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Model and Restoration of the Mesozoic Proto-basin for the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QI Jiafu LI Yong +2 位作者 XU Zhenping YANG Shujiang SUN T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07-225,共19页
A thrust-fold belt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thrusts and buckling folds developed in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trata within the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In this study,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the Kuqa ... A thrust-fold belt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thrusts and buckling folds developed in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trata within the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In this study,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the Kuqa Depress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esozoic proto-basin is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outcrop geology along the basin margin,seismic,well-log and CEMP data.The model is called‘delaminate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which emphasizes the decoupling between the Cenozoic,Mesozoic,pre-Mesozoic and the basin-basement within the Kuqa Depression,but there is no unified detachment.The model has a shortening amount ranging from 12 km to 16 km and the depth involved in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ranges from 21 km to 28 km.A prototype of the Mesozoic basin reconstructed by interpretation model is a subbasin superposed o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uplift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Tarim Craton and the southern Tianshan orogenic wedge formed in the Hercynian orogeny.Lithospheric thermal and crustal isostatic activity after the Hercynian orogeny maybe the controlling dynamic factors of basin subsidence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early Cenozoic,the difference in rock mechanical properties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craton and orogenic wedge being the major cause of the‘delaminate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during the Himalayan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minate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balanced cross-section Mesozoic proto-basin flexural depression Kuqa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下载PDF
Ordovician Proto-basi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of the Ordovician in Central Hunan, China
2
作者 ZHANG Jibiao NI Jingbo +2 位作者 LIU Yanxue ZHANG Heng BU 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115-2133,共19页
Caledonian orogeny is another important tectonic event in South China Block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With a view to constra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proto-basin in South China,this paper rep... Caledonian orogeny is another important tectonic event in South China Block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With a view to constra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proto-basin in South China,this paper reports the geochemical and zircon U-Pb dating data of the Ordovician strata in central Hunan,South China.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suggest that the lower Ordovician deposited i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with a provenance of quartzose components and showing an affinity with the Yangtze Block.U-Pb age data for 260 detrital zircons from upper Ordovician identify three major age populations as:900-1200 Ma,1400-1800 Ma and 2400-2700 Ma.The detrital zircon age spectrum as well as the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suggest that upper Ordovician deposited in a foreland basin and showing a close affinity with the Cathaysia Block.It is also suggest that the lower Ordovician continuously accepted the mineral from the Yangtze Block,whereas the provenance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sedimentary basin changed from the Yangtze Block to the Cathaysia Block.This change implies a tectonic movement,which cau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to-basin in the Hunan area in SCB from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to foreland basin probably took place during late Ordovician.This fact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Caledonian orogeny in South China Block began no later than 453 Ma,and a new crustal evolution model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 chronology ORDOVICIAN proto-basin Caledonian orogeny South China
