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Seism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to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Basins
1
作者 Xiangquan Li,Tao Jiang Facul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Resource Institut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02-202,共1页
The recent advances of 3D seismic technique applied in geological study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were reviewed.Th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sedimentology,structural analysis, fluid-rock interaction and ig... The recent advances of 3D seismic technique applied in geological study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were reviewed.Th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sedimentology,structural analysis, fluid-rock interaction and igneous geology were summarized.Because 3D seismic resolu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y are enhanced surprising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seismic technology BASIN analysis fluid-rock interactions seismic STRATIGRAPHY structural analysis IGNEOUS GEOLOGY
下载PDF
Tunnel seismic tomography method for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被引量:54
2
作者 Zhao Yonggui Jiang Hui Zhao Xiaope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69-74,共6页
Typical existing methods of tunnel geological prediction include negative apparent velocity, horizontal seismic profile, and the 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TSP) method as this technology is under development at home... Typical existing methods of tunnel geological prediction include negative apparent velocity, horizontal seismic profile, and the 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TSP) method as this technology is under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onsidering simpler observational methods and data processing, it is hard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seismic velocity of the wall rock in the front of the tunnel face. Therefore, applying these defective methods may result in inaccurate geological inferences which will not provide sufficient evidence for classifying the wall rock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unnel Seismic Tomography (TST) method using a spatial observation arrangement and migration and travel time inversion image process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nalyzing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wall rock in the front of the tunnel face and realize accurate imaging of the geo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tunnel wall rock. This method is very appropriate for geological prediction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geological prediction TST technology velocity analysis seismic migration travel time inversion and image.
下载PDF
地下管廊抗震研究现状综述
3
作者 梁建文 陈慧芳 +1 位作者 李东桥 巴振宁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22,共14页
针对地下管廊工程建设高速发展、抗震减灾需求愈发凸显的现状,综述地下管廊抗震研究现状.首先,通过国内外以往的震害实例,对地下管廊的震害形式、震害影响因素及震害机理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其次,从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两个方面总结了... 针对地下管廊工程建设高速发展、抗震减灾需求愈发凸显的现状,综述地下管廊抗震研究现状.首先,通过国内外以往的震害实例,对地下管廊的震害形式、震害影响因素及震害机理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其次,从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两个方面总结了地下管廊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现状.再次,总结了地下管廊抗震分析的简化分析方法、动力时程方法、地震易损性评估及减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基于文献综述提出了目前地下管廊抗震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做出展望,以期促进地下管廊抗震研究的发展.研究表明:地下管廊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主要有混凝土剥落、裂缝贯通、接缝错位或张开、管廊受剪断裂等;地震作用下地下管廊穿越非均匀场地时动力响应的放大效应显著,地下管廊穿越软硬交互等非均匀场地时的抗震性能研究值得重视;交叉节点是地下管廊的薄弱环节,交叉管廊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值得关注;预制管廊接头易受到地震破坏,不同类型预制管廊接头的抗震性能研究需深入探索;城市大型地下管廊系统抗震性能受到不同交叉节点和不同管廊之间的交互影响,高效的地下管廊系统建模方法和高效的简化分析方法亟待研究;城市大型地下管廊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地下管廊的减隔震技术值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管廊 震害 拟静力试验 振动台试验 简化分析方法 动力时程方法 地震易损性 减隔震技术
