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酸钠基凝胶吸附材料对Cr(VI)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红菊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50-52,共3页
海藻酸钠(SA)是一种天然生物质材料,其来源广、价格低,聚乙烯亚胺是一种含有氨基(-NH_(2))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螯合重金属离子能力强,众多研究者将二者结合其制备成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基体,加入碳酸钙... 海藻酸钠(SA)是一种天然生物质材料,其来源广、价格低,聚乙烯亚胺是一种含有氨基(-NH_(2))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螯合重金属离子能力强,众多研究者将二者结合其制备成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基体,加入碳酸钙和聚乙烯亚胺,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经冷冻干燥后形成吸附较好的海藻酸钠-聚乙烯亚胺吸附材料。采用吸附实验研究了材料对水中Cr(VI)的吸附性能,并研究初始浓度、溶液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r(VI)溶液初始浓度为15 mg/L、吸附剂用量0.4 g、吸附时间200 min,吸附温度为313 K时,Cr(VI)去除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CR(vi) 吸附 性能
下载PDF
应用型背景下标志与VI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
作者 任静莉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适应新时代对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该文基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需求,在应用型背景下,探索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路径。针对标志与VI设计课程,首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适应新时代对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该文基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需求,在应用型背景下,探索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路径。针对标志与VI设计课程,首先根据神经语言程序学者罗伯特·迪尔茨关于人的认知的六个层次理论,设计课程思政元素体系,进而通过详细解读和挖掘六种层次描述课程思政元素体系的设计思路,最后提出从五个讲授部分和三个实践部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策略和路径,以期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的育人作用,为标志与VI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与vi设计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基于绿色生物质阿拉伯树脂的氮掺杂碳点用于检测工业废水中的Cr(VI)
3
作者 潘奕良 王湘君 +2 位作者 廖力夫 肖锡林 薛金花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8-904,共7页
以绿色生物质阿拉伯树脂(AG)为碳源,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为氮源,二者按质量比1∶4混合,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氮掺杂碳点(NACDs),并基于NACDs构建了一种荧光传感器,用于工业废水中Cr(VI)的检测。取200μL样品溶液、NACDs溶液100μ... 以绿色生物质阿拉伯树脂(AG)为碳源,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为氮源,二者按质量比1∶4混合,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氮掺杂碳点(NACDs),并基于NACDs构建了一种荧光传感器,用于工业废水中Cr(VI)的检测。取200μL样品溶液、NACDs溶液100μL、0.2 mmol·L^(-1)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 8.0) 200μL加至2 mLEP管中,用水定容至1 mL。室温反应10 min后,在激发波长365 nm处扫描,并在430 nm处测量体系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在365 nm的激发波长下,NACDs于430 nm表现出强荧光信号,并可被Cr(VI)选择性猝灭。Cr(VI)的质量浓度在0.25~3.00 mg·L^(-1)内与NACDs的荧光猝灭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13 mg·L^(-1)。按照标准加入法对模拟工业废水样品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103%~105%,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3.0%,加标样品所得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GB/T 15555.4—1995的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阿拉伯树脂 荧光传感器 荧光猝灭 铬(vi)
下载PDF
VI族元素修饰对二维AlN电子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
作者 莫秋燕 欧满琳 +2 位作者 张颂 荆涛 吴家隐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0-1628,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VI族元素(O、S、Se、Te)修饰对二维AlN电子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O修饰后,二维AlN体系的能带发生劈裂,从而转变为磁性材料;S、Se和Te修饰后,二维AlN电子态密度曲线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VI族元素(O、S、Se、Te)修饰对二维AlN电子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O修饰后,二维AlN体系的能带发生劈裂,从而转变为磁性材料;S、Se和Te修饰后,二维AlN电子态密度曲线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完全对称,形成了非磁性结构。从态密度图可以看出,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主要由修饰原子的p态电子和N原子的p态电子贡献,导带底部逐渐向低能区移动,导致二维AlN的吸收波长阈值从紫外线区域向可见光移动。因此,修饰的二维AlN光催化效率提高,并有应用于可见光响应的光电子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AlN vi族元素 修饰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磁性
下载PDF
电纺丝制备磁性单晶BiFeO_(3)纳米纤维并用于Cr(VI)的可见光催化还原
5