下载PDF
小型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特征与油气赋存
3
作者 刘池洋 黄雷 +5 位作者 王建强 赵俊峰 赵红格 张东东 杜楠 秦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53,共27页
沉积盆地分布广、数量多,其中小型盆地数量占比居多。中国小型盆地占全国盆地总数的80%以上,虽然发现工业油气藏的小型盆地占比少于10%,远低于大—较大型盆地(>76%),但是小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丰度(HAPUA)大多较高,“小而富”盆地远... 沉积盆地分布广、数量多,其中小型盆地数量占比居多。中国小型盆地占全国盆地总数的80%以上,虽然发现工业油气藏的小型盆地占比少于10%,远低于大—较大型盆地(>76%),但是小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丰度(HAPUA)大多较高,“小而富”盆地远高于多数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勘探成效较高。通过对中国16个含常规油气小型盆地的综合研究,根据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环境的差异,将其分为残留型和原始型两大类型;进一步将后者细分为走滑、裂陷和热力成因3类。小型残留成因含油气盆地一般经历了主力烃源岩形成的原盆建造、后期改造残留和晚期覆埋生烃的演变时段,3期缺一不可。其中原盆中部分烃源岩得以残留奠定了资源基础,晚期深埋是烃源岩成烃-聚集并成藏的关键环节。原始小型含油气盆地中的走滑、裂陷和热力3种成因类型,均在较活动的动力环境中形成演化,一般具有较快沉降-沉积、较高地温场、活跃的深部背景和晚(后)期改造等特征。这类动力环境使盆地沉积了“小而厚”的地层并形成多种形式的构造圈闭,有利于生物超常勃发繁盛和优质烃源岩形成及生烃转化,有助于油气聚集成藏。盆地油气“小而富”与“小岩体成大矿”,在形成动力环境和成矿理论认识等方面有相通之处。这两大领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可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含油气盆地 成因类型 小型残留盆地 原始小型盆地 地质特征 油气赋存
下载PDF
Destruc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Insights from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proto-basins and magmatism 被引量:13
4
作者 LI HongY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464-478,共15页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proto-basins and magmatism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might provide information of its destruction.Overall,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a heterogeneous process of botto...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proto-basins and magmatism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might provide information of its destruction.Overall,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a heterogeneous process of bottom upward and from margin toward interior,related to multip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raton and its surrounding plates.The interior of craton would be initially destructed during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Plate may have destructe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Collision of the Yangtze Plate wi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significant for the magmatic and tecton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Middle Jurassic.Subductions of the Izanagi and Paleo-Pacific plates lead to the ultimat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proto-basins and related magmatism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echanism of the cratonic destruction may be thermal mechanical-chemica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MESOZOIC superficial geology proto-basi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72
5
作者 靳久强 赵文智 +1 位作者 薛良清 孟庆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2-104,共13页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北地区的侏罗纪盆地经历了两期盆地类型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结束时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类型的转型期,早期为伸展型断陷盆地,晚期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力学性质、几何形态、大地构造位置、基底特征和沉积发育特征,可将早—中侏罗世的盆地划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断陷盆地、山前断陷盆地和剪切拉分盆地4种基本类型。中—晚侏罗世挤压环境下的盆地也可相应地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剪切挤压盆地4种基本类型。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的形成机制可归结为水平与垂向上两种地壳运动的结合。盆地的演化表现出与造山带和构造带有密切的关系。天山造山带内盆地与两侧盆地的发育主要体现了在岩石圈均衡调整作用下垂向上的互动关系,而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侧端盆地的发育则体现了主要由板块构造活动造成的水平运动对盆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原型盆地 断陷盆地 拉分盆地 盆地演化
下载PDF