下载PDF
面向建筑韧性目标的减隔震设计研究与实践
4
作者 滕振超 张家浩 +2 位作者 霍静轶 黄漪澜 计静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4,共10页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震韧性目标为导向,提出一种面向两区八类建筑的“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策略,以实现《导则》对Ⅰ、Ⅱ类建筑进行减隔震设计时正常使用要求,提高震后建筑维持和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选取某医技楼和学校作为Ⅰ类和Ⅱ类建筑的典型算例,以震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指标提出预期韧性目标,并对其按照韧性设防策略进行隔震与减震设计。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采用SAUSG-RES提取工程需求参数进行韧性等级评定。结果表明,两区八类建筑采用韧性设防策略后,结构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经过简单修复后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韧性一星等级;在遭受罕遇地震后经过适度修复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高韧性等级。韧性设防策略不仅完善了传统抗震设防的不足,而且衔接《导则》要求与工程设计习惯,为抗震设计课程高阶性改革提供了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设防策略 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 韧性等级评价 弹塑性时程分析
下载PDF
湖北省科技新馆结构设计
5
作者 熊森 李霆 +5 位作者 许敏 刘明 陈元坤 陈焰周 陈晓强 刘柳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8,共8页
湖北省科技新馆为大跨度、大悬挑的复杂高层结构。利用4个电梯井筒布置了由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支撑(钢板墙)组成的4个筒体巨柱,巨柱支撑着由4榀斜拉长悬臂跨层钢桁架组成的巨梁,形成新型大跨巨型钢框架结构体系。4个筒体巨柱内采用BRB... 湖北省科技新馆为大跨度、大悬挑的复杂高层结构。利用4个电梯井筒布置了由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支撑(钢板墙)组成的4个筒体巨柱,巨柱支撑着由4榀斜拉长悬臂跨层钢桁架组成的巨梁,形成新型大跨巨型钢框架结构体系。4个筒体巨柱内采用BRB+摇摆耗能墙的新型联合减震方案以减小地震作用;4榀巨梁内设置斜拉索以减小大悬挑区域的竖向变形;中庭沉浸影院采用新型的“上挂下支”的双曲面网壳结构体系,采用了内衬圆钢管的相贯焊节点保证网壳节点的刚性连接。进行了BRB+摇摆耗能墙大震下的减震分析、桁架与柱连接复杂铸钢节点的有限元分析及节点试验、3层和4层大悬挑角部的舒适度分析及人致振动实测及长悬臂结构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结果表明:湖北省科技新馆结构体系布置合理,各部分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科技新馆 大跨巨型钢框架结构 网壳结构 屈曲约束支撑 摇摆耗能墙 舒适度分析
下载PDF
地震正演技术在高密度地震采集设计中的应用
6
作者 廉西猛 《科技通报》 2024年第12期15-21,共7页
近年来,高密度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高密度地震使用小面元和高炮道密度,提高了复杂地质体的成像精度,但也导致了采集成本的增加。为了实现经济和精度的平衡,必须强化观测系统的设计论证,地震正演技术在观测系统设计中的指导... 近年来,高密度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高密度地震使用小面元和高炮道密度,提高了复杂地质体的成像精度,但也导致了采集成本的增加。为了实现经济和精度的平衡,必须强化观测系统的设计论证,地震正演技术在观测系统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愈加凸显。本文提出了三维正演模拟技术在高密度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流程,结合一些应用实例,探讨了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正演模拟技术需求和应用方法,为面向复杂构造的高密度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的正演模拟论证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正演 高密度地震技术 采集设计 成像 退化分析
下载PDF
基于照明分析和偏移成像实验的主动震源探测系统设计——以朱溪矿区为例
7
作者 李稳 陈颙 +9 位作者 徐善辉 胡久鹏 刘保金 欧阳永棚 何银娟 谭雅丽 花鑫升 秦晶晶 李倩 贾佳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93-107,204,205,共17页
为了探讨利用绿色环保的非炸药主动震源技术勘查我国西部、南部复杂山地深部矿产资源的可行性,并提出可行的探测方案,以景德镇朱溪矿区为例开展了基于照明分析和叠前深度域偏移成像实验的主动源地震探测系统设计研究。在现场踏勘和充分... 为了探讨利用绿色环保的非炸药主动震源技术勘查我国西部、南部复杂山地深部矿产资源的可行性,并提出可行的探测方案,以景德镇朱溪矿区为例开展了基于照明分析和叠前深度域偏移成像实验的主动源地震探测系统设计研究。在现场踏勘和充分收集地质、钻探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矿区42号线钻孔联合剖面和相应的岩石物性测量成果建立了地球物理模型。由于后续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主要利用单分量纵波检波器开展,在地震波的数值模拟方面选用了粘声波方程;工区崎岖地表所带来的不规则自由表面问题则通过Acoustic-Elastic boundary Approach(AEA)方案解决。进行了震源-检波器组双向照明分析,以及高信噪比(20db)和低信噪比(6db)两种情况下的地震波叠前深度域逆时偏移成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布设较为密集的主动震源激发-接收系统,采用环境友好的非炸药主动震源技术可以查明目标区地下主要地层,和断层、逆掩推覆体等主要控矿构造的空间展布。后续实际的地震数据采集工作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取得的朱溪矿区第一手非炸药震源绿色勘查成像剖面证明了本次研究所提出的探测方案是可行的和有效的。通过不断完善技术体系,非炸药主动震源技术有望为我国深部矿产资源勘探、隐伏断裂勘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研究领域提供一种环保、高效的技术手段。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基于照明分析和偏移成像实验的复杂山地主动震源探测系统设计、论证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震源技术 地震探测系统 朱溪矿区 照明分析 偏移成像
