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Y ON THE FLOW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WITH SURFACE SUCTION OR BLOWING USING VORTICITY-VELOCITY METHOD 被引量:2
1
作者 LING Guo-ping(凌国平) +1 位作者 FANG Jian-wen(方健雯)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2年第9期1089-1096,共8页
A vorticity-velocity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flow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with surface suction or blowing. The resulted high order implicit difference equations were effeciently so... A vorticity-velocity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flow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with surface suction or blowing. The resulted high order implicit difference equations were effeciently solved by the modified incomplete LU decomposition conjugate gradient scheme ( MILU-CG). The effects of surface suction or blowing' s position and strength on the vortex structures in the cylinder wake, as well as on the drag and lift forces at Reynoldes number Re = 100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ction on the shoulder of the cylinder or the blowing on the rear of the cylinder can effeciently suppress the asymmetry of the vortex wake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nd greatly reduce the lift force; the suction on the shoulder of the cylinder, when its strength is properly chosen, can reduce the drag force significantly, t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r cylinder with surface suction or blowing separated vortex flow around bluff body and its control vorticity-velocity method preconditioned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Quasi-Static Flotation Transport of a Glass Substrate Using Vortex Bearing Elements
2
作者 Xin Li Yoshihiro Nakamura +1 位作者 Mikio Horie Toshiharu Kagawa 《Journal of Flow Control, Measurement & Visualization》 2013年第1期6-12,共7页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n air conveyor with newly developed vortex bearing elements, and study the flotation precision of the front-end of the substrate in quasi-static flotation transport. We experimentally discuss ...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n air conveyor with newly developed vortex bearing elements, and study the flotation precision of the front-end of the substrate in quasi-static flotation transport. We experimentally discuss the three influential factors: air supply pressure, thickness of the substrates and installing direction of the vortex bearing element. We find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 the movement of the substrate leads to the variation of flotation height. The amplitude of variation (e.g. flotation precision) is dependent upon the bearing stiffness and the suction force of the vortex bearing elements. Increasing air supply pressure properly can improve the flotation precision, but an excess pressure can cause over-suction due to high negative pressure and result in a poor flotation precision. We also know that the flotation precision of thin and light substrates are easily affected by the suction force of vortex flow because they float with a high flotation height and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deformation. Finally, we investigate four installing directions of the vortex bearing element. Different installing direction can lead to different variation of flotation he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TATION TRANSPORT Air CONVEYOR vortex BEARING Element vortex Flow suction Force
