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质量改进对麻醉恢复室全麻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万代红 陈琳 汪晓玲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影响观察。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对低体温发生率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关护理常规流程,全程监督反馈,进行质量改进。结果PACU全麻低体温发生率由49.83%降到了6.67%。结...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影响观察。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对低体温发生率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关护理常规流程,全程监督反馈,进行质量改进。结果PACU全麻低体温发生率由49.83%降到了6.67%。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PACU全麻恢复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达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 低体温 护理
下载PDF
胸腔镜术后患者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围术期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吴裕华 张清华 +2 位作者 刘建东 黄巍 何丽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发生低体温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围术期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与否将其分为...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发生低体温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围术期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与否将其分为正常体温组和低体温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入室体温、准备时间、麻醉方式与时间、术中输液量、原发疾病、术前血糖、白蛋白水平以及手术结束至麻醉复苏室时间,对有统计学差异的上述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82例胸腔镜手术患者中,麻醉复苏室发生低体温86例(低体温组),正常体温96例(正常体温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麻醉方式、麻醉时长、入室体温、准备时间、手术结束至麻醉复苏室时间是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低体温组与正常体温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ASA分级、术中输液量、原发疾病、术前血糖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复合麻醉、麻醉时长≥3 h、准备时间≥1 h、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延长为影响患者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 kg/m^(2)和入室体温≥36.5℃为保护因素。术后低体温组麻醉复苏室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正常体温组(P<0.05),尿量明显少于正常体温组(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低体温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较大、采用复合麻醉、麻醉时长≥3 h、准备时间≥1 h、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延长的高危患者应予以重视,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麻醉复苏室低体温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体温 胸腔镜手术 影响因素 麻醉复苏室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自制硅胶管软垫加压包扎应用于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袁春英 包华芳 费建平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2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自制硅胶管软垫加压包扎应用于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5月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带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管路装置转入麻醉恢复室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加压包扎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 目的:观察自制硅胶管软垫加压包扎应用于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5月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带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管路装置转入麻醉恢复室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加压包扎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传统自制纺纱块压迫止血法,观察组在桡动脉导管拔出时使用自制硅胶管软垫作为内衬,并采用3层“蝶型扣”纱布包扎法,两组患者均加压包扎30 min。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和血肿、术肢肿胀及远端血液循环情况;观察组患者去除包扎后皮肤压痕与穿刺点及桡动脉走向的关系。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均不同程度显现硅胶管压痕;3例穿刺点位于硅胶管压痕中心位置,其余32例穿刺点位于硅胶管压痕的远心端1/3内;23例硅胶管压痕与桡动脉走向吻合、5例平行、7例交叉。观察组在减少皮下出血及皮下血肿、减轻远端肢体肿胀和血液回流障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硅胶管软垫结合3层“蝶型扣”纱布包扎法能够提高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效果,减少对远端肢体血液回流的影响,减少复苏室护士工作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 止血绑带 硅胶管软垫 并发症 麻醉恢复室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先才 孙艺 +2 位作者 蓝涛 蓝婷露 龚丽霞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4期2595-259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病人年龄与术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电子信息系统提取数据,选取2022年6月—2023年3月在医院手术的479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及线性回归模...