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PLE ISLAND ARC-BASIN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IN GANGDISE TECTONIC BELT,TIBET 被引量:1
1
作者 Li Guangming,Feng Xiaolian,Pan Guita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67-167,共1页
Gangdise tectonic belt,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ibet—Qinghai plateau Tethys tectonic domain,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region in Tibet—Qinghai plateau Tethyan evolution especially in Mesozoic era. It is main... Gangdise tectonic belt,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ibet—Qinghai plateau Tethys tectonic domain,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region in Tibet—Qinghai plateau Tethyan evolution especially in Mesozoic era. It is mainly covered by thick Jurassic—Cretaceous system layer. During the Mesozoic to Cenozoic era, strong island\|arc types volcanism and volcanic rocks and intrusive rocks belt.. Geologists had divided the Tibet Tethyan evolution into three or four stages (Huang, Jiqing, 1987; Pan Guitang, Li Xinzheng, 1993), according to the ocean\|land conversion process of Tethyan evolution .The Tethyan 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Gangdise tectonic belt had been well\|studied by geologists (Huang Jiqing, 1987; Deng Wanming, 1984; Xia Daixiang, 1986; Cheng Changlun 1987; ZhouXiang 1993; Pan Guitang, 1996). Studies showed that Gangdise tectonic belt, from upper Paleozoic to Mesozoic era, had been developed alternate multiple island arc\|basin system, and characterized by many basin types and strong tectonic\|magma activity. Based on the study of Gangdise multiple island arc\|basin system, I present another version of Gangdise tectonic belt tectonic units division and evolution 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gdise multiple island arc\\|basin system TECTONIC evolutio n
下载PDF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U-Pb Dates of Felsic-Intermediate Member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Yüksekova Arc Basin: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Bitlis–Zagros Branch of Neotethys(Elazig, E Turkey) 被引量:2
2
作者 Melek URAL Kaan SAYIT +1 位作者 Osman Ersin KORALAY Mehmet Cemal GONCUOGL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199-1216,共18页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he northern branch of the southern Neotethys was closed by multiple northward subductions. Of these, the most northerly located subduction created the Baskil c...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he northern branch of the southern Neotethys was closed by multiple northward subductions. Of these, the most northerly located subduction created the Baskil continental arc at around 82–84 Ma. The more southerly and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produced an arc-basin system,the Yüksekova Complex, as early as the late Cenomanian–early Turonian. The abundant and relatively well-studied basaltic rocks of this complex were intruded by dykes, sills and small stocks of felsic–intermediate rocks, not previously studied in detail. The intrusives collected from five different localities in the Elazig region of eastern Turkey are all subalkaline, with low Nb/Y values. Most of them have been chemically classified as rhyodacites/dacites, whereas a small number appear to be andesites. In normal mid-ocean-ridge basalt(N-MORB)-normalised plots, the intrusives are characterised by relative enrichments in Th and La over Nb, Zr, Hf, Ti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REEs), indicating their derivation from a subduction-modified source. While their relatively high, positive εN d(i) values(+6.4 and +7.2) might suggest a depleted mantle source for their ultimate origin, somewhat radiogenic Pb values indicate a sedimentary contribution to the source of the rocks. The overal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eir generation in an oceanic arc setting. The zircon U-Pb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LA-ICP-MS) data obtained from five felsic-intermediate rock samples yielded intrusion dates of 80–88 Ma.