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南稻区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筛选
1
作者 谷孟轩 刘祥臣 +6 位作者 张强 余贵龙 赵海英 丰大清 李平 周卫合 石永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50-53,58,共5页
为选定优质水稻品种,推动水稻产业高效发展,通过对豫南稻区当前推广种植的40个籼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稻米米质等指标进行综合测定分析,筛选出适宜该稻区生态气候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结果表明,晶两优1468、黄华占稻米品质达到部标2级... 为选定优质水稻品种,推动水稻产业高效发展,通过对豫南稻区当前推广种植的40个籼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稻米米质等指标进行综合测定分析,筛选出适宜该稻区生态气候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结果表明,晶两优1468、黄华占稻米品质达到部标2级,荃两优鄂丰丝苗、平两优3648、昌两优8号、农晶丝苗、淳丰优6377达部标3级,以上7个品种平均单产均达到7.8 t/hm^(2),能同时实现优质与高产,适宜在豫南稻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稻区 水稻 品种 产量 米质
下载PDF
南方水稻灌区生态化建设技术要点——以广东梅州长潭灌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永奇 蒋然 +2 位作者 张心凤 王超 王晓蕾 《广东水利水电》 2023年第3期93-97,111,共6页
分析了南方水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中存在与生态理念结合不密切、灌溉用水效率低、灌排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广东中型灌区梅州长潭灌区为例,综合考虑灌区生态问题,提出了长潭灌区“以线(渠)串点(塘),生态扩容”总体布局思路,按... 分析了南方水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中存在与生态理念结合不密切、灌溉用水效率低、灌排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广东中型灌区梅州长潭灌区为例,综合考虑灌区生态问题,提出了长潭灌区“以线(渠)串点(塘),生态扩容”总体布局思路,按照节水和生态相结合建设理念,充分将水利措施与生态措施深入整合,突出系统整治,形成了灌区生态化建设的经验。提出南方水稻灌区生态建设的灌区生态健康评价及问题识别、灌排蓄协同控污、节水灌溉减污、智能化监控等建设技术要点,为进一步实施灌区生态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稻灌区 生态建设 节水改造 续建配套
下载PDF
南方稻区主栽香稻品种香味基因Badh2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雪雨 郭敏 +5 位作者 欧旭华 陈莹 周丹华 黄翠红 王慧 杨瑰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2期104-111,共8页
【目的】香味是水稻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稻米蒸煮食味的感官评价。香稻资源的筛选和香味基因的鉴定与利用对香稻遗传育种以及香稻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Badh2是目前已被克隆的控制水稻香味的主效基因,明确该基... 【目的】香味是水稻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稻米蒸煮食味的感官评价。香稻资源的筛选和香味基因的鉴定与利用对香稻遗传育种以及香稻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Badh2是目前已被克隆的控制水稻香味的主效基因,明确该基因不同突变类型在南方地区香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与利用程度,可更好地服务于南方稻区的香稻育种研究。【方法】利用香味基因Badh2的KASP功能性分子标记,对30份南方香稻主栽品种Badh2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并采用咀嚼法、KOH浸泡法、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以上香稻品种进行香味表型鉴定,同时对主栽香稻品种的香源亲本进行溯源分析。【结果】KASP分子标记可准确地对香味基因Badh2进行基因分型,南方稻区种植推广的30份香稻品种Badh2等位变异基因分型结果均为Badh2-E7型突变,并且利用多种香味检测方法鉴定以上香稻均具有香味。对香稻品种的香源亲本溯源分析发现,南方稻区香稻品种香源亲本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包括象牙香占、Basmati 370等,其中以象牙香占为香源亲本占比约30%,以Basmati 370为香源亲本占比约13%。【结论】通过KASP基因分型技术可实现对香稻进行大批量快速鉴定,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南方主栽香稻品种的Badh2等位基因型均为Badh2-E7型,香味基因基因型背景较为单一,可能与香源亲本来源单一有关。未来在南方稻区的香稻育种中,可以适当引入新的香味基因,丰富香味基因的遗传背景,培育更多香味类型的香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Badh2 KASP分子标记 基因分型 香源亲本 南方稻区
下载PDF
促根减氮施肥模式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治锋 肖汉乾 +7 位作者 邓小华 何铭钰 黄杰 夏冰 向铁军 邓小强 李武进 肖艳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7,共6页
为明确南方稻作烟区促根减氮施肥模式的应用效果,以传统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促根减氮施肥模式(减少基肥氮比例、根区施用基肥、增施促根灌蔸肥和水溶性追肥、改变专用基肥和追肥配方及施用量,施肥过程共减氮22.22%)对烤烟外观质量、物... 为明确南方稻作烟区促根减氮施肥模式的应用效果,以传统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促根减氮施肥模式(减少基肥氮比例、根区施用基肥、增施促根灌蔸肥和水溶性追肥、改变专用基肥和追肥配方及施用量,施肥过程共减氮22.22%)对烤烟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评吸质量、经济性状及经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促根减氮施肥模式有利于提高烟叶外观质量,提高上部烟叶单叶质量和叶面积质量,降低烟碱含量,提高上部和中部烟叶的评吸质量,提高烤烟上等烟比例、均价和产值,省工5.81%,节约农资成本3.27%,纯收益提高23.37%,产投比提高6.2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8.11%,氮肥偏生产效益提高33.79%。促根减氮施肥模式在减氮22.2%的情况下,可提高稻茬烤烟种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适宜在南方稻作烟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促根减氮施肥模式 烟叶质量 经济效果 南方稻作烟区
下载PDF
闽南沿海地区大棚“水稻—辣椒”轮作模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恒毅 《辣椒杂志》 2023年第4期20-24,共5页
