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n artificial reef system on demersal nekton assemblages in Xiangshan Bay,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姜亚洲 林楠 +3 位作者 袁兴伟 焦海峰 申屠基康 李圣法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9-68,共10页
In 2012,an artificial reef system was deployed in Xiangshan Bay,China,to enhance its fishery resource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artificial reef system on the demersal nekton assemblages,a beforeafter-control-im... In 2012,an artificial reef system was deployed in Xiangshan Bay,China,to enhance its fishery resource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artificial reef system on the demersal nekton assemblages,a beforeafter-control-impact study design was applied. Comparisons of assemblages from impact and control habitats revealed that the assemblage in the impact area had a gradual response to reef deployment. The assemblages in the impact and control areas changed in different ways after reef deployme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otal biomass,species richness and average body weight in the control area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wherea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se indicators in the impact area. Responses to the reefs differed among nekton species,inducing assemblage succession in the reefs post-deployment. Sparus macrocephalus and Cynoglossus abbreviat us benefited most from reef deployment. Conversely,smallsized shrimp Palaemon gravieri showed a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biomass following reef deployment. Overall,the artificial reef system diversified the demersal nekton assemblage,enhanced the total biomass,and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large-siz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reefs nekton assemblage before-after-control-impact Xiangshan Bay
下载PDF
Spatial structure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nekton assemblages in the Taiwan Strait 被引量:2
2
作者 SONG Puqing LIN Longshan +1 位作者 LI Yuan ZHONG Zhihu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9-67,共9页
The Taiwan Strait is a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unique hydrology and a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at creates special marine community features.To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 The Taiwan Strait is a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unique hydrology and a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at creates special marine community features.To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nekton assemblages in the Taiwan Strait,seasonal experimental traw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6-2007.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assemblages in the area with different sets of species,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within each group varies between 39.38% and 74.20%.By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species,we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s of the assemblages had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The middle region from the Putian transect to the Xiamen transect could be considered a mixing area for the two assemblages.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ssemblag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dicated that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cold seasons,and 22.5°C and 17°C could be considered dividing lines for spring and winter,respectively.In warm seasons,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as water depth,but the relationship with depth was not as significant,with a correlation between 0.264 and 0.399.The seasonal changes of nekton assemblages basically reflected the dynamic currents in the Taiwan Strait.The south coastal assemblage extended to nearly the entire area of the Taiwan Strait along with a strong and intense warm current that shrinks in spring and winter when the southward intrusion of the cold Zhejiang-Fujian coastal current becomes stronger.The impact of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such as extreme weather,global warming and human activity on nekton assemblages,had been recognized but need further research.Our study on nekton assemblages could be used as a baseline for measuring futur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kton assemblages species composition spat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zone Taiwan Strait
下载PDF
Early Evolution of Marine Planktonic and Nektonic Ecosystems:Questions and Chinese Approaches
3
作者 ZHANG Yuandong ZHANG Junpeng +4 位作者 YAN Kui FANG Xiang LI Wenjie MA Xuan WU Xuej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S01期169-172,共4页
