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3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of petroleum-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by intrinsic and enhanced bioremedia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Chih-Ming Kao Rao Y.Surampalli Mu-Sheng Le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864-871,共8页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is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rinsic bioremediation on the containment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was evaluated at a gasoline spill site. Evidences of the occurrence of intrinsic bioremediat...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is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rinsic bioremediation on the containment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was evaluated at a gasoline spill site. Evidences of the occurrence of intrinsic bioremediation within the BTEX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xylenes) plume included (1) decreased BTEX concentrations; (2) deple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DO), nitrate, and sulfate; (3) production of dissolved ferrous iron, methane, and CO2; (4) deceased pH and redox potential; and (5) increased methanogens, total heterotrophs, and total anaerobes, especially within the highly contaminated areas. In the second phase of this study, enhanced aerobic bioremediation process was applied at site to enhance the BTEX decay rates. Air was injected into the subsurface near the mid-plume area to biostimulate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microorganisms for BTEX biodegradation. Field results showed that enhanced bioremediation process caused the change of BTEX removal mechanisms from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inside the plume to aerobic biodegradation. This variation could be confirmed by the following field observations inside the plume due to the enhanced aerobic bioremediation process: (1) increased in DO, CO2, redox potential, nitrate, and sulfate, (2) decreased in dissolved ferrous iron, sulfide, and methane, (3) increased total heterotrophs and decreased total anaerobes. Field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otal BTEX removal increased from 92% to 99%, and the calculated total BTEX first-order natural attenuation rates increased from 0.0092% to 0.0188% per day, respectively,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enhanced bioremediation system from the spill area to the downgradient area (located approximately 300 m from the sourc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hydrocarbon GROUNDWATER natural attenuation intrinsic bioremediation
原文传递
上海市典型行业退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碳链组分特征及风险评估
2
作者 吉敏 杨洁 +2 位作者 张施阳 李晓曼 李青青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47-2556,共10页
我国目前对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风评规范中并未明确,为探究不同行业退役场地石油烃污染特征及其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目前主要工业行业类型中选取其中5类数量较多的典型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机械... 我国目前对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风评规范中并未明确,为探究不同行业退役场地石油烃污染特征及其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目前主要工业行业类型中选取其中5类数量较多的典型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香料制造业、涂料制造业、金属结构制造业)退役场地,开展重点污染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C_(5)~C_(40))含量水平和碳链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5类典型行业退役场地中,石油烃在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明显积累,土壤石油烃C_(5)~C_(40)检出范围为165~10105.6 mg/kg,地下水石油烃C_(5)~C_(40)检出范围为0.098~17634 mg/L。