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lazig oceanic arc-related intrusives are slightly younger than those of the Yüksekova arc-basin system, but coeval with the Baskil continental arc. However, the felsic–intermediate intrusives show differ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oceanic arc-type, with a lack of crustal contamination)to those of the Baskil continental arc.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two igneous systems are unrelated and likely develop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This, in turn, supports a geodynamic model in which the northern strand of the southern Neotethys was consumed by multiple northward subdu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graphy geochronology felsic magmatism multiple subduction Yüksekova arc basin NEOTETHYS TURKEY
下载PDF
Volcanism Pacing Slumping Gravity Flow Deposits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LI Shixin ZHANG Tingshan +7 位作者 ZHANG Xi LIANG Zeliang JI Dongsheng Mihai Emilian POPA YONG Jinjie LUO Jinyu ZENG Jianli ZHU Haihu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422-1450,共29页
Deep-water gravity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in arc systems have become topics of intense research focus in recent years.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evolution of volcanism and deep-water gravity flow deposi... Deep-water gravity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in arc systems have become topics of intense research focus in recent years.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evolution of volcanism and deep-water gravity flow deposit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based on petrology,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a massive collapse of unstable sediments from the slope was triggered by volcanism,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slumping gravity flows.The occurrence of volcanic beds in the slump deposits confirm that synchronous volcanism likely affected sediment instability,triggering gravity flows.The Th/Yb,Ta/Yb and Th/Ta elemental ratios,U-Pb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and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North Tianshan(NTS)island arc represents the provenance of the Qianxia Formation.Moreover,statistical data on the pyroclastic components in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reveal an intensity index of volcanism,indicating that volcanism is strongly related to gravity flow deposits,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s.A model for volcanically-triggered deep-water gravity flow deposits is established,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evolution of volcanism and gravity flow deposits within the depositional setting of the late Paleozoic NTS oceanic subduction margin in the Jungga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CANISM TRIGGER gravity flow deposits island arc Qianxia Formation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西准噶尔南部晚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岩成因机制及其对准噶尔洋闭合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1
4
作者 支倩 任蕊 +4 位作者 段丰浩 黄家瑄 朱钊 张新远 李永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8,共19页
