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白头翁素衍生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抗增殖与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姜峰玉 孙抒 +2 位作者 李熙峰 田官荣 孙东值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0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原白头翁素衍生物(溴甲基呋喃酮)体外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抗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应用MTT法、倒置显微镜、HE染色、扫描电镜技术、吖啶橙/溴化乙锭荧光染色方法以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原白头翁素衍生物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 目的探讨原白头翁素衍生物(溴甲基呋喃酮)体外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抗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应用MTT法、倒置显微镜、HE染色、扫描电镜技术、吖啶橙/溴化乙锭荧光染色方法以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原白头翁素衍生物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诱导凋亡及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MTT法示不同浓度原白头翁素衍生物对MCF-7细胞株均有抗增殖作用,并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倒置显微镜、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示核固缩、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典型形态学改变。AO/EB双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死亡主要以凋亡为主。流式细胞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亦逐渐升高,S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大。结论原白头翁素衍生物在体外对人MCF-7乳腺癌细胞株有抗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白头翁素 抗增殖 凋亡 乳腺肿瘤
下载PDF
Livin在原白头翁素衍生物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
作者 姜峰玉 陈定法 +1 位作者 孙抒 陈国辉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447-448,共2页
目的:观察原白头翁素衍生物(溴甲基呋喃酮)作用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Livin的表达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体外培养法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Ki-67抗原和L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原白头翁素衍生物体外对乳... 目的:观察原白头翁素衍生物(溴甲基呋喃酮)作用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Livin的表达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体外培养法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Ki-67抗原和L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原白头翁素衍生物体外对乳腺癌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表明原白头翁素衍生物能下调Ki-67抗原和Livin的表达。结论:原白头翁素衍生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Livin下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 LIVIN KI-67 凋亡 乳腺癌
下载PDF
新型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埃莎霉素Ⅰ高产菌株 被引量:14
3
作者 戴剑漉 张晓婷 +2 位作者 卢智黎 王以光 赫卫清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通过对埃莎霉素Ⅰ产生菌WSJ-IA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埃莎霉素Ⅰ高产菌株。方法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MPMS)对出发菌株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和紫外复合诱变,设定不同的诱变时间... 目的通过对埃莎霉素Ⅰ产生菌WSJ-IA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埃莎霉素Ⅰ高产菌株。方法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MPMS)对出发菌株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和紫外复合诱变,设定不同的诱变时间处理孢子悬液,通过致死率确定合适的诱变条件,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在MPMS射频功率为100W,处理距离5mm,气体流量12.5SLM,等离子体-紫外辐射时间为50s时,菌株致死率为96.08%。在此诱变条件下,以突变株的初筛效价为指标的突变率、正突变率分别达到63.96%和22.52%,复筛效价是出发菌株1.5倍以上的有5株,占复筛菌株的9%。最终筛选出一株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221%、埃莎霉素Ⅰ组分含量提高192%的正突变株IA-425。42L自动发酵罐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埃莎霉素Ⅰ产量达到(2000±200)μg/m L左右。结论新型等离子体复合紫外诱变方式,可有效提高菌株的埃莎霉素Ⅰ发酵产量和组分含量。这为埃莎霉素Ⅰ的大规模发酵和临床前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莎霉素Ⅰ 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 复合诱变 选育
下载PDF
