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xicity Tests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Recycling of Scrap Plastics 被引量:1
1
作者 M. H. WONG V. W. D. CHUI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81-89,共9页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tudied the toxicity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untreated discharge from a factory that recycles used plastics. The nearby agricultural areas and freshwater fish ponds were polluted with high co...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tudied the toxicity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untreated discharge from a factory that recycles used plastics. The nearby agricultural areas and freshwater fish ponds were pollu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u, Ni, and Mn. Water extracts from the contaminated soil retarded root growth of Brassica chinensis (Chinese white cabbage) and Cynodon dactylon (Bermuda grass) where their seeds were obtained commercially. The contaminated populations of C. dactylon, Panicum repen (panic grass), and Imperata cylindrica (wooly grass) were able to withst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Cu. Ni, and Mn, especially C. dactyl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ir uncontaminated counterparts. 1990 Academic Press, I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city Tests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Recycling of Scrap plastics
下载PDF
微塑料在黄河流域的污染现状与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笑盈 马怡 +3 位作者 蔡尚迎 李哲 李泓露 张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103,111,共7页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而黄河流域人口密集,其水质安全极其重要。针对黄河流域水体中微塑料,通过调研大量黄河流域微塑料污染相关文献,从微塑料的来源特征、形状与粒径、空间与季节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归纳了黄河流域微...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而黄河流域人口密集,其水质安全极其重要。针对黄河流域水体中微塑料,通过调研大量黄河流域微塑料污染相关文献,从微塑料的来源特征、形状与粒径、空间与季节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归纳了黄河流域微塑料污染现状,结合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季节变化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对比了黄河流域和国内其他主要河流微塑料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微塑料在黄河流域的丰度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态势,黄河流域干流微塑料粒径大部分集中在200μm以下,黄河流域枯水期微塑料丰度大于丰水期的。此外,还系统阐述了微塑料的生物毒性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毒性效应 治理技术 黄河流域
下载PD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Initiation to Termination
3
作者 Oluwafemi Awolesi Peter Oni Beatrice Arweny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1期249-280,共32页
Following the adven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while micro- and nano-plastics have been a cynosure of researchers’ atten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 Following the adven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while micro- and nano-plastics have been a cynosure of researchers’ atten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is due to the improved knowledge of its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global pushforward towards sustainability. 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that the increasing presenc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MNPs) in aquatic habitats poses a threat to marine life, and it is predicted that nanoplastics will be just as ubiquitous as macro- and micro-plastics, but far more destructive to living organism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infiltrate cells.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arine and freshwater biota become entangled with plastic litter, which disrupts the ecosystem. Aquatic creatures are known to absorb and deposit these new pollutants in their digestive systems, as has been documented in several studies. More recent research has also examined their co-occurrence and toxicity with other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cluding their prevalence and effects in food, air, and soil. Using articles extracted from a six-year period from Scopus, ACS Publications and Google Scholar, 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origins, fates, occurrence in the food chain, exposure routes, cellular interactions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ddition to the ecotoxicological impacts,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he potential remedies for combating pollution and toxicity. Ultimately, this review is a comprehensive, updated addendum to available reviews on micro- and nano-pla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lastics NANO-plasticS OCCURRENCE Transport toxic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REMEDIATION
