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TIC SOLUTION OF DENSE TWO-PHASE FLOW IN A VERTICAL PIPELINE
1
作者 林多敏 蔡树棠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1990年第12期1095-1103,共9页
According to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dense two-phase flows presented in the previous pape[1],a dense two-phase flow in a vertical pipeline is analytically solved, and the analytic expressions of velocity of each cont... According to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dense two-phase flows presented in the previous pape[1],a dense two-phase flow in a vertical pipeline is analytically solved, and the analytic expressions of velocity of each continuous phase and dispersed phase are respectively deri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drag force between twophasesdepends linearly on their relative velocity, the relative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pipeline coincides with Darcy's law except for the thin layer region near the pipeline wall, and that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in the dense two-phase flow theory mentioned are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e two-phase flow vertical pipe two-phase flow two-phase flow analytical solution two-phase flow model application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USING AIRFLOW TO PURGE RESIDUAL WATER IN AN INCLINED PIPE
2
作者 沈芳 严宗毅 +1 位作者 赵耀华 Kiyoshi Hori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2年第6期694-702,共9页
A refined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using the spiral airflow and axial airflow to purge residual water in an inclined pipe was presented. The computations reveal that, in most cases, the spiral flow can purge the resid... A refined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using the spiral airflow and axial airflow to purge residual water in an inclined pipe was presented. The computations reveal that, in most cases, the spiral flow can purge the residual water in the inclined pipe indeed while the axial flow may induce back flow of the water, just as predicted in the experiments presented by Horii and Zhao et al.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various initial conditions on water purging were studied in detail for both the spiral and axial flow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ral flow axial flow water purging two-phase flow pipe flow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osure Relations for CFD Modelling of Bubbly Flow in a Vertical Pipe
3
作者 Geoffrey S. Gray Scott J. Ormiston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21年第2期98-134,共37页
Commercial code CFX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a two-fluid model to predict the details of upward isothermal bubbly flow of air and water in a vertical pipe. The model equations are volume-averaged Navier-... Commercial code CFX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a two-fluid model to predict the details of upward isothermal bubbly flow of air and water in a vertical pipe. The model equations are volume-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that require closure models for interfacial forces and bubble-induced turbulence effects. Two-equation SST and k-epsilon RANS turbulence models were also used. A parametric study of closure models included both standard options in CFX and previously published novel closure models that were implemented with user-defined functions. The CFD simul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wo cases from the MTLoop experiments by Lucas<em> et al.</em> at the Helmholtz-Zentrum Dresden Rossendorf: one with wall-peak void fraction profile (MT039), and another with a core-peak void fraction profile (MT118). The effect of changing the drag force closures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the set examined. Poor predictions were found when the lift force and wall lubrication models were incompatible in magnitud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changing the liquid phase turbulence model. Changing the bubble-induced turbulence models, however,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adial void fraction profile. The novel wall force from Lubchenko<em> et al.