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alysis of peanut pod rot in soil in Hebei Province,China
1
作者 Lifei Zhu Chushu Zhang +6 位作者 Yueyi Tang Haixiang Zhou Wenting Wang Mian Wang Qiang Yu Furong Song Jiancheng Zhang 《Oil Crop Science》 CSCD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In recent years,peanut yield and quality are mo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pod rot disease in China.However,managing this disease has proven challenging due to the wide host range of its pathogens.In this study,four soil... In recent years,peanut yield and quality are mo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pod rot disease in China.However,managing this disease has proven challenging due to the wide host range of its pathogens.In this study,four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elds with pod rot disease in Hebei Province,and 454 pyrosequenc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ungal communities structure within them.All 38490 ITS high-quality sequences were grouped into 1203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the fungal community diversity of four soil samples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using Shannon index and Simpson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mbers of Ascomycota were dominant,followed by Basidiomycota.According to the BLAST results at the species level,Guehomyces had the highest abundance,accounting for about 7.27%,followed by Alternaria,Fusarium,and Davidiella.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usarium oxysporum isolated from rotting peanuts in soil with peanut ro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indicating that Fusarium oxysporum might be one of the main pathogenic fungus of peanut rot in this area.This study delved into the broader fungal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peanut pod rot,provid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is disease in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nut pod rot Soil pathogens Fungal community Fusarium oxysporum
下载PDF
Impact of Teak (Tectona grandis Linn.) Thinning Out and Peacock-plume [Paraserianthes falcataria L. (1. Nielsen)] Harvesting on Mineral Cycle, Pod Rot Incidence, Changing of Cocoa Yield, and Land Productivity in Indonesia
2
作者 Aloysius Adi Prawot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2年第4期438-448,共11页
In 2009, Indonesia was included in a group of the ten biggest countries emitting greenhouse gases, and forest sector contributes 85%. This forest exploitation should be stopped, and by this research the industrial woo... In 2009, Indonesia was included in a group of the ten biggest countries emitting greenhouse gases, and forest sector contributes 85%. This forest exploitation should be stopped, and by this research the industrial wood species with special planting pattern was used as cocoa shade tree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East Java, Indonesia, altitude 45 m above sea level using four planting patterns, i.e. (A) cocoa-Tectona grandis Linn. 3 m x 6 m, (B) cocoa-T, grandis 6 m x 4.2 m ~ 4.2 m (triangle), (C) cocoa-Paraserianthesfalcataria L. (I. Nielsen) 3 m ~ 6 m, and (D) cocoa-Leucaena sp. 3 m ~ 6 m (control). Cocoa was planted in 3 m ~ 3 m distance; between rows of teak and Paraserianthes was planted. Cassia surithensis of 3 m distance in the row, as reserve shade trees. At 6 year old, Paraserianthes was harvested, and at 7 year old, teak trees were thinned out 50% population for A and 66.7% for B treatmen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coa agroforestry by using timber trees in regular planting pattern and accurate spacing did not decrease cocoa yield but improved land productivity. Paraserianthes harvesting produced 0.71 m3 timber and the price was US$38.0-US $40.0 per tree, while teak thinning out