从石油烃碳链分配比例来看,以使用润滑油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和金属结构制造业土壤与地下水石油烃分布趋势一致,均以高碳链的芳香烃和脂肪烃为主;以油品作为原料的涂料制造业、香料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土壤石油烃均以高碳链脂肪烃为主,地下水石油烃则以低碳链芳香烃为主。蒙特卡罗模拟结果显示,各类型污染场地土壤石油烃中脂肪烃和芳香烃的C10~C12含量占比对场地的风险水平影响最大,地下水石油烃中脂肪烃C13~C16的含量占比对场地风险水平影响较大,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均为低碳链(C16以下)含量占比对场地风险水平的敏感性较强。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碳链分配情况并不一致,应分别对土壤和地下水开展石油烃碳链含量精细化检测,这对摸清污染场地的石油烃的污染类型以及制定合理的石油烃的风险控制值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场地 石油烃污染 碳链组分 风险水平
下载PDF
饱和烷烃处理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转录学特征
3
作者 李岩 李云昊 +4 位作者 李雅茹 赵敏 秦天宇 王洪粤 黄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98,共10页
为探究紫花苜蓿在石油污染下的耐受机理,采用超声碎促溶的方法,将3种有机物(十二烷、十六烷和二十四烷)配置成质量分数均为1%的混合溶液,模拟饱和烷烃污染对紫花苜蓿幼苗进行处理,分别对污染0,6,24 h的植株取样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获得1... 为探究紫花苜蓿在石油污染下的耐受机理,采用超声碎促溶的方法,将3种有机物(十二烷、十六烷和二十四烷)配置成质量分数均为1%的混合溶液,模拟饱和烷烃污染对紫花苜蓿幼苗进行处理,分别对污染0,6,24 h的植株取样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获得143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DEGs主要涉及蛋白结合、代谢途径和催化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到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和光合生物碳固定途径等。qRT-PCR验证转录组结果可靠。研究结果为研究植物降解和耐受原油中饱和石油烃污染机制原理及后续筛选和培育耐石油污染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 紫花苜蓿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浙江温州地区海产品中石油烃的含量分析及膳食风险评估
4
作者 何依娜 张小军 +1 位作者 陈霞霞 胡红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5-81,共7页
目的掌握浙江温州地区海产品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及其对人群膳食暴露影响。方法采集2022年浙江温州地区30个品种217批次海产品,取各样品可食部分,经组织匀质后,经6mol/L氢氧化钠溶液40℃恒温振荡皂化6 h、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至... 目的掌握浙江温州地区海产品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及其对人群膳食暴露影响。方法采集2022年浙江温州地区30个品种217批次海产品,取各样品可食部分,经组织匀质后,经6mol/L氢氧化钠溶液40℃恒温振荡皂化6 h、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至干、脱芳石油醚复溶,取上清液采用分子荧光仪测定其石油烃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商值法分别评价其污染程度和膳食暴露健康风险。结果所有海产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油烃检出(范围1.06~26.60mg/kg,均值9.73mg/kg),其中13.4%的样品中石油烃含量超出NY5073—2006《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中规定的限值,分别为缢蛏、泥蚶、馒头蟹。总体上检出浓度依次排序,养殖贝类>海捕头足类>海捕蟹>海捕虾>海捕鱼>养殖藻类。所测海产品石油烃危害商在0.01226~0.30760之间,均小于1,致癌风险指数范围为4.9×10^(-7)~7.6×10^(-5),小于1×10^(-4),其中养殖贝类中缢蛏、泥蚶、贻贝的危害商和致癌风险指数相对较高。结论浙江温州地区海产品中石油烃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应密切关注长期或大量食用缢蛏、泥蚶、贻贝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产品 石油烃 健康风险评估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因工程菌在石油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被引量:3
5
作者 宫兆波 郭瑛瑛 +7 位作者 张燕萍 杨永霞 赵增义 刘艳伟 史斌 毕磊 阴永光 宋茂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构建基因工程菌(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GEMs)是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通过基因编辑、过表达和定向进化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石油污染物降解和调控途径,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用... 构建基因工程菌(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GEMs)是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通过基因编辑、过表达和定向进化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石油污染物降解和调控途径,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用于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监测.本文概述了石油污染物降解基因工程菌的主要构建策略,包括选择和改造宿主菌、改造与优化石油污染物关键酶和代谢通路、开发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和构建基因工程菌的自毁程序.此外,基因工程菌也可用于石油污染的酶修复、微生物菌群修复和细菌-植物联合修复.随着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在降解微生物中的应用,基因工程菌在石油污染修复中展现出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物 基因工程菌 微生物修复 合成生物学 降解