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分布石炭纪岩浆岩类,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为揭示准噶尔洋盆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和发展演化以及约束古大洋闭合时限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报道了西准噶尔南部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晚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U-Pb... 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分布石炭纪岩浆岩类,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为揭示准噶尔洋盆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和发展演化以及约束古大洋闭合时限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报道了西准噶尔南部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晚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研究表明其岩性主要为安山岩、英安质安山岩、流纹英安斑岩和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年龄为308~305 Ma,为晚石炭世中晚期。中酸性火山岩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富钠贫钾,属于低钾拉斑中钾钙碱性系列岛弧火山岩。其中安山岩和英安质安山岩具有较高SiO_(2)(56.15%~66.13%)、Al_(2)O_(3)(16.03%~17.94%)、Na_(2)O(3.44%~5.59%)、Sr((364~576)×10^(-6))含量和Na_(2)O/K_(2)O(3.20~6.40)、Sr/Y(33.5~55.6)比值,贫MgO(1.59%~2.68%)、Y((10.0~16.0)×10^(-6))和Yb((1.08~1.83)×10^(-6))的特征,并且具有Eu正异常(δEu=1.09~1.22),属于典型的埃达克岩,是经俯冲的洋壳板片在石榴角闪岩相发生部分熔融而成,且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在上升过程中未与上覆地幔橄榄岩发生明显交代作用;流纹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具有高的SiO_(2)(69.59%~75.03%)和全碱(w(Na_(2)O+K_(2)O)=7.81%~8.89%)、极低的TFe 2O 3(0.94%~1.57%)和MgO(0.12%~0.97%)含量以及弱负Eu异常(δEu=0.63~1.00)等特征,为准铝质I型流纹岩,是下地壳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很可能有少量幔源岩浆混入。综合本文数据并结合研究区大量前人已发表的岩浆岩类研究成果,认为西准噶尔南部地区在晚石炭世中晚期仍处于岛弧弧后盆地演化体系,准噶尔洋的闭合时限可能至少推迟至早二叠世早期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火山岩 晚石炭世 弧盆体系 西准噶尔南部 准噶尔洋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沉积特征及物质来源
5
作者 邹连松 徐文礼 +5 位作者 梁西文 刘皓天 周坤 霍飞 周林 文华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5,共14页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发育一套深色泥页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将宏观大地构造背景与微观岩石学特征分析相结合,利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数据,对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和物...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发育一套深色泥页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将宏观大地构造背景与微观岩石学特征分析相结合,利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数据,对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下侏罗统东岳庙段自下而上依次沉积灰色介壳灰岩、灰色粉砂质泥岩、深灰色介壳泥岩、灰黑色页岩、灰—深灰色泥岩。(2)研究区东岳庙段泥页岩稀土元素总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δCe为负异常,Ce_(anom)平均值为-0.015,V/(V+Ni)平均值为0.70,Sr/Cu平均值为2.43,Sr/Ba平均值为0.16,(La/Yb)N平均值为1.32,泥页岩沉积环境为相对贫氧的弱还原环境,整体为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淡水沉积,且沉积速率较快,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3)Zr/Sc-Th/Sc图和La/Sc-Co/Th图显示研究区沉积物母岩为花岗岩;Th/Sc值为0.78、Th/Co值为0.65、Th/Cr值为0.14、La/Sc值为2.14,均接近上地壳的相应元素比值,表明母岩主要为来自上地壳;La,Ce元素校正后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4.5×10^(-6)、70.71×10^(-6),La/Yb,LREE/HREE,(La/Yb)_(N)校正后的平均值分别为11.32,8.13,7.67,δEu校正后的平均值为0.82,表明其与大陆岛弧相近,且La-Th-Sc,Th-Sc-Zr/10和Th-Co-Zr/10等3个三角图显示其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因此,研究区东岳庙段物质来源于北东侧大巴山和东南侧江南古陆(雪峰古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温暖湿润淡水沉积 上地壳花岗岩 大陆岛弧 东岳庙段 自流井组 下侏罗统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北秦岭二郎坪群抱树坪组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
6
作者 翟文建 张永 +2 位作者 唐国胜 赵焕 翟文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82,共24页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变质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_(2)(52.56%~62.04%)、较高的Al_(2)O_(3)(10.70%~18.55%)、低的MgO(4.06%~6.21%)和FeO^(T)/MgO(1.23~1.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Pb年龄为446.0±1.7 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0±3.0 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 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 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 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郎坪群 抱树坪组 火山岩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火山岛弧—弧后盆地
下载PDF
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库尔提蛇绿岩:古弧后盆地系统的产物 被引量:93
7
作者 许继峰 陈繁荣 +2 位作者 于学元 牛贺才 郑作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4-352,共9页