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病人年龄与术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电子信息系统提取数据,选取2022年6月—2023年3月在医院手术的479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及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全身麻醉病人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年龄对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有独立作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为连续变量时,模型Ⅰ中效应值(β)为0.63,95%CI[0.56,0.70],P<0.001;模型Ⅱ中β为0.44,95%CI[0.35,0.53],P<0.001;模型Ⅲ中β为0.41,95%CI[0.33,0.50],P<0.001;将年龄按65岁分层时,年龄≥65岁组与年龄<65岁组比较,模型Ⅰ中β为17.83,95%CI[15.24,20.41],P<0.001;模型Ⅱ中β为11.35,95%CI[8.58,14.12],P<0.001;模型Ⅲ中β为11.58,95%CI[8.87,14.30],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发现,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存在曲线关系,拐点分析得出拐点数值为65.653,即在约65岁时出现拐点。结论:全身麻醉病人年龄是影响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的独立因素,年龄与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之间呈现曲线关系,拐点在约65岁,年龄≥65岁的病人较年龄<65岁的病人麻醉恢复室住院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苏醒延迟 护理 年龄
下载PDF
穴位按摩预防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程艳 郭建伟 +2 位作者 曹萌 李鑫 赵义康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60-166,共7页
目的探究麻醉恢复室(PACU)内双侧内关穴、中脘穴及足三里穴穴位按摩对降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接受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患者3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 目的探究麻醉恢复室(PACU)内双侧内关穴、中脘穴及足三里穴穴位按摩对降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接受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患者3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8例,对照组常规麻醉诱导及维持术后送至PACU中不接受穴位按摩;观察组给予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按摩,按摩时间为每次每穴按压5 min,每分钟按压15~20次,30 min重复1次,直至患者达到PACU出室标准。记录术前Apfel简化风险评分;记录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及48 h PONV例数及严重程度分级,术后2 h、6 h、12 h、24 h及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口干、躁动、寒战及头晕的发生率。结果术后30 min,两组间PONV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6 h、12 h、24 h及48 h,两组间PONV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PONV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及48疼痛评分(VAS评分)逐渐降低,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时间)=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组间)>0.05),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U中双侧内关穴、中脘穴及足三里穴按摩可降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及48 h PONV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恶心呕吐 麻醉恢复室 穴位按摩 内关穴 中脘穴 足三里穴
下载PDF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
6
作者 郭秋月 赵婧 陈培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8月洛阳市中心医院的麻醉恢复室复苏的30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2年3月至5月纳入的150例患者对照组,2022年6月至8月纳入的150例患者...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8月洛阳市中心医院的麻醉恢复室复苏的30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2年3月至5月纳入的150例患者对照组,2022年6月至8月纳入的1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头和常规交接单进行交接;观察组在常规交接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规范交接。比较两组患者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实施标准化沟通模式交接后,患者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全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床旁交接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进一步规范麻醉恢复室护理床旁的交接,提高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质量,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沟通模式 麻醉恢复室 护理床旁交接 全身麻醉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患者滞留PACU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何斌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5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后患者滞留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行肺部胸腔镜手术的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是否&g...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后患者滞留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行肺部胸腔镜手术的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是否>30min将其分为滞留组和非滞留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滞留PACU的危险因素。结果645例患者中的159例(24.65%)术后在PACU滞留时间>30min。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贫血、手术时间、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间>120min、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体温均是肺部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滞留PACU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后患者滞留PACU与年龄、ASA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间>120min、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体温等因素相关,临床工作中需积极预防与治疗,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麻醉恢复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 被引量:35
8
