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ibution of glial cells to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triggered b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1
1
作者 Susana A.Ferreira Nuno Pinto +2 位作者 Inês Serrenho Maria Vaz Pato Graça Baltazar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studied in different neurological diseases,and although most studies focus on its effects on neuronal cells,the contribution of nonneuronal cells to t...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studied in different neurological diseases,and although most studies focus on its effects on neuronal cells,the contribution of nonneuronal cells to the improvement trigge red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se diseases has been increasingly suggested.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non-neuronal cells two online databases.Web of Science and PubMed were searched fo r the effects of high-frequency-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ow-frequency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intermittent theta-bu rst stimulation,continuous thetaburst stimulation,or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non-neuronal cells in models of disease and in unlesioned animals or cells.A total of 52 studies were included.The protocol more frequently used was high-frequency-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and in models of disease,most studies report that high-frequency-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led to a decrease in astrocyte and mic roglial reactivity,a decrease in the releas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 kines,and an increase of oligodendrocyte proliferation.The trend towards decreased microglial and astrocyte reactivity as well as increased oligodendrocyte proliferation occurred with 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 and continuous theta-burst stimulation.Few papers analyzed the low-frequency-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tocol,and the parameters evaluated were restricted to the study of astrocyte reactivity and releas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repo rting the absence of effects on these paramete rs.In what concerns the use of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unlesioned animals or cells,most articles on all four types of stimulation reported a lack of effects.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the studies were developed mostly in male rodents,not evaluating possible diffe rential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between sexes.This systematic review supports that thro ugh modulation of glial cells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neuroprotection or repair in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ease models.Howeve r,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are still few articles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non-neuronal cells and most studies did not perform in-depth analyses of the effects,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more studies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CYTE GLIA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inflammation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MICROGLIA neurologic disorders OLIGODENDROCYTE 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theta-burst stimulation
下载PDF
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对空间工作记忆相关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影响
2
作者 郭苗苗 张彪 +3 位作者 张天恒 王田 翟昊迪 徐桂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2-2239,共18页
目的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iTBS)已被证实可以通过夹带大脑不同频段神经振荡调控工作记忆功能,但其对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调节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讨iTBS对大鼠局部脑区及跨脑区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影响,探究iTBS调控工作记忆的作... 目的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iTBS)已被证实可以通过夹带大脑不同频段神经振荡调控工作记忆功能,但其对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调节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讨iTBS对大鼠局部脑区及跨脑区神经振荡及其同步性的影响,探究iTBS调控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鼠根据年龄及是否接受iTBS分为4组,应用时频分布、相位同步性以及相位-幅值耦合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各组大鼠在进行空间工作记忆(SWM)行为学任务的过程中前额叶和海马脑区theta及gamma频段局部场电位信号神经振荡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大鼠学会SWM任务规则所用时间明显增加(P=0.0056);iTBS可以缩短成年大鼠(P=0.0011)和老年大鼠(P=0.0090)学会SWM任务规则所用时间。相比成年大鼠,老年大鼠前额叶和海马脑区theta和gamma频段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theta:P<0.0001;gamma:P<0.0001)、跨脑区相位-幅值耦合作用(PFC-HPC:P=0.0002;HPC-PFC:P=0.0277)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iTBS可以提高成年大鼠(theta:P<0.0001;gamma:P<0.0001)和老年大鼠(theta:P=0.0144;gamma:P=0.0006)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以及老年大鼠跨脑区相位-幅值耦合作用(PFC-HPC:P=0.0180;HPC-PFC:P=0.0221)。此外,两脑区各频段信号的时频能量及相位-幅值耦合与大鼠行为学正确率均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iTBS可以增强老年大鼠的SWM能力以及认知功能,这与老年大鼠SWM任务期间跨脑区theta频段和gamma频段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以及跨脑区相位幅值耦合增强有关。对于成年大鼠,iTBS通过提升成年大鼠SWM任务期间两脑区theta频段和gamma频段神经振荡的时频能量增强其SWM能力与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theta脉冲磁刺激 空间工作记忆 神经振荡 相位同步性 相位-幅值耦合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相关跨脑区网络协同作用的影响
3
作者 郭苗苗 翟昊迪 +2 位作者 吉利辉 王田 徐桂芝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8-1478,共11页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从记忆相关脑区间协同作用的角度探究不同模式的TM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调控机制。首先对老年威斯塔大鼠分别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通过在体多通道微电极阵列采集大鼠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之后基于定向传递函数构建LFPs脑因果网络;最后通过对比行为学结果差异、各脑区因果网络参数等,探索不同模式TMS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脑区之间信息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TMS组和iTBS组大鼠执行正确工作记忆任务的平均天数减少,平均正确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过刺激后,rTMS组和iTBS组前额叶和海马双向网络连接明显增强,信息流强度和因果流向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因此,rTMS和iTBS模式均能促进老年大鼠海马和前额叶脑区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老年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工作记忆 脑因果网络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床旁康复训练治疗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恢复中的应用