下载PDF
复合菌群构建及其石油烃降解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杰 孙先锋 +2 位作者 赵敏 吴蔓莉 韩宇星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获得高效降解石油烃复合菌群,对实验室保存的菌株进行石油烃降解效果及原油4组分降解能力分析研究,筛选出了4株菌(A1、A3、Y3、Y4),对其进行ITS和16S rRNA分子鉴定,确认4株菌的分类信息,并优化高效降解菌株的复配方式。结果显示:A1属... 为获得高效降解石油烃复合菌群,对实验室保存的菌株进行石油烃降解效果及原油4组分降解能力分析研究,筛选出了4株菌(A1、A3、Y3、Y4),对其进行ITS和16S rRNA分子鉴定,确认4株菌的分类信息,并优化高效降解菌株的复配方式。结果显示:A1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A3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Y3和Y4均为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A1、A3、Y3、Y4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42.27%、40.95%、62.02%、69.84%;其中Y4对烷烃和芳烃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分别为65.71%和23.69%,沥青质降解效果最好的是A1,胶质降解效果最好的是Y3,降解率分别为22.74%和21.22%,A3对各组分降解能力均衡;A1、A3、Y4复合的菌群降解效果最佳,其降解率高达83.11%,相较于单一菌株提高了1.19—2.03倍;A1、A3、Y4的最佳接种量比例为0.9∶0.9∶1.5,其降解率可达88.34%。该研究成功筛选出一种新的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群,对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于石油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筛选 复合菌群 石油污染 石油烃降解 响应面
下载PDF
非传统油气资源:现实且潜力巨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7
作者 罗群 王千军 +4 位作者 贺小标 商丰凯 张宏利 文璠 邱兆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隐蔽等特征,甚至有的非传统油气藏位于传统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的禁区。目前发现和开发的非传统油气藏有露头油气藏、断溶体油气藏、断缝体油气藏和断壳体油气藏等,非传统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亮点。我国地质条件和成藏环境极为复杂,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圈闭(油气藏)没有收入经典的石油地质学,非传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它们多分布在(超)深层、(超)深水、高原、极地、特殊气候地区,甚至盆地外,是现实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目标和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油气资源 非传统圈闭 断层体 油气勘探 新领域
下载PDF
越南2022年《油气法》及其在南海油气侵权的新动向
8
作者 胡德坤 晋玉 《边界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28-45,共18页
2023年7月,越南于2022年末修订的《油气法》生效,该法是南海问题呈现出“法律化”趋势后越南的又一部涉海法律。与此前的越南油气法相比,该法有三个明显变化:一是在“深水远海”区重点增加“符合国际法”的油气基础调查,二是对外商“退... 2023年7月,越南于2022年末修订的《油气法》生效,该法是南海问题呈现出“法律化”趋势后越南的又一部涉海法律。与此前的越南油气法相比,该法有三个明显变化:一是在“深水远海”区重点增加“符合国际法”的油气基础调查,二是对外商“退还的”油气田放开采竭制度,三是主动吸引更多外商进入“深水远海”区开采油气。越南试图借此将油气勘探和开采活动向中国断续线内深处推进,以保障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的需求、持续推进南海问题“国际化”、坐享“南海仲裁”负面溢出效应。这将严重损害我国在南海的正当权益,增加我国在南海的维权压力,加大我国面临的法律风险。这要求我国应以维权维稳为准则,做到“防—止—治”并举,有理有法地应对越南新油气法向断续线内的渗透,早日实现与越南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共同开发、互利共赢,努力推进中越海洋共同体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2022年《油气法》 断续线 油气侵权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成藏特征与有序分布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旭升 黄仁春 +3 位作者 张殿伟 李双建 申宝剑 刘天甲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3-758,共16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现状和进展,以主力烃源岩为核心,依据成藏要素组合关系划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并分析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成藏特征,总结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成藏规律,指明未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受多期伸展-...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现状和进展,以主力烃源岩为核心,依据成藏要素组合关系划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并分析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成藏特征,总结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成藏规律,指明未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受多期伸展-聚敛构造旋回的控制,四川盆地海相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区域性盖层,可划分出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个全油气系统。3个全油气系统以独立成藏为主,单一系统内天然气具有亲缘性。同时,局部地区大型断裂带贯穿多套全油气系统,形成断控复式全油气系统。(2)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发育“陆棚相页岩气聚集—台缘相控气藏—台内断-相共控型气藏”的成藏序列,具有立体成藏、有序分布的规律。(3)优质烃源岩是大气田形成的基础,全油气系统内天然气具有近源和源内富集的规律,规模性储层的发育与保持是天然气富集的保障,“多元生烃、油气转化、动态调整”是海相油气成藏的特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4)大型台缘带礁滩相带、深层页岩气与通源断裂相关的大型岩性复合体是未来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油气 全油气系统 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粒径对土壤石油烃荧光特性影响及校正方法研究