作者 朱海娟 吕娜 +1 位作者 黄丽华 马秀梅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23期3950-3952,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且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58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另外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接受手术且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 目的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且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58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另外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接受手术且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室和入室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两组平均交接时间、每月差错事件及护理满意评分,以及出室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室时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室时,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分别为(1.8±0.5)分、(1.7±0.6)分、(1.8±0.6)分和(1.7±0.4)分,对照组分别为(1.3±0.2)分、(1.3±0.3)分、(1.3±0.4)分和(1.1±0.4)分,两组比较,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交接时间、差错事件分别为(2.2±0.5)min、(4.5±0.4)次,低于对照组的(4.5±1.3)min、(12.5±3.6)次,而护理满意评分为(92.6±4.9)分,高于对照组的(79.5±4.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率为5.2%(3/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1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PACU麻醉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PACU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护理一体化 麻醉恢复室 护理 满意度
下载PDF
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儒红 陈亚军 +3 位作者 张雪艳 彭炜 易凤琼 闵苏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93,共1页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方法:将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具体化,对病人在恢复前、恢复时、恢复后进行人性化护理。结果:我科实施人性化护理一年来,恢复前缓解了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恢复时使病人平稳而舒适的度...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方法:将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具体化,对病人在恢复前、恢复时、恢复后进行人性化护理。结果:我科实施人性化护理一年来,恢复前缓解了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恢复时使病人平稳而舒适的度过恢复期,恢复后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在麻醉恢复室推行人性化护理,可以减少恢复前病人的焦虑、恐惧,提高病人对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麻醉恢复室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麻醉复苏期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琼 张际 +1 位作者 郑显兰 王寿勇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0期39-42,共4页
目的识别麻醉复苏期患者医疗处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改进复苏流程。方法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工具,对患者麻醉复苏期医疗处置流程进行分析,查找每个医疗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流程不明确、人员职责不清... 目的识别麻醉复苏期患者医疗处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改进复苏流程。方法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工具,对患者麻醉复苏期医疗处置流程进行分析,查找每个医疗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流程不明确、人员职责不清楚及技能培训不到位等关键环节,实施改进措施1年。结果麻醉复苏期患者医疗风险危机值(RPN)由改进前的1 721降至357,不良事件发生率由改进前的2.40%降至0.97%(P<0.01)。结论运用FMEA对麻醉复苏期患者实施医疗风险管理,有助于规范患者麻醉复苏工作流程,保障了患者复苏期全过程的安全,有利于麻醉复苏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患者 麻醉复苏期 风险管理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麻醉恢复室 患者安全
下载PDF
麻醉后监护室病人监测治疗应注意的问题(附2000例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方才 秦凤华 +1 位作者 杨文辉 王文芸 《安徽医学》 200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评价麻醉后监护室 ( post -anesthesiacareunit ,PACU)的重要意义。 方法  2 0 0 0例择期手术病人术后入PACU进行监测治疗 ,其中男性 10 75例 ( 5 3 .75 %)、女性 92 5例 ( 4 6.2 5 %) ,年龄 6个月~ 90岁 ,气管插管静 -吸复合麻... 目的 评价麻醉后监护室 ( post -anesthesiacareunit ,PACU)的重要意义。 方法  2 0 0 0例择期手术病人术后入PACU进行监测治疗 ,其中男性 10 75例 ( 5 3 .75 %)、女性 92 5例 ( 4 6.2 5 %) ,年龄 6个月~ 90岁 ,气管插管静 -吸复合麻醉 13 97例 ( 69.85 %)、全凭静脉麻醉 3 0 8例 ( 15 .4%)、硬膜外麻醉 15 7例 ( 7.85 %)、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浅全麻 116例 ( 5 .8%)和神经阻滞麻醉 2 2例 ( 1.1%)。结果 病人在PACU留观时间 10min~ 3h不等 ,其中 10min~ 1h180 2例 ( 90 .1%)。 1968例 ( 98.4%)病人在PACU达到恢复标准后 ,转至病房 ,3 2例 ( 1.6%)重症病人保留气管导管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继续监测治疗。监护期间常见并发症和意外主要有心律失常、低氧饱和度血症、恶心、呕吐、拔管后呼吸抑制和躁动等。结论 监护设备完善、急救物品齐全、医护人员高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事项 麻醉后监护室 监测治疗 并发症 麻醉后恢复室
下载PDF
基于圆形统计分析的麻醉恢复室护士梭形排班法的创建及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丁红 肖伦华 +1 位作者 姜玉梅 何利君 《护理管理杂志》 2014年第2期151-152,共2页
使用圆形统计分析法,分析3 462例麻醉恢复室患者出入室时间分布特点呈梭形分布,根据此规律,麻醉恢复室护士实施梭形排班法,此方法能均衡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及实际床护比,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梭形排班法 圆形统计分析法 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下载PDF