produced 0.07 m3 wood per tree and it cost was US$5 per tree. From 108 Paraserianthes trees harvested, 81 cocoa trees were affected, 11.9% were seriously damage, 6.85% were medium damage, and 5.36% were light damage. On the other hand, teak spacing did not cause serious damage on cocoa trees. Biomass of harvested Paraserianthes and teak supplied back to soil 543 g and 250 g per tree respectively for equalities to total urea, SP 36, KC1, Kieserite and Dolomite. Paraserianthes harvest and teak thinning out made microclimate to be warmer, humidity to be lower, so pod rot incidence become lower and pod yield was improved, namely 71% and 27.25% for Paraserianthes plot and teak plot, respectively. Harvesting of Paraserianthes produced benefit/cost plot of 43.63, and teak thinning out of 3.60. The revenue obtained from timber sales easily offset the costs of damage of the cocoa crop. It is concluded that by using accurate planting pattern, cocoa area could produce industrial timber without sacrifying cocoa production and exactly improve land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oa timber shade trees thinning out pod rot mineral cycle YIELD land productivity benefit/cost.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3
作者 范腕腕 李绍建 +3 位作者 桑素玲 张海燕 高蒙 王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4,共8页
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的重要病害。为明确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和2020年采自河南省各花生产区的92份花生果腐病样进行了菌株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依据... 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的重要病害。为明确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和2020年采自河南省各花生产区的92份花生果腐病样进行了菌株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确定了引起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包括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 solani)、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曲霉属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菌(A. flavus)、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以及侵管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共计5属9种,其中以镰刀菌属的尖孢和腐皮镰刀菌为优势种。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花生果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果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病原菌 镰刀菌属 曲霉属 复合侵染
下载PDF
玉米感染禾谷镰刀菌后PAL、POD活性和同工酶谱的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亚玲 龙书生 +3 位作者 郭军战 张宇宏 李强 王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927-1931,共5页
为了明确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和过氧化物酶活与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关系,探讨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病机制及其在玉米抗病性鉴定中的利用,用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对抗病品种陕单931和感病品种西农11号在抽雄初期进行接种,并于接种后... 为了明确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和过氧化物酶活与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关系,探讨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病机制及其在玉米抗病性鉴定中的利用,用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对抗病品种陕单931和感病品种西农11号在抽雄初期进行接种,并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的PAL、POD活性变化以及POD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受镰刀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PAL酶活上升快,活性强,且形成两个活性高峰,高活性时间持续长;感病品种PAL酶活上升慢,活性相对较弱,且只形成一个峰,高活性持续时间短。抗病品种POD酶活峰值高,感病品种峰值低;抗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时间长,感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短。POD同工酶谱研究表明,抗、感品种POD同工酶带都有增多。抗病品种增5条,感病品种新增2条。PAL活性变化、POD活性变化及同工酶谱酶活变化与其对茎腐病的抗性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抗病育种的生理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抗性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甘蓝幼苗感染黑腐病后SOD、POD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崔瑞峰 杜娟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5期35-37,40,共4页