下载PDF
抽吸孔排列对喷气涡流纺喷嘴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裴泽光 朱江阳 +1 位作者 奚传智 王泳智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探究抽吸孔排列参数对负压抽吸式喷气涡流纺包芯纱成纱过程与质量的影响规律,建立喷嘴气流场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对抽吸孔周向列数与抽吸孔轴向间距对气流流动特性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纺纱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抽吸孔排列参数对负压抽吸式喷气涡流纺包芯纱成纱过程与质量的影响规律,建立喷嘴气流场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对抽吸孔周向列数与抽吸孔轴向间距对气流流动特性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纺纱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纱过程中落纤量的大小受锭子中引纱通道入口端面处气流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影响显著,落纤量随该处气流轴向和径向速度值的增大而降低;成纱断裂强度受锭子入口附近抽吸孔中气流径向速度大小的影响较大,成纱断裂强度随径向速度的增大而提高。抽吸孔周向列数为3列和4列时落纤量均低于2列时,但抽吸孔周向列数为2列时成纱断裂强度最高;当抽吸孔轴向间距从1 mm增加至2 mm时,落纤量与成纱断裂强度均明显增加。抽吸孔排列参数对包芯纱成纱过程落纤量与成纱断裂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前期纺纱试验结果较为一致,为揭示参数对喷气涡流纺成纱过程与质量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孔 喷气涡流纺 负压 落纤 断裂强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吸入涡形成机理及其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高菉浛 冯建军 +3 位作者 樊丞 朱国俊 王李科 李晨昊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847,共10页
泵站运行在淹没深度较小工况下进水池内容易产生吸入涡,影响泵站安全稳定运行。为研究离心泵吸入管进口前吸入涡形成机理及其对过流部件的影响,本文采用可视化试验捕捉吸入涡动态发展过程,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吸入涡的诱因以及对叶轮... 泵站运行在淹没深度较小工况下进水池内容易产生吸入涡,影响泵站安全稳定运行。为研究离心泵吸入管进口前吸入涡形成机理及其对过流部件的影响,本文采用可视化试验捕捉吸入涡动态发展过程,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吸入涡的诱因以及对叶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视化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吸入涡从初生、发展、强化到保持阶段的准确性。在计算工况下,进水池内会产生贯通吸入涡,空气沿“漏斗形”气柱进入吸入管,并以不断脱落的破碎气囊形式持续进入过流部件;吸入涡形成过程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能量聚集-维持-耗散过程,主要受大速度梯度影响;吸入涡携气进入吸入管,造成吸入管内部流动紊乱,流速分布均匀度及速度加权平均角均明显降低,导致叶轮轴向均匀入流假设失效,进而影响叶轮内部流动;吸入涡的发展与叶轮功率、效率有明显相关性,在其携气过程中,气相聚集导致叶轮流道内靠近叶片吸力面侧产生低速区,叶片正背面压差明显降低,叶片载荷分布不均,叶轮做功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涡 离心泵 气液两相流动 能量特性 流动特性
下载PDF
基于马蹄涡前缘吸气控制的压气机叶栅流动机理
5
作者 唐耀璇 刘艳明 +1 位作者 安宇飞 孙运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2-1291,共10页
为探究从源头抑制角区分离的流动控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NACA65叶栅为研究对象,利用叶栅前缘端壁吸气技术控制马蹄涡,结合拓扑分析对叶栅通道内的三维流动结构进行精确重构,以研究前缘端壁吸气控制马蹄涡进而改善叶栅通道流场结... 为探究从源头抑制角区分离的流动控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NACA65叶栅为研究对象,利用叶栅前缘端壁吸气技术控制马蹄涡,结合拓扑分析对叶栅通道内的三维流动结构进行精确重构,以研究前缘端壁吸气控制马蹄涡进而改善叶栅通道流场结构的机理。结果表明:叶栅前缘端壁吸气技术可以有效推迟马蹄涡形成并削弱其强度,同时在吸气狭缝末端形成一对反旋流向涡对,在向下游发展过程中与通道涡相互作用;前缘端壁吸气通过控制马蹄涡,降低端壁边界层厚度,叶栅前缘通道涡发展受限,由回流组成的叶表分离被抑制;前缘及压力面侧吸气(EPS)直接作用于马蹄涡压力面分支,通道涡强度进一步被削弱,角区分离模式由闭式分离转为不完全闭式分离。最后,对比最优吸气系数下不同方案出口总压损失,发现当吸气量为进口质量流量的0.2%时,EPS方案出口截面总压损失降低5.8%;并且通过调整吸气系数,可以获得较好的变工况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栅 马蹄涡 角区分离 前缘吸气 拓扑分析
下载PDF
二维扩压叶栅非定常分离流控制途径探索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新前 侯安平 周盛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9-605,共7页
二维扩压叶栅非定常黏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攻角范围内,叶片前缘点附近的周期性吹吸气激励能有效控制混乱的非定常分离流.详细研究了非定常激励频率、幅值、位置对流场的影响.满足一定条件的非定常激励能够使流动由无序变为有序,... 二维扩压叶栅非定常黏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攻角范围内,叶片前缘点附近的周期性吹吸气激励能有效控制混乱的非定常分离流.详细研究了非定常激励频率、幅值、位置对流场的影响.满足一定条件的非定常激励能够使流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时均气动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流 压气机 二维扩压叶栅 周期性吹吸气 旋涡脱落 非定常分离流 航空发动机 控制
下载PDF