不同时点变换头高位对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丽丽 徐维昉 +1 位作者 李丽 李新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时点变换头高位对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麻醉恢复室2016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从进入麻醉恢复室到出室均... 目的评价不同时点变换头高位对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麻醉恢复室2016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从进入麻醉恢复室到出室均为有枕平卧位,Ⅱ组进入恢复室连接呼吸机时床头抬高30°,Ⅲ组拔出气管导管后床头抬高30°,Ⅳ组拔出气管导管后观察10 min后床头抬高30°,分别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恶心呕吐、烦躁的发生情况,评估患者的舒适程度及手术部位的疼痛程度。结果 4组患者入PACU时生命体征平稳,4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改变后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烦躁的发生率为23%,观察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4%、7%和15%。Ⅲ组拔出气管导管后床头抬高30°的发生率为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对照组得分为(4.80±0.92),实验组得分分别为(4.00±1.15)分、(4.63±0.66)分、(4.29±0.38)分,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舒适度得分,对照组分数为(76.70±6.18),观察组得分分别是(104.10±11.58)分、(102.70±4.59)分、(103.2±3.88)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3组的舒适度都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入麻醉恢复室的插管全麻患者,拔出气管导管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床头抬高30°的体位是最佳体位,其既减少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又可减轻患者手术部位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 时点 头高位
下载PDF
颅脑手术麻醉后恢复室常见并发症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学斌 王会文 +3 位作者 张雪梅 侯春梅 曾横宇 韩如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89-491,共3页
目的调查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3月~12月进入PACU的颅脑术后患者21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14.0%)、心律失常(13.9%)、疼痛(13.7%)、寒战(10.5%)、恶心呕吐(9.3%)、... 目的调查颅脑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3月~12月进入PACU的颅脑术后患者21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14.0%)、心律失常(13.9%)、疼痛(13.7%)、寒战(10.5%)、恶心呕吐(9.3%)、谵妄躁动(8.6%)。低氧血症(3.4%)、呼吸道梗阻(1.9%)、苏醒延迟(1.5%)、低血压(0.5%)的发生率较低。1例患者发生误吸。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52.2%。在监测体温及肌松残余的患者中,体温异常和肌松残余的发生率分别为7.2%和22.8%。全部病例经PACU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神经外科PACU的常见并发症有其特殊性,需要针对不同的病种、手术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后恢复室 神经外科 并发症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内病人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贾鹏云 陈佳 +3 位作者 张伟业 王利利 郭锦丽 原大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066-3070,共5页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内病人发生术后谵妄(POD)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于病人进入PACU即刻(T1)和病人转出PACU时刻(T2)使用谵妄筛查量表(NU-DESC)进行评估,同时在T1、T2时点记录病人的镇静(RASS)评分,NU-DESC评分≥2分,同时R...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内病人发生术后谵妄(POD)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于病人进入PACU即刻(T1)和病人转出PACU时刻(T2)使用谵妄筛查量表(NU-DESC)进行评估,同时在T1、T2时点记录病人的镇静(RASS)评分,NU-DESC评分≥2分,同时RASS评分在2~2分者判定为排除镇静因素的POD状态,进一步分析PO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5215例病人中,T1时刻POD发生率为0.52%,T2时刻POD发生率为0.04%。ASA分级(2级:OR=6.503;3级及以上:OR=7.754)及PACU停留时长(OR=2.206)是术后PO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PACU内POD发生率较低且多数为迅速可逆,ASA分级及PACU停留时长是PACU内发生POD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谵妄 麻醉恢复室 影响因素 镇静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麻醉恢复室安全交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翠云 沈媛 鲁显福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第19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麻醉恢复室(PACU)安全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6月手术后入PACU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8-11月手术后入PACU的患者为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评估手术后患者在PACU交接过程中潜在失效模式...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麻醉恢复室(PACU)安全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6月手术后入PACU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8-11月手术后入PACU的患者为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评估手术后患者在PACU交接过程中潜在失效模式,识别与分析其高风险因素,制定其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PACU交接潜在失效模式风险危急值;交接缺陷总例数、总缺陷项目数;交接完毕后电话回拨例数;交接用时及医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ACU交接潜在失效模式风险危急值;交接缺陷总例数、总缺陷项目数;交接完毕后电话回拨例数与交接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医护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EA应用于PACU交接可有效降低交接缺陷发生率,减少交接用时,提高交接效率,提升交接质量的同时增加医护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麻醉恢复室 交接 麻醉护理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在PACU低体温改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姜妤 刘燕菊 丁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730-2733,共4页