作者 张立 周晓玲 涂新满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本工作提出一种将溶胶凝胶与静电纺丝结合的分步快速烧结技术,成功制备了单晶BiFeO_(3)纳米纤维。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TG)、XRD、SEM、TEM、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测试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同时... 本工作提出一种将溶胶凝胶与静电纺丝结合的分步快速烧结技术,成功制备了单晶BiFeO_(3)纳米纤维。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TG)、XRD、SEM、TEM、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测试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BiFeO_(3)纳米纤维在可见光下对水中Cr(VI)的光催化还原性能。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方式制备的纳米颗粒,该材料因更大的比表面积而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空穴消耗剂酒石酸的加入能够促进该材料对Cr(VI)的光催化还原反应,使还原效率提高87%。总之,本文制备的BiFeO_(3)材料能在可见光下响应,并在常温下具有弱磁性,能通过磁场力回收,在环境净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纺丝 单晶BiFeO_(3) 可见光光催化 CR(vi)还原
下载PDF
粪产碱杆菌改性生物炭对水中U(VI)的去除性能与机理
6
作者 董智涛 王国华 +4 位作者 谢水波 张澜涛 王晨旭 刘迎九 李绪忠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1-89,共9页
制备了粪产碱杆菌改性猪粪生物炭(PMBC-A1、PMBC-A2、PMBC-A3)用于去除水中的铀。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表明粪产碱杆菌被分泌的生物膜包埋固定在生物炭表面,并形成了高磷界面。批次试验表明PMBC-A2对铀的吸附性能更优异,且不易发生磷污... 制备了粪产碱杆菌改性猪粪生物炭(PMBC-A1、PMBC-A2、PMBC-A3)用于去除水中的铀。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表明粪产碱杆菌被分泌的生物膜包埋固定在生物炭表面,并形成了高磷界面。批次试验表明PMBC-A2对铀的吸附性能更优异,且不易发生磷污染。当U(VI)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时,PMBC-A2最佳的吸附条件是投加量为0.1 g/L,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4 h,此时对铀的去除率最高达92.65%。PMBC-A2除铀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最大吸附容量为338.52 mg/g。在干扰离子存在时PMBC-A2对铀的吸附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解吸试验表明PMBC-A2具有循环利用的潜力。傅里叶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表征证明PMBC-A2对水中铀的去除机理主要是磷酸基团和羧基的表面络合吸附、生物磷酸盐矿化和生物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i) 猪粪生物炭 粪产碱杆菌
下载PDF
微纳米黄铁矿对水中Cr(VI)的还原固定研究
7
作者 刘普一 丁庆伟 +1 位作者 解崇巍 高雨欣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37-542,共6页
通过机械活化的方法对天然黄铁矿进行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批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投加量、不同温度和不同pH的条件下,黄铁矿微粒对水中Cr(VI)的还原固定效果。结果表明,经过机械活... 通过机械活化的方法对天然黄铁矿进行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批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投加量、不同温度和不同pH的条件下,黄铁矿微粒对水中Cr(VI)的还原固定效果。结果表明,经过机械活化之后天然黄铁矿粒径在100 nm左右,达到微纳米级别;黄铁矿微粒对水中Cr(VI)的去除率随着投加量的增加不断增大,1.0 g的黄铁矿微粒可以完全去除浓度为10 mg·L^(-1)的Cr(VI)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铁矿微粒对水中Cr(VI)的去除率升高,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2 h,去除率可以达到97.8%;溶液初始pH值在2~7内,黄铁矿微粒对Cr(VI)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逐渐降低,pH为2时去除率最高,为95%;通过尝试动力学拟合,黄铁矿微粒去除水中Cr(VI)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级黄铁矿 铬Cr(vi) 批实验 动力学 还原固定
下载PDF
基于VI视觉识别系统的饲料品牌策划
8
作者 任冠楠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7-100,共4页
VI视觉识别系统是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的视觉符号系统,在饲料品牌策划中能起到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品牌信任感等显著效果,所以能为饲料品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在应用VI视觉识别系统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饲料品... VI视觉识别系统是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的视觉符号系统,在饲料品牌策划中能起到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品牌信任感等显著效果,所以能为饲料品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在应用VI视觉识别系统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饲料品牌策划的原则,力求通过标志设计、标准色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信息推广等途径不断优化饲料品牌策划方案,确保饲料品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良好的品牌为饲料企业带来溢价效应和增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视觉识别系统 饲料产品 饲料品牌 品牌策划
下载PDF
胺基功能化介孔硅材料对铀(VI)的吸附及机理研究
9
作者 韦克钢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本研究探讨了胺基功能化介孔硅材料(AFPS)对水体中铀(VI)的吸附性能及其吸附机理。通过合成8种具有不同孔径和胺基功能团(APTES和AEPTES)的AFPS,评估了这些材料在不同pH条件下对铀(VI)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在pH值约为5.5的条件下,A... 本研究探讨了胺基功能化介孔硅材料(AFPS)对水体中铀(VI)的吸附性能及其吸附机理。通过合成8种具有不同孔径和胺基功能团(APTES和AEPTES)的AFPS,评估了这些材料在不同pH条件下对铀(VI)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在pH值约为5.5的条件下,AFPS对铀(VI)的吸附效率最高。孔径分析表明,AEPTES功能团的最佳孔径为4.1 nm,而APTES功能团的最佳孔径为2.7 nm。吸附机理研究表明,胺基通过与水合铀酰分子团表面的羟基(OH-)结合,实现了对铀(VI)的有效吸附。本研究不仅为理解AFPS吸附铀(VI)的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开发新型高效吸附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vi) 胺基功能化 介孔硅 吸附机理 环境工程
下载PDF
VI创意设计提升奢侈品皮具品牌影响力探析
10