三角翼大攻角分离流开缝吸气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白鹏 周伟江 汪翼云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3-398,共6页
分别采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大攻角条件下,背风面开缝吸气对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 Harten Yee 的二阶精度隐式 T V D 格式和 N S方程;实验采用激光蒸汽屏流场显示... 分别采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大攻角条件下,背风面开缝吸气对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 Harten Yee 的二阶精度隐式 T V D 格式和 N S方程;实验采用激光蒸汽屏流场显示和应变天平测力技术。通过在三角翼背风面开缝吸气,抽掉低能气流,实现增升的效果不理想,同二维吸气涡控制增升效果相差很远,这主要是由于二维同三维分离产生机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攻角 三角翼 分离流 涡控制 开缝吸气效应
下载PDF
端壁附面层抽吸对大转角扩压叶栅旋涡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郭爽 陆华伟 +1 位作者 宋彦萍 吴锤结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66-1473,共8页
为探明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栅内旋涡结构的关联,通过十个横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抽吸端壁附面层前后的主要旋涡结构以其对应损失的演变过程。研究对象为矩形低速扩压叶栅,来流马赫数约... 为探明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栅内旋涡结构的关联,通过十个横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抽吸端壁附面层前后的主要旋涡结构以其对应损失的演变过程。研究对象为矩形低速扩压叶栅,来流马赫数约为0.23。研究结果表明,端壁附面层的变化对叶栅端区的主要旋涡发展过程影响显著。在原型方案中,壁面涡、尾缘脱落涡的演变过程对应着较高的流动损失,通道涡自身产生的损失较小,主要起到向远离端壁的方向输运低能流体的作用;在流向槽吸气方案中,壁面涡和尾缘脱落涡因端壁附面层径向迁移及角区分离受到抑制而被明显削弱;而来流附面层抽吸方案则最为有效地控制了通道涡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角扩压叶栅 附面层抽吸 二次流动 旋涡结构 流动损失 抽吸位置
下载PDF
进水池形状对吸入涡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肖若富 李宁宁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53-958,共6页
为了改善进水池附近的流态,避免吸入涡进入喇叭口,首先以不同淹没深度和不同流量对开敞式进水池进行高速摄影和PIV试验,根据测试的流态提出相应改善措施,然后对矩形进水池和矩形进水池加底部十字架2种方案进行试验,观察并对比其消涡效果... 为了改善进水池附近的流态,避免吸入涡进入喇叭口,首先以不同淹没深度和不同流量对开敞式进水池进行高速摄影和PIV试验,根据测试的流态提出相应改善措施,然后对矩形进水池和矩形进水池加底部十字架2种方案进行试验,观察并对比其消涡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开敞式进水池的方案,矩形进水池方案可以使喇叭口处的流态得到改善,并将前者的允许最小淹没深度降低,即在同等条件下改善了旋涡的表面涡纹状态;然后对矩形进水池方案加十字架后,进一步减小了旋涡的影响,并再次降低了允许最小淹没深度,由0.90D降低到0.70D,且改善了旋涡的表面涡纹状态.研究结果对于允许最小淹没深度的改进、降低泵站进水池的工程造价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吸入涡 矩形进水池 十字架 PIV试验 高速摄影试验
下载PDF
露天料场爆破粉尘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郑霞忠 杨丘 +3 位作者 晋良海 郑宇航 罗汉 马国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5-62,共8页
为探究露天料场爆破粉尘扩散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特征,以杨房沟金波料场为研究背景,首先,考虑料场分台阶开挖空间部署特性,分析爆破粉尘扩散的理化特性与局地风候因素;然后,运用流体力学有限元法数值模拟露天料场爆破粉尘质量浓度时空分... 为探究露天料场爆破粉尘扩散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特征,以杨房沟金波料场为研究背景,首先,考虑料场分台阶开挖空间部署特性,分析爆破粉尘扩散的理化特性与局地风候因素;然后,运用流体力学有限元法数值模拟露天料场爆破粉尘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可视化处理分析数值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受开挖空间部署影响,料场下盘形成一个风流旋涡,爆破粉尘扩散过程中吸风槽旋涡效应显著;起爆后5~20 s内,粉尘形成一条质量浓度为1.2×10-3~2×10-3kg/m3的高质量浓度分布带;20~100 s内,高质量浓度分布带逐渐消失,粉尘质量浓度呈北高南低趋势;100~800 s内,粉尘颗粒逐渐减少,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稳定;建议在吸风槽风流旋涡效应形成的高浓度分布带和料场北侧布置喷雾设备以降尘,且后者喷射角度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粉场 爆破粉尘 质量浓度 时空分布 数值模拟 吸风槽 旋涡效应
下载PDF
大型泵站水泵吸水池中流动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树红 耿福明 +2 位作者 吴玉林 罗先武 许洪元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8-142,共5页
对于大型泵站水泵吸水池稳定性的研究,开展了两项工作。首先是防涡装置为了防止或减少漩涡在水泵吸水池内部的发生,在吸入口的下方,安装了一个"T"型的漩涡阻止器,并应用PIV测量了安装漩涡阻止器前、后吸水池内部的流场分布。... 对于大型泵站水泵吸水池稳定性的研究,开展了两项工作。首先是防涡装置为了防止或减少漩涡在水泵吸水池内部的发生,在吸入口的下方,安装了一个"T"型的漩涡阻止器,并应用PIV测量了安装漩涡阻止器前、后吸水池内部的流场分布。通过对其流动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阻止器能够有效地减小漩涡的发生。其次,应用试验手段对进水口前空气吸入涡的流态及其控制进行了研究;同时以计算方法为辅,对进水口前的流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其中包括对进水口前自由表面的流态的相应的研究,即在计算中,使用VOF两相流动模型,对进水口前的流态进行了三维定常和非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进水口自由表面及内部流动的规律和空气吸入涡的完整吸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漩涡阻止器 PIV 吸水池 吸入涡VOF两相流动计算
