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位Le Fort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 被引量:6
1
作者 任敏 滕利 +4 位作者 丁波 吴国平 杨锴 卢建建 归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6-529,共4页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le fort 型截骨 植骨 面中部畸形 唇腭裂
下载PDF
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处理颅颈连接腹侧区病变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智运 尹庆水 +3 位作者 王国良 李洪涛 章凯 吴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为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在36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段,观察并测量显露范围及双侧腭大动脉、斜坡、椎-基底动脉... 目的为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在36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段,观察并测量显露范围及双侧腭大动脉、斜坡、椎-基底动脉以及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可以达到蝶窦至C1椎体下缘的广泛区域。腭大动脉距离梨状孔底部的深度为(33.6±4.5)mm,可显露范围的垂直距离为(74.6±5.1)mm,水平宽度为(27.4±4.32)mm,咽结节距离门齿深度(84.4±6.3)mm,是斜坡骨窗的理想入口。结论LeFortⅠ型截骨入路在处理颅颈连接腹侧区病变中具有显露广泛、手术创伤小、安全性较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fort型截骨 颅颈连接腹侧区 解剖
下载PDF
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中与翼上颌连接相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伯钧 秦小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2-293,共2页
在100侧成人颅骨上观测了翼上颌连接处的位置、方向及其与腭大孔、腭小孔的毗邻关系。结果提示:断离翼上颌连接的骨切线是经腭小孔至翼上颌连接内侧骨板处,且术中断离上颌骨后壁下部的阻力不是在翼上颌连接处而是在腭骨锥突与蝶骨... 在100侧成人颅骨上观测了翼上颌连接处的位置、方向及其与腭大孔、腭小孔的毗邻关系。结果提示:断离翼上颌连接的骨切线是经腭小孔至翼上颌连接内侧骨板处,且术中断离上颌骨后壁下部的阻力不是在翼上颌连接处而是在腭骨锥突与蝶骨翼突之间;翼上颌缝在水平面上与正中线的交角平均为120°,骨凿刀的弯度亦宜在116°~12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翼上颌连接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坚固内固定对Le FortⅠ型截骨术后骨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永巍 王战鑫 宿玉成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 :探讨坚固内固定 ( RIF)技术用于 Le Fort 型截骨固定的优越性。方法 :利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家兔模型进行术后骨稳定性的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头影测量发现 ,用 RIF固定的家兔上颌骨位置在术后 2个月时没有明显改变 ( P>0 .0 5)... 目的 :探讨坚固内固定 ( RIF)技术用于 Le Fort 型截骨固定的优越性。方法 :利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家兔模型进行术后骨稳定性的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头影测量发现 ,用 RIF固定的家兔上颌骨位置在术后 2个月时没有明显改变 ( P>0 .0 5)。结论 :RIF用于 L e Fort 型截骨骨间固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ort型截骨 坚固内固定 微型夹板 骨稳定性 正颌外科
下载PDF
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娄新田 房兵 +4 位作者 冯贻苗 沈国芳 吴勇 朱敏 张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VME) le fort 型截骨术 下颌骨自动旋转 旋转中心
下载PDF
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应用Le Fort Ⅰ和π型截骨术治疗上颌不规则牙弓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琳 李汶洋 +1 位作者 席梦莹 王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评价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的Le FortⅠ和π型截骨术联合应用于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例先天性发育性上颌骨牙弓不规则畸形成年患者。此项研究选用了12个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 目的:评价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的Le FortⅠ和π型截骨术联合应用于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例先天性发育性上颌骨牙弓不规则畸形成年患者。此项研究选用了12个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进行3D头模测量分析。将术前1周(T0)与术后3个月(T2)的3D头模测量数据(骨组织及软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将所得的所有数据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术前1周(T0)、术后3个月(T2)间采取配对t检验;术前模拟(T1)、术后3个月(T2)间采用等效性检验。结果:本组7例患者,T0与T2测量结果显示,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G-Sn-Pos、Cm-Sn-UL、A’UL-LLSi、LL-SiPos、UL-E plane、LL-E plane、Si-LLPos、H角、G-Sn、G-Ls、G-LL、G-Si、G-P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1与T2所有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上颌骨水平向位移误差、上颌骨垂直向位移误差、上颌骨前后向位移误差)双侧90%可信区间均在(-Δ,Δ)范围内,说明在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术后面部外形及口颌功能均达到术前设计的预测效果。结论: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运用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π型截骨术联合矫正上颌骨复杂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畸形 le fort分块截骨 计算机3D头模测量
