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dynamics of three forest type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of spruce – fir mixed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GUO Wei-wei WANG Xin-jie +4 位作者 KANG Xin-gang ZHANG Qing MENG Jing-hui ZHANG Meng-tao JI L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814-1826,共13页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dynamics of forests at different stages is helpful to promote forest succession,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Three spots representing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of spr...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dynamics of forests at different stages is helpful to promote forest succession,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Three spots representing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of spruce-fir mixed forest(SF: polar-birch secondary forest, MF: spruce-fir mixed forest and PF: spruce-fir near primary forest) were established. Structure, growth dynamics during two growth seasons for dominant tree species, regeneration were examined, and a univariate O-ring function statistic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main regeneration tree species. Results showed that,(1) composition of tree species, periodic annual increment(PAI) of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 basal area for overstory trees and of ground diameter(DGH) for sap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 succession;(2) the curre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regeneration dynamics of SF suggested a development towards spruce-fir mixed forests. Pioneer species like Betula platyphyllaa will gradually disappear while climax species, such as Abies nephrolepis, Pinus koraiensis, Picea koraiensis and Tilia amurensis will dominate forest stands;(3) Despite the highest volume occurring in PF, and saplings in it grew better than in the others, this forest type is unstable because of its unsustainable structure of DBH class and insufficient regeneration; and(4) MF had the most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DBH class for adult trees(DBH > 5.0 cm) and DGH class for saplings(H ≥30 cm and DBH ≤5 cm), as well as an optimal volume increment. Limiting canopy opening size can lessen the physiological stress and promote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ve status of regeneratio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increasing the gaps and thus creating better growth conditions for understory saplings and facilitating forest succession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succession Saplings Structure and growth spatial pattern Changbai Mountain
下载PDF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幼苗空间分布与年际动态 被引量:12
2
作者 闫琰 姚杰 +2 位作者 张新娜 张春雨 赵秀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644-7654,共11页
幼苗的空间分布对群落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于2011年夏季在蛟河地区3个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内共设置了451个种子雨-幼苗观测样站,并于2012—2014年对幼苗样方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幼苗进行了连续3a的调查。对木本植物幼苗的数... 幼苗的空间分布对群落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于2011年夏季在蛟河地区3个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内共设置了451个种子雨-幼苗观测样站,并于2012—2014年对幼苗样方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幼苗进行了连续3a的调查。对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分布以及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五角枫(Acer mono)、杉松(Abies holophylla)和东北枫(Acer mandshuricum)4个主要树种幼苗与大树的空间关系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用Syrjala检验分析了样站尺度上幼苗密度、丰富度空间分布在年际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分布在不同群落和年际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样站尺度上3个样地内的幼苗密度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变异性,而幼苗丰富度的空间异质性较低。表明幼苗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对幼苗密度有着重要影响。(2)样站尺度上幼苗数量和物种数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年份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种子产量、扩散方式和群落组成对幼苗空间分布的影响。(3))从死亡幼苗与大树空间关系来看,4个主要树种的死亡幼苗与成树表现出相似的分布格局,这既表明成体植株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够影响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也从侧面说明了负密度制约效应对幼苗空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 空间分布 年际动态 演替阶段 蛟河
下载PDF
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初平 张骏 +3 位作者 沈爱华 朱锦茹 袁位高 江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进一步揭示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空间结构规律,根据马尾松不同密度设置了3个40 m×40 m的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对3个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 为进一步揭示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空间结构规律,根据马尾松不同密度设置了3个40 m×40 m的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对3个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样地1中马尾松优势明显呈聚集分布,其它树种多为散生且生长被严重压制。样地2中的马尾松和青冈的优势较为明显,均呈聚集分布,而其它树种多为散生且生长被压制。样地3中苦槠优势明显呈聚集分布,林分整体混交程度较高,但苦槠的林木大小差异较小,林木生长大多处于中庸状态,缺少具有绝对优势的高大乔木。3个样地的林分整体均为聚集分布。以上结果说明,样地1和样地2均处于演替的初期,需要通过实施择伐经营,加速林分的演替。样地3已演替为以苦槠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但发展为成熟的顶级群落尚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次生林 演替阶段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呼伦湖退水湖岸植被的分类排序与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马帅 冯金朝 +3 位作者 乌力吉 李昱娴 冯亚磊 赵慧卿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59-2164,共6页
1998—2012年,呼伦湖经历了连续15年的退水,在南岸形成了一个5 km×3 km的矩形退水湖岸。于2012年8月中旬对退水湖岸的植被进行调查,并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15年来样地植被演替的序列。通过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在5级分类... 1998—2012年,呼伦湖经历了连续15年的退水,在南岸形成了一个5 km×3 km的矩形退水湖岸。于2012年8月中旬对退水湖岸的植被进行调查,并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15年来样地植被演替的序列。通过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在5级分类水平上将所调查的70个样方分为6组,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样方排序,得到植被的演替序列为:藜科先锋群落(演替前期)→芦苇群落(演替中期)→羊草群落(演替后期)。比较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及组成发现:演替后期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演替前期和中期;物种均匀性则表现为演替中期明显低于演替前期及后期;随演替进展,多年生植物在群落中比例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代替时间 TWINSPAN DCA 植被演替 呼伦湖
下载PDF
小浪底库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机械组成及碳库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东 高喜荣 《河南林业科技》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机械组成及碳库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风化度上层高于下层;从裸地到乔木阶段,土壤风化度逐渐增大,土壤的发育逐渐成熟,从草本到乔木阶段,随着进展...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机械组成及碳库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风化度上层高于下层;从裸地到乔木阶段,土壤风化度逐渐增大,土壤的发育逐渐成熟,从草本到乔木阶段,随着进展演替,对土壤的形成及发育作用依次升高;(2)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着进展演替,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逐渐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粘粒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库区 演替 机械组成 土壤有机碳库 空间代替时间
下载PDF
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晨 高喜荣 赵东 《河南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12-14,共3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浅要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吸水率为刺槐>侧柏>20多年生栓皮栎>40多年生栓皮栎,凋落物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均为20多年生栓皮栎>40多年生栓皮栎>侧柏>刺...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浅要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吸水率为刺槐>侧柏>20多年生栓皮栎>40多年生栓皮栎,凋落物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均为20多年生栓皮栎>40多年生栓皮栎>侧柏>刺槐;土壤渗透性能和贮水性能变化较为复杂,侧柏林地的渗透性和贮水性能较其它林地好些,刺槐林地上下层之间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库区 水土保持效益 空间代替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