下载PDF
人造龙卷风形成机理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景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3-406,共4页
在自然龙卷风的启发下,提出了人造龙卷风控制抽吸的设想,分析了人造龙卷风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大量的定性观察和定量测量,结果表明,生成龙卷风的必要条件是:①有诱导旋流;②在流场中能形成一个称为旋涡生成区的流动区域.龙卷风的... 在自然龙卷风的启发下,提出了人造龙卷风控制抽吸的设想,分析了人造龙卷风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大量的定性观察和定量测量,结果表明,生成龙卷风的必要条件是:①有诱导旋流;②在流场中能形成一个称为旋涡生成区的流动区域.龙卷风的生成与射抽流量比有关,最佳流量比范围为Q=0.3~0.65,当Q<0.3和Q>1.5时均不能生成龙卷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龙卷风 旋涡 生成机理 抽吸控制 龙卷风
下载PDF
翼型大攻角状态下表面吸气驻涡增升的数值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锋 汪翼云 崔尔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32-637,共6页
用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翼型大攻角状态表面吸气后绕翼型流动的某些新现象并对流场的特性进行了机理性研究,其中包括吸气对翼型背风面分离涡的驻涡增升作用;吸气孔位置对流场的影响;不同吸气强度以及间歇式吸气的增升效应。数值模拟的出... 用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翼型大攻角状态表面吸气后绕翼型流动的某些新现象并对流场的特性进行了机理性研究,其中包括吸气对翼型背风面分离涡的驻涡增升作用;吸气孔位置对流场的影响;不同吸气强度以及间歇式吸气的增升效应。数值模拟的出发方程为N-S方程,差分格式为Beam-Warming格式。数值实验表明:(1)吸气可有效地提高翼型大攻角状态下的升力;(2)在一定吸气强度下吸气可使翼型背风面上涡的非定常脱落现象消失从而起到驻涡作用;(3)吸气孔位置在翼面的中部附近增升效果较好;(4)在一定范围内吸气强度越强其升力越高;(5)间歇式吸气也可提高平均升力,但引起升力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效应 驻涡器 分离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泵吸水池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树红 樊毅 +1 位作者 吴玉林 李永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9-123,118,共6页
水泵吸水池内的流动情况非常复杂,尤其在进水口附近存在很强的旋涡,并且会导致空化、振动现象的产生,从而降低泵站效率,因此研究水泵吸水池进口处流场分布状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三维定常VOF两相流动模型,对进水口前的流态,尤... 水泵吸水池内的流动情况非常复杂,尤其在进水口附近存在很强的旋涡,并且会导致空化、振动现象的产生,从而降低泵站效率,因此研究水泵吸水池进口处流场分布状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三维定常VOF两相流动模型,对进水口前的流态,尤其是空气吸入涡的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2D-PIV系统对进水口前流态进行测量从而对数值模拟进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内部流场的模拟结果也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吸水池的内部流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机械 水泵吸入池 数值模拟 PIV 漩涡
下载PDF
前后串列布置的吸水管周围流场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耘 陈惠泉 李玉梁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1,共5页
水泵进水池中沿来流方向前后串列布置多根吸水管时,其周围流场具有复杂的三维、不稳定、强紊动的特性。本文在玻璃水槽内对不同管间距条件下的吸水管周围进行了大量的PIV流场量测实验,通过流场分析显示,上游吸水管的尾流作用加剧了下游... 水泵进水池中沿来流方向前后串列布置多根吸水管时,其周围流场具有复杂的三维、不稳定、强紊动的特性。本文在玻璃水槽内对不同管间距条件下的吸水管周围进行了大量的PIV流场量测实验,通过流场分析显示,上游吸水管的尾流作用加剧了下游吸水口的水流紊动强度,流场多处出现表面旋涡和水内旋涡,其运动形态复杂多变。同时,随着吸水管设置间距的缩短,吸水口附近流速分布趋于不均匀,旋涡涡量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学 吸水管 旋涡 PIV 涡量
下载PDF
往复压缩机吸气阀通道内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宝坤 魏国 +1 位作者 孙晓东 鲍怀谦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3,61,共5页
往复压缩机的效率首先取决于气阀,气体的非稳态流动是引起阀片的非正常运动(颤振、关闭延时)原因,也是气体流动损失的主要原因。利用标准k-ε模型对吸气阀口形状及进出口通流面积之比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吸气阀口的倾斜角... 往复压缩机的效率首先取决于气阀,气体的非稳态流动是引起阀片的非正常运动(颤振、关闭延时)原因,也是气体流动损失的主要原因。利用标准k-ε模型对吸气阀口形状及进出口通流面积之比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吸气阀口的倾斜角度增大,气阀通道出口两侧的涡旋区域越大,造成流体的压力损失也就越大,另外还研究发现吸气阀的进出口通流面积之比值越小,流体的压力损失越小。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复压缩机 吸气阀 压力损失 涡旋 通流面积
下载PDF