本试验选取高抗、抗病、耐病和感病4种不同抗病性级别的甘蓝材料各1份,进行黑腐病病原菌的接种,并测定幼苗的SOD、POD指标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幼苗体内SOD和POD活性变化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14号组合... 本试验选取高抗、抗病、耐病和感病4种不同抗病性级别的甘蓝材料各1份,进行黑腐病病原菌的接种,并测定幼苗的SOD、POD指标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幼苗体内SOD和POD活性变化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14号组合接种的与未接种的植株体内SOD、POD活性变化幅度大于其它3种材料,而对照品种接种的与未接种的植株体内SOD、POD活性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受病原菌感染后,植株体内酶活性的变化程度可反映其抗病性强弱,而且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保持了较高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黑腐病 SOD pod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预测和分析花生果腐病原菌分泌蛋白
6
作者 王辉灵 韩会玲 +4 位作者 王晓晗 焦镇 李步阳 何弯弯 孙伟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8,38,共9页
【目的】为分析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新孢镰刀菌的侵染机制并筛选可用基因。【方法】以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基础,根据分泌蛋白与效应因子的特点,采用SignalP、TMHMM、WoLF PSORT及NetGPI等软件一步步筛选,对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12756条蛋白... 【目的】为分析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新孢镰刀菌的侵染机制并筛选可用基因。【方法】以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基础,根据分泌蛋白与效应因子的特点,采用SignalP、TMHMM、WoLF PSORT及NetGPI等软件一步步筛选,对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12756条蛋白序列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结果】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有701条序列具有典型的分泌蛋白特征,占蛋白总数的5.49%,其长度主要分布在101~700个氨基酸范围内。信号肽的分析结果表明,信号肽-3和-1位置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其切割位点属于典型的A-X-A型。对分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表明,656个分泌蛋白获得了功能注释,其功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代谢过程,蛋白翻译后修饰和氨基酸代谢、运输过程。分泌蛋白中效应蛋白预测结果表明,新孢镰刀菌分泌蛋白中共有161个潜在的效应蛋白。【结论】对新孢镰刀菌分泌蛋白的有效预测和功能分析,为筛选新效应蛋白,明确其致病机理,筛选寄主抗性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花生果腐病抗性品种选育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新孢镰刀菌 生物信息学 分泌蛋白
下载PDF
施用功能性微生物肥料和配方肥对冀东地区花生果腐病的防控效果
7
作者 焦镇 李步阳 +3 位作者 韩会玲 韩鹏 何弯弯 孙伟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为有效控制花生果腐病的发生,通过生防菌株间的拮抗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出具有防病、促生和降解自毒物质功能的胶冻样类芽孢杆菌G32a-1 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枯草芽孢杆菌CSG Bacillus subtilis的复合微生物菌株。以高温好氧... 为有效控制花生果腐病的发生,通过生防菌株间的拮抗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出具有防病、促生和降解自毒物质功能的胶冻样类芽孢杆菌G32a-1 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枯草芽孢杆菌CSG Bacillus subtilis的复合微生物菌株。以高温好氧发酵将沼渣、玉米芯等有机物料充分腐熟制备的有机物料为载体,利用微生物喷涂技术将复合微生物菌株组合喷涂于有机物料载体上制备颗粒型微生物肥料Y5 m(N)∶m(P_(2)O_(5))∶m(K_(2)O)∶m(CaO)∶m(S)=1∶5.5∶1.5∶1.5∶1。根据花生养分需求规律和冀东地区土壤理化特性,配制花生配方肥m(N)∶m(P_(2)O_(5))∶m(K_(2)O)∶m(CaO)=14∶2.5∶12.5∶9,从而研制出由功能性微生物肥料和配方肥组成的花生果腐病防控专用肥料HGJ。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果腐病防控专用肥料处理组的花生出苗率和根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复合肥处理组和有机肥常规对照(p<0.05),对花生出苗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冀东地区花生果腐病防控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用花生果腐病防控专用肥料HGJ 1800 kg/hm^(2)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2.58%,增产率为16.84%;当施用量为1200 kg/hm^(2)时,花生果腐病防控专用肥料HGJ对花生果腐病防治效果为61.67%,增产率为10.39%。花生果腐病防控专用肥料HGJ降低了花生果腐病的发生,从而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微生物肥料 配方肥料 防治效果 冀东地区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果腐病发病情况比较研究
8
作者 芦振华 李绍伟 +2 位作者 苗建利 邓丽 任丽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97-100,共4页
通过在自然病圃条件下,研究不同品种果腐病的发病情况,为当地花生生产选择耐果腐病花生品种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不同品种花生果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开农308的果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17.86%和10.31%;其次... 通过在自然病圃条件下,研究不同品种果腐病的发病情况,为当地花生生产选择耐果腐病花生品种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不同品种花生果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开农308的果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17.86%和10.31%;其次为开农1715,分别为26.42%和12.02%;中花12号果腐病最严重,果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1.06%和14.65%。不同品种各级果腐病占比情况表现显著差异;在以总荚果数为参照下,以开农308的各级占比最低,果腐病危害最轻,其次为开农1715,中花12号危害最重;以感病荚果数为参照下,中花12号3级占比最少,而5级和7级占比显著高于开农308和开农1715,开农308和开农1715各级果腐病感病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高油酸花生开农308的果腐病发病较轻,其次是高油酸花生开农1715,中花12号花生品种果腐病发病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果腐病 发病率 病情指数
