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期刊收录

作者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HCⅡ类B基因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种群遗传分化模式
1
作者 张继辉 疏义林 +1 位作者 张巨杨 吴海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利用II类MHC基因单基因座位Odto-A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山区凹耳臭蛙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凹耳臭蛙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81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8.局域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31-0.864,香溪种群单... 利用II类MHC基因单基因座位Odto-A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山区凹耳臭蛙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凹耳臭蛙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81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8.局域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31-0.864,香溪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高,最低的是漳河种群.与线粒体cyt b基因所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差别不大,但B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之线粒体cyt b基因的高达一个数量级.暗示MHC基因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其病原体抗性多样性密切相关.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凹耳臭蛙种群MHC II类B基因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05644,P=0.00391).成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直线距离最近的浮溪和香溪种群间也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暗示这两个种群经历了不同的选择压力.受平衡选择的作用,MHC基因与基于中性分子标记所揭示的遗传格局不同,基于MHC基因的种群遗传分化与水系和直线地理距离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种群所经历的选择压力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皖南凹耳臭蛙不同局域种群所经历的环境病原体的选择压力存在时空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臭蛙 MHC B基因 基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Nonlinear Phenomena Conveying Body Size Information and Improving Attractiveness of the Courtship Calls in the Males of Odorrana tormota
2
作者 Yatao WU Jiahui BAO +3 位作者 Pingshin LEE Jinmei WANG Sheng WANG Fang ZHA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117-123,共7页
Nonlinear phenomena are commonly shown in the vocalization of animals and exerts different adaptive functions.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nonlinear phenomena can enhance the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 Nonlinear phenomena are commonly shown in the vocalization of animals and exerts different adaptive functions.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nonlinear phenomena can enhance the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male Odorrana tormota,whether the nonlinear phenomena play a specific role in the sexual selection of O.tormota remain unclear.Here we presented evidence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Pearson:n=30,r=0.65,P<0.001)between the nonlinear phenomena content and snout-vent length in the male O.tormota,and two-choice amplexus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female O.tormota preferred male with smaller body size containing higher nonlinear phenomena content in its calls.Phonotaxis experiments also revealed that females preferred calls with higher nonlinear phenomena content.Additionally,compared to the calls with lower nonlinear phenomena content and higher fundamental frequency,there was shorter response time in phonotactic behaviour of female induced by the calls with higher nonlinear phenomena content and lower fundamental frequency.We argue that the nonlinear phenomena content in the calls of male O.tormota can convey its body size information and may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female frogs in darkened surroundings to identify males’body size during mate choice,meanwhile,higher nonlinear phenomena content in males’calls may increase the attractiveness of males to female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confirmation that,for O.tormota,nonlinear phenomena have specific function in mate cho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size mate choice nonlinear phenomena Odorrana tormota PHONOTAXIS
