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and-fixing and windbreak forests on wind flow:a synthesis of results from field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被引量:5
1
作者 ZHAN Kejie LIU Shizeng +3 位作者 YANG Zihui FANG Etian ZHOU Lanping HUANG N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Sand-fixing and windbreak forests are widely used to protect or/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wind flow characteristics is essential to arranging the pa... Sand-fixing and windbreak forests are widely used to protect or/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wind flow characteristics is essential to arranging the patterns of these protective forests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In this study, the wind velocity over the underlying surface with sand-fixing forests and windbreak forests at the heights of 1–49 m was monitored from two 50-m high observation towers in an oasis of Minqin,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The wind velocities were simulate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over these protective forests between those two towers by a two-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heights of 1–49 m, the wind velocity profiles followed a classical logarithm law at the edge of the oasis and a multilayer structure inside the oasis.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sand-fixing forest and windbreak forest arrays, the wind velocity at the heights of 1–49 m generally decreased along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of the prevailing wind. Specifically, below the height of windbreak forests, the wind velocity decelerates as the airflow approaches to the windbreak forests and then accelerates as the airflow passes over the windbreak forests. In contrast, above the height of windbreak forests, the wind velocity accelerates as the airflow approaches to the windbreak forests and then generally decelerates as the airflow passes over the windbreak forests. Both the array number and array spacing of sand-fixing and windbreak forests could influence the wind velocity. The wind protection effects of sand-fixing fores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ray spacing of windbreak forests and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sand-fixing forests when the array of the forests was adequately spaced. However, if the array spacing of windbreak forests was smaller than seven times of the heights of windbreak forests, the effects were reduced or completely masked by the effects of windbreak forests. The results could offer theoretical guidelines on how to systematically arrange the patterns of sand-fixing and windbreak forests for preventing wind erosion in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the cheapest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velocity sand-fixing forest windbreak forest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Minqin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下载PDF
Allometric models for aboveground biomass of six common subtropical shrubs and small trees 被引量:2
3
作者 Cheng Huang Chun Feng +6 位作者 Yuhua Ma Hua Liu Zhaocheng Wang Shaobo Yang Wenjing Wang Songling Fu Han Y.H.Che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317-1328,共12页
The aboveground biomass(AGB)of shrubs and small trees is the main component for the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torage of understory vegetation in sub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However,few allometric models exist to accu... The aboveground biomass(AGB)of shrubs and small trees is the main component for the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torage of understory vegetation in sub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However,few allometric models exist to accurately evaluate understory biomass.To estimate the AGB of five common shrub(diameter at base<5 cm,<5 m high)and one small tree species(<8 m high,trees’s seedling),206 individuals were harvested and species-specific and multi-species allometric models developed based on four predictors,height(H),stem diameter(D),crown area(Ca),and wood density(ρ).As expected,the six species possessed greater biomass in their stems compared with branches,with the lowest biomass in the leaves.Species-specific allometric models that employed stem diameter and the combined variables of D~2H andρDH as predictors accurately estimated the components and total AGB,with R^(2) values from 0.602 and 0.971.A multi-species shrub allometric model revealed that wood density×diameter×height(ρDH)was the best predictor,with R^(2) values ranging from between 0.81 and 0.89 for the components and total AGB,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eight(H)and diameter(D)were effective predictors for the models to estimate the AGB of the six species,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ood density(ρ)improved their accuracy.The optimal model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biomass of shrubs and small trees in subtropica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Allometric models shrubS Small trees Subtropical forests