10
作者 杨金强 杨瑞芳 +6 位作者 赵南京 殷高方 方丽 石高勇 刘梁晨 黄朋 刘文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93-2100,共8页
采用紫外诱导荧光技术对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进行检测时,不同粒径土壤会对测量带来较大误差,为了消除土壤粒径(soil particle size,PS)对测量带来的影响,配制3种不同粒径的常见的土壤石油烃污染物(土壤原油、土壤柴油、土壤汽油)样本,搭... 采用紫外诱导荧光技术对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进行检测时,不同粒径土壤会对测量带来较大误差,为了消除土壤粒径(soil particle size,PS)对测量带来的影响,配制3种不同粒径的常见的土壤石油烃污染物(土壤原油、土壤柴油、土壤汽油)样本,搭建紫外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研究了不同粒径下各类土壤石油烃污染物的荧光特性,构建了土壤石油烃粒径校正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原油、土壤柴油和土壤汽油样本,当样本浓度为4、4和10 g·kg^(-1)时,各类型土壤油类样本的荧光信号与粒径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了0.9989、0.9686和0.9045。通过土壤颗粒物吸附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建立土壤粒径校正方法,对各类型土壤石油烃样本在不同粒径下的荧光信号进行校正;粒径校正前后3种类型的土壤石油烃荧光强度与浓度的相关系数R^(2)分别由校正前的0.3265、0.0047、0.3298上升到校正后的0.9838、0.9832、0.9533,浓度反演的相对误差(RE)分别为11.02%、5.71%、10.19%。建立的土壤粒径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粒径对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荧光强度的影响,为采用紫外诱导荧光技术快速、原位、准确的检测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石油烃 紫外诱导荧光 土壤粒径 校正方法
下载PDF
杭锦旗地区二叠系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晓光 倪智勇 +4 位作者 宋到福 张旋 韩子敬 张威 安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0-1123,共14页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研究有利于探究油气充注的世代以及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判定成藏期油气的运移方向。本文以什股壕区块和十里加汗区块5口井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砂岩为...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研究有利于探究油气充注的世代以及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判定成藏期油气的运移方向。本文以什股壕区块和十里加汗区块5口井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包裹体分析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并结合流体势理论计算研究区关键成藏期的流体势并揭示油气的运移方向。研究结果显示:什股壕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成藏时间为132~102 Ma;十里加汗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成藏时间为132~101 Ma。杭锦旗北部的什股壕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流体势为18 128~22 872 J/kg;杭锦旗南部的十里加汗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流体势为22 975~27 153 J/kg。本文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盒一段储层油气成藏时间在早白垩世,十里加汗区块整体的流体势要高于什股壕区块,油气具备由南部向北部运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 流体势 油气运移 储层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中石油烃吸附机理研究
12
作者 徐杨 梁越 +2 位作者 张伟超 许彬 吕平毓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9-1788,共10页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定位,然而随着长江航运的迅猛发展,大量船舶溢油污染物在长江潜流带沉积,威胁生态安全。为研究船舶溢油在长江上游潜流带中的吸附规律,本研究选用长江航运广泛使用的0号柴油为实...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定位,然而随着长江航运的迅猛发展,大量船舶溢油污染物在长江潜流带沉积,威胁生态安全。为研究船舶溢油在长江上游潜流带中的吸附规律,本研究选用长江航运广泛使用的0号柴油为实验用油,以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平衡振荡实验分析不同浓度水溶态石油烃在不同粒径泥沙中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颗粒对水溶态石油烃的吸附平衡时间均在2 h左右,吸附过程呈明显的二阶段特征,包括快速(0~1 h)和慢速(1~2 h)两个阶段,快速阶段吸附量在90%以上,吸附量与粒径大小关系显著,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95~0.997)拟合效果更好。潜流带泥沙吸附过程呈线性趋势特点明显,Henry线性等温吸附模型(R^(2)为0.918~0.996)对等温吸附实验结果的拟合度更高,呈现出强分配、弱吸附的特点。大多情况下石油烃浓度越高、泥沙粒径越小,泥沙单位吸附量则越多,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会影响这一规律;此外,水土比降低、盐度升高会使泥沙单位吸附量增加。