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作者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ppy Days as Expression of Nothingness
1
作者 王娟 《海外英语》 2011年第6X期281-283,共3页
This paper depicts nothingness expressed in Happy Days in terms of stage design,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s' actions as well as the conversations in it.
关键词 HAPPY DAYS nothingNESS BECKETT
下载PDF
Alienation, Nothingness and Death: A Thematic Reading of Samuel Beckett's Endgame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德东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3期184-186,共3页
Samuel Beckett is a master of the Theatre of Absurd.His plays,such as Waiting for Godot(1954)and Endgame(1958),project the irrationalism,helplessness,and absurdity of life in dramatic forms that reject realistic setti... Samuel Beckett is a master of the Theatre of Absurd.His plays,such as Waiting for Godot(1954)and Endgame(1958),project the irrationalism,helplessness,and absurdity of life in dramatic forms that reject realistic settings,logical reasoning,or a co-herently evolving plot.This thesis intends to interpret Endg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themes and to help readers gain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issues confronted by a modern man in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game ALIENATION nothingNESS DEATH Endgame
下载PDF
A Gleam of Hope in Nothingness——The Interpretation of Waiting for Godot
3
作者 赫易 《科技信息》 2010年第3期I0239-I0239,共1页
Even though Samuel Beckett's works,Waiting for Godot,reflects the idea of absurdism that mainly describes the desolation and the spirit crisis of modern west after two world wars,he doesn't deprive us of all t... Even though Samuel Beckett's works,Waiting for Godot,reflects the idea of absurdism that mainly describes the desolation and the spirit crisis of modern west after two world wars,he doesn't deprive us of all the hopes.In this article we are going to interpret roughly where the hope is embedded in four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课外阅读 西方 精神危机
下载PDF
Being or Nothingness:Value Choice in Mark Twain's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4
作者 陈贵才 《海外英语》 2017年第2期154-155,共2页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k Twain’s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age of human predic-ament the choice for being or nothingness lies in the fundamental precondition of ensuring subj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k Twain’s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age of human predic-ament the choice for being or nothingness lies in the fundamental precondition of ensuring subjectivity first and foremost,with equal emphasis on the organic whole of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in what he or she is doing,so as to realize the subject’s true value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BEING nothingNESS human predicament value choice
下载PDF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哲学思考
5
作者 安希孟 《吕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 忧患 天下
下载PDF
胡塞尔的想象和幻象
6
作者 马克·里希尔 曾仲权(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马克·里希尔分析论证指出,在胡塞尔那里,想象是对没有物理载体的图像客体的一种“感知表象”,是感知表象式的拟象。而幻象和想象的区分虽不是严格确定,但还是有区别的。想象仍然有其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而幻象则没有当下不在场... 马克·里希尔分析论证指出,在胡塞尔那里,想象是对没有物理载体的图像客体的一种“感知表象”,是感知表象式的拟象。而幻象和想象的区分虽不是严格确定,但还是有区别的。想象仍然有其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而幻象则没有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幻象显现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多变性或变形性;二是在所谓连续的时间过程中非连续性的闪现;三是在同一个假定的时间连续体中具有间歇性;四是他们的显现是不存在的虚无。但是,幻象需要在想象行为中显现,尽管幻象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被其所代现的现实存在的图像主体。在戏剧表演中,戏剧人物是无法直观、并不存在的“感知”幻象,演员只能具身化这种不可形象化的戏剧人物。演员只有在具身化这一并不存在的感知幻象过程中进行移情,他才是好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想象 幻象 虚无 具身化
下载PDF
What is Beneath The Surface——Analysis of Hemingway's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
7
作者 陈肖婵 《海外英语》 2011年第7X期217-219,共3页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Hemingway's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a story to which the author applies his famous 'iceberg theory'.Hemingway relates his stories to an iceberg with only one-eighth a...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Hemingway's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a story to which the author applies his famous 'iceberg theory'.Hemingway relates his stories to an iceberg with only one-eighth actually showing and the other seven-eighths under water.This thesis is to show what is beneath the surface and the hidden meaning of the 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BERG theory light & DARKNESS ’nada’(nothingness) DESPAIR EXISTENTIAL philosophies
下载PDF
A Brief Analysis of "A Well-Lighted Place"-With the "Ice-berg" Theory
8
作者 刘景 《海外英语》 2011年第8X期340-341,共2页
Guided by the "ice-berg" theory,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Ernest Hemingway's short story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It concludes that without any information or interference from the aut... Guided by the "ice-berg" theory,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Ernest Hemingway's short story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It concludes that without any information or interference from the author, the story plainly replays a real-life scen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veys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such as the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dignity in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berg" theory LONELINESS nothingness DIGNITY
下载PDF
《老》《庄》《易》中“象”的哲学体系及文化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方明 郭晓锋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器"二元,并以其为中介建构起关于世界存在的"形—象—道"的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经由《庄子》和《易传》的继承与发展,又衍生出"象—罔—玄"的认识论结构和"言—象—意"的语言学结构。《老》《庄》《易》有关"象"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传统"尚象"思维的反映,对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易传》 “象” 有无
下载PDF