全球沉积盆地动态分类方法:从原型盆地及其叠加发展过程讨论 被引量:23
6
作者 温志新 童晓光 +2 位作者 张光亚 王兆明 宋成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9-252,共14页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二是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本身具有新的油气地质特征,还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对现今盆地早期原型及其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系统解剖,用动态方法将全球处于一个威尔逊旋回的现今盆地划分为12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类盆地的基本属性及含油气条件,为科学预测各类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威尔逊旋回 主要原型盆地 次要原型盆地 多旋回盆地
下载PDF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与油气特征 被引量:27
7
作者 靳久强 张研 +1 位作者 许大丰 孟庆任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19,共7页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两期断陷盆地的发育。早—中侏罗世研究区处于一种张扭构造环境之中,晚侏罗世盆地发生明显抬升和反转。日垩纪—早第三纪盆地演化为一个完整的裂谷发育过程,下白垩统是裂谷早期断陷作用的产物,而上白垩...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两期断陷盆地的发育。早—中侏罗世研究区处于一种张扭构造环境之中,晚侏罗世盆地发生明显抬升和反转。日垩纪—早第三纪盆地演化为一个完整的裂谷发育过程,下白垩统是裂谷早期断陷作用的产物,而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则代表裂谷后期热沉降(或区域坳陷)沉积。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应属两类不同性质盆地。两期盆地的不同叠置关系控制了本区烃源岩的发育,影响到这一地区坳陷的油气潜力。下白垩统烃原岩为较差—较好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好烃源岩。各凹陷的生烃潜力取决于两期生烃洼陷的规模和叠置关系,天草凹陷继承性发育,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叠置关系较好,是额济纳旗地区最有远景的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侏罗纪 白垩纪 油气特征 盆地演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及其演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3 位作者 马锋 张跃中 李勇 温志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6-368,共13页
柴达木中生界盆地形成时间及其盆地原型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盆地内有无三叠系陆相沉积及其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接触关系和中生界原型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等问题认识不清。区域地质调查在盆地西部月牙山北发现中、上三叠统陆... 柴达木中生界盆地形成时间及其盆地原型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盆地内有无三叠系陆相沉积及其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接触关系和中生界原型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等问题认识不清。区域地质调查在盆地西部月牙山北发现中、上三叠统陆相地层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古流分析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柴达木中生界盆地起始于中三叠世。中生代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东西向展布的活动型山间盆地,盆地经历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三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中—晚三叠世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断陷型盆地和晚侏罗世—白垩纪坳陷型盆地三种原型盆地类型。中—晚三叠世盆地分布比较局限,沉积以氧化环境下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不具生烃能力;早—中侏罗世盆地范围扩大,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主要分布于现今的阿尔金山地区及其山前地带,沉积中心在阿尔金山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成为主要物源区,开始分割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沉积,沉积物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该研究对于准确评价柴达木盆地生烃潜力及合理进行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阿尔金山 中生界 原型盆地 古流向
下载PDF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结构构造差异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43
9
作者 温志新 王兆明 +2 位作者 宋成鹏 贺正军 刘小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1-680,共10页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通过研究地震、地质及相关文献资料,恢复东非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地质时期原型盆地及岩相古地理,开展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差异分析,结合已发现的15个油气藏解剖,建立3种成藏模式,探讨该区有利成藏组合及下一步...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通过研究地震、地质及相关文献资料,恢复东非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地质时期原型盆地及岩相古地理,开展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差异分析,结合已发现的15个油气藏解剖,建立3种成藏模式,探讨该区有利成藏组合及下一步勘探方向。