研究显示,长江上游潜流带泥沙对水溶态石油烃的吸附速率主要受到化学吸附机理控制,以表面有机质溶解分配作用为主,以非均匀表面化学吸附为辅,石油烃浓度、泥沙粒径、水土比、盐度均对石油烃在潜流带中的吸附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潜流带 泥沙 石油烃 振荡平衡法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铁、钙氧化物对含油污泥热解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廉腾飞 唐龙飞 +1 位作者 刘霞 陈雪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油泥中铁、钙无机物含量较高,对热解产物分布和石油烃脱除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固定床热解装置,研究了铁、钙氧化物对油泥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泥高于500℃热解时,Fe_(2)O_(3)不仅使热解气体中CO和CO_(2)增多,还增加了热解油... 油泥中铁、钙无机物含量较高,对热解产物分布和石油烃脱除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固定床热解装置,研究了铁、钙氧化物对油泥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泥高于500℃热解时,Fe_(2)O_(3)不仅使热解气体中CO和CO_(2)增多,还增加了热解油中芳香烃的含量;CaO促进了热解油中长链烃的形成,使热解气体中H2、CH4和C2H4占比增加;在500℃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10%的Fe_(2)O_(3)和CaO时,残渣中石油烃质量分数分别下降到1.87%和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含油污泥 固定床热解 铁、钙氧化物 石油烃脱除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细菌-真菌复合菌群构建及石油烃降解条件优化
14
作者 鲁钧豪 孙先锋 +2 位作者 徐文龙 吴蔓莉 肖宇婷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067-2072,共6页
为获得可高效降解石油烃的细菌-真菌复合菌群,首先通过比较单菌株的降解率,初步筛选出降解能力最高的2株细菌和2株真菌,进一步利用复配和正交等方法构建出具有最佳石油烃降解能力的复合菌群。通过16S rRNA和ITS序列分析对目标细菌和真... 为获得可高效降解石油烃的细菌-真菌复合菌群,首先通过比较单菌株的降解率,初步筛选出降解能力最高的2株细菌和2株真菌,进一步利用复配和正交等方法构建出具有最佳石油烃降解能力的复合菌群。通过16S rRNA和ITS序列分析对目标细菌和真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开展单因素实验对复合菌群的降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目标细菌和真菌对石油烃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其降解率分布在17.19%~52.01%;而复合菌群S9(由B2、F4和F5菌株组成)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在第7 d可达到60.34%,比单一菌株在相同时间内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1.03%、17.94%、8.33%。经鉴定,B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F4为波氏假阿利什霉菌(Pseudallescheria boydii)、F5为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经培养条件优化后,S9接种量为7.0%(B2占2.0%,F4占2.5%、F5占2.5%)、初始石油质量分数为1%、温度为30℃、pH为7、转速为140 r·min^(-1)的条件下,第7 d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可达84.37%,相比优化前提高了24.03%,降解能力提高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群构建 生物降解 石油烃 降解率 条件优化
下载PDF
石油降解菌功能特性高通量评价方法研究
15
作者 贺嘉妮 孙先锋 +2 位作者 张丹 梁蝶 谢翼飞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772-1779,共8页
针对传统石油降解菌降解性能测定方法存在操作繁琐、周期长、工作量大等问题,探究菌株石油烃降解率与4个参数(脂肪酶、脱氢酶、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建立石油烃降解菌功能特性的高通量评价方法。通过SPS... 针对传统石油降解菌降解性能测定方法存在操作繁琐、周期长、工作量大等问题,探究菌株石油烃降解率与4个参数(脂肪酶、脱氢酶、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建立石油烃降解菌功能特性的高通量评价方法。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单一参数响应关系方程与多参数拟合方程并对方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的石油烃降解率与各参数均成正相关,其中菌株的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与石油烃降解率呈显著相关(R^(2)分别为0.612和0.673,P<0.05)。基于优化后的方程,用高通量的菌株酶活测定方法代替传统降解率测定方法对石油降解菌进行功能评价的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通量高,在石油降解菌株筛选、菌群合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 微生物修复 酶活 高通量评价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高参数石油基和煤基火箭煤油射线法密度测量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沛奇 陈雪娇 +3 位作者 武博翔 蒋榕培 杨超 刘朝晖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22-2432,共11页
基于Beer-Lambert定律,采用γ射线吸收法,研制了高参数火箭煤油密度测量装置,对液态及超临界压力下火箭煤油的密度进行测量方法研究。测量温度范围293~673 K,压力范围0.3~30 MPa,密度测量结果的扩展相对不确定度为2.2%~3.2%(置信因子k=2... 基于Beer-Lambert定律,采用γ射线吸收法,研制了高参数火箭煤油密度测量装置,对液态及超临界压力下火箭煤油的密度进行测量方法研究。测量温度范围293~673 K,压力范围0.3~30 MPa,密度测量结果的扩展相对不确定度为2.2%~3.2%(置信因子k=2)。选取常压、温度293 K和压力5 MPa、温度673 K的环己烷分别作为高密度和低密度标准流体,抵消了温度变化对测量装置射线吸收率的影响。通过对环己烷和甲苯密度测量的校验,验证了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石油基和煤基火箭煤油的密度测量,并计算了石油基和煤基火箭煤油等压热膨胀系数。利用实验数据,拟合了宽广温度压力范围内两种火箭煤油密度的Tait函数关系式,密度实验数据与方程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21%,最大绝对偏差为1.32%。测量结果表明:在所测量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煤基煤油与石油基煤油的密度值基本一致。所得密度实验测量数据为高参数火箭煤油物性及传热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氢化合物 燃料 煤基煤油 石油基煤油 射线法 密度 测量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17