</em>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ediction of the near wall void fraction in the wall peak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flow Bubbly Numerical Analysis Vertical pipe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Loop Heat Pipe with Two Evaporators/Two Condensers under Thermal Vacuum Condition
4
作者 Xinyu Chang Hosei Nagano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6年第8期1460-1469,共10页
Multiple loop heat pipe is a high-functional thermal transport device. This work was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loop heat pipe under thermal vacuum ambience with the working fluid ammonia... Multiple loop heat pipe is a high-functional thermal transport device. This work was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loop heat pipe under thermal vacuum ambience with the working fluid ammonia. Asmall multiple loop heat pipe with two evaporators and two ra- diators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hen thermal vacuum test was conducted. The heaters were fasten on both evaporators, both radiators, both compensation chambers. In the case that both evaporators were heated, the multiple loop heat pipe can transport 120/120 W for 1.5 m, in the case that only one evaporator was heated, evaporator 1 can transport 80 W for 1.5 m, while eva- porator 2 can transport 120 W for 1.5 m. Two flow regulators were installed near the confluence of liquid line to prevent uncondensed vapor penetrating into returning liquid when the tempera- ture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wo radiators. In the case that the heat load at both evaporators were 40/40 W and one radiator was heated, the flow regulator1 can tolerate the 160 W of heat load which was supplied to radiator1 while the flow regulator2 can tolerate the 100 W of heat load which was supplied to radiator2. To demonstrate the multiple loop heat pipe’s startup behavior at lowheat load, each of the compensation chamber was preheated to change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liquid and vapor in the evaporator and compensation chamber, in the result, each evaporator can start up at 5W through prehe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op Heat pipe AMMONIA Thermal Vacuum Test two phase flow
下载PDF
Study on pressure wave propagation in two-phase flow in liquid oxygen feed pipe between pumps
5
作者 WEI Xin SUN Bing FANG Jie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52-2357,共6页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 of pressure wave propagation was proposed for the gas liquid oxygen two-phase flow in the pipe between pumps.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the homogenous model based on the com...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 of pressure wave propagation was proposed for the gas liquid oxygen two-phase flow in the pipe between pumps.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the homogenous model based on the compressibility theory regarding a single bubble in an infinite liquid,and Redlich-Kwong gas equation was derived a model for the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case,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change of the ratio of density of gas to one of liquid.The numerical test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not only show the agreement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is model and experiment at the normal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s good,but also show that the modifications of the model for the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condition are necessary.The study is of reference to further study of oscillation restrain and relative pipe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flow pressure wave pipe between pumps phase velocity ATTENUATION