4
作者 潘旗开 刘献松 吴泳锫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63-67,共5页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恢复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单双号法分为训练组(常规康复训练)与电刺激组(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各47...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恢复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单双号法分为训练组(常规康复训练)与电刺激组(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各47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IHSS)、治疗前后上肢运动情况[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运动指数(MI)]、电刺激指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诱发电位(MEP)]、表面肌电信号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外周阻力、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变化。结果 治疗第1、2、4周,两组NHISS逐渐下降,且各时间段电刺激组低于训练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MI评分均上升,且电刺激组均高于训练组(P<0.05);两组CMCT、MEP均下降,且电刺激组均低于训练组(P<0.05);两组肱二头肌屈肘、肱三头肌伸肘时表面肌电信号上升,且电刺激组均高于训练组(P<0.05),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屈肘时组内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阻力下降,平均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提高,且电刺激组外周阻力低于训练组,平均血流速度与血流量高于训练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恢复急性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电信号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卒中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袁飞 袁爱红 +4 位作者 童宏梅 解鸿宇 刘友祥 沈蓉 朱少全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观察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 目的观察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舌三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iTBS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ing test,WST)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量表评分、吞咽生活质量(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减少程度,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舌三针联合iTB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舌三针 间歇性θ爆发刺激 表面肌电
下载PDF
不同模式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吴思杏 纪运 马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3-567,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伤害性感受器敏化、传入神经元异常的异位兴奋性、脊髓后角促伤害感受的易化等有关。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手段,可以有效缓...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伤害性感受器敏化、传入神经元异常的异位兴奋性、脊髓后角促伤害感受的易化等有关。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手段,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本文就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不同模式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重复经颅磁刺激 θ节律爆发式磁刺激
下载PDF
小脑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毛佳宁 张皓 崔利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10期574-578,604,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i TBS)结合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试... 目的:探讨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i TBS)结合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康复治疗前给予小脑iTBS,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评估运动及平衡功能,包括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并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3对小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治疗前,2组的BBS、FMA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BBS、FMA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小脑脚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病灶侧的小脑脚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病灶侧小脑上脚试验组FA值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内,非病灶侧小脑上脚的FA值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大(P<0.05)。对照组内,病灶侧与非病灶侧3对小脑脚的FA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脑脚的ADC在组间与组内、病灶侧与非病灶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iTBS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iTBS通过小脑进行皮质重组、提高神经传导能力及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小脑 经颅磁刺激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间歇性θ爆发刺激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iTBS、tDC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社会快感缺失的影响
8
作者 龚莹莹 姜庆伟 江庐山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5期176-180,共5页
目的:观察间歇性θ波爆发刺激(iTB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社会快感缺失的影响。方法将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47例、tDCS组44例,分别给予iTBS治疗、t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 目的:观察间歇性θ波爆发刺激(iTB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社会快感缺失的影响。方法将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47例、tDCS组44例,分别给予iTBS治疗、t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C)、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以及左前脑区相关神经递质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PAS-C、RSAS-C、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及PANSS总分低于治疗前(P<0.05),左前脑区Glu、DA、GABA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并且上述指标iTBS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tDCS组(P<0.05)。结论iTBS、tDCS治疗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快感缺失症状,并且iTBS改善效果高于t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θ波爆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精神分裂症 快感缺失 脑神经递质
下载PDF
左侧M1区间歇短阵脉冲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影响
9
作者 杨青 徐硕 +7 位作者 陈蒙晔 邓盼墨 庄任 孙增春 李冲 闫志杰 张永丽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9-1268,共10页
目的:探索间歇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这一新型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总体调控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存在运动和语言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6例,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 目的:探索间歇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这一新型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总体调控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存在运动和语言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6例,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受试者接受单次左侧M1区iTBS前、后,全脑功能网络集群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局部和全局效率、“小世界”属性、同配性和层级性等拓扑属性的变化。结果:经上述iTBS干预后,受试者脑功能网络的集群系数、局部效率、标准化的层级系数显著下降,全局效率下降接近显著,“小世界”属性σ值升高接近显著,其他拓扑参数未见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左侧M1区iTBS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网络的全局拓扑结构可能发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短阵脉冲刺激 脑连接组学 脑功能网络 静息态脑功能连接