作者 王君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2期136-139,143,共5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VI的创意设计对于品牌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品牌方和消费者的重视。如何通过VI创意设计来提升奢侈品皮具品牌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过程。本文从VI的概念、VI创意设计在奢侈品皮具中的表现形式和如何提升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VI的创意设计对于品牌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品牌方和消费者的重视。如何通过VI创意设计来提升奢侈品皮具品牌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过程。本文从VI的概念、VI创意设计在奢侈品皮具中的表现形式和如何提升奢侈品皮具品牌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创意设计 奢侈品皮具 品牌影响力
下载PDF
Effective Elimination of Hazardous Chromium (VI) Using Periodic Elements and Contemporary Adsorption Methods by Using Magnesium Ferrite Nanoparticle: A Review
11
作者 Nazmun Nahar Mahabub Hossain Swaron +1 位作者 Md. Aliuzzaman Sheik Md. Jamal Udd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4年第5期596-619,共24页
A well-known hazardous metal and top contaminant in wastewater is hexavalent chromium. The two forms of most commonly found chromium are chromate ( CrO 4 2− ) and dichromate ( Cr 2 O 7 2− ). Leather tanning, cooling t... A well-known hazardous metal and top contaminant in wastewater is hexavalent chromium. The two forms of most commonly found chromium are chromate ( CrO 4 2− ) and dichromate ( Cr 2 O 7 2− ). Leather tanning, cooling tower blow-down, plating, electroplating, rinse water sources, anodizing baths etc.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r (VI) contamination. The Cr (VI) is not only non-biodegradable in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carcinogenic to living population.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treat Cr contaminated waste water effectively, safely, eco-friendly, and economically. As a result, many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Cr (VI)-polluted wastewater, including adsorption, chemical precipitation, coagulation, ion-exchange, and filtration. Among these practices, the most practical method is adsorption for the removal of Cr (V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which has gain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due to the ease of use and affordability of the equipment and adsorbent.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Fe-based adsorbents’ oxides and hydroxides have high adsorptive potential to lower Cr (VI) content below the advised threshold. Fe-based adsorbents were also discovered to be relatively cheap and toxic-free in Cr (VI) treatment. Fe-based adsorbents are commonly utilized in industry.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nanoparticles of Fe-, Ti-, and Cu-based adsorbents have a better capacity to remove Cr (VI). Cr (VI) was effectively removed from contaminated water using mixed element-based adsorbents (Fe-Mn, Fe-Ti, Fe-Cu, Fe-Zr, Fe-Cu-Y, Fe-Mg, etc.). Initi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Cr (VI)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may be accomplished by using magnesium ferrite nanomaterials as an efficient adsorb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ium (vi) Periodic Elements Adsorption ELIMINATION Magnesium Ferrite
下载PDF
Efficient and rapid capture of uranium(Ⅵ) in wastewater via multiamine modified β-cyclodextrin porous polymer
12
作者 Xing Zhong Yubin Tan +6 位作者 Siyuan Wu Caixia Hu Kai Guo Yongchuan Wu Neng Yu Mingyang Ma Ying Da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44-155,共12页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for the treatment of radioactive wastewater. To treat radioactive wastewater efficiently and rapidly, two multi-amine β-cyclode...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for the treatment of radioactive wastewater. To treat radioactive wastewater efficiently and rapidly, two multi-amine β-cyclodextrin polymers(diethylenetriamine β-cyclodextrin polymer(DETA-TFCDP) and triethylenetetramine β-cyclodextrin polymer(TETA-TFCDP)) were prepared and applied to capture uranium. Results exhibited that DETA-TFCDP and TETA-TFCDP displayed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dsorption amounts(612.2and 628.2 mg·g-1, respectively) and rapid adsorption rates, which can reach(88 ± 1)% of their equilibrium adsorption amounts in 10 min. Moreover, the adsorbent processes of DETA-TFCDP and TETATFCDP on uranium(Ⅵ) followed the