下载PDF
Assessing stand structure in successional stages of dark coniferous 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Jiangming Ma Shirong Liu +1 位作者 Zuomin Shi Jingxin W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79-786,共8页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est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econd-growth forests, with different stand su...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est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econd-growth forests, with different stand successional stages, have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loggi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 Forest cover and stand structure changed greatly with concomitant degrad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 To understand how the stand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growth forests change during the stand succession process, we analyzed st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old-growth state index of the bamboo and moss-forest types. We found that stand structure at the young successional stage featured one-third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growth dark coniferous forests,while the structure of the medium-aged stage had reached half the structure of the old-growth state. The two forest types were similar in the rate of development at the young successional stage but differed at the medium-aged stage;the moss-forest type had more advanced development than the bamboo-forest type at the medium-aged successional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 forests bamboo leaved ecosystem logging young Yangtze succession shrub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3种人工灌木林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5
作者 胡尔查 王铮 +3 位作者 李梓豪 宝虎 胡永宁 刘辰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为探究不同人工灌木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羊柴、沙柳和小叶锦鸡儿3种人工灌木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调查,分析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与灌木林林分因子的... 为探究不同人工灌木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羊柴、沙柳和小叶锦鸡儿3种人工灌木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调查,分析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与灌木林林分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3种人工灌木林样地中,共记录草本植物47种,隶属于15科38属,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的植物种类尤为丰富。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种数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羊柴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高于1 a生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林下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人工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叶锦鸡儿灌木林林下的草本层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最高,而沙柳灌木林的物种多样性则相对较低。对毛乌素沙地3种典型人工灌木林林下草本群落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因子对林下草本群落的结构和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沙地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木林 林分因子 林下植被 群落特征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猫儿山三种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邓丽丽 秦惠珍 +2 位作者 史艳财 韦霄 吕仕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94,共10页
为探究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其林下植物适应策略。该文对猫儿山针阔混交林(ZK)、常绿阔叶次生林(CLC)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主要植物叶片与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化学计量... 为探究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其林下植物适应策略。该文对猫儿山针阔混交林(ZK)、常绿阔叶次生林(CLC)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主要植物叶片与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的C、N含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片P、K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木层,N∶P显著低于灌木层;草本层植物更易受N限制,灌木层植物更易受P限制且其N和P利用效率更高;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灌木层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片N含量、C∶N和C∶P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草本层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2)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C、N含量显示,CL>CLC>ZK且彼此之间差异极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P含量最高而C∶P、N∶P最低。(3)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显著影响林下植物部分叶片化学计量,另外2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影响不显著。综上认为,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计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林下不同层次的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以及环境适应策略不同;针阔混交林土壤对林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影响较强,由于有机质分解效率较低导致土壤受N限制,因此应加强针阔混交林的N素管理。该研究结果为森林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 森林类型 土壤 草本层 灌木层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大娄山典型林分灌木地上载量影响因子及预测模型
7
作者 彭徐剑 刘讯 +5 位作者 华国莉 丁波 武燕 张延威 李剑峰 张运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6,125,共10页