下载PDF
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坚强内固定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健 孙庚林 +2 位作者 吴炜 许崇涛 王鹏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 研究不同接骨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中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期找出最佳固定方法.方法 建立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9种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为3组,计算不同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情况下上颌骨的应力及截骨段的位... 目的 研究不同接骨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中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期找出最佳固定方法.方法 建立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9种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为3组,计算不同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情况下上颌骨的应力及截骨段的位移,对比不同内固定系统,不同形状接骨板,以及接骨板不同放置位置的固定效果.结果 前牙咬合时,颅、上颌复合体中应力主要循双侧鼻上颌支柱向上传递,前磨牙和磨牙咬合时,应力先自咬合处向牙槽突两侧传递,再分别循颈上颌支柱和鼻上颌支柱传递;内固定系统中螺钉与接骨板交接处及接骨板近截骨线处,为应力集中部位.前磨牙咬合时,不同固定方法截骨段位移从大到小依次为:组1 生物可吸收小型板系统(0.396 509 mm)、微型钛板(0.148 393 mm)、小型钛板(0.078 436 mm);组2 单纯鼻上颌支柱固定(0.188 791 mm)、颧上颌支柱固定(0.12l 718 mm)、双支柱固定(0.078 436 mm);组3 直形板(0.091 023 mm)、L形板(0.078 436 mm)、Y形板(0.072 450 mm)、T形板(O.065 617 ram).结论 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生物可吸收接骨板固定的稳定性和强度相对钛板较小;颧上颌支柱固定效果好于鼻上颌支柱固定;不同形状的钛板在鼻上颌支柱固定的稳定性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le fort-截骨术 有限元分析 坚强内固定
原文传递
Le FortⅠ型截骨后眶下神经损伤和恢复的研究
8
作者 华泽权 刘妍琼 +3 位作者 孙连军 姜乃明 宋九余 陈志洪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0-341,共2页
目的 探讨LeForⅠ型截骨后眶下神经 (inferorbitalnerve,ION)暂时和永久性损伤的发生率和感觉恢复的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 30例LeFortⅠ型截骨的病例 ,采用针刺检测、两点分辨觉法和直流感应电测仪测定ION分布区域感觉和恢复时间。结果... 目的 探讨LeForⅠ型截骨后眶下神经 (inferorbitalnerve,ION)暂时和永久性损伤的发生率和感觉恢复的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 30例LeFortⅠ型截骨的病例 ,采用针刺检测、两点分辨觉法和直流感应电测仪测定ION分布区域感觉和恢复时间。结果 ION暂时性损伤为 75 % (4 5 6 0 ) ,ION感觉 1~ 3个月明显恢复。结论 LeFortⅠ型截骨后ION感觉障碍是暂时性的 ,一般在 1~ 3个月恢复 ,未见永久性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 眶下神经 神经损伤 暂时性 感觉障碍 恢复 发生率 分布区域
原文传递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及其恢复 被引量:2
9
作者 袁灏 沈国芳 王旭东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发生及恢复情况。方法:对21例41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进行24周的随访。根据术前、术后4天、4周、12周、24周随访中患者下唇部触觉、痛觉及两点辨别觉的变化,按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 目的:观察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发生及恢复情况。方法:对21例41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进行24周的随访。根据术前、术后4天、4周、12周、24周随访中患者下唇部触觉、痛觉及两点辨别觉的变化,按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使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χ2检验。结果:术后4天时,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100%,感觉丧失发生率为85.4%。术后4周时,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为14.6%,术后12周为67.6%,术后24周为81.1%,32.4%的患者于随访期末达到完全恢复。两侧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的差异在各个随访时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O术后早期感觉功能障碍较为普遍,但大多数(81.1%)患者在术后12~24周可达到“优”等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le fort 型截骨术 感觉功能障碍
下载PDF
双颌手术同期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
10