Langmuir model and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stating they were mainly chemisorption and self-endothermic. Besides, TETA-TFCDP also showed excellent selectivity in the presence of seven competing cations and could be effectively reused five times via Na2CO3as the desorption reagent. Meanwhil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illustrated that the enriched multi-amine groups and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TETA-TFCDP were the main active sites for capturing uranium(Ⅵ). Hence, multi-amine β-cyclodextrin polymers are a highly efficient, rapid, and promising adsorbent for capturing uranium(Ⅵ)from radioactive waste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Waste water Pollution Uranium(vi) b-Cyclodextrin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VI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为例
13
作者 邵帅 吴欣 《广东印刷》 2024年第1期52-54,共3页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如何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产品消费引力,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产品包装设计是品牌形象的...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如何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产品消费引力,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产品包装设计是品牌形象的直接展示,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提档升级、促进销售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为例,探究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VI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以创意设计赋能新农村建设为切入,让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学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的意识,实现培养“重民生、强素质、懂设计、会创新”的人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 vi设计 课程思政 品牌打造 新农村建设 创意设计 促进销售
下载PDF
多媒体时代“VI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14
作者 周祺芬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8-100,共3页
“VI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传统VI设计以企业或品牌的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设计为主,随着多媒体技术时代的涌入,VI设计着重以品牌形象塑造为设计理念,通过品牌元素与IP形象等应用延展,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分析了... “VI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传统VI设计以企业或品牌的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设计为主,随着多媒体技术时代的涌入,VI设计着重以品牌形象塑造为设计理念,通过品牌元素与IP形象等应用延展,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分析了“VI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VI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vi设计 教学 改革
下载PDF
Mark VIe控制系统在燃驱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升级改造中的应用
15
作者 白敬 《燃气轮机技术》 2024年第2期69-72,共4页
针对当前集成了不同厂家几套子系统的一些燃驱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应用基于Mark VIe控制平台来升级改造该系统。以某改造项目为例,应用双冗余Mark VIe控制系统架构,Mark VIe SIL3模件作为紧急停机和火气保护系... 针对当前集成了不同厂家几套子系统的一些燃驱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应用基于Mark VIe控制平台来升级改造该系统。以某改造项目为例,应用双冗余Mark VIe控制系统架构,Mark VIe SIL3模件作为紧急停机和火气保护系统的硬件,同时采用Mark VIe ControlST统一软件平台。结果表明:新控制系统采用了一体化硬件、软件设计,提高了机组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日常运行维护,而且新系统具有在线监测功能,有助于系统故障排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k vie控制系统 Mark vieS 双冗余系统架构 SIL3 Shared I/O技术
下载PDF
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以《VI设计》为例
16
作者 闫丹丹 桂俊杰 《上海轻工业》 2024年第4期63-65,共3页
文章首先对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视觉传达专业《VI设计》的教学现状,并论述了沉浸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实践。具体来说,文章以《VI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师授课内容、学生研究方法、作业成绩评定等方面对... 文章首先对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视觉传达专业《VI设计》的教学现状,并论述了沉浸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实践。具体来说,文章以《VI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师授课内容、学生研究方法、作业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沉浸式教学模式展开论述,通过教学模式与沉浸式的结合,探讨了全球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 教学模式 vi设计
下载PDF
本科教育VI设计教学中传统图形融入探索
17
作者 张阳 赵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4期0172-0175,共4页