近年来闽南沿海地区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显著,但也带来了连作障碍和蔬菜与粮争地等问题。本研究在福建惠安连续3年开展设施辣椒-水稻种植模式,该模式与单作辣椒模式相比,设施辣椒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施用量均降低50%,改善... 近年来闽南沿海地区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显著,但也带来了连作障碍和蔬菜与粮争地等问题。本研究在福建惠安连续3年开展设施辣椒-水稻种植模式,该模式与单作辣椒模式相比,设施辣椒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施用量均降低50%,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辣椒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特别重要的是,增加了一季水稻的收获,每667 m^(2)水稻产量达300 kg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辣椒轮作 效益 闽南沿海
下载PDF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洪程 许轲 +13 位作者 张军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方明珍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300,共18页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籽粒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双季稻区 生产力 生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1
7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13 位作者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30-2141,共12页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晚粳稻 栽培方式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江淮南部稻区稻飞虱发生规律、影响因素与药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孙俊铭 李千和 +1 位作者 陈军 花日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329-331,335,共4页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 ,总结了江淮南部稻区 (庐江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生新特点 :白背飞虱初见期提早 ,主害代次增加 ,为害时期拉长 ;褐飞虱主害代前移 ,主害代次增加。分析了稻飞虱的主要影响因...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 ,总结了江淮南部稻区 (庐江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生新特点 :白背飞虱初见期提早 ,主害代次增加 ,为害时期拉长 ;褐飞虱主害代前移 ,主害代次增加。分析了稻飞虱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发生特点及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南部稻区 稻飞虱 发生规律 成因分析 药控技术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我国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宋艳玲 刘波 钟海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4期259-264,共6页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区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 d...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区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 d。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三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略有北移,20世纪60—80年代,双季稻可种植区仅限于长江以南地区,但21世纪初以来的10年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移到长江以北,即向北推移近300 km,从而使新增双季稻可种植区扩展到四川东北部、贵州东部、重庆、湖北大部、安徽中部以及江苏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水稻 可种植区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南方稻农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364户稻农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21
10
作者 吴婷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88-1596,共9页
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威胁粮食安全,而且导致农户收入风险增加。因此,探讨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的影响,了解农户适应行为的决策机制,对政府科学制定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具... 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威胁粮食安全,而且导致农户收入风险增加。因此,探讨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的影响,了解农户适应行为的决策机制,对政府科学制定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江苏和安徽两省水稻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当面访谈方式,获取364个农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泊松回归方法,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农户种植行为的适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最可能采用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是采用优良品种,其次是转向非农就业、修缮灌溉沟渠、改变灌溉频率、调整插播时间、购买农业保险、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多样化种植、调整施肥施药行为和改种其他作物。农户采用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的项数介于0-8之间,平均为4.49项。没有采用任何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首要原因是适应成本较高,其次是不知道如何适应,最后是劳动力数量有限。模型结果显示,户主性别、受教育年限、家庭规模、收入结构、种植规模、社会资本、气象信息和农技服务等因素对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为提高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宜从政府政策和农户自身两方面着手。前者需要政府从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耕地流转、粮食收购价格、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后者需要农户自身加强包括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方面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户 适应措施 泊松回归 南方稻区