The originations of marine planktons and nektons are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an that of benthos,as evidenced by the fossil record.The Cambrian Explosion produced a variety of high-level marine organisms,and many remar... The originations of marine planktons and nektons are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an that of benthos,as evidenced by the fossil record.The Cambrian Explosion produced a variety of high-level marine organisms,and many remarkablebody-plans.However,a majority of these organisms are benthic or level-bottomed,and are rather dependent on the substrates of sea flo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KTON nekton ecosystem ORIGINATION ORDOVICIAN FURONGIAN
下载PDF
厦门湾口海域夏季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4
作者 马超 庄之栋 +7 位作者 刘勇 徐春燕 朱建新 吴同晋 余伟 谢少卿 沈长春 蔡建堤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375-383,共9页
【目的】研究厦门湾口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方法】本文根据2023年8月在厦门湾口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资源密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 【目的】研究厦门湾口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方法】本文根据2023年8月在厦门湾口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资源密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厦门湾口海域夏季共捕获游泳动物147种,隶属于4纲19目63科107属,其中鱼类92种、头足类8种、口足类8种、虾类13种、蟹类26种。游泳动物渔获平均重量密度和平均数量密度分别为450.58 kg/km^(2)、4.42×10^(4) ind/km^(2)。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4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变动范围为5.68~10.23,基于个体数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N、Pielou均匀度指数J′N变动范围分别为1.47~3.34、0.38~0.88,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W、Pielou均匀度指数J′W变动范围分别为2.09~3.41、0.54~0.87。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夏季厦门湾口游泳动物群落可划分为南、北2个组群,哈氏仿对虾和刀额仿对虾是2个组群的主要相异贡献种。【结论】本次调查种类数多于近些年厦门湾内及九龙江口游泳动物调查种类数,优势种均为小型、低营养层次和短生命周期的物种,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属于中等水平,渔获物小型化比较明显。受鱼类资源衰退的影响,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的虾类资源成为渔业资源的重要补充。【意义】本研究补充了厦门湾口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研究基础资料,对该海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湾 游泳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德普 张国光 +5 位作者 王田田 李敏 任中华 蒋文良 吕振波 刘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指数以及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水域内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秋季、冬季分别捕获底层游泳动物47种、40种,秋季优势种包括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6种,冬季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3种,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底层游泳动物群落分组在相似性49%的基础上极为显著(P<0.01;Stress=0.12,0.13),按调查站位可将秋季划分为2组,冬季划分为3组;秋、冬季平均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和0.76,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范围分别为0.11~0.94和0.18~0.93,秋季底层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但冬季资源竞争关系较强;对比分析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及其相关指数,秋季底层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较冬季更为稳定,且秋季复杂程度更高。整体而言,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呈明显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部海域 底层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生态位 食物关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公海中上层游泳动物体内必需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6
作者 冷甜甜 王欣 +1 位作者 刘必林 谢婧倩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2-424,共13页
中上层游泳动物具有较强的微量元素富集能力,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其体内富集的微量元素会传递到高营养级生物体内。为了解西北太平洋中上层游泳动物肌肉微量元素赋存特征,采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三棘若蛇... 中上层游泳动物具有较强的微量元素富集能力,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其体内富集的微量元素会传递到高营养级生物体内。为了解西北太平洋中上层游泳动物肌肉微量元素赋存特征,采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三棘若蛇鲭(Nealotus tripes)、鳀(Engraulis japonicus)、北方拟黵乌贼(Gonatopsis borealis)、发光柔鱼(Eucleoteuthis luminosa)和日本爪乌贼(Onychoteuthis borealijaponica)等6种中上层游泳动物样品,测定其肌肉中必需微量元素B、Cr、Mn、Fe、Co、Cu、Zn、Se的含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聚类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营养放大系数(trophic magnification factor,TMF)等方法揭示微量元素赋存的物种差异、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和来源以及微量元素与营养级相关性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6种游泳动物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都遵循Fe>Zn>Cu>Mn>Se>Cr>B>Co的规律,鱼类体内Cr、Mn、Fe、Co和Zn含量明显高于头足类;微量元素在中上层游泳动物物种之间的赋存差异明显(P<0.05),Zn和Mn两个微量元素在3种鱼类(远东拟沙丁鱼、三棘若蛇鲭和鳀)中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鱼类和头足类体内的Zn、Co、B、Cu和Fe主要是摄食获取,而Mn、Cr和Fe主要来源于栖息水体中;西北太平洋6种游泳动物的食物来源存在差异性(δ13C:-26.9‰~-17.8‰),营养级跨度大(1.7~3.7);Cr在西北太食物链存在生物放大效应(TMF>1),B、Co、Fe、Zn和Se在中上层游泳动物食物链存在显著生物减小效应(TMF<1),其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环境治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必需微量元素 食物链放大因子 西北太平洋 元素赋存