本科教育VI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图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还能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本科教育VI设计教学中传统图形的艺术表现,探讨本科教育传统图形融入VI设计教学实践流程,并从案例教学、... 本科教育VI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图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还能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本科教育VI设计教学中传统图形的艺术表现,探讨本科教育传统图形融入VI设计教学实践流程,并从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文化意识培育、小组讨论学习、传统图形的基本信息介绍等方面出发,探索本科教育VI设计教学中传统图形融入策略和方法,旨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提高VI设计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育 vi设计教学 传统图形
下载PDF
Calculating the Crystallite Size of Microsorum scolopendria AgCl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18
作者 Christian Nanga Chick Mohammed Mahdaly +2 位作者 Phillippe Belle Ebanda Kedi Kiuchi Sonoko Francois Eya’ane Meva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 2024年第2期25-37,共13页
In this work, AgCl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Microsorum scolopendria (MS) aqueous extract and AgNO3 solution. Preliminary confirmation was a color change from a light brown to a dark-colored solution and a U... In this work, AgCl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Microsorum scolopendria (MS) aqueous extract and AgNO3 solution. Preliminary confirmation was a color change from a light brown to a dark-colored solution and a UV-Vis spectr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eak at 427 nm. Measured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at 1713 cm1 and 1030 cm1 for C-O stretching of carboxylic acid or aliphatic ketone, and 1547 cm1 for possibly N-O stretching of nitro compounds by Infrared (FTIR) analysis explain the possible biomaterial electronegative species or functional groups responsible for the reduction of Ag ( 1) to Ag (0) for the formation of MS-AgCl nanoparticles. XRD analysis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se particles contained face-centered cubic crystallites of metallic AgCl of 100 % with an average calculated crystallite size range of 30.34 nm (SD = 5.10 nm) by Scherrers equation and a calculated crystallite size of 66.04 nm with a lattice strain of 0.00175 nm by Williamson Hall equation. The measured albumin denaturing activity of MS-AgCl nanoparticles gave an IC50 value of 26.70 g/mL and 1.35 g/mL for the positive control diclofenac. Additionally, the measured ability of phosphomolybdate complex formation, the antioxidant IC value of MS-AgCl nanoparticles was 35.29 g/mL, and positive control ascorbic acid was 13.91 g/mL. In all, using MS fern frond aqueous extracts, this preliminary work confirms MS-AgCl nanoparticles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s for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ory problems, and related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orum scolopendria SNPS IR UV-viS ANTIOXIDANT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下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高职院校校园VI设计与应用
19
作者 尹天玉 《东西南北》 2024年第20期0149-0151,共3页
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脚步逐渐加快,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不断推进,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各大高职院校积极提升 办学水平,发展特色专业,努力打造高水平职教品牌,全方面展示优质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 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脚步逐渐加快,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不断推进,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各大高职院校积极提升 办学水平,发展特色专业,努力打造高水平职教品牌,全方面展示优质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 tem,简称VI)的建设与优化成为湖南九郎山职业教育科创城提质升级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校园文 化中VI设计的改造与优化,全方位、多角度、新形式提升高职院校整体校园形象,助力湖南九郎山职业教育科创城提质升级工作 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新媒体 vi设计 校园文化
下载PDF
民族装饰元素融入品牌VI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20
作者 王志明 《天工》 2024年第11期69-71,共3页
探讨了品牌VI设计中民族装饰元素的融合方法与表现方式,并将其归纳成了一定的教育改革方法,用于优化目前我国高校品牌VI设计课程中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我国场域的独立完整模块的情况。将民族装饰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立更... 探讨了品牌VI设计中民族装饰元素的融合方法与表现方式,并将其归纳成了一定的教育改革方法,用于优化目前我国高校品牌VI设计课程中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我国场域的独立完整模块的情况。将民族装饰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立更好的知识模块与学科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vi设计 民族装饰元素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