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构、守护与拓展精神家园——当代人文教育论纲 被引量:13
1
作者 詹七一 张立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文在人类发展的价值——意义基础上论述精神家园,并以此切入当代人文教育的内涵阐述。在对当下现实精神状态的分析中,提出了当代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重构精神家园; 人文教育的环境在于守护精神家园;人文教育的功能必须拓展精神家园的系... 本文在人类发展的价值——意义基础上论述精神家园,并以此切入当代人文教育的内涵阐述。在对当下现实精神状态的分析中,提出了当代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重构精神家园; 人文教育的环境在于守护精神家园;人文教育的功能必须拓展精神家园的系统认识。文章强调人文科学,尤其是大学的人文科学教育对构筑精神家园及对未来社会文明整体进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人文科学 大学 目的论 环境论 功能论
下载PDF
温特森的家园意识:一种冬日的心绪
2
作者 林少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在温特森的小说中,家园充斥着意识形态色彩。在对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追寻中,小说借助叙事文本以及寓言故事透露出能够真正接纳边缘群体身份和文化的家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以此来探究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 珍妮特·温特森 冬日的心绪 家园 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乡下人与乡下人的文学——闲话三位苏联作家
3
作者 何云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66-73,共8页
在文学中,人与土地的主题总是亘古长新.不少作家,作为进了城的乡下人,其回归乡土,归根结底不过是他们的一种文化选择,一个精神之梦。20世纪苏联文学中的三位作家:叶赛宁,舒克申、艾特玛托夫,正代表了这一文化价值取向.
关键词 乡土 回归 精神之梦
下载PDF
看透风景 看细水长流——从池莉小说看当今文学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志贤 《抚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是体现作家个性的标志,作家应该摒弃“媚俗”与“媚雅”的束缚,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皈依于自我的精神家园,不断在人物的塑造和意境的开拓上,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作品。面对热闹、新奇迭出的文坛,作家们应该持有一份细... 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是体现作家个性的标志,作家应该摒弃“媚俗”与“媚雅”的束缚,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皈依于自我的精神家园,不断在人物的塑造和意境的开拓上,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作品。面对热闹、新奇迭出的文坛,作家们应该持有一份细水长流的创作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背景 精神家园 文学风景 创作心态
下载PDF
后殖民视域下《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的饥饿感分析
5
作者 张惠婵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6-102,116,共8页
饥饿线索贯穿了华裔美国诗人李立扬的经典诗集《在我爱你的这座城》。这份饥饿不仅是对食物的贪馋,还囊括了对家园的冀求和对表达的渴望,从遍布诗集的食物书写、流散主题与超验主义元素中便可见一斑。饥饿感长期无法缓解,于是转化为贪... 饥饿线索贯穿了华裔美国诗人李立扬的经典诗集《在我爱你的这座城》。这份饥饿不仅是对食物的贪馋,还囊括了对家园的冀求和对表达的渴望,从遍布诗集的食物书写、流散主题与超验主义元素中便可见一斑。饥饿感长期无法缓解,于是转化为贪婪吃下可食与不可食之物、爱与恨、自我与他者的炽烈狂怒。诗人吞噬一切,由饥肠辘辘至暗蓄气力,而后爆破;从沉默不语到呼吼高歌出反抗仇外情绪与种族主义的最强音,又凭诗歌这一“音节”,呐喊其对包罗万象之宇宙心灵矢志不渝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立扬 《在我爱你的这座城》 饥饿 家园 宇宙心灵 华裔美国诗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