下载PDF
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7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3 位作者 胡海生 贲成恺 袁健美 葛跃浩 《水产养殖》 2024年第1期7-14,21,共9页
于2016—2020年春季,对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年间,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共捕获游泳生物85种,其种类由55下降到39种,资源质量密度由229.57上升到1048.94 kg/km^(2)。... 于2016—2020年春季,对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年间,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共捕获游泳生物85种,其种类由55下降到39种,资源质量密度由229.57上升到1048.94 kg/k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19~3.9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05~0.91,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为0.59~3.56。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年度调查站位的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将全部站位分为2个站位组,其中站位组1主要为2017年南部近岸海域的站位,站位组2为其余年份的站位;站位组间的典型种和分歧种主要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结构冗余度结果表明,2016—2020年春季群落除2016和2019年有2个响应单元外,其余年份均只有1个;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较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相比较差。应用GAM模型结果显示,资源质量密度与深度和温度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南部 海洋游泳生物 多样性 资源密度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厦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建新 《渔业研究》 2024年第1期69-84,共16页
根据2021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厦门海域桁杆拖网调查资料,研究分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有176种,隶属于18目、71科、124属,其中鱼类107种、虾类18种、蟹类35种、口足类8种、头足类8种;游... 根据2021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厦门海域桁杆拖网调查资料,研究分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有176种,隶属于18目、71科、124属,其中鱼类107种、虾类18种、蟹类35种、口足类8种、头足类8种;游泳动物渔获平均重量密度和平均数量密度分别为281.40 kg·km^(-2)、14.49×10^(3)ind·km^(-2),各调查站位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厦门东海域和同安湾海域资源密度较高,秋季资源密度明显大于春季;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显示,春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和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等,秋季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主要由个体小、生命周期较短、营养层次较低的种类组成;游泳动物丰富度指数变化相对较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不大,春季均明显低于秋季,生物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年代际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生物 种类组成 资源密度 多样性 厦门海域
下载PDF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8
9
作者 吴忠鑫 张磊 +2 位作者 张秀梅 张沛东 李文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37-6746,共10页
根据2009年5月份至2010年2月份于山东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4个季度月的游泳动物及同步的环境调查数据,采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 根据2009年5月份至2010年2月份于山东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4个季度月的游泳动物及同步的环境调查数据,采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梯度分析法对调查区域游泳动物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进行排序分析,结合蒙特卡罗检验确定影响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调查期间共捕获游泳动物18种,隶属于8目15科,优势种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斑头六线鱼(Hexagrammos agrammus),其中许氏平鲉在渔获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41%)。鱼礁区游泳动物的渔获种类数和渔获量高于各自对照区,但差异不显著(P>0.05),季度月平均CPUE最高值出现在近岸礁区,达到830.24 g.网-1.d-1。群落组成特征值上,春秋季的参数值最大,鱼礁区与对照区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表明,春季、夏季和冬季均是季度月内不同区域的样方相似性较高,而秋季的远岸礁区及其对照区样方与春季各区域样方的相似性高于秋季近岸礁区及其对照区。RDA分析表明,水温对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变化的解释量为37.1%,是主要的解释因子(P=0.002)。水温和水深等环境因子主导了俚岛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游泳动物群落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温州瓯飞滩邻近海域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22
10
作者 胡成业 徐衡 +5 位作者 水柏年 韩志强 杜肖 王凤丽 郑伟 李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5,共9页
基于2013年5月在温州瓯飞滩邻近海域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传统多样性分析、ABC曲线、群落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相结合的方法,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中游泳动物种类共87种,其中鱼类55种,虾类18种,蟹类1... 基于2013年5月在温州瓯飞滩邻近海域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传统多样性分析、ABC曲线、群落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相结合的方法,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中游泳动物种类共87种,其中鱼类55种,虾类18种,蟹类10种,头足类4种。游泳动物群落中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重要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17种。游泳动物个体密度为304.6×103尾·km-2,质量密度为365.8 kg·km-2。经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3个站位组。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在组内站位间及组间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R=0.463~0.807)。ABC曲线表明,游泳动物群落处于较严重的干扰状态,群落中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快的r对策者在群落中占据重要地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1~3.74;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33~0.78;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1.80~5.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温州瓯飞滩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被引量:22