下载PDF
疫霉菌对嫁接辣椒叶片中POD,SOD,MDA活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丽萍 咸文荣 +1 位作者 马永强 郭青云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2-85,共4页
为了解乐都长辣椒嫁接后其叶片中POD,SOD,MDA含量变化与抗性的关系,以引自日本的高抗辣椒资源2号为砧木,乐都长辣椒为接穗,通过灌根法进行人工接种疫霉菌,接水植株作为对照,测定接种后嫁接苗叶片中POD,SOD,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嫁... 为了解乐都长辣椒嫁接后其叶片中POD,SOD,MDA含量变化与抗性的关系,以引自日本的高抗辣椒资源2号为砧木,乐都长辣椒为接穗,通过灌根法进行人工接种疫霉菌,接水植株作为对照,测定接种后嫁接苗叶片中POD,SOD,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嫁接乐都长辣椒接种疫霉菌后叶片中,POD,SOD,MAD含量都随接种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后又降低,而接水的对照变化趋势较小。嫁接辣椒叶片中POD,SOD,MAD含量是其抗病性增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嫁接 砧木 接穗 疫病 pod SOD MAD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根、茎和荚果部镰孢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鑫 闫书味 +4 位作者 胡新颖 杜鹏强 张晓婷 周琳 高飞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2,共8页
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发生严重,其病原菌的组成和优势种群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0年从河南省6个市的花生种植区采集病株样品,共分离得到151个菌株,其中花生根腐病菌41株、茎腐病菌71株、果腐病菌39株。真菌形态鉴定... 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发生严重,其病原菌的组成和优势种群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0年从河南省6个市的花生种植区采集病株样品,共分离得到151个菌株,其中花生根腐病菌41株、茎腐病菌71株、果腐病菌39株。真菌形态鉴定和利用rDNA-ITS和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镰孢菌,分别属于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变红镰孢菌(F.incarn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茄病镰孢菌(F.solani);从花生根腐和茎腐病样品中都可以检出这5种镰孢菌,果腐病样品中未能检出层出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在供试的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9.02%、30.99%和56.41%。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这5种镰孢菌均对花生具有致病性。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的致病镰孢菌组成和优势种群,为病害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根腐病 茎腐病 果腐病 镰孢菌
下载PDF
芽胞杆菌ZKY01防控花生果腐病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欣莹 邢珏珺 +4 位作者 苗爽 秦迪 邓小银 李华勇 喻国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目的】镰刀菌复合感染引起的花生果腐病是广东花生重大土传病害,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花生果腐病筛选出生防菌并对其开展鉴定、生理生化测试和田间防控效果评估,以期为花生果腐病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拮... 【目的】镰刀菌复合感染引起的花生果腐病是广东花生重大土传病害,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花生果腐病筛选出生防菌并对其开展鉴定、生理生化测试和田间防控效果评估,以期为花生果腐病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拮抗法从实验室保存的生防芽胞杆菌中筛选对花生果腐病病原菌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菌株,然后结合16S rDNA、gyrA和gyrB序列扩增结果和系统发育分析开展菌株鉴定,并测定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和Biolog-GN板碳源利用能力,利用MSgg、BGM1、BGDM培养基测定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测定菌株的田间防病效果。【结果】生防菌株ZKY01对花生果腐病病原菌Fusarium sp.G15、F.oxysporum R5和F.solani R4.2具有较好的广谱拮抗活性,平板抑菌率分别为72.23(±3.36)%、54.14(±10.33)%和69.37(±2.1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菌株ZKY01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能在3%~10%NaCl溶液中正常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能利用50种碳源;能在MSgg、BGM1和BGDM液体培养基上形成稳定的薄皮。田间防效测试结果显示,ZKY01可湿性粉剂苗期淋施,对镰刀菌引起的花生果腐病防治效果达到95.14%。【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ZKY01在镰刀菌引起的花生果腐病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菌 生理生化特性 生物被膜 花生 果腐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花生果腐病新病症的发现及发生因素分析
12
作者 何弯弯 胡朋举 +5 位作者 冯丽娜 赵凤颖 邢单润 韩金星 孙伟明 王晓晗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4,55,共8页