下载PDF
塑料添加剂的环境迁移、毒性测试与风险筛查: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2
4
作者 华英迪 许宜平 +3 位作者 赵高峰 饶凯锋 马梅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11,共19页
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因此引发了对塑料添加剂释放现象的广泛关注,塑料添加剂在固废处置和回收过程中会大量向环境中释放。塑料添加剂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数量庞大,其复杂性使得其评估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目前塑料添加剂的风险... 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因此引发了对塑料添加剂释放现象的广泛关注,塑料添加剂在固废处置和回收过程中会大量向环境中释放。塑料添加剂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数量庞大,其复杂性使得其评估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目前塑料添加剂的风险评估工作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本研究对现有塑料添加剂的释放迁移研究、毒性测试及风险预测方法进行梳理,并基于塑料添加剂在种类、功能、添加量、监管、数据可用性等方面对公开信息的塑料添加剂逐级筛查,最终从1万多种现有塑料添加剂中筛选出106种值得关注的未监管添加剂物质。然后综合以下4项危害性指标,包括基于QSAR模型预测的物质毒性作用方式和危害等级、各化学品机构评估的PBT/PMT性质(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迁移性、毒性)、生态毒性数据可用性、是否纳入化学品未来评估计划(CoRAP,ECHA),使用毒理学优先指数(ToxPi)方法按照等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优先级分类,提出相应风险评估优先序和研究关注的建议。结果表明,这其中很多尚未监管的塑料添加剂物质的潜在生态风险可能被低估。最后,我们提出对微塑料未来的研究挑战应主要聚焦在填补危害数据缺口和技术方法空白,包括其迁移释放机制、环境转化、混合效应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添加剂 浸出毒性试验 非靶标筛查 生态风险评估 优先污染物筛查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飞 张超楠 +2 位作者 张焕民 张轶 朱俊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 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鱼类造成的不同危害,其次重点评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介绍了MNPs和其他污染物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最后展望了MNPs对鱼类的研究趋势。研究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有利于增进对MNPs的生态毒性的认识,为经济鱼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鱼类 毒性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绿色低毒阻燃剂的开发及其在塑料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劲松 杨滨 《聚酯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59-61,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保持着稳定发展的状态。目前国内塑料制品行业的主要产品是塑料管材、塑料薄膜和塑料制品零部件,其中塑料管材和塑料薄膜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对于绿色低毒阻燃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保持着稳定发展的状态。目前国内塑料制品行业的主要产品是塑料管材、塑料薄膜和塑料制品零部件,其中塑料管材和塑料薄膜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对于绿色低毒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需要牢牢把握,使其为后续的生产安全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作出贡献。基于此,本文针对绿色低毒阻燃剂的开发及其在塑料制品中的应用进行重点分析,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毒阻燃剂 塑料制品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鑫雨 罗庆 +4 位作者 方旭 吴慧秋 寇力月 张截流 冯良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毒性效应
下载PDF
聚丙烯塑料的环境分布与毒理学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涛涛 王思懿 +1 位作者 张颖 华江环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72,共22页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聚丙烯塑料是生产和使用量巨大的常见塑料聚合物类型之一。聚丙烯塑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释放的聚丙烯微(纳)塑料在各种生物及非生物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在所有检出微(纳)米塑料中占据主要成分。本...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聚丙烯塑料是生产和使用量巨大的常见塑料聚合物类型之一。聚丙烯塑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释放的聚丙烯微(纳)塑料在各种生物及非生物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在所有检出微(纳)米塑料中占据主要成分。本文从聚丙烯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情况、环境检出含量、毒理学研究的来源与制备、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聚丙烯塑料的环境分布与毒理学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聚丙烯塑料毒理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聚丙烯塑料毒理学研究和生态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塑料 环境分布 毒性 进展
下载PDF
二类生物可降解塑料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
9
作者 徐成龙 吴培 +2 位作者 陈波 叶天然 练建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95-6503,共9页