下载PDF
布桑加水电站坝址探洞地震波CT应用研究
8
作者 刘晟 王杰 +1 位作者 刘康和 阎建维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满足布桑加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对地质条件的基本要求(即坝基岩体完整均一、强度高、地质构造简单等),需要研究坝址区基础岩体质量状况,并探查岩体内部是否存在地质缺陷,利用坝址区两坝肩已开挖探洞实施洞间岩体地震波CT测试,获得测... 为满足布桑加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对地质条件的基本要求(即坝基岩体完整均一、强度高、地质构造简单等),需要研究坝址区基础岩体质量状况,并探查岩体内部是否存在地质缺陷,利用坝址区两坝肩已开挖探洞实施洞间岩体地震波CT测试,获得测试区域工程岩体的波速分布规律。依据地震波CT成像波速分布变化特点判定坝址工程岩体结构特征、工程岩体质量以及地质构造、软弱岩带等地质缺陷的空间分布等,揭示了坝址区工程岩体的基本地质条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达到了勘察测试的目的,为大坝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基础岩体质量 探洞 地震波CT技术 成果分析
下载PDF
印模法古地貌恢复在岩溶丘滩相有利区评价中的应用: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为例
9
作者 徐敏 巫芙蓉 +6 位作者 彭才 臧殿光 杨晋蓉 罗伟 孙甫 董同武 崔青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90-6198,共9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裂陷槽东侧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成为制约北斜坡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连片地震数据,基于最新探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创新思路,提出用灯... 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裂陷槽东侧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成为制约北斜坡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连片地震数据,基于最新探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创新思路,提出用灯影组沉积后期的岩溶地貌来刻画滩相储层有利区,把上覆地层沧浪铺底作为基准层,采用印模法进行微幅古地貌分析,刻画了灯二岩溶期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精细研究了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地震相分类模式,利用波形分类方法进行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成果揭示灯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规律呈与侵蚀槽展布方向相同的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实际钻井和地质认识一致。相较之常规用的残厚法,该方法更加考虑了沉积特征和地质规律,减少了地震预测的多解性,且可达到半定量预测效果,为古隆起北斜坡单斜构造背景下研究岩溶滩相储层有利区提供了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岩溶丘滩相储层 古地貌恢复术 印模法 地震相分析技术
下载PDF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析
10
作者 张豪杰 牛辰宇 《建筑与装饰》 2024年第22期55-57,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建设水平也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因此具备地震活动频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建设水平也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因此具备地震活动频率高、地震强度大以及分布广泛等特点,是世界上受到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大规模人员伤亡和失踪,因此需要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为减轻地震灾害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探析 房屋建设技术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气藏地震解释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明江 于正军 +1 位作者 张建芝 于海喜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6期13-15,共3页
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各油区都已进入高程度勘探开发阶段。形态清楚、规模较大的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而岩性、地层等复杂隐蔽型油气藏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但这类油藏构造复杂、隐蔽性强,常规解释难以识别。地震解释技术是解决此类问... 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各油区都已进入高程度勘探开发阶段。形态清楚、规模较大的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而岩性、地层等复杂隐蔽型油气藏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但这类油藏构造复杂、隐蔽性强,常规解释难以识别。地震解释技术是解决此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为例,系统地总结了地震正演模拟、相干分析等地震解释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在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气藏 地震解释技术 地震正演 相干分析 东营凹陷
下载PDF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谭开俊 卫平生 +1 位作者 潘建国 张虎权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4期8-13,19,共7页
