盐岩 储层成因
下载PDF
台内微生物丘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为例 被引量:35
16
作者 黄擎宇 胡素云 +5 位作者 潘文庆 刘伟 池英柳 王坤 石书缘 刘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9,共9页
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前人针对该组地层台缘微生物礁的沉积、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台内微生物丘的研究则较少。为此,在野外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物性... 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前人针对该组地层台缘微生物礁的沉积、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台内微生物丘的研究则较少。为此,在野外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物性测试的基础上,对该组地层台地内部微生物丘的沉积演化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台内微生物丘主要发育在开阔台地相区,宏观上呈明显的丘状正凸起,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凝块石云岩、残余颗粒粉—细晶云岩→叠层石云岩→泡沫绵层云岩→蓝细菌颗粒云岩,构成完整的丘基—丘核—丘盖沉积组合;2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泡沫绵层体腔孔、凝块间孔、粒间孔、针状溶孔和顺层状溶蚀孔洞等,储层质量明显好于层状微生物建造;3沉积对微生物丘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结论认为:台内微生物丘储层作为肖尔布拉克组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油气勘探领域由台缘向台内扩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早寒武世 肖尔布拉克期 微生物碳酸盐岩 沉积序列 台内 微生物丘 储集层 勘探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台内滩的特征与分布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成林 邬光辉 +4 位作者 崔文娟 唐子军 周波 屈泰来 高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8-1057,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晚期进入伸展转向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造成台缘带挠曲下沉与台内地貌起伏,有利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台内滩的发育。钻井资料表明鹰山组台内滩以中高能砂屑滩为主,台内滩主要分布在鹰山组上部,纵向上多旋回叠置,横向呈透... 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晚期进入伸展转向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造成台缘带挠曲下沉与台内地貌起伏,有利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台内滩的发育。钻井资料表明鹰山组台内滩以中高能砂屑滩为主,台内滩主要分布在鹰山组上部,纵向上多旋回叠置,横向呈透镜状尖灭。通过井—震标定,鹰山组台内滩在地震响应上多具有平缓顶底面的丘状外部形态,内部多出现高频杂乱反射,有的出现多层斜交或前积反射,翼部围岩具有超覆与斜交反射,具有不同于围岩的强振幅特征。结合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地层厚度、地震属性等作图方法,可以进行台内滩的预测与识别。地震区域追踪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鹰山组台内滩发育,多呈团块状形态,大小不一,一般规模在100~300 km2,发育总面积达12 000 km2,集中分布区有塔北南缘、塔中北斜坡、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等三大区块,并多沿古隆起斜坡分布。塔里木盆地台内滩类型多、分布广,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从台缘带向台内扩展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利探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内滩 鹰山组 地震响应 勘探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被引量:48
18
作者 黎荣 胡明毅 +1 位作者 杨威 刘满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体系域 台缘滩 台内滩 沉积相模式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台内滩组合特征 被引量:33
19
作者 丁熊 陈景山 +3 位作者 谭秀成 罗冰 吴家杰 杜本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51,共8页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灰岩、残余鲕粒云岩,亮晶砂屑灰岩、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云岩,亮晶生屑灰岩、残余生屑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等,它们分别是构成鲕滩、砂屑滩、生屑滩的主要岩石类型。台内滩垂向上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包括滩基、滩核和滩盖3个沉积单元;横向上具有明显的3分性,可分为滩核、滩缘、灰质滩间海3个微相。海平面升降变化引起的海水深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控制滩体的发育特征与叠置样式;隆坳分异的古地貌决定台内滩体的差异分布和横向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滩 结构特征 主控因素 雷口坡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下载PDF
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层序划分及储层预测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泠杉 胡明毅 +3 位作者 高达 王頔 汪涛 邢梦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47,共6页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碳酸盐岩地层。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层序划分、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龙王庙组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龙王庙组可划分2个层序,储层主要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层序2的储层类型和连...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碳酸盐岩地层。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层序划分、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龙王庙组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龙王庙组可划分2个层序,储层主要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层序2的储层类型和连通性相对较好、分布面积较大;龙王庙组为局限台地沉积,可划分为云坪、台内滩、滩间洼地、澙湖等4个亚相,储层主要发育于台内滩亚相;储层按物性可划分为3类,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磨溪井区的台内滩发育区、西北部的剥蚀区边部,东部、南部主要为Ⅱ、Ⅲ类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庙组 层序 储层 碳酸盐岩 台内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