原文传递
倾斜管不同黏度气液两相段塞流持液率实验及预测方法
6
作者 刘自龙 钱萧 +3 位作者 刘超 管桐 王伟 廖锐全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162,共7页
准确预测持液率可为井筒中的流型判断和压降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段塞流为稠油井筒中最常见流型,井筒高黏流体将加重气液两相滑脱,导致现有持液率模型应用于高黏流体的预测精度变差。为此,基于多相管流实验平台,在内径为60 mm的测试管段内... 准确预测持液率可为井筒中的流型判断和压降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段塞流为稠油井筒中最常见流型,井筒高黏流体将加重气液两相滑脱,导致现有持液率模型应用于高黏流体的预测精度变差。为此,基于多相管流实验平台,在内径为60 mm的测试管段内开展段塞流持液率实验,获取了不同黏度、不同倾角段塞流流型及持液率数据,研究了黏度对持液率和流型转变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实验现象和理论推导,提出了倾斜管不同黏度气液两相段塞流持液率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加,会增加液相与管壁之间的黏滞力,导致持液率增加;黏度对持液率的影响会改变段塞流与其他流型的转变界限。以Kora液塞区持液率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用混相黏度代替液相黏度的倾斜管气液两相段塞流持液率新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和文献数据进行了验证,证实新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该研究可为预测稠油井井筒压降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塞流 持液率 气液两相流 倾斜管 稠油
下载PDF
高扬程泵站虹吸式出水流道虹吸形成过程分析
7
作者 杨春霞 苏圣致 +2 位作者 刘绍谦 郑源 张千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3,177,共5页
为研究高扬程泵站虹吸式出水流道虹吸形成过程,以某高扬程泵站的出水流道及出水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模型并使用Fluent仿真计算了虹吸管流态变化。针对3种出水池水位使用VOF模型计算其压力、流速等参数。驼峰段原角度为段前150°... 为研究高扬程泵站虹吸式出水流道虹吸形成过程,以某高扬程泵站的出水流道及出水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模型并使用Fluent仿真计算了虹吸管流态变化。针对3种出水池水位使用VOF模型计算其压力、流速等参数。驼峰段原角度为段前150°、段后160°,在虹吸段顶端使用DN350的真空破坏阀,同时改变驼峰段角度进行优化,发现将段前角度增加10°后,虹吸形成时间为448 s,相较于优化前缩短了56 s,改善了泵启动过程。分析发现,不同水位下虹吸形成时压力分布较为均匀;水位较低时流速分布不均,不良流态产生,低水位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高水位;在驼峰段安装DN350真空阀能减小水力损失,对虹吸形成过程起到促进作用;真空阀会影响经典断面处流速分布,产生高流速区,出水池水位较低时,该现象使得流速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扬程 虹吸式出水管 气液两相流 虹吸形成时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强迫振动下垂直管道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万初一 范祖相 +3 位作者 周岱 韩兆龙 朱宏博 包艳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6,共11页
粗颗粒固液两相流的管道输运适用于深海采矿工程.扬矿管道在流致振动作用下的内部固液两相流的输运机理尚未被完全探究.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DEM)耦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振动频率与振幅和不同浓度工况下在强迫... 粗颗粒固液两相流的管道输运适用于深海采矿工程.扬矿管道在流致振动作用下的内部固液两相流的输运机理尚未被完全探究.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DEM)耦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振动频率与振幅和不同浓度工况下在强迫振动管道中的粗颗粒动力学特性以及管内流场变化特性.其中,将管道的振动简化为一维径向振动,将实际工况中的柔性管道假定为刚体管道.研究表明,在管道振动过程中,大颗粒相比小颗粒的惯性更大,而流体也需要更大的速度产生更大的曳力推动大颗粒,导致更大的轴向流场速度以及更大的轴向颗粒速度.随着粒径增大,大颗粒对流场的扰动更大,导致流体与壁面间的作用力更大;并且大颗粒与壁面间的碰撞和摩擦作用力更大,因此壁面剪应力增大.同时,大颗粒与流体间摩擦损耗的能量也更大.因此管道需要更大的能量将其输运,导致振动管道内的压降增加.增大管道振动频率与振幅会导致颗粒在截面上的分布更加分散,同时对流场扰动更大,然而对轴向流场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增大进料浓度使颗粒间、颗粒与流场间的作用更加频繁,导致颗粒分布发生变化,并导致更大的轴向流场速度和湍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CFD-DEM 固液两相流 管道输运 强迫振动
下载PDF
侧深施肥装置三通管气固两相流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威 王川 +3 位作者 王丽伟 张瑾 王伟 卢碧芸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气吹式侧深施肥装置三通管不同结构特征对气流和肥料颗粒运动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设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垂直的a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呈45°夹角的b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同轴的c型三通管。在三通管内径为28 mm... 为探究气吹式侧深施肥装置三通管不同结构特征对气流和肥料颗粒运动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设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垂直的a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呈45°夹角的b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同轴的c型三通管。在三通管内径为28 mm、通入气流速度为16.4 m/s、肥料颗粒流量为20 g/s的条件下,采用CFD-EDM耦合方式对不同管道内气流、压力、颗粒运动状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气流经a、b、c三种类型三通管产生不同的流动效果,进而影响肥料颗粒运动特性,颗粒最大运动速度分别为1.99 m/s、2.94 m/s、2.07 m/s,期间颗粒产生最大碰撞力分别为0.05 N、0.13 N、0.34 N。通过验证试验对比表明,采用b型管侧深施肥装置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为0.81,肥料破损率为0.72%,施肥过程中无肥料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侧深施肥 气吹式 三通管 气固两相流 仿真分析