下载PDF
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效益及种养技术初探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卫建 郑建初 +5 位作者 江海东 冯金侠 吴魁 何龙兴 李小妹 秦君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7-21,共5页
1997~ 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 /牧草 -鹅复合系统 ,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 /草 -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 /麦生产模式相比 ,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 ,进而大... 1997~ 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 /牧草 -鹅复合系统 ,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 /草 -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 /麦生产模式相比 ,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 ,进而大幅度降低田间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总结了该模式的种养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鹅 农牧结合模式 南方稻区 综合效益 栽培技术 养殖技术
下载PDF
中国南方稻区玉米-稻种植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强基 郑建初 +3 位作者 袁从袆 卞新民 李萍萍 章熙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5-219,共5页
选择亚热带北缘(32°N)的江苏沿江苏南地区作为建模研究区。1979年以来,研究了玉米-稻种植模式的温度和土壤适应性、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换效率、农牧结合效率和轮作效应等生态特性;形成玉米-稻种植模式的省工高... 选择亚热带北缘(32°N)的江苏沿江苏南地区作为建模研究区。1979年以来,研究了玉米-稻种植模式的温度和土壤适应性、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换效率、农牧结合效率和轮作效应等生态特性;形成玉米-稻种植模式的省工高产配套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显示,该种植模式在南方稻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稻 种植模式 中国南方稻区 轮作
下载PDF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 被引量:49
13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2,共6页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水体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减少,形成了鱼类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在稻谷产量不变甚至增产以及增加鱼类产出的情况下,农户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稻田种养结合模式 南方稻区 稻-鱼模式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区茶稻间作复合系统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可金 黄义德 武立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2-385,共4页
对皖南丘陵山区茶稻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稻间作复合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等资源。盛夏季节水稻拔节后高度高于茶树,其遮荫作用使间作茶园茶蓬面温度比单作茶园降低2.1~2.3℃(... 对皖南丘陵山区茶稻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稻间作复合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等资源。盛夏季节水稻拔节后高度高于茶树,其遮荫作用使间作茶园茶蓬面温度比单作茶园降低2.1~2.3℃(晴天)和0.3~0.4℃(多云),光照强度降低40%以上,相对湿度增加6%~11%(晴天)和3%(多云),间作茶园每公顷土壤流失量较单作茶园减少159.5%,害虫天敌的数量增加,主要害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到防治标准以下,不需要施用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稻间作 复合系统 生态效应 南方丘陵山区
下载PDF
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祥明 王文军 +1 位作者 洪国胜 凌国宏 《农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 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冷浸田 水稻 施肥调查 养分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双季稻区不同晚稻品种氮肥利用率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红霞 周晓丰 +1 位作者 夏桂龙 杨延安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29-31,共3页
长期以来由于氮肥使用不合理以及土壤特有的理化性质,南方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常处于中低产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南方主推的8个晚稻品种为试材,通过设置不施氮和正常施氮2个处理,考察各品种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 长期以来由于氮肥使用不合理以及土壤特有的理化性质,南方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常处于中低产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南方主推的8个晚稻品种为试材,通过设置不施氮和正常施氮2个处理,考察各品种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以期筛选适宜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均可以显著增加各水稻品种齐穗期剑叶的SPAD值和产量,但各品种的表现不一;在正常施氮条件下,万象优华占和野香优2号的剑叶SPAD值最高,天优华占和万象优华占的产量最高,天优华占和万象优华占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也表现出较高的趋势。因此,综合来看天优华占和万象优华占这2个品种适宜在南方丘陵区作晚稻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氮肥 品种筛选 南方丘陵区