11
作者 袁华荣 陈丕茂 +5 位作者 贾晓平 唐振朝 秦传新 余景 蔡文贵 舒黎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31-38,共8页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 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生物资源 北部湾东北部 种类组成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变化 被引量:20
12
作者 纪炜炜 李圣法 +2 位作者 陈雪忠 阮雯 周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4-500,共7页
依据2009年夏季和2010年春季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生态位的方法分析该海域内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并根据δ^(13)C-δ^(15)N的二维坐标计算了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 依据2009年夏季和2010年春季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生态位的方法分析该海域内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并根据δ^(13)C-δ^(15)N的二维坐标计算了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的δ^(13)C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δ^(15)N值无显著差异(P>0.05);稳定同位素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游泳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与2009年夏季相比,2010年春季的δ^(15)N比值范围(NR)、δ^(13)C比值范围(CR)、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均有所升高,而最邻近距离平均值(NND)、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值相对持平或略有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的季节差异与群落内食源多样性水平和营养冗余程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游泳动物 营养结构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福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静 陈永俊 +2 位作者 宋普庆 钟指挥 林龙山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3,共9页
根据2008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东山湾开展4个航次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区系组成、相对资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66种,分... 根据2008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东山湾开展4个航次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区系组成、相对资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66种,分隶于21目73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115种,蟹类次之,24种,再次虾类16种,头足类8种,其它类3种;鱼类适温性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渔获物优势种(IRI>100)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日本单鳍电鳐(Narkejaponica)等9种,均为经济种,但其资源结构均以经济幼鱼及中小型种类为主,平均体重仅33.4 g·ind-1,渔业资源总体价值不高;全年平均重量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342.11 kg·km-2,平均尾数相对资源密度指数11 315.00 ind.km-2,低于东海大陆架、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也低于同属于海湾类型的海州湾和泉州湾资源密度水平;全年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1.65,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69,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3.13,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建议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注意水质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特征 多样性 东山湾 相对资源密度
下载PDF
2008年夏季东山湾游泳动物种类的组成和多样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静 陈永俊 +2 位作者 张然 宋普庆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22-230,共9页
根据2008年夏季对东山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游泳动物调查渔获物种类共80种,以鱼类为主(54种),其余依次为蟹类(10种)、虾类(8种)、头足类(6种)和其他类(2种);渔获物优势种(I... 根据2008年夏季对东山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游泳动物调查渔获物种类共80种,以鱼类为主(54种),其余依次为蟹类(10种)、虾类(8种)、头足类(6种)和其他类(2种);渔获物优势种(IRI>100)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iunolent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等15种;游泳动物质量相对资源密度为363.05 kg/km2,尾数相对资源密度为16 605 ind./km2,低于同季节东海大陆架和南海北部大陆架浅海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也低于兴化湾等湾口类型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渔获物种类和现存资源较历史数据有衰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8,表明该水域仅受到轻度污染,仍适合渔业资源生物的生长和繁育,但需要加强管理和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东山湾
下载PDF
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朱鑫华 吴鹤洲 +2 位作者 徐凤山 赵紫晶 叶懋中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依1980年至1985年搜集的系统生态学资料分析,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由185种动物(177种鱼类和8种头足类)组成。兼有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的复合区系,以及偶见种、季节种和习见种的多重生态学成分。以暖温性习... 依1980年至1985年搜集的系统生态学资料分析,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由185种动物(177种鱼类和8种头足类)组成。兼有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的复合区系,以及偶见种、季节种和习见种的多重生态学成分。以暖温性习见种占群落优势地位,其NED和BED分别占68.86%和65.59%,暖水性偶见种仅占0.10%和0.19%。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可归结为依BED聚合成暖季组(5-9月)和依NED聚合为冷季组(10-4月)两种型式,对应于物种间交替利用沿岸水域进行繁殖和索饵活动等生态学过程。群落空间分布格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区和黄海南部地理隔离,然生物成分的区系组成相似性较高。黄海北部则受季节性生态环境异质性影响,形成纬向梯度栖息地生态位分化与重叠,表现出群落时空尺度上的可塑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时空格局 游泳动物