下载PDF
考虑管径因素的中高流速气液两相倾斜管流持液率新模型
10
作者 陈雯 罗威 +2 位作者 王伟 周东慧 侯耀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3359-13367,共9页
为准确得到高流速下倾斜管气液两相管流的持液率,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设置气量180~2000 m^(3)/h,液量2~20 m^(3)/h,在内径60 mm、长9.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常压条件下倾斜管高气液两相流实验。实验范围内主要流型是段塞流和环状流,将... 为准确得到高流速下倾斜管气液两相管流的持液率,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设置气量180~2000 m^(3)/h,液量2~20 m^(3)/h,在内径60 mm、长9.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常压条件下倾斜管高气液两相流实验。实验范围内主要流型是段塞流和环状流,将实验流型绘制到现有流型图中,对比多种流型图发现Mukherjee-Brill、Kaya和Chokshi流型图适用于实验流型的判别。进一步通过实验数据对常用的持液率预测模型进行检验,对比发现Mukherjee-Brill模型相对准确,但误差接近20%,仍然较大。鉴于此,统计国内外高气液流速条件下不同压力、温度、管道直径、管道倾角等参数的文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持液率的影响因素,选择液相黏度准数、管径准数、气相速度准数、液相速度准数、压力准数和倾斜角作为比较序列,持液率作为参考序列,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管径准数对持液率存在较大影响,从而优化Mukherjee-Brill模型,建立考虑管径影响因素的新持液率计算模型。通过文献实验和本实验高气液流速下包含25.2~95.3 mm共14种管径的数据对新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新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6.85%,较现有5种持液率模型至少减少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液率 Mukherjee-Brill模型 气液两相流 倾斜管 流型
下载PDF
超长重力热管启动特性
11
作者 王宾 陈娟雯 +2 位作者 黄文博 党鹏飞 蒋方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01-4512,共12页
超长重力热管作为一种新型单井换热技术,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热管的快速启动是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然而,目前对超长重力热管启动特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长40 m、内直径为7 mm、长径比为5714的水工质超... 超长重力热管作为一种新型单井换热技术,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热管的快速启动是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然而,目前对超长重力热管启动特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长40 m、内直径为7 mm、长径比为5714的水工质超长重力热管可视化实验平台,研究了超长重力热管的启动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热管的启动形式随加热功率和注液高度的变化,主要分为温度渐变型、平稳过渡型以及温度突变型。随着加热功率从100W增大到500W,管内气液相变速率提高,启动温度从约43.5℃升高至81.4℃,热管启动时间总体减少约51%;当功率从200W增至300W时,管内开始出现明显的间歇沸腾现象,气液逆流阻力增大,热管启动时间不减反增;加热功率继续增大后,启动时间减少。在固定加热功率条件(300W)下,随着注液高度从6 m增大到15 m,热管启动时间从6455 s先减少到3354 s后增加到4575 s,且当注液高度为9 m时,热管启动时间最短(3354s)。当注液高度为3m,加热功率增大至300W时,出现大量冷凝液被卷携至绝热段上方和冷凝段的现象,导致蒸发段局部干涸,热管难以稳定运行,最终启动失败。实验进一步发现,在相同的加热功率和注液高度条件下,缩短热管蒸发段长度可有效减少启动时间(减少约56%),提高启动温度,使蒸发段温度变化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重力热管 气液两相流 启动特性 地热能 可视化
下载PDF
应用于新型环路热管的两相引射器数值模拟
12
作者 周尧 杨小平 +3 位作者 倪一程 刘继平 魏进家 严俊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8-278,共11页
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被动式相变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高热流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前期研究发现将小型两相引射器与平板式环路热管耦合,可大幅提高传热性能。然而,小型两相引射器内部流动及传热机理尚不清晰,难以对新型环路热管进行正向设... 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被动式相变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高热流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前期研究发现将小型两相引射器与平板式环路热管耦合,可大幅提高传热性能。然而,小型两相引射器内部流动及传热机理尚不清晰,难以对新型环路热管进行正向设计与理论建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汽水参数和混合腔结构对两相引射器性能及内部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喉部下游存在凝结激波,随着背压增加,其位置逐渐向喉部移动;其强度与背压、蒸汽产量、混合腔长度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引射器最大工作背压在40~125 kPa,与蒸汽产量和水温呈正相关,与混合腔长度呈负相关。通过大量模拟,得到了设计功率下水温和混合腔长度对引射器工作模式和压比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引射器 传热 两相流 凝结 激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过滤双流体模型的水平管道内稠油输送数值模拟
13
作者 陈羽佳 王淑彦 +3 位作者 邵宝力 袁子涵 谢磊 马一玫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粒相压力和过滤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等参数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壁面温度对稠油温度分布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均匀模型Gidaspow model相比,过滤模型能够揭示蜡晶颗粒非均匀流动结构对液固两相流的变化规律.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更加接近于试验结果,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随着蜡晶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当蜡晶颗粒相体积分数增加到12%时,加入壁面修正的亚格子模型的误差仅为4.1%.而ZAMBRANO等人模拟结果与试验压降的误差为12.9%.亚格子尺度模型能够详细地再现沥青质颗粒聚团的介观尺度流动行为,为稠油输送过程中的蜡晶聚集以及流动过程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过滤双流体模型 水平管道 液固两相流 传热