下载PDF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 with its significance on taxonomy 被引量:5
3
作者 熊荣川 江建平 +2 位作者 费梁 王斌 叶昌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0-498,共9页
We investigated the early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s, Odorrana tormota (Amphibia, Anura, Ranidae). Embryos were derived from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of frogs’ eggs, and the... We investigated the early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s, Odorrana tormota (Amphibia, Anura, Ranidae). Embryos were derived from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of frogs’ eggs, and the staging of development wa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wo major periods of development were designated: i) early embryonic period, from fertilization to operculum completion stage, lasted for 324 h at water temperature (WT) 18 ?23℃; ii) larval period, from operculum completion stage to tail absorbed stage, took 1207 h at WT 20 ? 24℃. Tadpoles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s showed no evidence of abdominal sucker. Absence of this key characteristic supports the view from molecular systematics that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 does not belong to the genus Amolops. Two cleavage patterns were observed in embryos at 8-cell and 16-cell stages, with Pattern I2 (latitudinal cleavage at the 8-cell stage, and meridional cleavage at the 16-cell stage with two perpendicular meridional furrows) being the predominant pattern and only 1.5% belonging to Pattern II (meridional cleavage at the 8-cell stage and latitudinal cleavage at the 16-cell stage). The factors affecting cleavage and hatching ratios, developmental speed,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orrana tormota Embryonic development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Abdominal sucker Embryonic cleavage
下载PDF
凹耳蛙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旭 张方 +2 位作者 陈潘 赵书仪 何志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7,共5页
测量和比较采自黄山的凹耳蛙成体标本(雌雄各20个),统计结果表明成年雌雄蛙的体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前臂及指长、前臂宽等两性形态学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形态特征,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 测量和比较采自黄山的凹耳蛙成体标本(雌雄各20个),统计结果表明成年雌雄蛙的体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前臂及指长、前臂宽等两性形态学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形态特征,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凹耳蛙雌雄两性在头宽、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存在显著差异。凹耳蛙两性异形比达到0.418,雌性平均体长对雄性平均体长的比达到1.716。头宽、眼间距、眼径、鼓膜宽等局部形态特征与体长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雌性斜率大于雄性斜率,说明雌性凹耳蛙上述局部特征随体长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雌性体长的繁殖力选择能够很好地解释凹耳蛙的两性异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凹耳蛙 两性异形
下载PDF
凹耳蛙的分类地位及蛙亚科一新属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丕鹏 陆宇燕 吕顺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6-209,F0002,共5页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与蛙亚科其他属及所辖种不同,建议另立新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蛙亚科 吴蛙属 凹耳吴蛙 凹耳蛙 凹耳湍蛙
下载PDF
凹耳臭蛙消化系统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雨函 熊荣川 +1 位作者 雷飞宙 江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对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末端开口于泄殖腔。肝脏和胰腺为消化腺。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均为4层结构,由管腔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 对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末端开口于泄殖腔。肝脏和胰腺为消化腺。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均为4层结构,由管腔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胃黏膜层中含有许多胃腺,可明显分为腺颈部和腺体部。小肠含有十二指肠腺,直肠含有直肠腺。肝脏发达,分为左、中、右3叶,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胰腺中的腺泡由腺细胞围成。凹耳臭蛙肠全长与头体长之比为0.44~0.91,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无尾两栖类中最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臭蛙 消化道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格局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5
7
作者 冯骏 张继辉 +3 位作者 疏义林 姚龙 唐鑫生 吴海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638-5647,共10页