作者 谢贵林 金文辉 +6 位作者 黄涛 曹文波 周烁名 汪墨轩 汪钰翠 王兵 任宏洋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石油烃污染引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各种修复技术当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以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二次污染少等优点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为中心,阐述了内生菌-植物联合修复和植物-根际微生物联合修复... 石油烃污染引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各种修复技术当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以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二次污染少等优点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为中心,阐述了内生菌-植物联合修复和植物-根际微生物联合修复两种典型的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以及最新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当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的不足,以期为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 土壤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内生菌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GO/PDMS-PU海绵负载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去除地下水石油烃的研究
18
作者 周美春 沈犇 +3 位作者 刘翠 彭倩 赵燕 赵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3-198,共6页
针对石油烃(TPH)在土壤中长时间不易分解造成地下水长久污染问题,研究了新型复合石墨烯海绵(GO/PDMS-PU)负载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在不同催化剂质量比、初始pH、过硫酸盐(PS)浓度、TPH浓度以及共存阴离子等条件下降解TPH的规律... 针对石油烃(TPH)在土壤中长时间不易分解造成地下水长久污染问题,研究了新型复合石墨烯海绵(GO/PDMS-PU)负载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在不同催化剂质量比、初始pH、过硫酸盐(PS)浓度、TPH浓度以及共存阴离子等条件下降解TPH的规律。结果表明,Fe_(3)O_(4)与GO/PDMS-PU的质量比为1∶2的复合材料降解效率最佳,为88%。当PS浓度为2 mmol/L、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3 g/L时,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TPH的去除,去除效率为85%。GO/PDMS-PU/Fe_(3)O_(4)+PS体系的自由基猝灭实验和EPR测试表明,自由基以·SO_(4)^(-)、·OH为主,存在一定量1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聚氨酯海绵 氧化石墨烯 过硫酸盐
下载PDF
复合菌群去除石油类污染物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迪 姜岩 夏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0-54,共5页
以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为依据,综述了复合菌群技术去除油污染的研究现状。提出特异性纯培养菌群已逐步发展成新的研究方向,其结构设计应建立在对天然菌群作用机制的认知上,以微生物间的效应关系以及底物特征为依据,针对性构建具有协同... 以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为依据,综述了复合菌群技术去除油污染的研究现状。提出特异性纯培养菌群已逐步发展成新的研究方向,其结构设计应建立在对天然菌群作用机制的认知上,以微生物间的效应关系以及底物特征为依据,针对性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外源菌群。随着对复合菌群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外源菌群强化修复技术将得到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重金属 复合污染 复合菌群 微生物修复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效方法:表面活性剂洗涤
20
作者 赵艳鑫 孙玉焕 张书武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9期258-261,共4页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石油资源被广泛开发和利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石油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补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表面活性剂清洗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石油资源被广泛开发和利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石油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补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表面活性剂清洗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土壤中石油烃的解吸。本文总结了利用基于表面的化学洗涤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原理和方法,综述了用于清洗油污土壤的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及其混合成分,并简要讨论了影响洗涤过程的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洗涤 石油烃 土壤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