5-溴甲基-2(5H)呋喃酮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株凋亡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陈国辉 杨万山 +2 位作者 孙抒 李光星 吕贺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5-溴甲基-2(5H)呋喃酮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株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细胞体外传代培养方法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利用四唑盐比色(MTT)法检测5-溴甲基-2(5H)呋喃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抗增殖及细胞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 [目的]研究5-溴甲基-2(5H)呋喃酮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株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细胞体外传代培养方法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利用四唑盐比色(MTT)法检测5-溴甲基-2(5H)呋喃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抗增殖及细胞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癌细胞周期分布及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5-溴甲基-2(5H)呋喃酮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Survivin,Livin,NF-κB,Bcl-2,Bax,Fas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5-溴甲基-2(5H)呋喃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IC50值为5 mg/L,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溴甲基-2(5H)呋喃酮5 mg/L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24,48,72 h后可见典型的亚二倍体峰,且G1期细胞数量增多,48 h时对照组G0/G1期细胞占40.30%,5-溴甲基-2(5H)呋喃酮组占46.21%,提示细胞阻滞在G0/G1期;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0.02%,5-溴甲基-2(5H)呋喃酮组为19.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溴甲基-2(5H)呋喃酮组Survivin,Livin,NF-κB,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P<0.05),Caspase-3,Caspase-8,Caspase-9,Fas及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5-溴甲基-2(5H)呋喃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并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5-溴甲基-2(5H)呋喃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共同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HEPG-2细胞 凋亡 基因 原白头翁素 5-溴甲基-2(5H)呋喃酮
下载PDF
利用异源正调控基因acyB2构建埃莎霉素Ⅰ高产菌株 被引量:4
5
作者 戴剑漉 卢智黎 +2 位作者 林灵 王以光 赫卫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2,共8页
必特螺旋霉素(bitespiramycin,BT)是以异戊酰螺旋霉素(简称为埃莎霉素)Ⅰ、Ⅱ和Ⅲ为主要成分的多组分抗生素。通过阻断3-O-酰基转移酶基因(sspA),获得了只产埃莎霉素Ⅰ的WSJ-2菌株,但其发酵产物中含有大量螺旋霉素,而埃莎霉素Ⅰ含量较... 必特螺旋霉素(bitespiramycin,BT)是以异戊酰螺旋霉素(简称为埃莎霉素)Ⅰ、Ⅱ和Ⅲ为主要成分的多组分抗生素。通过阻断3-O-酰基转移酶基因(sspA),获得了只产埃莎霉素Ⅰ的WSJ-2菌株,但其发酵产物中含有大量螺旋霉素,而埃莎霉素Ⅰ含量较低。为提高4″-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ist)在WSJ-2中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埃莎霉素Ⅰ的产量,首先构建了含有ist基因和其正调控基因acyB2连锁片段的重组质粒pSET152-ia,然后将其导入到埃莎霉素Ⅰ产生菌WSJ-2中,通过具有阿普拉霉素(apramycin)抗性标记的链霉菌整合型载体pSET152整合到WSJ-2的染色体上,获得新的埃莎霉素Ⅰ产生菌WSJ-IA。在不同发酵时间定量检测ist的表达水平,WSJ-IA中ist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WSJ-2。WSJ-IA高产菌株的发酵单位从(280±20)μg/ml提高至(1160±108)μg/ml,较原始菌株WSJ-2提高了314%,而且在WSJ-IA发酵产物中埃莎霉素Ⅰ与螺旋霉素Ⅰ含量的比值是WSJ-2的2.4倍左右,说明在引入acyB2基因的同时提高了菌株的发酵单位和埃莎霉素Ⅰ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莎霉素Ⅰ 4″-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ist) 正调控基因acyB2
原文传递
埃莎霉素Ⅰ组分高含量、高产量基因工程菌WSJ-IA及其原株的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戴剑漉 林灵 +1 位作者 武临专 王以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3-514,共12页
【目的】利用调节基因acyB2激活异戊酰基转移酶(ist)基因表达的特点,将ist与调节基因acyB2在异戊酰螺旋霉素(埃莎霉素)Ⅰ产生菌菌株中共表达,获得埃莎霉素Ⅰ单组分的高含量及高产量菌株WSJ-IA。对其及原始螺旋霉素产生菌菌株Streptomyce... 【目的】利用调节基因acyB2激活异戊酰基转移酶(ist)基因表达的特点,将ist与调节基因acyB2在异戊酰螺旋霉素(埃莎霉素)Ⅰ产生菌菌株中共表达,获得埃莎霉素Ⅰ单组分的高含量及高产量菌株WSJ-IA。对其及原始螺旋霉素产生菌菌株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F21进行了初步鉴定。【方法】从形态学、培养和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化学组成、16S rRNA基因序列、5个看家基因(atpD、gyrB、rpoB、recA和trpB)蛋白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面对该菌株及其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两株菌在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化学组成、16S rRNA基因序列和5个看家基因蛋白水平基本一致,在系统发育树分析中同处在一个分支中。而在16S rRNA基因序列和5个看家基因蛋白水平在系统发育上它们均与已知相近菌株处于不同的分支上,并且与不同基因的相近菌株各有不同,其中无一报道产生螺旋霉素。【结论】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F21可能是一个产生螺旋霉素的链霉菌新种,16S rRNA基因序列和5个看家基因蛋白序列分析可以作为埃莎霉素Ⅰ基因工程菌生产过程中进行鉴别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莎霉素(异戊酰螺旋霉素)Ⅰ 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F21 16S RRNA基因 多相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