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是一种小型山溪蛙类,由于叫声独特,种内具有超声通讯功能而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首次针对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生境选择以及人为干扰强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9县1区32条不同的... 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是一种小型山溪蛙类,由于叫声独特,种内具有超声通讯功能而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首次针对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生境选择以及人为干扰强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9县1区32条不同的山溪,发现其中的16个有凹耳臭蛙分布,除黄山区的香溪和浮溪具文献记录外,其余14个分布点均为首次报道。基于现存凹耳臭蛙分布点的水系关系,推测该物种在皖南的分布呈现出以青弋江、新安江和水阳江三大水系为纽带、间断分布的格局。对其中10个分布点222只凹耳臭蛙生境选择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夜晚活动周期内,该物种对乔木、灌木丛、草本植物、岩石、沙滩和倒伏朽木等不同生境的选择具有显著差异(F5,54=25.75,P<0.001),栖息在草本植物和灌丛中蛙的数量明显多于栖息在其它几种生境类型中的蛙类。暗示溪流沿岸的草本植物和灌丛对该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乔木对其非活动周期的隐蔽可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破坏程度,将人为干扰程度划分为强、中和弱3种不同强度,对不同干扰强度下种群相对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干扰强度下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强度下的种群密度(F2,13=8.155,P=0.005)。推测适度的人为干扰可能增加了栖息地内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对蛙类的生存和繁衍更为有利。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对溪流沿岸植被的破坏更为剧烈,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臭蛙 地理分布 生境选择 种群密度 人为干扰强度
下载PDF
凹耳蛙MHCII类B基因第二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方 疏义林 吴海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两栖类正经历全球范围内的种群衰退,很多两栖动物集群灭绝事件与环境病原体(如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的侵扰有关。MHC基因的表达产物在有颌脊椎动物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多态性通常与动物对疾病的抗性或易感性密... 两栖类正经历全球范围内的种群衰退,很多两栖动物集群灭绝事件与环境病原体(如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的侵扰有关。MHC基因的表达产物在有颌脊椎动物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多态性通常与动物对疾病的抗性或易感性密切相关,因而被认为是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的最佳候选基因之一。本文对中国特有的无尾两栖动物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MHC II类B基因多态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利用1对通用引物扩增出凹耳蛙MHC II类B基因exon2长约180bp的DNA片段。在此基础上,利用ligation-mediated PCR进一步获取侧翼未知序列,序列拼接后长2,030bp,包含exon2以及intron1和intron2的部分序列。基于上述序列设计出凹耳蛙B基因exon2特异性引物(IIQ1BU/IIQ1BD),对该物种黄山种群32个样品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共获得34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6.17%(33/204)和26.87%(18/67),大多数氨基酸变异位点位于推测的抗原结合位点(antigen binding sites,ABS)。每个样品包含2-5个等位基因,结合等位基因序列特征以及cDNA表达分析结果,推测凹耳蛙至少拥有3个可表达的B基因座位。与文献报道的蛙科其他物种比较后发现,尽管凹耳蛙目前的分布区非常狭窄,但其MHC II类B基因多态性明显高于蛙科其他动物。等位基因碱基替换模式提示凹耳蛙MHC II类B基因曾经历过强烈的正选择作用,ABS区的dN值显著大于dS(P<0.05),PAML软件包CODEML程序中不同模型的似然比检测(likelihood rate test)结果同样支持上述推论,贝叶斯经验贝叶斯路径(Bayesian Em-pirical Bayes)共检测出5个显著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贝叶斯系统树的拓扑结构显示,无尾两栖类不同科的等位基因分别形成单系群,但蛙科不同属的等位基因未能形成单系群,蛙属绿池蛙(Rana clamitans)的1个等位基因与臭蛙属凹耳蛙的部分等位基因享有共同的谱系关系,提示蛙科不同属间的B基因存在跨种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ORRANA tormota MHC B基因 两栖类 正向选择 跨物种进化
原文传递
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和嗜银细胞形态观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马雪泷 唐鑫生 +2 位作者 吴仁红 马亚军 张蕾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5,共7页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分散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之间,十二指肠中未见十二指肠腺分布。②凹耳蛙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呈毛笔头样、锥体形、梭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幽门腺上皮和十二指肠绒毛上皮中的嗜银细胞具指向腺泡腔或肠腔的突起,提示其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胃幽门部最高,十二指肠和胃体其次,食道最低。据此认为胃既是凹耳蛙的主要消化器官,也是消化道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十二指肠是凹耳蛙消化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还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蛙 消化道 组织学 嗜银细胞
原文传递
Ultrasonic frogs call at a higher pitch in noisier ambiance 被引量:4
10
作者 Fang ZHANG Pan CHEN Zhuqing CHEN Juan ZHAO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96-1003,共8页