【目的】灌木作为森林可燃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载量对森林垂直方向燃烧及极端火发生可能性有重要影响,西南林区作为我国第二大林区,年均火灾次数位于全国前列。调查该区域典型林分灌木载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对于该地区... 【目的】灌木作为森林可燃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载量对森林垂直方向燃烧及极端火发生可能性有重要影响,西南林区作为我国第二大林区,年均火灾次数位于全国前列。调查该区域典型林分灌木载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对于该地区预防森林火灾和林火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大娄山6种典型林分内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布设并调查基本信息,进行野外实验及室内实验,获得灌木地上干、枝、叶及总载量,得到其影响因子并分别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对相同林型不同标准地进行研究,马尾松林灌木枝载量及柏树林灌木叶载量均有显著差异,阔叶混交林灌木枝、叶载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干载量及总载量具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林型之间灌木干、枝、叶及总载量之间无显著差异。2)同一林型内灌木干、枝、叶及总载量与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胸径、林分密度、坡度、海拔等均有相关性(相关性逐渐减弱);不同林型内灌木干、枝、叶及总载量与平均地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高、坡度、平均冠幅等均有相关性(相关性逐渐减弱)。3)建立模型:杉木林灌木干、枝载量模型及灌木林灌木干、枝、总载量模型(R2=0.998)拟合效果最好,马尾松林枝载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差(R^(2)=0.318)。【结论】通过本研究,为大娄山地区典型林分内灌木载量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对于森林火险预报和森林火灾风险普查中可燃物载量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载量 林分特征因子 模型
下载PDF
新疆野果林灌木物种多样性与生态位研究
8
作者 吴明江 邱娟 +5 位作者 郑凤 凌孝波 王新宇 杨洋 杨佳鑫 刘立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94-2109,共16页
灌木是新疆野果林森林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以交吾托海、杏花沟、莫乎尔、大西沟4个野果林居群的灌木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林下、林窗、空地)和样线(样地与样地间、野果林分布的海... 灌木是新疆野果林森林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以交吾托海、杏花沟、莫乎尔、大西沟4个野果林居群的灌木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林下、林窗、空地)和样线(样地与样地间、野果林分布的海拔上下线)调查法,探究灌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结果表明:(1)在野果林共发现18科26属110种灌木,其中蔷薇科、蔷薇属和栒子属是野果林内的优势科属,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以世界广布和温带分布为主;重要值占比较大的是小檗属(黑果小檗)、忍冬属(小叶忍冬、新疆忍冬)和蔷薇属(弯刺蔷薇、疏花蔷薇);各野果林居群内不同生境的灌木多样性系数无显著差异,从大西沟、莫乎尔、交吾托海至杏花沟,各居群的灌木多样性系数逐渐减小;(2)交吾托海与莫乎尔的黑果小檗及杏花沟的小叶忍冬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大西沟的黑果小檗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和金丝桃叶绣线菊的Shannon-Winner生态位宽度最大,这些物种分布最广,资源利用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野果林内生态位重叠指数<0.5种对占总种对的50%以上,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相似性较低,种间竞争较弱;交吾托海、莫乎尔灌木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杏花沟、大西沟灌木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其均处于不稳定的演替前期。新疆野果林的灌木物种组成较为丰富,不同野果林居群的灌木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有显著差异,灌木种群处于不稳定阶段,这与野果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多样性 植物区系 生态位 野果林 新疆
下载PDF
云南松及林下主要灌木叶功能性状对林分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师睿 李玮 +1 位作者 彭长青 冯德枫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5,共11页
研究不同云南松林分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探讨林下灌木对林分退化的适应策略,可以为滇中地区云南松林的林下植被更新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松及3种林下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叶片性状在退化林分与对照林分间的差异,揭示... 研究不同云南松林分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探讨林下灌木对林分退化的适应策略,可以为滇中地区云南松林的林下植被更新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松及3种林下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叶片性状在退化林分与对照林分间的差异,揭示林下植物适应林分生境变化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密度(LD)、叶干重(LW)在不同物种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除LA、LD外,其他性状指标均在不同林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物种类型、退化阶段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云南松林分的叶片功能性状.随着林分退化,云南松针叶具有较小的LT和较大的LD,矮杨梅叶片具有较大的LT、LW、LDMC、LD以及较小的SLA值,油茶叶片具有较大的LT和LW及较小的LA和SLA值,而豆梨则具有较大的LT和LDMC以及较小的LA和LW等功能特征来适应环境.研究阐述了云南松林分退化过程中林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适应策略,能为云南松林生态恢复过程中潜在乡土物种筛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林分退化 林下灌木 叶片功能性状
下载PDF
干扰强度对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智婷 刘松涛 +6 位作者 唐宏亮 赵海超 刘晨 蒋鹏程 姚大军 毕君 张丽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88-93,110,共7页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灌木层优势种由北京丁香演替为土庄绣线菊,草本层优势种由东亚唐松草向龙芽草演替,且优势种优势度降低,物种的均衡性增强。随着油松林群落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上升趋势,重度干扰油松林群落中灌木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和无干扰群落存在显著差异,但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重度干扰与无干扰相似度较低,共同物种较少,轻度干扰使油松林灌木物种数量和科数、草本物种数、属数增加。人类活动是林下植被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陀自然保护区 干扰强度 油松林 灌木层 草本层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粤北不同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罗熠 邓厚银 +5 位作者 胡德活 王润辉 黄荣 晏姝 韦如萍 郑会全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5-51,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以广东省北部地区6种人工杉阔混交林(“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以及杉木纯林为对...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以广东省北部地区6种人工杉阔混交林(“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以及杉木纯林为对象,对其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组成、植物区系成分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共有植物50种,分属33科44属。其中,林下灌木层植物共有25种,分属16科20属;草本层植物共有25种,分属17科24属。区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研究区域林下植物33科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41属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进一步研究还发现,6类杉阔混交林“杉木×香樟”林分的林下植物综合物种多样性指数(SDCI)最高,为0.72“,杉木×枫香”林分(0.67)和“杉木×乐昌含笑”林分(0.67)次之,然后是“杉木×火力楠”林分(0.63)“、杉木×木荷”林分(0.54)和“杉木×红锥”林分(0.48),杉木纯林(0.46)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杉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灌木层 草本层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12