一种花生果腐病新症状,俗称花生果斑病或花生麻脸病,在我国冀东鲜食花生产区广泛发生,但其优势病原菌及发病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了冀东唐山市和秦皇岛市花生种植区发病样品,分别分离得到优势病原菌FN5和CLGB7-1,均鉴定为新孢镰刀菌... 一种花生果腐病新症状,俗称花生果斑病或花生麻脸病,在我国冀东鲜食花生产区广泛发生,但其优势病原菌及发病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了冀东唐山市和秦皇岛市花生种植区发病样品,分别分离得到优势病原菌FN5和CLGB7-1,均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理化性质比较发现,发病田土壤和果壳中中微量金属元素总量高于健康区,尤其是Ca;且发病土壤pH值高于健康土壤。本研究明确了冀东地区花生果斑病病原菌为F.neocosmosporiellum,与花生果腐病病原菌一致。花生果斑病是我国首次报道的花生果腐病新症状,该症状的发生与土壤pH值和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新孢镰刀菌 病原菌鉴定 花生果斑病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花生种质资源果腐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何美敬 刘阳杰 +5 位作者 崔顺立 杨鑫雷 穆国俊 Charles Y.Chen 郭巍 刘立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0-789,共10页
花生果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抗果腐病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抗果腐病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 花生果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抗果腐病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抗果腐病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材料间的受害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受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供试花生材料的果腐病抗性分为高抗、抗、中抗、感病和高感病5组,该结果作为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标准,能够明确评价供试花生材料对果腐病的抗性。综合两年抗性表现较一致的96份种质,筛选到高抗材料2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16.67和21.91;抗性材料6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布在26.33~42.41之间;中抗材料3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45.19~60之间;感病材料34份,平均受害指数在60.87~74.39之间;高感材料2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75.27~83.34之间。该结果为评价花生果腐病抗性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花生抗病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和优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质资源 果腐病 鉴定
下载PDF
花生果腐病拮抗菌贝莱斯芽胞杆菌Hsg1949鉴定与防效 被引量:17
14
作者 曹伟平 陆晴 +2 位作者 鹿秀云 臧卫平 宋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2-771,共10页
花生果腐病是由复合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直接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花生果腐病的生防微生物,以花生果腐病主要病原菌镰孢菌为靶标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在花生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镰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 花生果腐病是由复合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直接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花生果腐病的生防微生物,以花生果腐病主要病原菌镰孢菌为靶标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在花生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镰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Hsg1949。经形态学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16S rDNA和gyr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综合分析,鉴定菌株Hsg1949为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Hsg1949对3株镰孢菌分离株具有稳定的的拮抗活性,继代培养40代时,对3株镰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7.0%、69.7%和61.9%,与初始菌株F0代的抑菌活性无显著差异。其无菌上清液活性物质耐高温,耐强酸但不耐强碱,在pH 11的环境下拮抗活性显著降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g1949菌悬液2×10^(8)和5×10^(8) cfu/mL可显著降低花生果腐病发病率,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54%和71.27%,与化学药剂多菌灵防效(75.11%)相当。菌株Hsg1949对花生白绢病菌、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也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镰孢菌 贝莱斯芽胞杆菌 拮抗活性 防效
下载PDF
冀东地区花生果腐病发生动态及致病因子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晓光 范燕 +2 位作者 赵雪飞 陈志 陈胜萍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60,共6页
根据冀东地区花生果腐病发生情况,调查了果腐病发生动态,研究了致病影响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连作、施肥、品种)对果腐病发生的影响,为花生果腐病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其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果腐病在7月5日结荚期... 根据冀东地区花生果腐病发生情况,调查了果腐病发生动态,研究了致病影响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连作、施肥、品种)对果腐病发生的影响,为花生果腐病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其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果腐病在7月5日结荚期始发,到8月5日果腐病危害逐渐加重,到8月20日饱果成熟期以后病情达到最高点。果腐病发病程度受温度、降雨量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随日平均温度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而快速加重;果腐病发病率还随土壤粘质程度,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连作年限的延长和施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冀东地区对果腐病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有唐花9号、冀花18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果腐病 发生动态 致病因子