The ultrasonic communication in Concave-eared torrent flogs Odorrana tormota is believed to be an adaptation to avoid masking by the intense low-frequency noise of the rushing stream in their habitat. The acoustic ada... The ultrasonic communication in Concave-eared torrent flogs Odorrana tormota is believed to be an adaptation to avoid masking by the intense low-frequency noise of the rushing stream in their habitat. The acoustic adaptation hypothesis for ultrasonic origin predicts that some organisms subjecting to persistent acoustic interference from broadband, low-frequency en- vironmental noise, might shift their signal frequency upward into frequency bands with lower noise energy. In other words, low-frequency environmental noise might cause upward shifts of species' vocalization frequencies making their signals more conspicuous. Presently, it is unclear whether male O. tormota adjust their signal features in response to a change in the ambient noise level. We tested the prediction of the acoustic adaptation hypothesis by recording the vocalizations of male O. tormota in- habiting two stream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noise levels in Huangshan in central China and comparing their call features in- cluding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F0).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tr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cal signals of males in the two habitats were indifferent, except the duration of the call harmonic segments and three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call fun- damental frequency (F0). In terms of the F0, the pooled and individual frog data showed that flogs inhabiting the noisier habitat tended to emit calls having higher F0. The higher F0 increases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thus benefiting the detection of vocaliza- tion. Thus, similar to several anuran species,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s also display noise-dependent adjustment of vocal pitch in their vocalizations for making them more aud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adaptation Ambient noise Odorrana tormota Sound communication
原文传递
雌性凹耳蛙生育力与体型参数间相关性及其配对模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成 王生 +2 位作者 刘姝文 金莹 张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了探究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生育力与体型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测量了黄山浮溪地区23只排卵后雌蛙的体重、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宽、前肢及指长、前肢长、后肢全长、胫长等9个体型参数,并计数每只雌蛙的窝卵数。相关性... 为了探究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生育力与体型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测量了黄山浮溪地区23只排卵后雌蛙的体重、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宽、前肢及指长、前肢长、后肢全长、胫长等9个体型参数,并计数每只雌蛙的窝卵数。相关性分析显示,雌蛙的窝卵数和9个体型参数值均呈正相关性(P <0.05),体长和其他8个体型参数值均呈现正相关性(P <0.05),以体长为控制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窝卵数和体重呈正相关性(P <0.05),故具有较长的体长、较重的体重特征的雌蛙,可以携带更多的卵,具有更强的生育能力。不同雌蛙个体间的窝卵数差异较大,平均窝卵数为(646.5±37.6)枚(590~706枚)。大个体雌蛙具有更强的生育力、更大的繁殖输出,可能是导致凹耳蛙两性间异形程度较大(雌大雄小)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探究抱对雌、雄凹耳蛙之间的配对模式,测量了21对抱对雌、雄蛙的上述9个体型参数,分析显示,抱对雌、雄间9个体型参数值均不存在相关性(P> 0.05),未发现凹耳蛙在性选择的过程中采用选型配对模式,雌性凹耳蛙可能倾向雄蛙非体型的品质特征,比如鸣叫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蛙 体型参数 性选择 配对模式
原文传递
近距离交流信号对雌性凹耳蛙抱对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姝文 袁成 +2 位作者 汪金梅 王生 张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2-658,共7页
繁殖期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声信号已有过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其交配行为研究较少,近距离时,雌性凹耳蛙如何与雄蛙交流并完成抱对尚不清楚。为探究繁殖期雌性凹耳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交配过程,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 繁殖期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声信号已有过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其交配行为研究较少,近距离时,雌性凹耳蛙如何与雄蛙交流并完成抱对尚不清楚。为探究繁殖期雌性凹耳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交配过程,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雌性凹耳蛙交配前行为进行记录。2013至2016年及2018年记录并分析了49组雌雄蛙抱对过程和42组未抱对个体的视频数据。结果表明,凹耳蛙雌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过程涉及多种信号,包括视觉信号(眨眼、低头、腹部膨胀、脚趾震动、背转向雄蛙)与声信号两类;在每组雌蛙发出信号且抱对成功的实验中,各视觉信号出现1或2次较多,声信号出现1至3次较多,眨眼、鸣声、腹部膨胀三种信号的总次数较多;5个繁殖期所记录的雌蛙交流信号中视觉信号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声信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只雌蛙在抱对成功与失败时所发出的眨眼、低头和腹部膨胀三种视觉信号的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声信号、腹部膨胀、脚趾震动和背转向雄蛙这四种信号仅在抱对成功时出现。因此,推测这些信号在抱对前出现时,有助于提高雌雄凹耳蛙抱对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蛙 抱对 交流信号 视觉信号 声信号