下载PDF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幸福 孙柳青 +1 位作者 支文杰 吴建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7期42-43,共2页
本文选取适合苏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食味稻米新品种(系),开展了3年品种(系)小区、展示和示范比较试验,并对其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稻米外观品质和米饭食味品鉴等性状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南粳46产量较高、生育期略偏晚、抗逆性较好且... 本文选取适合苏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食味稻米新品种(系),开展了3年品种(系)小区、展示和示范比较试验,并对其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稻米外观品质和米饭食味品鉴等性状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南粳46产量较高、生育期略偏晚、抗逆性较好且米饭食味品质最优,可作为轮作休耕前提下优质食味品种主推品种推广种植;南粳3908熟相好、产量较高、生育期较早、抗逆性好、米粒大且米饭食味品质较好,可作为优质食味品种辅助品种推广种植;早香粳1号成熟期最早且品质较优,可作为"国庆稻"主打品种搭配种植,提高种粮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优质食味 品种 性状 产量 苏南地区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种类和用量对南方粳稻产量和收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鸿燕 陈燕 +1 位作者 刘宇新 周利军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37,共3页
为探明南方丘陵区粳稻种植中适宜的缓控释氮肥种类和合理的用量,本研究以普通尿素为对照,分析比较了2种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水溶性聚合物包膜尿素)不同用量下粳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变化,并结合成本投入评估了不同处理的收益。结果... 为探明南方丘陵区粳稻种植中适宜的缓控释氮肥种类和合理的用量,本研究以普通尿素为对照,分析比较了2种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水溶性聚合物包膜尿素)不同用量下粳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变化,并结合成本投入评估了不同处理的收益。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缓控释肥显著提高了南方丘陵区粳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收益,其中水溶性聚合物包膜尿素是较好的缓控释肥种类,适宜用量为195 kg/hm2(纯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粳稻 南方丘陵区 产量
下载PDF
湘南丘岗地区不同施肥结构对水稻养分吸收总量及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高菊生 黄晶 +1 位作者 刘淑军 张杨珠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期50-53,共4页
2:009年在湖南省祁阳县板页岩发育的高岸田和低垄田开展了湘南丘岗区水稻抗逆稳产轻简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1)湘南板页岩丘岗区的排田和垄(冲)田,在施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早晚稻稻谷、稻草的产量均以水稻专用肥为最高... 2:009年在湖南省祁阳县板页岩发育的高岸田和低垄田开展了湘南丘岗区水稻抗逆稳产轻简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1)湘南板页岩丘岗区的排田和垄(冲)田,在施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早晚稻稻谷、稻草的产量均以水稻专用肥为最高;(2)无论是排田还是垄田,施用水稻专用肥,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水稻有效穗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增加;(3)湘南板页岩丘岗区的排田和垄(冲)田,一次性施用水稻专用肥("湘珠牌"水稻专用肥),能够增加排田、垄田早稻稻谷和垄田晚稻稻谷、稻草的吸氮、吸磷、吸钾总量,对晚稻而言,垄田一次性施用水稻专用肥后,其稻谷、稻草吸收养分总量的优势比排田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南丘岗地区 水稻 抗逆稳产轻简技术 集成研究与示范
下载PDF
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不同种植模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浩 伍龙梅 +5 位作者 黄庆 邹积祥 何瑞毓 黄海鹏 王天平 林鸿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8-17,共10页
【目的】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模式碳足迹研究基础上,结合经济效益对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方法】利用水稻、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的... 【目的】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模式碳足迹研究基础上,结合经济效益对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方法】利用水稻、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的产值、生产成本投入等统计数据,对间接碳排放(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部分计算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分析各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一熟模式中中稻碳足迹最高[947.8 kg/hm^(2)(CO_(2)-eq)]、早稻最低[927.4 kg/hm^(2)(CO_(2)-eq)],各地区中稻碳足迹以浙江最高[1057.3kg/hm^(2)(CO_(2)-eq)]、海南最低[747.8 kg/hm^(2)(CO_(2)-eq)];一熟、二熟、三熟种植模式平均碳足迹分别为939.0、2910.1和3961.8 kg/hm^(2)(CO_(2)-eq),农资投入中以肥料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平均为60.2%;不同种植模式中,三熟模式产值最高、为13.0万元/hm^(2),早稻的成本利润率最低、为-11.2%;各模式碳足迹和生产成本构成相似,但是各因子占比差异较大,差异最大的是肥料和劳动力。【结论】三熟模式产值最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有较好作用,但其碳足迹也比一熟、二熟模式高。碳足迹和产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三熟模式平均单位净利润碳足迹最低。减少化肥使用量是降低南方双季稻区碳足迹的关键途径,而降低人工成本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气候变化 生命周期法 种植模式 南方双季稻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