本研究选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MPs)中的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和传统微塑料(CMPs)中的聚乙烯(PE)作为供试化学品,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供试生物.通过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Chl-a)、超氧化物歧化... 本研究选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MPs)中的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和传统微塑料(CMPs)中的聚乙烯(PE)作为供试化学品,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供试生物.通过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Chl-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胞内总溶解性蛋白质(TP)、活性氧(ROS)等指标的测试,探明不同投加量(50,100,150,200mg/L)和粒径(150,250,500μm)的PLA、PBAT以及PE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氧化应激以及细胞损伤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PLA/PBAT/PE单一作用下,藻细胞的生长和氧化应激指标随暴露时间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暴露96h后,相较于其他处理组,PLA投加量为100mg/L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最大(16.31%),而在粒径方面PE150μm的抑制率最大(15.97%).PLA和PE的暴露使铜绿微囊藻的ROS、SOD、CAT和MDA含量显著提高,其急性毒性差异可能与微塑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作为脂肪族聚酯的PLA在水环境中较PBAT更易发生水解,二次微塑料碎片的释放潜能使其对藻类产生更为严重的急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塑料 铜绿微囊藻 微塑料 毒性效应
下载PDF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o treat AD: advantageous efficacy and stimulation of PKA signaling at crossroad between neural plasticity enhancement and pTau clearance
10
作者 CHEN Gang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5-405,共1页
OBJECTIVE Currently, almost all chemical compounds or biological reagents to reverse or slow down the AD process have failed in clinical trials. An integrative and multi-targeted strategy is increasingly appreciated t... OBJECTIVE Currently, almost all chemical compounds or biological reagents to reverse or slow down the AD process have failed in clinical trials. An integrative and multi-targeted strategy is increasingly appreciated to effectively combat this devastating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reatment of dementia, and thus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features of TCM 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should be well taken. The Amnesia Remedy Formula(ARF) was invented b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aster of TCM SUN Si-miao, who lived for about 100 year ol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haracterize the time course changes of the cognitive behaviors post a ARF, an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s, focusing on PKA-centered signaling for both enhancement of neural plasticity and clearance of the phosphorylated Tau. RESULTS We tested the efficacy of ARF on two animal models of AD, and examine the central role of PKA signal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neural plasticity via PKA/CREB/BDNF pathway as well as clearance of toxic p Tau via PKA/GSK3β/p Tau pathway. In the scopolamine model, ARF effectively reversed the memory in Morris water maze(MWM) test, with some features superior to anti-AD drug donepezil. In a battery test of MWM, 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or T maze in 5-month-old 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prone 8(SAMP8) strain mice, two weeks of administration of ARF showed overall better improvement in memory loss than donepezil, and the effect lasted for at least 1 week after termination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formula. ARF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KA/CREB/BDNF and synaptic proteins PSD95 expression, as well as enhanced Ser9 phosphorylation of GSK3β, thus reduced p Tau in the hippocampus. Blockade of PKA signaling blunted the anti-AD-like effect of ARF, with reversal of CREB/BDNF signaling.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indicated some changes of novel molecules along this pathway may be part of the path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mechanism, which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CONCLUSION ARF may display some advantageous features in treating AD with early onset, via multi-targeted manner including enhancement of neural plasticity and reduction in Tau tox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KA SIGNALING neural plasticity pTau Tau toxicity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 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丹妮 章敏 +4 位作者 高富龙 郑榕辉 黄文树 薄军 方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201,共27页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NPs本身、渗滤液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物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关注BMNPs与传统微纳米塑料(CMNPs)之间的差异。本文总结的研究显示,与CMNPs相比,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表现为减弱、无显著变化和显著增强的研究结果分别占总研究结果的21%、25%和54%。其中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显著增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BMNPs表面比CMNPs更加粗糙复杂,对被测生物表现出更强的机械性损伤能力。其次,进入生物体内的BMNPs会被生物分解成更小尺寸的塑料,更容易进入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产生更大的危害效应。