下载PDF
台湾海峡夏秋季游泳动物资源分布及群落结构 被引量:25
16
作者 林龙山 郑元甲 马春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48-1951,共4页
根据夏季和秋季在台湾海峡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台湾海峡游泳动物资源密度指数分布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夏季平均资源密度指数高于秋季,分别为8.50和6.94kg·h-1;夏秋季出现游泳动物种类分别为80种和91种,秋季丰富... 根据夏季和秋季在台湾海峡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台湾海峡游泳动物资源密度指数分布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夏季平均资源密度指数高于秋季,分别为8.50和6.94kg·h-1;夏秋季出现游泳动物种类分别为80种和91种,秋季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均高于夏季,夏秋季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466和2.3964;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200的优势种夏季有5种,为带鱼、发光鲷、短尾大眼鲷、花斑蛇鲻、中国枪乌贼,秋季有6种,为带鱼、七星底灯鱼、刺鲳、中国枪乌贼、蓝圆鱼参、鹿斑;夏季优势种的聚集强度比秋季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密度指数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游泳动物 台湾海峡
下载PDF
象山港游泳动物群落功能群组成与功能群多样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姜亚洲 林楠 +2 位作者 袁兴伟 焦海峰 李圣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依据2011年4月、7月和11月象山港水域桁杆拖网和单拖网渔业资源定点调查资料,对象山港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功能群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摄食习性,本文将调查海域出现的96种游泳动物划分为7个功能群,其中底栖动物/... 依据2011年4月、7月和11月象山港水域桁杆拖网和单拖网渔业资源定点调查资料,对象山港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功能群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摄食习性,本文将调查海域出现的96种游泳动物划分为7个功能群,其中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腐屑食性功能群是该水域的优势功能群。相似性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季节象山港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4月、7月和11月该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303、1.261和1.185,亦未呈现显著性季节差异。功能群多样性指数与大个体生物(体重大于50g)的总重量资源密度显著正相关;功能群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可用斜率为0.463、截距为0.266的线性方程进行描述,这表明该水域物种多样性的大量丧失可能引起功能群多样性的降低。象山港水域部分功能群所含物种数明显偏少,冗余度较低,在强大的外界干扰下,某些重要物种的衰退可能将使该水域功能群多样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游泳动物群落 功能群 功能群多样性 物种冗余
下载PDF
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彪 于莹 +2 位作者 张博伦 房恩军 高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9-418,共10页
为研究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初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于2014年6月10日、7月28日、9月22日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进行三次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种类与对照区相近,但优势种种类在6月和7月少于对照区;6月份人工鱼礁... 为研究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初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于2014年6月10日、7月28日、9月22日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进行三次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种类与对照区相近,但优势种种类在6月和7月少于对照区;6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7月份和9月份(P﹤0.05),而对照区在各月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和7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一月份对照区数值(P﹤0.05);人工鱼礁区渔获物CPUE、渔获数量和埃三极能值仅在7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各月份经济渔获物CPUE和经济渔获数量与对照区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工鱼礁区经济渔获数量从6月到9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6月和9月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对照区各月份数值相近。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初期渔业资源种群会受到一定程度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鱼礁良好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大神堂海域 人工鱼礁 游泳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和北部湾口海域底层游泳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渊 张静 +5 位作者 张然 宋普庆 钟指挥 王燕平 林龙山 窦硕增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87,共11页
根据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进行的秋季和春季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这两个区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计算渔获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Pie... 根据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进行的秋季和春季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这两个区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计算渔获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南海调查海域春秋两个航次的渔获物中,共鉴定出游泳动物663种,隶属于4纲36目171科374属;其中鱼类为504种,占所有渔获种类的76.0%。优势种种数较少,且季节变化较大。春季游泳动物的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这主要是由于春季出现大量补充群体,并且有许多种类在秋季向较深海区移动所造成的。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北部湾口海域,这可能是由于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受水温和洋流的影响较大所造成的。目前,南海北部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资源结构呈现小型化和低值化。对南北海域资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资源相对较好。应合理开发利用该海域渔业资源,同时加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游泳动物 物种多样性 相对重要性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