作者 夏子濠 贾勃 +1 位作者 王新杰 刘佳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8,共9页
为探索适宜方法预测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种灌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生物量的非线性独立模型。运用相容性模型解决生物量相容性问题,采用加权回归法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接着建立人工神... 为探索适宜方法预测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种灌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生物量的非线性独立模型。运用相容性模型解决生物量相容性问题,采用加权回归法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接着建立人工神经网络,与相容性模型进行精度对比,比较模型优劣。结果表明,1)4种灌木总量和各分量的生物量独立模型总体上受地径因子影响更大,二元模型在精度上要优于一元模型,决定系数(R^(2))基本提高了0.02以上。2)相容性模型与独立模型在精度上的差别不大,在某些分量模型的精度上甚至有所下降。3)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灌木生物量在精度上相较相容性模型有明显提升,人工神经网络总量和各分量生物量模型较对应相容性模型R^(2)大部分可提高0.03以上,提高值最大可达0.21,且对相容性模型中精度较低的模型也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相容性模型中R^(2)<0.6的分量其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2)可提高0.08以上。总体来看,采用相容性模型可解决生物量不相容的问题;而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精度较传统模型更高,当传统模型表现一般时更值得选择用于生物量预测。运用2种模型进行对比,旨在为准确预估格氏栲天然林灌木生物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非线性 相容性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天然林
下载PDF
高寒乔木与灌木林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13
作者 李旭东 周华坤 +8 位作者 李宏林 史正晨 汤桂迎 吴发亮 姚俊飞 苏洪烨 阿的哈则 韩富忠 宋维秀 《青海科技》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为探讨高寒森林乔木与灌木林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该研究在青海省黄南州麦秀林场选择不同优势种组成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各3处,通过采集林下0~10 cm土壤样品,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土壤真菌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讨高寒森林乔木与灌木林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该研究在青海省黄南州麦秀林场选择不同优势种组成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各3处,通过采集林下0~10 cm土壤样品,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土壤真菌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灌木林下土壤真菌在所有分类级别上均显著高于乔木林下土壤真菌,且二者在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虽然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乔木林下土壤和灌木林下土壤中均为优势菌门,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乔木土壤中更为丰富,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灌木土壤中更占优势。在属水平上,乔木林下土壤中绿伞菌属(Chlorophyllum)和纤维根壳菌属(Fibulorhizoctonia)丰度较高,而在灌木林土壤中槽囊壳菌属(Lophiostoma)、筒壳菌属(Volutella)、黑孢菌属(Herpotrichiellaceae)和新壳菌属(Neonectria)的丰度较高。乔木林和灌木林在林下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高寒地区乔木和灌木林下土壤真菌分布及其对生境的响应提供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森林 乔木与灌木 土壤真菌群落 生态差异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县主要灌木人工林植被层固碳速率研究
14
作者 刘金鹏 高润红 谢金君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3期36-40,共5页
为了探究内蒙古固阳县不同灌木人工林植被层的固碳速率,以固阳县3种常见灌木人工林树种(柠条,沙棘,山杏)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标准木取样,建立各树种生物量模型,结合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3种常见灌木林树种进行碳含量测定,并分... 为了探究内蒙古固阳县不同灌木人工林植被层的固碳速率,以固阳县3种常见灌木人工林树种(柠条,沙棘,山杏)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标准木取样,建立各树种生物量模型,结合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3种常见灌木林树种进行碳含量测定,并分析估算不同灌木树种的碳密度和固碳速率。结果表明:固阳地区3种不同灌木不同林龄人工林植被层固碳速率为0.12~1.0 t hm^(-2)·a^(-1),其中柠条人工林植被层固碳速率为0.12~0.38 t hm^(-2)·a^(-1),沙棘人工林植被层为0.12~1.0 t hm^(-2)·a^(-1),山杏人工林植被层为0.22~0.68 t 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灌木林 碳密度 固碳速率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落叶阔叶林群落内木本植物的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15
作者 高永龙 孙艳丽 +1 位作者 徐铭泽 刘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1,共12页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内23种落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木(12种)、乔木(11种)2种生活型植物8个关键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与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叶片性状的变异来源和基于叶片性状的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结果】(1)乔木、灌木2种生活型植物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组织密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乔木的比叶面积显著低于灌木,其叶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灌木。(2)对于大多数叶性状而言,物种变异是解释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叶厚度与比叶面积变异的主要因素均是物种和生活型,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由物种、个体和生活型三者共同解释。(3)大部分灌木植物位于叶经济谱中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乔木物种位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表明群落内植物在适应环境差异时存在不同的性状权衡策略,比叶面积是划分2种生活型植物生态策略的关键叶性状。【结论】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优化结构性状组合,适应冠层垂直梯度的资源再分配,生境的细微环境差异将会促进群落共存和植物的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功能性状 种间变异 乔木 灌木 落叶阔叶林 物种共存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林窗中灌木对幼苗层光资源分配的影响