下载PDF
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邓罗义 陈彦 +5 位作者 曾妮 黄璞 张兴 胡康杰 郑鹏 吴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97-1802,共6页
目的探讨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假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Sham组各25例。iTBS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 目的探讨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假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Sham组各25例。iTBS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刺激,Sham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假刺激。对治疗前及治疗21d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Brunnstrom下肢分期、H/Q比值、MBI评分,步态分析参数以及TMS测得的MEP值,评估小脑iTBS对卒中后步行功能康复的有效性。结果治疗21 d时,iTBS组下肢Brunnstrom分期、Holden分级、Berg评分、下肢FMA评分、6 min步行距离、NIHSS评分和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Sham组(P<0.05);治疗后iTBS组H/Q比值较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步速、步频、步宽、患侧单支撑相及GDI评分均较Sham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治疗后患侧大脑皮层MEP波幅较前降低(P<0.05)。结论健侧小脑iTB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θ短阵脉冲刺激 三维步态分析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联合小脑皮质区iTB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孙思杰 邓罗义 +3 位作者 王先斌 潘晓 张静 吴霜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70-1175,1197,共7页
目的探讨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及健侧小脑皮质区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i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iTBS单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质区iTBS)及iTBS... 目的探讨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及健侧小脑皮质区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i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iTBS单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质区iTBS)及iTBS双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iTBS+健侧小脑皮质区iTBS),1次/d、21 d,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卒中类型(脑梗死、脑出血)、病程时间、偏瘫侧及布氏分期等基线指标];与治疗前及治疗第21天,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评定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下肢平衡功能,采用表面肌电系统评估患者下肢双侧胫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及腓肠肌的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平均值(RMS)及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单靶点组患者MBI、FMA、BBS评分及股直肌RMS升高(P<0.05),双靶点组患者临床评分、胫前肌RMS、股直肌RMS提高(P<0.01);与单靶点组比较,双靶点组患者FMA、BBS评分、胫前肌RMS提高(P<0.05)。结论与单靶点相比,双靶点iTB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行走能力的恢复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 表面肌电 双靶点刺激
下载PDF
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兆宇 沈悦娣 张淑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180-184,共5页
抑郁症作为一种心境障碍,在我国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有关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刺激参数的选择还存在争议... 抑郁症作为一种心境障碍,在我国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有关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刺激参数的选择还存在争议。本文就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刺激参数对疗效的影响进行描述及讨论,为临床应用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口腔神经肌肉训练联合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在鼻咽癌放化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13
作者 郭琳燕 宋艳 +1 位作者 杨晓娜 宋凤凤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探究口腔神经肌肉训练联合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在鼻咽癌化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6例行放化疗后存在吞咽障碍的鼻咽癌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口腔神经肌肉训练联合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在鼻咽癌化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6例行放化疗后存在吞咽障碍的鼻咽癌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采用口腔神经肌肉训练加iTBS刺激,采用电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与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比较2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比较2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经干预后,吞咽功能评估量表PAS量表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下降,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升高,且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干预后PAS量表得分更低,SWAL-QOL得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吞咽困难治疗总有效率(86.84%)高于对照组(44.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神经肌肉训练联合iTBS能有效改善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吞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化疗 吞咽障碍 口腔神经肌肉训练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
下载PDF
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干预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熊丹 谢海花 +3 位作者 李浩 张泓 谭洁 赵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7-1007,1014,共12页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目的采用网...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常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对不同rTMS干预模式的选择仍缺乏循证依据。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rTMS的4种模式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追溯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方式进行。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790例患者,共涉及6种干预措施:高频rTMS(HF-rTMS)、低频rTMS(LF-rTMS)、间断性theta节律刺激(iTBS)、连续性theta节律刺激(cTBS)、假刺激、常规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HF-rTMS、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cTB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高于常规疗法(P<0.05),LF-rTMS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改良Barther指数(MBI)和Barther指数(BI)评分均高于假刺激、常规疗法(P<0.05),HF-rTMS、LF-rTMS缩短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高于假刺激(P<0.05)。不同措施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FMA-UE评分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79.9%)>cTBS(75.3%)>HF-rTMS(71.1%)>iTBS(45.8%)>假刺激(20.2%)>常规疗法(7.7%),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iTBS(77.0%)>LF-rTMS(64.1%)>cTBS(61.0%)>HF-rTMS(38.0%)>假刺激(30.6%)>常规疗法(29.2%),提高MBI和BI评分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LF-rTMS(96.4)>iTBS(74.9%)>HF-rTMS(38.6%)>假刺激(30.7%)>常规疗法(9.4%),缩短MEP潜伏期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HF-rTMS(80.0%)>LF-rTMS(78.9%)>常规疗法(58.8%)>iTBS(24.9%)>假刺激(7.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假刺激及常规疗法对照的基础上,LF-rTM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HF-rTMS和i TBS、cTBS;iTBS对上肢肌张力的降低具有明显优势;HF-rTMS对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干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theta节律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TBS模式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丽 陈学全 费龙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938-941,共4页