提高飞行器升力的若干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锋 汪翼云 崔尔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37-242,共6页
本研究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种增升方法。数值模拟的出发方程是可压流的N-S方程,格式为Beam-Warming格式的改进型。通过上述方法分别研究了:(1)动边界效应对提高升力的作用;(2)涡的有利干扰对主升力面的影响... 本研究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种增升方法。数值模拟的出发方程是可压流的N-S方程,格式为Beam-Warming格式的改进型。通过上述方法分别研究了:(1)动边界效应对提高升力的作用;(2)涡的有利干扰对主升力面的影响;(3)吸气的驻涡增升效应;(4)升力面下表面向下喷气的增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四种方法均可有效地提高飞行器的升力,对改善飞行器的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边界效应 涡干扰 飞行器 升力
下载PDF
端壁抽吸位置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掩刚 牛楠 +1 位作者 赵龙波 周铮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37,共5页
以某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叶栅端壁不同抽吸位置对角区流动结构、通道漩涡发展过程以及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控制角区分离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叶栅前缘上游5%C(弦长)位置实施抽吸,延缓了通道... 以某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叶栅端壁不同抽吸位置对角区流动结构、通道漩涡发展过程以及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控制角区分离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叶栅前缘上游5%C(弦长)位置实施抽吸,延缓了通道涡的形成,但导致叶栅来流攻角发生改变,在角区形成角区分离涡,并且该漩涡与通道涡相互促进,进一步恶化叶栅流场,导致叶栅落后角增大,损失增加;在叶栅通道激波后25%C端壁抽吸,吸除了上游端壁积累的高熵低能气流,制约了通道涡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叶栅通道的流场结构,降低了流动损失,但并未对上游流场产生较大影响,是一种可行的方案。然而25%C处抽吸后,未能完全消除分离,在端部与叶栅通道主流之间存在较高损失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栅 角区分离 通道涡 端壁 附面层抽吸
下载PDF
泵房吸水喇叭口不同导流阻涡设施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礼 张根广 高改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9-131,共3页
泵房导流阻涡设施具有改善水流流态、减少水头损失、提高水泵效率的效果。以k-ε湍流模型封闭Reynolds方程,采用VOF法追踪自由表面及SIMPLE算法求解方程组,对南迪普火电厂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的两种导流阻涡设施(楔形、蜗形)进行了三维... 泵房导流阻涡设施具有改善水流流态、减少水头损失、提高水泵效率的效果。以k-ε湍流模型封闭Reynolds方程,采用VOF法追踪自由表面及SIMPLE算法求解方程组,对南迪普火电厂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的两种导流阻涡设施(楔形、蜗形)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楔形阻涡设施吸水喇叭口局部阻力系数小,喇叭口四周流线分布均匀,吸水管内纵向流速略大于蜗形吸水管内纵向流速,而横截面上横向流速均小于蜗形吸水管内横向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喇叭口 阻涡设施 水力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自由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机理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谭大鹏 杨涛 +1 位作者 赵军 计时鸣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169,共12页
自由汇流旋涡形成过程中有抽吸现象发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气液两相耦合过程,其中所涉及的Ekman层耦合及演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际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由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机理建模与分析方法.基于多相流体体积VO... 自由汇流旋涡形成过程中有抽吸现象发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气液两相耦合过程,其中所涉及的Ekman层耦合及演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际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由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机理建模与分析方法.基于多相流体体积VOF模型与湍动能—耗散(k-ε)模型,建立了面向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的两相动力学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分析初始转动速度分量、排流量与Ekman抽吸过程的内在联系,并揭示相关流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扰动不同,汇流旋涡的吸气孔、抽气孔距离容器底面边界的高度保持不变;初始扰动加强,吸气阶段转速增加,Ekman边界层厚度及抽吸高度增加,抽吸、贯穿阶段Ekman抽吸现象减弱;初始扰动恒定,Ekman抽吸高度保持不变,与排流量变化无关.研究结果可为自由汇流旋涡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为冶金、化工领域的旋涡抑制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汇流旋涡 Ekman边界层 EKMAN抽吸 流体体积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