目的通过PDCA循环管理改善患者出入PACU低体温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我院麻醉科PDCA循环干预前(2019年4-5月),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9年6-7月)和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9年8-9月)入室、出室低体温发生率等数... 目的通过PDCA循环管理改善患者出入PACU低体温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我院麻醉科PDCA循环干预前(2019年4-5月),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9年6-7月)和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9年8-9月)入室、出室低体温发生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价PDCA循环管理效果。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PACU入室低体温、出室低体温分别由干预前12.88%、4.67%下降至2.14%、0.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降低PACU低体温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PACU 麻醉护理 低体温
下载PDF
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志 陶谦 +1 位作者 林筱菊 潘永英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在口腔专科医院颌面外科术后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麻醉恢复室成立前后各10个月收治气管插管麻醉手术患者,比较围术期的各种并发症以及患者回病房后神志清醒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差别。结果:收入麻醉恢复室患者...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在口腔专科医院颌面外科术后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麻醉恢复室成立前后各10个月收治气管插管麻醉手术患者,比较围术期的各种并发症以及患者回病房后神志清醒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差别。结果:收入麻醉恢复室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P<0.05)。拔管时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减少(P<0.01)。回病房后神志清醒病例达100%,回病房后不吸氧SpO2升高(P<0.01)。结论:口腔专科医院成立麻醉恢复室十分重要,应尽早成立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口腔医院 气管插管
下载PDF
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恢复室肌松残余的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智星 郑晖 孙莉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3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内导管后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肌松残余(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ade,RNMB)的发生率,分析可能影响RNMB的因素。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拔除气管内导管转运至PACU...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内导管后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肌松残余(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ade,RNMB)的发生率,分析可能影响RNMB的因素。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拔除气管内导管转运至PACU,由一位独立的麻醉医生使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测量神经肌肉传递速度,以4个成串刺激比值TOFr≥0.9和<0.9作为判定神经肌肉阻滞完全恢复和不完全恢复的标准,将患者分为肌松残余组(Ⅰ组:TOFr<0.9)和非肌松残余组(Ⅱ组:TOFr≥0.9)。记录患者相关信息、手术信息、不良事件和药物处理等,分析可能影响RNMB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261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进入恢复室时RNMB发生率为55.9%。使用不同肌松药的患者间RNMB发生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肌松拮抗剂的应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上呼吸道阻塞、轻度缺氧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头颈外科和胸外科患者术后发生RNMB比率较高,分别为32%和25%。结论本研究发现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在恢复室RNMB发生率为55.9%,应重视PACU患者进行肌松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松残余 麻醉恢复室 麻醉
下载PDF
全麻术后机械通气模式SIMV与PSV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孔令锁 杨玥 +2 位作者 王赏 刘肇芳 陈兰仁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3期167-169,213,共4页
目的:通过对全麻术后呼吸机中间歇同步指令性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的比较,评估两种有创机械通气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ASAⅠ~Ⅱ级全麻患者,在手术结束前20min时停用肌松药,手术结束时不予肌松药拮抗,... 目的:通过对全麻术后呼吸机中间歇同步指令性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的比较,评估两种有创机械通气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ASAⅠ~Ⅱ级全麻患者,在手术结束前20min时停用肌松药,手术结束时不予肌松药拮抗,保留气管导管送麻醉恢复室(PACU),随机将患者分配到SIMV模式治疗组(S组)和PSV模式治疗组(P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于术后辅助通气初始(T0)、5min(T1)、10min(T2)、15min(T3),四个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呼吸机参数、心率和血压一次;分别于手术结束前、拔出气管导管前和离开PACU前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次。结果两组血气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点两组的吸气值峰压(P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PIP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与P组比较,在T1、T2、T3监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的拔管时间较S组明显缩短。结论两种通气模式对在恢复室苏醒期患者的血气和血流动力学均无影响,但PSV机械通气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气道压力,缩短拔管时间明,苏醒过程中更为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术后 麻醉恢复室 间歇同步指令性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