16
作者 李羽翎 张广奇 +5 位作者 臧丽鹏 刘庆福 隋明浈 陈丹梅 谢加琪 李雍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8-14,共7页
林窗形成后光照显著增强是造成林窗与林下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但林窗内先建植的灌木层植物对光照具有再分配作用,导致幼苗层的光环境复杂多样。本研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为研究对象,测... 林窗形成后光照显著增强是造成林窗与林下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但林窗内先建植的灌木层植物对光照具有再分配作用,导致幼苗层的光环境复杂多样。本研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为研究对象,测定林窗大小,获取不同林窗内灌木层和幼苗层的光环境参数(开阔度、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建立不同林窗内灌木层光环境与开阔度的关系、幼苗层光环境与灌木层开阔度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林窗内的显著差异性,探究林窗内光资源再分配对幼苗层光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小林窗的开阔度与灌木层光环境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在不同林窗大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林窗内幼苗层的开阔度与幼苗层光环境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林窗大小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林窗内灌木层光环境与幼苗层光环境显著不同,且灌木层光环境各参数的值显著大于幼苗层光环境各参数的值(P<0.05)。幼苗层的开阔度(灌木遮阴)对幼苗层直接辐射的解释率为62.6%,对散射辐射的解释率为91.5%,对总辐射的解释率为83.3%。说明灌木层对林窗内光资源进行的再次分配是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幼苗层光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探究林窗内幼苗更新机制与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的恢复及更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林窗大小 灌木遮阴 幼苗层 光资源分配
下载PDF
喀斯特区典型灌木小枝生物量间异速生长关系
17
作者 赵文君 李娟 +3 位作者 崔迎春 刘娜 周华 吴鹏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
小枝是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探讨其生物量分配策略及植物叶与小枝间的关系对其生态适应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茂兰喀斯特区不同地形圆果化香树、香叶树、多脉青冈和卵果海桐为研究对象,分析小枝的叶重、叶柄、茎重等性状特征、生物量分配... 小枝是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探讨其生物量分配策略及植物叶与小枝间的关系对其生态适应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茂兰喀斯特区不同地形圆果化香树、香叶树、多脉青冈和卵果海桐为研究对象,分析小枝的叶重、叶柄、茎重等性状特征、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各灌木种在槽谷生物量显著高于坡面,小枝重、叶重和茎重三者之间异速生长指数间存在显著差异。给定小枝重,坡地叶重增加速率高于槽谷,槽谷茎重增加高于坡地。多脉青冈和圆果化香树小枝重和茎重呈等速生长关系,其余小枝重、茎重和叶重三者之间呈异速生长关系。各灌木种叶柄重、小枝重和总叶重均呈小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叶单重和出叶强度呈负异速生长关系。反映出喀斯特灌木较强的资源分配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枝生物量 异速生长 灌木 喀斯特森林 茂兰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76
18
作者 常超 谢宗强 +4 位作者 熊高明 赵常明 申国珍 赖江山 徐新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78-5985,共8页
通过三峡库区8个植被类型370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和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规律为阔叶林>竹林>... 通过三峡库区8个植被类型370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和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规律为阔叶林>竹林>针叶林>灌丛>草丛,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平均含量丰富;速效磷平均含量表现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林,草丛与其他植被类型差异显著;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差异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黄棕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高,分别为6.83%、0.44%,紫色土中速效磷含量高,达到54.24mg/kg。(3)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灌丛 草丛 土壤性质 海拔变异
下载PDF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9
19
作者 茹文明 张金屯 +2 位作者 毕润成 张峰 张桂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39-1142,共4页
在野外获得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而丰富度指数则相反。灌木层和... 在野外获得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而丰富度指数则相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主要是由于针阔叶混交林兼有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共同特征,因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即中海拔(1500 m)高度上物种多样性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一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灌木层 草本层 森林群落 霍山
下载PDF
大岗山林区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算与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赵蓓 郭泉水 +2 位作者 牛树奎 孙武 张志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33,共6页
以江西省大岗山年株林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10种分布较广泛的灌木树种的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各物种以植冠面积(A)、植株体积(V)、基径与株高乘积(DH)... 以江西省大岗山年株林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10种分布较广泛的灌木树种的高度、基径、冠幅范围和干湿比,通过回归分析构建各物种以植冠面积(A)、植株体积(V)、基径与株高乘积(DH)、基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H)等为自变量的最优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模型,并用最优模型对不同森林类型下这10种灌木生物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物种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多为二次或者三次方程,叶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V或者A,干、枝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H、D2H或者V,根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2H和V,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2H或者V。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天然毛竹林下这10种灌木的总生物量分别为1 284.38、1 088.08、968.1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岗山林区 灌木 生物量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