随着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地震储层学来满足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火山岩地震储层学是地震储层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盆地构造环境及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和... 随着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地震储层学来满足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火山岩地震储层学是地震储层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盆地构造环境及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和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火山岩的储层建模。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是火山岩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岩矿测试分析技术、测井岩性识别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流体预测技术、储层建模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火山岩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六大关键技术。火山岩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由于受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火山岩优质薄储层仅能识别到10m左右,对储层物性、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半定量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利用地震信息评价陆相盆地岩性圈闭的关键点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占龙 张正刚 +3 位作者 陈启林 郭精义 沙雪梅 刘文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4期57-63,共7页
根据陆相盆地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运聚机理多样等圈闭特点和圈闭本身面积相对较小、储集体厚度较薄且成群分布的特点,认为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地震数据体的选择、层位-储层... 根据陆相盆地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运聚机理多样等圈闭特点和圈闭本身面积相对较小、储集体厚度较薄且成群分布的特点,认为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地震数据体的选择、层位-储层的精细标定、目标体顶底约束层位的解释、分析时窗大小的确定是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岩性圈闭的关键点。而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中包含的具体技术如地震相分类、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流体势分析与含油气检测、三维可视化等根据各自应用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相应的关键点。同时考虑岩性油气藏勘探起步较晚,勘探方法和技术仍处于有效的探索阶段,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仍需要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圈闭 陆相盆地 地震信息 技术应用 关键点分析
下载PDF
储层的地震识别模式分析及定量预测技术初探——以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杨子川 李宗杰 窦慧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4期370-377,共8页
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研究,结合储层实际地震反射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距离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总结出了不规则地震反射... 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研究,结合储层实际地震反射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距离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总结出了不规则地震反射结构、串珠状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弱振幅低频地震反射结构三种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并对每种识别模式和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时频分析、反射强度、波形分析技术,依据对缝洞体空间分布研究及实钻的溶洞统计分析结果等资料,以缝洞单元划分结果为约束条件,对三维缝洞储集体的有效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刻画,并求取视体积。初步探索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预测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波形分析技术 反射强度 地震反射结构 缝洞单元 识别模式 定量预测
下载PDF
工程地震勘探综述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鸿儒 郭铁栓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4年第3期80-86,共7页
本文对工程地震勘探作为一门年轻的、独立的学科,其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评述。文中对工程地震勘探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地震勘探的关系,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论述。对应用超声地震模型技术模拟解决工程地震勘探实际问题发表了见解,并... 本文对工程地震勘探作为一门年轻的、独立的学科,其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评述。文中对工程地震勘探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地震勘探的关系,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论述。对应用超声地震模型技术模拟解决工程地震勘探实际问题发表了见解,并对工程地震勘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震勘探 超声地震模型
下载PDF
三维基础隔震(振)技术与装置研究简述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迪 沈朝勇 +2 位作者 熊焱 蒋国平 冼巧玲 《华南地震》 2020年第4期101-109,共9页
三向地震动与环境振动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多方面重视。如何利用三维基础隔震(振)技术解决所面临的工程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基于振动传递率和能力与需求关系,探讨了三维隔震(振)系统对隔震(振)支座的需求特征... 三向地震动与环境振动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多方面重视。如何利用三维基础隔震(振)技术解决所面临的工程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基于振动传递率和能力与需求关系,探讨了三维隔震(振)系统对隔震(振)支座的需求特征。在国内外学者取得理论成果和科研实践基础上,基于隔震(振)支座的构造特点对三维隔震(振)装置进行分类,讨论不同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基本构造、适用性、组成特征、力学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三维隔震(振) 隔震支座 隔震技术 抗震分析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建模进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3-79,共7页