目的探究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BS)模式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目的探究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BS)模式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伪刺激,试验组给予TBS模式下高频rTMS辅助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及症状改善情况、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PR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BPRS评分为(31.26±1.77)分,低于对照组[(32.38±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阴性症状、总分评分分别为(13.22±2.39)、(60.86±6.07)分,低于对照组[(16.18±2.54)、(64.87±6.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表(SAF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MDRS-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MDRS-2评分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BS模式下高频rTMS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及症状、认知功能,但对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θ爆发刺激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国华 唐吉友 任永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观察连续性θ爆发刺激(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方法纳入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测评,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 目的观察连续性θ爆发刺激(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方法纳入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测评,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唑吡坦10 mg口服、联合治疗组给予唑吡坦5 mg口服+cTBS模式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顶枕区域,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抗失眠药物停药时间和2周停药率、PSQI减分率、NIHSS评分、HAMD和HAMA评分的变化,以观察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平均停药时间短于药物治疗组,2周停药率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HAMD及HAMA评分随治疗时间呈现好转趋势,同一随访时间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由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交互P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间的HAMD、HAMA评分会出现差异。结论cTBS对于卒中相关失眠的治疗具有明显作用,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θ爆发刺激 卒中 失眠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 顶枕区
下载PDF
不同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耕润 王世雁 +5 位作者 毕迎立 巩尊科 王翔 王蜜 鲁思涵 周慧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916-921,共6页
目的:探讨间歇θ脉冲刺激(iTBS)及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PSE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及徐州市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的的PSEI患者90例,随机分入iTBS组、高频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间歇θ脉冲刺激(iTBS)及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PSE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及徐州市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的的PSEI患者90例,随机分入iTBS组、高频组、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分别予iTBS、10Hz rTMS、伪刺激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Stroop色词测验(SCWT)、形状连线测验(STT)、数字广度测验(DST)、事件相关电位P300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oCA、FAB、SCWT、STT、DST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iTBS组及高频组的MoCA、FAB、SCWT、STT-B、DST评分、P300潜伏期、波幅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iTBS组与高频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TBS可以改善PSEI,疗效与10Hz rTMS相当,iTBS耗时更短、效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θ脉冲刺激 脑卒中 执行功能障碍 认知障碍
下载PDF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庄敏 李浩正 +5 位作者 李培君 金涛 李艳 梁可 邓信辽 刘晓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或病房招募脑卒中患者10例,随机分为iTBS组和安慰刺激组,i TBS组接受单次患...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或病房招募脑卒中患者10例,随机分为iTBS组和安慰刺激组,i TBS组接受单次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区(primary motor cortex,M1)的iTBS干预,安慰刺激组接受单次患侧M1的安慰刺激干预。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评估和近红外脑功能检测。结果:与安慰刺激组相比,i TBS刺激组干预后功能连接强度在患侧M1区-健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和患侧M1区-健侧辅助运动皮层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SMA)较干预前显著性升高(P<0.05)。然而,双侧M1区的MEP波幅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次iTBS刺激可引起大脑发生即刻的神经可塑性改变,但未能引起大脑结构或功能的显著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θ短阵脉冲刺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下载PDF
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佳 王先斌 +2 位作者 宋宁 张兴 吴霜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02-709,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 目的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P<0.05),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减小(P<0.05),但rTMS组和iTBS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 Hz rTMS及iTBS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经颅磁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高频 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孝翠 刘臻 +3 位作者 苏清伦 赵秦 夏晓昧 陆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9-843,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TBS,假刺激组接受假iTBS,共4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进行评估。结果假刺激组脱落2例,iTBS组脱落3例。治疗后,两组BDNF水平,听理解、复述、命名、朗读、语言功能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012,P<0.001),iTBS组显著优于假刺激组(|t|>3.968,P<0.001),iTBS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假刺激组(χ^(2)=8.835,P<0.05)。结论iTBS可以改善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能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非流利性失语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言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