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历经晚石炭世—三叠纪卡鲁(Karoo)期陆内夭折裂谷、侏罗纪陆内—陆间裂谷及白垩纪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3个原型阶段,各个盆地裂谷层系普遍发育,受拗陷期沉积充填厚度大小影响,形成"断陷型"、"断坳型"和"三角洲改造型"3类被动陆缘盆地:"断陷型"拗陷期沉积最大厚度小于3 000 m,形成"单源-构造型"成藏模式,勘探方面以寻找裂谷层系顶部发育的大型构造类圈闭为主;"断坳型"拗陷期沉积最大厚度大于5 000 m,形成"双源-双组合型"成藏模式,勘探方面以上、中斜坡大型滑动—滑塌—碎屑流沉积砂体为目标;"三角洲改造型"拗陷期沉积最大厚度大于6 000 m且发育高建设性三角洲,从岸向海形成独特生长断裂、泥底辟、逆冲推覆、前渊缓坡四大构造带,形成"三源-多组合型"成藏模式,其四大构造带均可形成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原型盆地 岩相古地理 盆地结构构造 成藏模式 深水沉积 油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分布特征及盆山格局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相博 陈启林 +3 位作者 魏伟 左国朝 王琪 孟自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4-30,共7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盆地沉降中心较侏罗纪向北迁移,发育了以坳陷和断陷为主的8个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晚白垩世本区受西南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对接的强烈影响,沉积盆地逐渐消失,此时沉积中心转移到祁连山东部及阿拉善一带,主要发育了2个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为本区烃源岩形成时期,研究该区白垩纪盆山构造发育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对寻找以白垩系为烃源岩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甘青地区 盆地构造 原型盆地 白垩纪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原始厚度恢复及原型盆地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李伟 吴智平 周瑶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7-516,共10页
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 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期盆地原型:早-中三叠世为一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一中侏罗世为弱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为断陷后的坳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地层剥蚀厚度 地层原始厚度 中生代 济阳坳陷 盆地研究 盆地原型 原始厚度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厚度恢复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3 位作者 马锋 张跃中 李勇 温志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4,共10页
勘探实践表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侏罗系油气勘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以古流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表露头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中生界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EW向展布... 勘探实践表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侏罗系油气勘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以古流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表露头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中生界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EW向展布的内陆山间坳陷(古泛茫崖坳陷)。坳陷演化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两个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伸展断陷和挤压坳陷两种原型盆地类型。早、中侏罗世,阿尔金山尚未隆升,为主要沉积区。沉积环境比较动荡,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沉积中心在现今的阿尔金山区,坳陷西北部边界越过阿尔金山区与塔东南地区相通;东北部边界位于阿拉巴斯套山前;南部边界在煤沟—采石岭—黑石山—月牙山一线。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为物源区,开始分割塔东南和柴达木盆地西部沉积。坳陷沉积物以干旱气候下的红色粗碎屑岩建造为主,沉积、沉降中心由阿尔金山区向盆地内部发生迁移,南部边界已迁移至阿拉尔—红柳泉—红沟子—月3井一带。该研究对柴达木盆地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阿尔金山 中生界 原型盆地 古流
下载PDF
叠合盆地概念辨析 被引量:82
13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1 位作者 童晓光 王桂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大陆地处西伯利亚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在地质历史上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与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其主体由包容在几个巨型造山带之间的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及众多的微陆块拼合而成... 中国大陆地处西伯利亚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在地质历史上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与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其主体由包容在几个巨型造山带之间的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及众多的微陆块拼合而成。发育在这些陆块之上及其边缘的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即由同一阶段的原型盆地发生复合、不同阶段的原型盆地相叠加的盆地类型,经历了多个阶段运动体制(包括构造体制与热体制)的变革。新元古代Rodinia古陆解体至三叠纪Pangaea泛大陆形成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Pangaea大陆裂解与聚敛过程构成全球的两个构造巨旋回,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以三叠纪为界的不同叠合盆地类型。在每一巨旋回内部还发育次一级的开 合旋回,多个伸展体制与挤压体制或走滑体制的相互转换期成为盆地的多个关键构造变革时期,从而导致原型盆地多次叠合。多旋回叠合盆地是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特色,具有独特的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 运动体制 关键构造变革时期 原型盆地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晚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与破坏早期构造变形格局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杨明慧 刘池洋 +2 位作者 曾鹏 白桦 周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8,共18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在地壳浅层沉积和构造变形中留有相应的建造和改造形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据钻井、地震剖面和露头资料揭示的地层分布、沉积面貌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综合论述了印支期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盆地原型及与克拉通破坏早...