从区域沉积学分析和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地层分层数据库两方面入手,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中沉积微相建模研究的基础。结合建模实践,详细介绍了当前沉积微相建模中广泛使用的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田开发动态数据等信息基于目标和... 从区域沉积学分析和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地层分层数据库两方面入手,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中沉积微相建模研究的基础。结合建模实践,详细介绍了当前沉积微相建模中广泛使用的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田开发动态数据等信息基于目标和基于象元的各种随机建模方法和构型分析法、井间地震等建模新技术,并对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微相研究中应注意的建模方法技术、建模软件的选择、相模型的验证和优选等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精细油藏描述中沉积微相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分析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微相建模 构型分析 井间地震技术 建模方法和技术
下载PDF
考虑结构不确定性的框剪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令心 李孟达 +1 位作者 刘洁平 朱柏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118,共7页
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一个代表性办公楼结构,建立其非线性分析模型;并选择7个参数用以考虑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选择PGA/PGV以考虑地震动参数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参数,采用拉丁... 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一个代表性办公楼结构,建立其非线性分析模型;并选择7个参数用以考虑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选择PGA/PGV以考虑地震动参数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参数,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与正交设计结合的方法,抽样形成地震-结构样本对;利用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增量动力法(IDA)进行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了该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类结构能够很好地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中未考虑结构参数不确定性的不足,可为预测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等重大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和损失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易损性分析 小样本采样技术 参数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三维地震反射法在海底隧道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红林 胡清波 +1 位作者 刘铁 姚成志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3,共6页
研究目的:海底隧道由于上部复杂的海域交通环境、水域条件,且地形、地质条件多变,传统的勘察手段和设备在海底隧道工程的勘察中存在诸多局限性。本文以项目为依托,结合项目地的特点,引入三维地震反射技术对跨海域隧道工程进行勘察,探索... 研究目的:海底隧道由于上部复杂的海域交通环境、水域条件,且地形、地质条件多变,传统的勘察手段和设备在海底隧道工程的勘察中存在诸多局限性。本文以项目为依托,结合项目地的特点,引入三维地震反射技术对跨海域隧道工程进行勘察,探索复杂环境下的海底隧道勘察新思路,旨在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勘察成果。研究结论:(1)通过三维地震反射勘探,结合钻探成果的校正,可以准确模拟各套地层面、构造等的形态、位置和相互接触关系,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及物性参数;(2)根据三维地质建模成果,可分段对隧道洞身段地质情况进行分析,提供了测区内隧道洞身岩土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结合多源数据进行的地质建模,可显著提高地质模型精度,标高统计分析显示平均差值百分比仅为0.907%,地质模型精度高,可靠性好;(4)本研究成果可运用于水域隧道工程的勘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反射法 海底隧道 勘察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20
作者 王永刚 谢东 +1 位作者 乐友喜 刘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32,共3页
以广西百色地区子寅油田为例 ,介绍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在该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包括 :①借助于各种数学分析方法 ,从地震数据中拾取隐藏其中的有关岩性和储层物性的多种属性 ;②采用基于RS(粗集 )理论的地震属... 以广西百色地区子寅油田为例 ,介绍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在该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包括 :①借助于各种数学分析方法 ,从地震数据中拾取隐藏其中的有关岩性和储层物性的多种属性 ;②采用基于RS(粗集 )理论的地震属性优化技术 ;③结合工区内测井资料的解释成果进行储层参数转换 ,并根据各种地震属性及其储层参数预测结果进行储层综合评价。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的一种有效技术 ,其研究成果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分析 储层预测 应用 属性提取 属性优化 储层参数转换 百色盆地 子寅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