下载PDF
花生果腐病病原分子诊断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传堂 禹山林 +8 位作者 于洪涛 张树伟 于树涛 王秀贞 唐月异 崔凤高 陈殿绪 张建成 李术臣 《花生学报》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对山东莱西和河北行唐两地的花生果腐病相关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在多数烂果中鉴出了ITS与镰刀菌ITS高度同源的真菌。其他真菌尚有Alternaria、Penicillium。提示镰刀菌可能是导致这两个地区花生烂果的主要病原。
关键词 花生 果腐病 病原 分子诊断
下载PDF
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蔡志英 曾艳华 +6 位作者 熊斌 刘一贤 杨焱 龙继明 殷振华 郭涵 李海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17-1521,共5页
【目的】明确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分类地位,为辣木果荚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辣木种植基地感病、带黑色颗粒物病残体的辣木果荚进行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显微形态特征观察、ITS和... 【目的】明确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分类地位,为辣木果荚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辣木种植基地感病、带黑色颗粒物病残体的辣木果荚进行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显微形态特征观察、ITS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辣木果荚腐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不分隔、透明,孢子顶端呈尖锥形弯曲,基部平截,具油滴,大小为15.7-22.1μm×2.5-4.3μm;厚垣孢子壁厚,呈黑褐色,簇生或成链状。该菌株ITS和β-tubulin基因的序列与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菌株IMI103806的同源性高达99%(ITS登录号:GU227894;TUB2登录号:GU228188)。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与兰生炭疽菌(C.chlorophyti)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结论】兰生炭疽菌(C.chlorophyti)能侵染辣木引起果荚腐病,是为害辣木果荚的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果荚腐烂病 致病菌 鉴定
下载PDF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成玲 张田田 +1 位作者 吴翠霞 路兴涛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1,共5页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果腐病 镰刀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吉林省高纬度地区花生果腐病药剂防治效果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富军 王绍伦 +6 位作者 张丽 李春洁 朱统国 刘海龙 周玉萍 孙晓苹 高华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140-141,共2页
[目的]筛选高纬度地区花生果腐病的防治药剂。[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JYZH-12和JYJH-4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可湿性粉剂SWM-1和固体发酵剂SWM-1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2种药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固体发酵剂的防效最好,对J... [目的]筛选高纬度地区花生果腐病的防治药剂。[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JYZH-12和JYJH-4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可湿性粉剂SWM-1和固体发酵剂SWM-1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2种药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固体发酵剂的防效最好,对JYZHH-12的防效为43.42%,较空白处理增产18.20%,对JYJH-4的防效为85.65%,较空白处理增产11.60%。[结论]为高纬度地区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可湿性粉剂SWM-1 固体发酵剂SWM-1 高纬度地区 防效
下载PDF
几种香辛料提取物对红提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吕明珠 于爽 朱恩俊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335-1343,共9页
目的比较大蒜、八角和肉桂提取物处理对红提葡萄在贮藏过程中的烂果率、呼吸强度、失重率及葡萄糖等主要的风味品质的影响,确定保鲜效果较好的提取物保鲜液。方法用0.1%、0.5%和1.0%3种浓度的大蒜、八角及肉桂保鲜液对红提葡萄进行处理... 目的比较大蒜、八角和肉桂提取物处理对红提葡萄在贮藏过程中的烂果率、呼吸强度、失重率及葡萄糖等主要的风味品质的影响,确定保鲜效果较好的提取物保鲜液。方法用0.1%、0.5%和1.0%3种浓度的大蒜、八角及肉桂保鲜液对红提葡萄进行处理,在温度为2℃、湿度分别为50%、70%和90%环境下贮藏,根据烂果率变化确定适于经提取物保鲜液处理后红提葡萄的贮藏条件及保鲜液浓度。在优化条件下,研究红提葡萄的贮藏品质的变化。结果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处理组发现,经3种不同浓度的大蒜(A-0.1%、A-0.5%、A-1.0%)、八角(H-0.1%、H-0.5%、H-1.0%)和肉桂(N-0.1%、N-0.5%、N-1.0%)提取物保鲜液处理后,90%湿度条件下各组的烂果率较低,而1.0%浓度的3种提取物保鲜液能更好地降低红提葡萄的烂果率。其中,A-1.0%组红提的呼吸强度较低,风味品质含量保持较好。在贮藏63 d时,该组葡萄糖、可滴定酸、失重率和硬度分别为10.17 g/100 g、1.34 g/100 g、0.26%和1009 g,保持在较优水平。结论大蒜提取物保鲜液能有效地延长贮藏时间,对红提葡萄的保鲜效果优于八角和肉桂提取物保鲜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提葡萄 烂果率 呼吸强度 风味品质 贮藏保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