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在地壳浅层沉积和构造变形中留有相应的建造和改造形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据钻井、地震剖面和露头资料揭示的地层分布、沉积面貌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综合论述了印支期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盆地原型及与克拉通破坏早期构造变形之间的响应关系。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残留地层具有分区分布特点:克拉通腹地的鄂尔多斯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较全,向东延展至晋中、豫西一带;克拉通北缘的上三叠统杏石口组(及同期老虎沟组、黑山窑组等)沿辽西—京西—冀北一线零星分布;克拉通南缘上三叠统沿豫南—陕南一线发育在北秦岭一带。南、北两缘晚三叠世地层均已卷入同期和后期构造变形,多被逆冲断层夹持并呈断片状产出。从构造变形角度,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两侧均已发现大规模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大致形成"对冲"格局,与内克拉通先存的东西向构造线一致。同生沉积记录了区域构造变形过程和/或由变形等因素控制的抬升剥蚀信息。在内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稳定,变形轻微,残留地层较全;东部地区抬升强烈,上三叠统大多数缺失;在东、西部之间存在一个沉积—构造的"缓冲"过渡区。从盆地原型恢复角度,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表现为南北两缘陆内前陆盆地镶边的内克拉通盆地格局。华北克拉通腹地的盆地原型是叠覆在早—中三叠世盆地之上的继承性内克拉通盆地。华北克拉通北缘的陆内前陆盆地系统由阴山—燕山楔顶带、张家口—承德前渊带、清水河—山海关前隆带和京西—柳江隆后坳陷带构成;南缘的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为北秦岭楔顶带、平凉—南召前渊带、环县—霍邱前隆带和铜川—济源隆后坳陷带。其中的铜川—济源和京西—柳江两个隆后坳陷带则可归属于华北内克拉通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分布 克拉通破坏 构造格局 不均一性 华北 晚三叠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49
15
作者 李皎 何登发 梅庆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7-445,共19页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础。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相、沉积充填、古地理、古生态、构造变形出发,将盆地充填演化与周缘隆起、海盆演化相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奥陶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隆起性质和原型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及邻区在奥陶纪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相复合的盆地性质,周缘动力学环境经历了拉张→挤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基底沉降以及隆起/隆升两种机制上。盆地周缘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主要为深水盆地相。研究区中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序列由下向上表现为早奥陶世镶边台地→中奥陶世混积陆棚—镶边台地→晚奥陶世缓坡—深水陆棚相沉积。中奥陶世古华南海盆的消亡,华南板块陆内造山,导致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等盆地边缘隆起不断隆升和扩展,海平面持续上升,至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标志着盆地性质的急剧转变,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环境 原型盆地 奥陶纪 演化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全球大型油气田的盆地类型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贾东 武龙 +3 位作者 闫兵 李海滨 李一泉 王毛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84,共15页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世界大型油气田的文献资料及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料,按照国际上关于原型盆地的经典分类方案,将世界上877个大型油气田及其赋存的153个主要含油气盆地进行重新梳理,构建4幅不同盆地分类方案的全球...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世界大型油气田的文献资料及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料,按照国际上关于原型盆地的经典分类方案,将世界上877个大型油气田及其赋存的153个主要含油气盆地进行重新梳理,构建4幅不同盆地分类方案的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和大油气田分布图及其8幅盆地类型与大型油气田对比关系直方图,明确了全球大型油气田主要赋存的盆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而比较分析不同原型盆地分类方案对大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的影响。同时,考虑这些盆地经历复杂构造演化的历史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尝试以盆地构造性质的转换或继承关系为主线,进行叠合盆地分类。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从叠合盆地类型来看,正反转盆地最有利于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发育,继承裂谷盆地和继承前陆盆地居其次,负反转盆地一般不利于形成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含油气盆地 盆地分类 原型盆地 叠合盆地 大油气田分布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 被引量:17
17
作者 索艳慧 李三忠 +9 位作者 许立青 戴黎明 刘鑫 郭玲莉 曹花花 Дмитриенко Людмила Валерьевна Roya Nadiri 王鹏程 周立宏 楼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3-488,共16页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是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凹陷。本文基于大量二维、三维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从凹陷主控断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分布和构造格架等方面,侧重对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和原...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是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凹陷。本文基于大量二维、三维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从凹陷主控断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分布和构造格架等方面,侧重对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和原型盆地类型进行研究。认为:1)大歧口凹陷构造单元有4级,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平面构造格局和北断南超箕状断陷的剖面结构。