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库尔提一带的晚古生代变质玄武岩和辉长岩系含有似岛弧火山岩(arc_like)和似洋中脊玄武岩 (MORB_like)成分的两种组分 ,岩石以出现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和Nb、Ta等元素的负异常为特征 ,在成分上非常相似于现代弧后盆地 ... 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库尔提一带的晚古生代变质玄武岩和辉长岩系含有似岛弧火山岩(arc_like)和似洋中脊玄武岩 (MORB_like)成分的两种组分 ,岩石以出现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和Nb、Ta等元素的负异常为特征 ,在成分上非常相似于现代弧后盆地 (Mariana和Okinawa弧后盆地 )的玄武岩。我们厘定这套变质的镁铁质火成岩为弧后盆地蛇绿岩 ,它们很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北侧的一个洋内岛弧的弧后盆地系统 ,表明晚古生代早期新疆北部地区处于与古亚洲洋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 ,该古洋在晚石炭世—二叠纪消减消失后 ,两侧西伯利亚和哈萨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后盆地 蛇绿岩 岛弧 古亚洲洋 新疆 晚古生代
下载PDF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被引量:94
8
作者 郭令智 卢华复 +5 位作者 施央申 马瑞士 孙岩 舒良树 贾东 张庆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13,共13页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中元古代 新元古代 岛弧 运动学 动力学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中段多岛弧-盆系及其演化 被引量:81
9
作者 李光明 冯孝良 +1 位作者 黄志英 高大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46,共9页
夹于班公湖 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巨型板块结合带之间的冈底斯构造带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陆块 ,而是一个经历有晚古生代—中生代复杂的多岛弧 盆系演化历史 ,可以划分出多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的碰撞造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 ,冈底斯构造带... 夹于班公湖 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巨型板块结合带之间的冈底斯构造带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陆块 ,而是一个经历有晚古生代—中生代复杂的多岛弧 盆系演化历史 ,可以划分出多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的碰撞造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 ,冈底斯构造带经历了从洋 陆转换 (D—T2 ) ,盆 山转换 (T3—K)和壳 幔转换 (E—Q)三次构造体制的转换及复杂的演化历史。班公湖 怒江板块结合带是特提斯大洋消减、碰撞闭合的主缝合带 ,雅鲁藏布江洋盆则代表了特提斯大洋南侧的弧后扩张小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构造带 多岛弧-盆系 特提斯大洋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10
作者 高计元 王一先 +1 位作者 裘愉卓 张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7-404,共8页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微大陆和火山弧的裂解、弧后盆地 的消减衰亡及弧-陆和弧-弧碰拉等构造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这种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岛海 微大陆 火山岛弧 弧后盆地 蛇绿混杂带 内蒙古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岛弧火山岩地体拼合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51
11
作者 王方正 杨梅珍 郑建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0,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基底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安山岩 ,并有部分英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地幔标准化模式显示LREE弱富集 ,(La/Yb) N 变化于 1.9~ 5 .2 3之间 ,高场强元素Nb、Ta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亏损较明显 ,具俯冲带火... 准噶尔盆地基底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安山岩 ,并有部分英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地幔标准化模式显示LREE弱富集 ,(La/Yb) N 变化于 1.9~ 5 .2 3之间 ,高场强元素Nb、Ta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亏损较明显 ,具俯冲带火山岩的典型特征。Nd -Sr同位素分析表明 ,3个火山岩区的火山岩 εNd(0 )均为正值 ,(87Sr/ 86 Sr) i 较低 ,说明它们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Sm -Nd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 4 0 0~ 70 0Ma之间 ,反映俯冲沉积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 70 0Ma。玄武质火山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 3个火山岩岩区应分属不同的岛弧增生体系 ,原始地幔物质通过岛弧火山作用加入到地壳中 ,推测准噶尔盆地的基底由分属于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的年轻岛弧增生地体拼合而成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火山岩 岛弧地体 准噶尔盆地 地球化学 拼合 玄武岩 安山岩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格局机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潘桂棠 徐强 王立全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6-189,共4页
本文根据长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质调查和考察实践 ,在系统研究全球构造 ,尤其是特提斯地质的基础上 ,概要阐述了全球洋 -陆构造体制的转换论、多岛弧盆系统论、造山作用过程论 ,并依此“三论”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转换论 系统论 过程论 多岛弧-盆系 造山作用
下载PDF
塔里木—中朝板块北缘的志留纪岛弧公婆泉群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13