此外,BMNPs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吸收,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对相关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连锁负面影响。再者,BMNPs在分解、降解和老化过程中能更快地释放出添加剂,并且释放出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后,与CMNPs相比,BMNPs与其他污染物产生的复合生物毒性效应更强,这与BMNPs特殊的表面和内部结构造成其对污染物拥有更强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关。本文还通过梳理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检测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BPs污染的有效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估,以及MNPs相关产品的管理和认证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塑料 传统塑料 生物毒性效应 微纳米塑料 复合毒性效应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陆生哺乳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盼 杨玉菲 +4 位作者 薛振 王令 路宏朝 王珊珊 张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76,共9页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分布广泛、难以降解,在生物体内持久存在,同时也能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通过食物链进行污染物的转移,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已经受到广泛关注。MNPs对水生动物的毒...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分布广泛、难以降解,在生物体内持久存在,同时也能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通过食物链进行污染物的转移,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已经受到广泛关注。MNPs对水生动物的毒性研究起步较早,对陆生哺乳动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MNPs在动物体内的蓄积、分布、生殖毒性、炎症反应、神经毒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系统分析了MNP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主要风险点,并基于已有研究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了MNPs生物学毒性研究未来的方向,以期为MNPs毒理学机制解析、生物学危害防范、毒性损伤修复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肠道菌群 生殖毒性 炎症反应 分布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娇 陈大岭 +2 位作者 陈玉立 吴恩荣 卢坤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塑料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是塑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不断地释放至环境中。在多种环境过程的作用下,塑料会发生降解、转化,形成微米甚至纳米塑料。近年来,微纳米塑料作为新污染物,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安全构成了潜在... 塑料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是塑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不断地释放至环境中。在多种环境过程的作用下,塑料会发生降解、转化,形成微米甚至纳米塑料。近年来,微纳米塑料作为新污染物,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引发的健康风险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微纳米塑料能够经过多个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不同器官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因此,笔者将重点提供关于微纳米塑料对人体健康影响这一新兴主题的文献概述,系统阐述微纳米塑料对人体肠道、肝脏、肺部以及生殖系统方面的毒性效应以及其分子水平上的致毒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纳米塑料的理化性质对其毒性效应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未来微纳米塑料人体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Ps 人体健康 综合毒性 健康风险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相互作用及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晨 宋杰 +2 位作者 闫瑾 王慧利 钱秋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73,共18页
中国是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由于过度使用和废水处理设施的限制,大量的抗生素和微(纳米)塑料进入水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微(纳米)塑料可以作为载体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吸附抗生素并将其转移到... 中国是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由于过度使用和废水处理设施的限制,大量的抗生素和微(纳米)塑料进入水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微(纳米)塑料可以作为载体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吸附抗生素并将其转移到生物体内,对水生生物的肠道、肝脏、神经和生殖系统等造成损伤,并且通过食物链富集和转移,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鱼类的危害,对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联合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环境风险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抗生素 联合暴露 相互作用 毒性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元元 刘杰 王海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622-636,共15页
微纳米塑料(M/NP)主要是指塑料在紫外线照射、机械摩擦等条件下发生碎裂而形成的,尺寸在微纳米范围内的粒子.M/NP污染范围广、种类多,对环境生物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而最近从人体中检测到M/NP的报道频繁出现,M/NP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 微纳米塑料(M/NP)主要是指塑料在紫外线照射、机械摩擦等条件下发生碎裂而形成的,尺寸在微纳米范围内的粒子.M/NP污染范围广、种类多,对环境生物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而最近从人体中检测到M/NP的报道频繁出现,M/NP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M/NP对生物的影响依赖于其与细胞的作用,而M/NP的细胞摄取和外排是影响其在细胞内的滞留,进而影响其生物效应的关键.因此,在简单总结了环境中M/NP的来源、人群暴露途径及已发现的健康影响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M/NP与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细胞对M/NP的摄取和毒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展望了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方向和需要关注的事项,为M/NP的生物效应的研究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人体健康 细胞摄入 细胞毒性