2)凹陷内断裂有4级,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次和断裂活动具有演化的阶段性和空间的迁移性,典型构造带活动性具有由北往南迁移的特点。3)新生代期间整个大歧口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均在东部海域的歧口主凹内,但整体具有往南迁移的趋势。4)凹陷经历了拓展裂谷、拉分断陷、箕状断陷和碟状坳陷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在整个构造演化时期意义重大,且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故认为大歧口凹陷原型盆地是一种"板内拉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歧口凹陷 构造演化 原型盆地 走滑拉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及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田雷 张虎权 +2 位作者 刘军 张年春 石小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2-1133,共12页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及区域航磁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下文简称塔西南)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进行分析,在新元古代-寒武纪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恢复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原型裂谷盆地演化模式。研究发现,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及区域航磁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下文简称塔西南)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进行分析,在新元古代-寒武纪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恢复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原型裂谷盆地演化模式。研究发现,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塔西南克拉通边缘和内部形成三叉裂谷系并分布在昆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昆仑山前裂谷呈近东西向展布,是三叉裂谷系发展为大洋的裂谷。麦盖提斜坡发育呈北东向展布的罗南和玉北衰退型裂谷,裂谷内部表现为多个地垒、地堑组成的复合堑-垒结构特征。塔西南新元古代-寒武代原型盆地演化可划分出南华纪裂谷、震旦纪初始被动大陆边缘、寒武纪稳定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经历了南华纪末、震旦纪末区域性构造运动,但塔西南地区构造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南华纪裂谷期沉积中心在震旦纪-早寒武世表现出继承性特征。其中昆仑山前南华纪裂谷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演化为克拉通边缘坳陷,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在早寒武世成为台内凹陷,与斜坡东、西段古隆起构成“两隆一凹”的古地理格局。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的后期演化形成了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两套成藏组合,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南华纪—震旦纪 早寒武世 原型盆地 塔西南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崔军平 任战利 +2 位作者 史政 李金翔 王文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8,共9页
东北地区二叠系分布广泛,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半深海相、滨浅海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等。早二叠世—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面积大,沉积中心位于南部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东西向条带区。晚二叠世东北地区为大型... 东北地区二叠系分布广泛,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半深海相、滨浅海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等。早二叠世—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面积大,沉积中心位于南部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东西向条带区。晚二叠世东北地区为大型坳陷型盆地,东北地区各缝合线均已闭合,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出,大部分地区为陆相沉积,局部有残留海相沉积,总体上具有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转变的规律。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对晚古生代沉积起控制作用,在二叠纪整个缝合带由西向东逐渐拼合,直至晚二叠世,两板块拼合完成,闭合时间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二叠纪 沉积特征 原型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奥陶世一间房组沉积时期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高华华 何登发 +3 位作者 童晓光 温志新 王兆明 何金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6-1001,共16页
盆地原型研究有助于恢复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和揭示盆山耦合,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运用盆-山结合的思路,由点→线→面进行分析,重建了塔里木盆地中奥陶世一间房组沉... 盆地原型研究有助于恢复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和揭示盆山耦合,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运用盆-山结合的思路,由点→线→面进行分析,重建了塔里木盆地中奥陶世一间房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研究了原型盆地特征及性质。一间房组沉积时期,巴楚—塔中和塘南台内隆起为暴露剥蚀区;顺南—塘古巴斯—玉东台内洼地区发育低能的泥晶灰岩相;塔北和古城台地区发育大面积的台内颗粒滩相;柯坪台盆区发育深水瘤状灰岩—黑色页岩相;塔东深水盆地区经历了黑色页岩相→陆源碎屑浊积岩相的演变;库鲁克塔格—罗西台地区为继承发育的开阔台地相。该时期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格局具有由早奥陶世东西分异的台盆格局向晚奥陶世南北分异的隆坳格局过渡的特征,表现为塔西台地古地貌的分异和塔东深水盆地沉积性质的反转。该时期塔里木盆地整体具有克拉通内拗陷与边缘拗陷复合的性质,但在塔西克拉通内坳陷的南部叠加了前陆盆地的性质(塘南前隆和顺南—塘古巴斯—玉东后隆坳陷),在其西北部叠加了裂陷盆地的性质(柯坪克拉通边缘裂陷)。该时期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特征是其对周缘大地构造运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沉积环境 一间房组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