作者 戴霜 方小敏 +5 位作者 张翔 王方成 任育智 高兆奎 雷天柱 程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0-87,共8页
公婆泉群位于北山中部 ,可分为北、南两带 .南带为弧后盆地玄武岩—安山岩组合 ,北带为岛弧火山岩组合 ,西段窑洞努如为火山角砾岩和熔火山角砾岩组合 ,中段公婆泉一带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粗面岩组合 ,东段东七一山地区为玄武岩... 公婆泉群位于北山中部 ,可分为北、南两带 .南带为弧后盆地玄武岩—安山岩组合 ,北带为岛弧火山岩组合 ,西段窑洞努如为火山角砾岩和熔火山角砾岩组合 ,中段公婆泉一带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粗面岩组合 ,东段东七一山地区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岩石组合 ,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 ,公婆泉群是中—晚志留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与塔里木—中朝板块的产物 .岛弧西段窑洞努如位于近大陆或者在水下陆壳 .公婆泉位于近海沟陆壳 ,而东七一山则远离海沟 ,是在洋壳的基础上发育的 .说明塔里木—中朝板块是一个统一的板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公婆泉群 岛弧-弧后盆地 北山地区
下载PDF
西藏东巧北尕苍见岛弧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4
作者 许荣科 郑有业 +6 位作者 赵平甲 陕亮 张雨莲 曹亮 齐建宏 张刚阳 代芳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68-777,共10页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弧性质,并具有初期为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晚期岛弧演化成熟,发生岛弧橄榄安粗质火山喷发活动,并伴有富Nb岛弧玄武岩产出。证明在班怒小洋盆内晚期也曾存在向北的俯冲作用。这一发现对完整重溯班—怒带构造演化和构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小洋盆 消亡 尕苍见岛弧 晚侏罗世 向北俯冲 双向俯冲 西藏
下载PDF
印尼东爪哇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福忠 罗良 +3 位作者 贾东 祝厚勤 武龙 李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8,共9页
东爪哇盆地是印尼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两期裂谷和两期挤压。始新世裂谷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近南北向俯冲形成的弧后裂谷性盆地。渐新世期间,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方向发生变化,在东爪哇地区形成... 东爪哇盆地是印尼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两期裂谷和两期挤压。始新世裂谷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近南北向俯冲形成的弧后裂谷性盆地。渐新世期间,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方向发生变化,在东爪哇地区形成了第二期东西向裂谷。15Ma以来,东爪哇南面的Roo Rise洋底高原与巽他大陆发生碰撞,导致盆地内部早期的正断层形成反转构造,是研究区重要的圈闭类型。3.5~2Ma开始,澳大利亚大陆坡与Banda岛弧发生碰撞,并远程影响到东爪哇盆地,引起盆地内的第二期挤压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爪哇盆地 Madura岛 弧后裂谷性盆地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秦岭关家沟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卢海峰 王宗起 +1 位作者 王涛 姜春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8-516,共9页
西南秦岭摩天岭地区关家沟组的时代、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对关家沟组粉砂岩、板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关家沟组物源主要来自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以本区地层斜层理产状及砾石优选方位为... 西南秦岭摩天岭地区关家沟组的时代、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对关家沟组粉砂岩、板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关家沟组物源主要来自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以本区地层斜层理产状及砾石优选方位为依据,对关家沟组岩层古水流方向综合分析,推测其古水流方向为230°~356°,以北西向为主;砾石的优选方位在228°~338°之间,以北北西向为主;砾石分布特征由南向北颗粒由大逐渐变小、磨圆度由差至较好、优选方位由杂乱到较好的变化趋势。结合前人成果,关家沟组应属于碧口弧前盆地系统内,推测关家沟组内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南东向的岛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家沟组 海底扇 岛弧 弧前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 被引量:120
17
作者 史仁灯 杨经绥 +2 位作者 吴才来 Tsuyoshi IIZUKA Takafumi HIRATA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64,共13页
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发育一套与超高压变质带并行的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带,岛弧火山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包括一些中酸性岩类,岩石以普遍遭受绿片岩相蚀变为特征,区别于该地区普遍遭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的元古代的基性火山岩。该早古生代的岛... 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发育一套与超高压变质带并行的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带,岛弧火山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包括一些中酸性岩类,岩石以普遍遭受绿片岩相蚀变为特征,区别于该地区普遍遭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的元古代的基性火山岩。该早古生代的岛孤火山岩显示三组地球化学特征:①VTG-Ⅰ,岛弧拉斑玄武岩(IAT);②VTG-Ⅱ,高Al次钙碱性-碱性过渡型玄武岩;③VTG-Ⅲ,较N-MORB更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异常MORB)。研究认为前两组火山岩是成熟岛弧两个发育阶段的特征性产物:洋壳俯冲到陆壳的初用,由俯冲洋壳和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IAT),随着俯冲板块的速度加快和岛弧周围地壳的加厚,则形成钙碱性玄武岩(CA)、高Al玄武岩。第三组火山岩形成于弧间盆地,由亏损的地幔楔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比N-MORB亏损的的火山岩(异常MORB)。岛弧火山岩的锆石LA-ICP-MS法U-Pb年龄为514.2±8.5 Ma,说明柴北缘在早古生代发生过洋壳向陆壳的俯冲作用。鉴于该地区代表陆-陆俯冲作用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岩石也是形成于早古生代(494Ma),认为陆-陆俯冲作用发生在洋-陆俯冲作用之后,二者时间和空间相伴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火山岩 玄武岩 中酸性岩 基性火山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新疆三塘湖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41