下载PDF
水产动物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健康的潜在危险性
16
作者 王娜 张士璀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29,共6页
塑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在自然界积累,并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裂解,产生粒径小于5 mm的碎片和颗粒,即微塑料,全球的水生生态系统都发现有一定程度微塑料污染。各种水生动物,包括人类经常食用的鱼、虾和贝类等水产动物,都不可避免摄... 塑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在自然界积累,并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裂解,产生粒径小于5 mm的碎片和颗粒,即微塑料,全球的水生生态系统都发现有一定程度微塑料污染。各种水生动物,包括人类经常食用的鱼、虾和贝类等水产动物,都不可避免摄入微塑料,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微塑料中含有添加剂,其表面可以吸附周围环境的化学物质甚至微生物。动物和人摄入微塑料,可通过胃肠道转移到其他器官,给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从水产动物中的微塑料、人体暴露途径和潜在毒性3个方面,对水产食物链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健康的潜在危险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污染 微塑料 水产动物 健康 毒性
下载PDF
陆地环境中纳米塑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安 吴昊 何贝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0-2040,共11页
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塑料污染物的积累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尺寸微小的塑料被定义为纳米塑料(NPs)。虽然NPs的尺寸尚存在争议,但与其他工程纳米颗粒类似,NPs可造成多种不利的环境影响。NPs的存在和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会... 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塑料污染物的积累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尺寸微小的塑料被定义为纳米塑料(NPs)。虽然NPs的尺寸尚存在争议,但与其他工程纳米颗粒类似,NPs可造成多种不利的环境影响。NPs的存在和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会对生物体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影响生物体的生长、繁殖和内分泌系统等。因此,NPs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较多生物都构成威胁。尽管NPs污染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但目前有关NPs对土壤环境及生物体的毒害效应等的研究仍然较少。旨在综述NPs本身的毒害效应(包括其中的添加剂)、降解产物和与其他环境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耦合后的复合毒性以及NPs对陆生生态环境,包括植物、动物以及土壤产生的综合影响,并总结本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主要的研究不足包括对经过降解等过程形成的次级NPs的毒性效应尚未深入开展,NPs对真实生物体的影响研究仍具有局限性,针对环境-NPs-生物-污染物的交互耦合机制对土壤环境的毒害效应仍需进一步探究。针对这些研究不足开展相应的科研探究工作能为全面科学地评价NPs的生态风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环境污染 毒性效应 生态风险 陆地生态 塑料污染物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的全塑型塑胶跑道面层材料环境毒理风险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香梅 李培宁 +3 位作者 李光先 黄宇梁 龙莹珠 庞增雄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41-142,171,共3页
开展全塑型塑胶跑道面层材料有害物质释放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并对吸入暴露引起的大鼠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全塑型塑胶跑道面层材料有害物质释放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GB 36246-2018《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要求... 开展全塑型塑胶跑道面层材料有害物质释放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并对吸入暴露引起的大鼠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全塑型塑胶跑道面层材料有害物质释放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GB 36246-2018《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要求。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30天染毒组雄鼠MDA含量下降(P<0.05),90天染毒组雌、雄性大鼠MDA含量上升(P<0.05),而90天染毒组雄鼠GSH-PX有上升趋势。结果表明,氧化应激指标可为全塑型塑胶跑道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毒性进行预测,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塑型塑胶跑道面层材料 吸入毒性 有害物质含量和释放量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塑料食品包装中柠檬酸酯 被引量:16
19
作者 周相娟 赵玉琪 +1 位作者 李伟 谢精精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67,共3页
建立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柠檬酸三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该方法在0.5~1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5mg/kg;回收率为109.5%~120%,RSD%为3.8%~6.6%。该方法操作简便,结... 建立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柠檬酸三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该方法在0.5~1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5mg/kg;回收率为109.5%~120%,RSD%为3.8%~6.6%。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合于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两种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食品包装 无毒增塑剂 柠檬酸三丁酯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环境友好无毒柠檬酸酯增塑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20
作者 岑兰 孙鸣剑 王雪晶 《弹性体》 CAS 2007年第6期69-73,77,共6页
综述了近几年无毒柠檬酸酯增塑剂的合成,以及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可降解材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认为,柠檬酸酯增塑剂作为无毒环境友好型助剂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应加强综合性能好的大分子量柠檬酸酯增塑剂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 增塑 无毒 环境友好 柠檬酸酯增塑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