作者 任敏 滕利 +1 位作者 孙晓梅 归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高位LeFortI型截骨术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配合牙槽嵴裂植骨术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的手术设计与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6年4月,共收治18例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16~33岁... 目的:总结分析高位LeFortI型截骨术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配合牙槽嵴裂植骨术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的手术设计与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6年4月,共收治18例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16~33岁,平均24.5岁。单侧唇腭裂15例,双侧3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严重双颌畸形的主要表现。均联合应用高位LeFortI型截骨术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Ⅰ期手术矫正。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下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3年,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8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及良好的关系。结论:高位LeFortI型截骨术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配合牙槽嵴裂植骨术可以Ⅰ期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并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不但可以减少手术次数,而且还降低了手术费用,是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le fort 型截骨术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植骨 双颌畸形 唇腭裂
下载PDF
手术优先模式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185例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斌 王怀良 +11 位作者 丁榆德 李秉航 倪健 陈丽丹 席理 黄庆华 双琨 张智勇 滕利 归来 孙晓梅 祁佐良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2-431,共10页
目的探索手术优先模式正颌正畸联合序列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185例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病例,根据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面型特征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下颌前突或偏突畸形;②Ⅱ型:... 目的探索手术优先模式正颌正畸联合序列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185例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病例,根据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面型特征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下颌前突或偏突畸形;②Ⅱ型:上颌后缩并下颌前突畸形;③Ⅲ型:磨牙轻度近中错FDA1、前牙対刃或轻度反FDA1、或前牙覆FDA1覆盖正常但面中部轻度凹陷。全部采用先正颌、后正畸的治疗模式,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模拟设计,针对不同类型选择手术方式。Ⅰ型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Ⅱ型采用Le Fort Ⅰ上颌截骨同期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Ⅲ型采用下颌根尖下截骨术式配合上颌前牙正畸或同期行梨状孔四周生物材料植入充填术。术后2周所有患者均行术后快速正畸治疗6~12个月。分析患者术前、术后7 d、正畸完成后的X线片标记点测量数据。 结果所有患者整体疗程时间缩短,容貌面型显著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及颞颌关节功能良好。未出现重度感染、骨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中骨折6例(3.24%),即刻钛板固定;下牙槽血管神经束损伤2例(1.1%);术后暂时性开颌19例(10%),经术后颌间牵引1个月消除。其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硬、软组织测量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手术优先模式治疗后的颌骨、牙齿咬合关系的稳定性与传统常规正颌外科模式相近,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SNB角、ANB角平均复发率约为22%、19.8%,复发角度小于2°。 结论先手术后正畸的手术优先治疗模式可以作为多数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适应证和手术术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优先模式 安氏Ⅲ类错[牙合] 下颌前突 矢状劈开截骨术 勒福型截骨术
原文传递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颜光启 啜文钰 +1 位作者 张然 杨鸣良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343-346,共4页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宜的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而在正颌外科领域中应用较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可吸收材料的机械强度不足,难以拮抗...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宜的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而在正颌外科领域中应用较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可吸收材料的机械强度不足,难以拮抗加载在颌骨上的各种应力。文章介绍一种在正颌外科手术中上颌骨截骨后骨块间的新型固位方式,即:采用骨块间榫卯结构辅助可吸收板及螺钉进行固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fort 型截骨 榫卯结构 可吸收材料 牙颌面畸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