18
作者 林克湘 李艺斌 +1 位作者 龚文平 俞惠隆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新疆三塘湖盆地的早石炭世玄武岩类岩石,具有Al2O3含量高,铁含量低,TiO2含量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富集的钙碱性系列特点。利用图式差别表明,该区在早石炭世处于岛弧的构造环境。早二叠世安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新疆三塘湖盆地的早石炭世玄武岩类岩石,具有Al2O3含量高,铁含量低,TiO2含量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富集的钙碱性系列特点。利用图式差别表明,该区在早石炭世处于岛弧的构造环境。早二叠世安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丰度具钙碱系列中高钾造山安山岩特征,与安第斯活动大陆边缘安山岩的元素特征相似。证实三塘湖地区在早二叠世时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晚古生代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下载PDF
西北天山吐拉苏盆地火山岩SHRIMP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1
19
作者 安芳 朱永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41-2748,共8页
吐拉苏盆地位于西北天山西段,盆地中大面积出露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该地层的火山—沉积岩是区内阿希、京希—伊尔曼德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由凝灰岩、流纹岩、安山岩和少量玄武岩组成。对火山岩剖面下部流纹岩中锆石开展的 SHRIMP... 吐拉苏盆地位于西北天山西段,盆地中大面积出露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该地层的火山—沉积岩是区内阿希、京希—伊尔曼德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由凝灰岩、流纹岩、安山岩和少量玄武岩组成。对火山岩剖面下部流纹岩中锆石开展的 SHRIMP 年代学研究表明,火山喷发开始的时间早于386Ma(中泥盆世晚期)。因此,下石炭统地层单位"大哈拉军山组"不再适合代表吐拉苏盆地中广泛出露的这套火山—沉积岩地层,本文建议创建中—上泥盆统"伊尔曼德组"。京希—伊尔曼德金矿区及其外围火山熔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 Nb、Ta、Zr 和 Hf 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大陆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吐拉苏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代表北天山洋洋壳向伊犁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火山岛弧,该岛弧的演化至少持续到晚泥盆世晚期(~363Ma)。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是吐拉苏岛弧火山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的岩浆源区,大量流纹岩应该是大陆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岛弧火山岩 吐拉苏盆地 西天山 新疆
下载PDF
南海东部俯冲系统分段性及相关盆地群成盆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薛友辰 李三忠 +10 位作者 刘鑫 索艳慧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王鹏程 熊莉娟 安慧婷 程世秀 王霄飞 马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147,共19页
南海东部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地带,该区域东侧为马尼拉俯冲带、吕宋岛弧和东吕宋-菲律宾俯冲带,构成对倾的沟-弧-盆体系,本文称为俯冲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地貌、地震、火山、断裂、盆地和地... 南海东部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地带,该区域东侧为马尼拉俯冲带、吕宋岛弧和东吕宋-菲律宾俯冲带,构成对倾的沟-弧-盆体系,本文称为俯冲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地貌、地震、火山、断裂、盆地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以巴布延走滑断裂和锡布延走滑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其北段受台湾造山带碰撞挤压的影响,台湾造山带西侧的北港隆起对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楔入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南海东北部陆块挤出,产生了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笔架南盆地等,是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碰撞-楔入-挤出构造。中段受南海死亡的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形成的"板片窗"影响,使得该段的地震、岩浆活动、地貌特征和应力状态等存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产生的一系列盆地受弧内走滑断裂调节。南段受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控制,紧邻该俯冲带地震和火山强烈;但西侧受南沙地块(巴拉望地块)的阻挡作用,在菲律宾群岛中部的菲律宾大断裂的调节作用下,导致马尼拉海沟平面上发生弯曲,该段西侧地震和火山活动性减弱。分布在该段的盆地是在不同性质的地块碎片碰撞的基础上,受后期走滑断裂的调节拉分作用,呈现现今的盆地分布格局。总之,南海东部俯冲系统的南、北分别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楔入和西向俯冲影响,而南海海盆沿马尼拉海沟向东的俯冲对该俯冲系统中段的构造演化起了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岛弧 挤出 楔入 台湾造山带 马尼拉俯冲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