中国文化移入在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体现——以《雪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畔 齐彩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138,共4页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20世纪意象派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统的价值观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宗教信仰受到了动摇。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美国的知识分子比较开阔的视野令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及汲取的心态...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20世纪意象派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统的价值观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宗教信仰受到了动摇。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美国的知识分子比较开阔的视野令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及汲取的心态。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美国诗人,其中就有华莱士·史蒂文斯。在一个丧失信仰、混乱无序的年代,史蒂文斯极力寻找新的秩序,寻找新的信仰和另一种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在大量的信件和诗歌中,史蒂文斯都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本文以史蒂文斯的《雪人》为例,分析它如何体现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元素,如何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物自性"、"虚无"和禅之冥想的思想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 物自性 虚无 天人合一 冥想
下载PDF
虚骄,虚无,理性——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民族主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钟 罗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最强音。其中虚骄 ,虚无 ,理性三种音频交相混合 ,在历经百年的洗滤之后而正大步走向理性。但虚骄 ,虚无二种杂音依然羼杂于内 ,若不加以厘清 ,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干扰。因此 ,正本清源 ,建设理性...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最强音。其中虚骄 ,虚无 ,理性三种音频交相混合 ,在历经百年的洗滤之后而正大步走向理性。但虚骄 ,虚无二种杂音依然羼杂于内 ,若不加以厘清 ,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干扰。因此 ,正本清源 ,建设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我国当前政治文明建设中亟待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虚骄 虚无 理性
下载PDF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子礼 邓晓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辩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从认知诗学视角看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被引量:16
13
作者 米卫文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5,共4页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可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突显和主题信息突显两方面入手,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方法和主题思想,以期更深刻地挖掘其内在的...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可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突显和主题信息突显两方面入手,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方法和主题思想,以期更深刻地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并阐述作者写作该小说的主题意义:一切皆虚无,生活、甚至人的生命都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 背景 突显 虚无
下载PDF
萨特存在论三阶段与文学介入说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岳川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8-165,共8页
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萨特虽已逝世多年,但其思想在中国学术界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 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萨特虽已逝世多年,但其思想在中国学术界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在的偶然荒谬,强调"人是自由的",要不断地行动和选择;在文学理论上张扬"文学介入说",坚持作家必须通过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精神。他的《什么是文学》对中国20世纪后半期思想变革和个体生存话语关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虚无 人学辩证法 文学介入 为今天而写
下载PDF
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良志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不记述具体的人的活动,但却具有深层的人生感和历史感;在寂寥中所产生的幽深静穆的境界,具有独特的宇宙感。寂寥境界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气质的方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寂寞 倪瓒 艺术精神 无生智慧 美学意义
下载PDF
无——自由的哲学之维——老子“无”的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慧元 王定云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10,共5页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老子哲学
下载PDF
论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米卫文 赵春林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4-77,共4页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海明威精心选择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内容,在表现生活虚无与无奈的同时,也肯定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海明威选择非人格化叙事,让读者产生信...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海明威精心选择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内容,在表现生活虚无与无奈的同时,也肯定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海明威选择非人格化叙事,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并邀请读者自己思考和判断。同时,他也会在叙述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叙述干预,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叙事伦理 非人格化 虚无
下载PDF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康中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8,共7页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类。由于“无”的第一类涵义中的生成义和抽象义的矛盾 ,导致了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下载PDF
客观关联物的诠释与整体意义的构筑——论《普鲁夫洛克的情歌》中意象的叠加及其背后的荒原意识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湘云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7-61,共5页
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研究《普鲁夫洛克情歌》中的各种意象 ,探索了该诗的荒原意识。这些意象涵盖了从普鲁夫洛克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背景意象到普鲁夫洛克的诸如缺乏性活力和青春活力等身体方面的意象和诸如他的忧郁、优柔寡断、懦弱、迷惘... 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研究《普鲁夫洛克情歌》中的各种意象 ,探索了该诗的荒原意识。这些意象涵盖了从普鲁夫洛克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背景意象到普鲁夫洛克的诸如缺乏性活力和青春活力等身体方面的意象和诸如他的忧郁、优柔寡断、懦弱、迷惘、虚无和隔膜等心理意象和关于现实与他理想王国相矛盾的意象。这种研究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艾略特著作中无处不在的荒原意识 ,并加深他们对艾略特整个艺术创作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荒原意识 性活力 虚无 忧郁
下载PDF
论古典主义教育的道德蕴含 被引量:4
20
作者 施常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7-93,共7页
我们今天正日益面临着虚无主义的现代性症候,这意味着化育个体健全的心智,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之所在。问题在于随着古典知识即美德的转向,现代教育的知识旨趣越来越多地成了对力量的崇拜,导致现代教育在"力"的崇拜中的迷失。... 我们今天正日益面临着虚无主义的现代性症候,这意味着化育个体健全的心智,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之所在。问题在于随着古典知识即美德的转向,现代教育的知识旨趣越来越多地成了对力量的崇拜,导致现代教育在"力"的崇拜中的迷失。我们需要重申知识即美德,触摸古典教育的余韵,守护教育的形上芬芳,以弥补当下教育的内在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注重道德践履,正是当代德育之根基与经典。离开了人文根基,孤立地进行德育,德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支撑。宋代文化中道德教育的蕴涵,集中体现在亲情与友情、隐逸与节操、咏菊与颂竹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 知识 美德 力量(权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