原文传递
不同物种雄性鸣声刺激下雌性凹耳蛙脑组织中ZENK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莹 王生 +2 位作者 袁成 刘姝文 张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在背景噪音刺激、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声音刺激以及雄性大绿臭蛙(O. graminea)声音刺激下ZENK蛋白在雌性凹耳蛙脑部的表达。结果显示,上述三种声音刺激下雌性凹耳蛙的端脑、间脑和小脑区域均未发现ZEN... 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在背景噪音刺激、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声音刺激以及雄性大绿臭蛙(O. graminea)声音刺激下ZENK蛋白在雌性凹耳蛙脑部的表达。结果显示,上述三种声音刺激下雌性凹耳蛙的端脑、间脑和小脑区域均未发现ZENK蛋白的阳性细胞。在雄性凹耳蛙声音刺激下,雌性凹耳蛙中脑的视顶盖、脚间核、中脑深部核、被盖、半环隆枕以及延脑的孤束核、中缝核、网状核、网状结构、上橄榄核部位均有阳性细胞分布,在大绿臭蛙声音刺激下,这些部位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本实验中ZENK蛋白阳性细胞表达部位的一部分是位于与两栖类处理听觉信息有关的中脑半环隆枕、被盖以及延脑的上橄榄核,由此可推断,在雌性凹耳蛙ZENK蛋白与听觉信息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性凹耳蛙 免疫组化 听觉核团 阳性反应 ZENK
原文传递
雄性凹耳蛙不同合唱期鸣声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浩 柯子怡 +2 位作者 武亚涛 苗珺琪 张方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声音通讯在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繁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雄性凹耳蛙个体处于不同性选择压力下会采取不同的发声策略,然而相关研究仍缺乏。本实验采用个体标记法,基于2021年3-5月的野外实验,对雄性凹耳蛙个体(n=12)处于合唱高潮... 声音通讯在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繁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雄性凹耳蛙个体处于不同性选择压力下会采取不同的发声策略,然而相关研究仍缺乏。本实验采用个体标记法,基于2021年3-5月的野外实验,对雄性凹耳蛙个体(n=12)处于合唱高潮期和低潮期鸣声中的非线性发声现象(nonlinear vocal phenomena,以下简称NLP)总含量及其各组分(混音、半谐波、频率跳跃)含量、鸣声时长以及鸣叫频次之间的差异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雄蛙处于合唱高潮期和低潮期鸣声中的部分NLP组分(混音、半谐波)含量以及鸣声时长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合唱低潮期的NLP总含量、部分NLP组分(频率跳跃频次)显著大于高潮期,合唱高潮期的发声率显著大于低潮期。实验结果表明,雄性凹耳蛙不同合唱期会采取不同的发声策略,即性选择压力较小的低潮期通过提高鸣声中的NLP含量、扩大声音传播距离、增大声音的不可预测性来更好吸引雌性;高潮期性选择压力大时,雄蛙通过提高鸣叫频次使得个体鸣声更加突出,从而提高抱对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蛙 合唱期 声音特征 非线性 性选择
原文传递
非线性鸣声对雄性凹耳蛙应答的影响
15
作者 王生 刘姝文 +2 位作者 汪金梅 包家辉 张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了解非线性鸣声对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应答音的影响以及非线性鸣声是否能够增强鸣声的不可预测性,本研究通过回放非线性鸣声和线性鸣声来刺激陌生雄性凹耳蛙,并记录应答次数及统计分析应答音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回放非线性鸣声... 为了解非线性鸣声对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应答音的影响以及非线性鸣声是否能够增强鸣声的不可预测性,本研究通过回放非线性鸣声和线性鸣声来刺激陌生雄性凹耳蛙,并记录应答次数及统计分析应答音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回放非线性鸣声时会引起陌生蛙(n=22)更多次数的应答,但两种刺激引起的首次应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对应答音相关参数分析表明,线性鸣声引起的应答音在总时长上比非线性鸣声引起的应答音更长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其他声音参数(包括平均基频、最大基频、最小基频、主频)均没有显著差异。推测当陌生雄蛙听到同类鸣叫时,出于保护领地和资源的本能反应,陌生蛙都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因此在两类声音的应答反应时间上并没有区别。而在应答次数上,非线性鸣声引起了凹耳蛙更多次数的应答,可能是由于鸣声中的非线性现象使得声音更加复杂,包含更多信息,容易提高声音接收者对这类声音的关注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凹耳蛙鸣声中包含的非线性现象能够增强其声音的不可预测性,引起陌生蛙产生更多的应答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蛙 非线性现象 回放实验
原文传递
福建宁德发现凹耳臭蛙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臻祺 仇志欣 +2 位作者 梁涛 沈伟 鲁长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6-318,共3页
2021年4月在福建宁德蕉城区石墩村采集到3只相同蛙类,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隶属于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Odorrana)的凹耳臭蛙(O.tormota)。凹耳臭蛙为中国特有种,之前仅被报道分布于安徽黄山,浙江建德、天台、安吉,江西婺源... 2021年4月在福建宁德蕉城区石墩村采集到3只相同蛙类,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隶属于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Odorrana)的凹耳臭蛙(O.tormota)。凹耳臭蛙为中国特有种,之前仅被报道分布于安徽黄山,浙江建德、天台、安吉,江西婺源和江苏宜兴,其纬度分布范围在29°~31°N之间。该物种在宁德的发现为福建省两栖类分布新记录种,且将对凹耳臭蛙分布纬度的认知拓展到26°47′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耳臭蛙 分布新记录种 福建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