下载PDF
基于多物理耦合的高温热管流动传热和力学特性研究
14
作者 焦广慧 代丽红 +2 位作者 夏庚磊 王建军 彭敏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研究高温碱金属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和力学特性,对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高温碱金属热管的多物理耦合模型,针对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特性以及管壁的热膨胀效应进行了数值... 研究高温碱金属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和力学特性,对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高温碱金属热管的多物理耦合模型,针对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特性以及管壁的热膨胀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可准确模拟高温热管的流动传热特性;在额定功率下,沿轴向的压力梯度和温度梯度较小,说明热管具有较好的等温性,但相比于冷态有最大1.75%的总形变;热管的传输功率提高会显著影响热管内工质的运行状态,同时加大热管的形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金属热管 两相流动传热 固体力学 多物理耦合
下载PDF
基于Fluent双相流管道的腐蚀仿真分析
15
作者 李钺 吕雪飞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2-78,共7页
基于Ansys软件中Fluent模块,结合当前管道的腐蚀机理,对双相流管道进行模拟仿真。采用CFD方法对双相流管道内的气相、液相不同流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考虑不同流动流型对管壁腐蚀影响,通过调整管内气液相的混合比进行建模和模拟,研究... 基于Ansys软件中Fluent模块,结合当前管道的腐蚀机理,对双相流管道进行模拟仿真。采用CFD方法对双相流管道内的气相、液相不同流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考虑不同流动流型对管壁腐蚀影响,通过调整管内气液相的混合比进行建模和模拟,研究管壁的动态特性。用数值分析及仿真等方法预测管道腐蚀的情况,结果表明:当流体流入管道,管道内部流体形成段塞流流型时,在管道壁面形成的静压力集中相较于分散流和分离流2种流型产生的压力波动更大;并且随着气体体积分数的变化,管壁的静压力呈现非线性增长。调整气相和液相的混合比,气体体积分数随之改变;段塞流流型下,气体体积分数越小,管壁所受的静压力越大。改变管道内部的流型,可以减轻静压力对管道的腐蚀影响。影响双相流管道腐蚀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同流型对管壁的影响不同,其中段塞流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流管道 腐蚀机理 Ansys流体分析 气液混合比
下载PDF
脉动热管温度信号的小波分析及流型识别
16
作者 余清杰 杨洪海 +4 位作者 刘玉浩 方海洲 何伟琪 王军 卢心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97-2504,共8页
脉动热管中的温度波动信号具有较复杂的瞬态波动特征,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此类信号特征。采用全玻璃脉动热管,在可视化实验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方法,重点研究PHP温度振荡信号及流型识别。结果表明,采集频率、管壁材料以... 脉动热管中的温度波动信号具有较复杂的瞬态波动特征,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此类信号特征。采用全玻璃脉动热管,在可视化实验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方法,重点研究PHP温度振荡信号及流型识别。结果表明,采集频率、管壁材料以及热通量等会影响温度信号的主频值。当热通量较高(q=2.65~3.18 W/cm^(2))时,1 Hz的采集频率容易导致信号失真,应采用10 Hz及以上的采集频率。玻璃管的热惰性会导致温度信号失真,尤其在高热通量(q=2.65~3.18 W/cm^(2))时不可忽略。总体来看,随着热通量的增加,蒸发温度波动幅度减小、频率增加。当热通量从0.35 W/cm^(2)增加到3.18 W/cm^(2),流体温度信号的主频值从0.02 Hz增加到3.88 Hz。相应地,管内流型由弹状流逐渐向环状流转变,并出现单向大循环流。由管内流体温度信号求得的主频值可推广至铜管或其他金属材料的脉动热管,有助于识别其内部流型及流态变化,更好地理解其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小波分析 信号主频 流动 两相流 传热
下载PDF
INPLANT软件应用于加氢装置气液两相流流型判别
17
作者 孔凡莹 刘宁 缪书海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0期40-44,共5页
以中东某炼油厂柴油加氢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INPLANT软件对反应系统两相流管线进行水力学计算,分析了管道直径、气液比和流体负荷对水平管道两相流流型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提高流体气液比可以将不稳定的段塞流转变为稳定流型环状... 以中东某炼油厂柴油加氢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INPLANT软件对反应系统两相流管线进行水力学计算,分析了管道直径、气液比和流体负荷对水平管道两相流流型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提高流体气液比可以将不稳定的段塞流转变为稳定流型环状流;改变管径和流体负荷,不能将文中所研究管道的两相流流型由段塞流转变为环状流;将液相流速降低至足够低时,流型可以转变为波状流。将计算结果用于指导装置操作调整,提高流体的气液比,消除了反应系统压力波动,表明该软件模拟的流型转变趋势与实际生产接近,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PLANT软件 加氢装置 气液两相流 流型 管径 气液比 流体负荷 管道倾斜角
下载PDF
长尾管固体火箭发动机内部流动特性仿真分析
18
作者 毛纪银 杜勇 +2 位作者 田云峰 高宏伟 李金福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2,共7页
为分析长尾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部流动特性,编制微分内弹道程序进行发动机内弹道解算;同时采用自定义函数建立质量进口条件、动网格技术模拟燃面推移、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结合粒子随机游走模型,对无长尾与有长尾结构固体火箭发动机三维... 为分析长尾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部流动特性,编制微分内弹道程序进行发动机内弹道解算;同时采用自定义函数建立质量进口条件、动网格技术模拟燃面推移、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结合粒子随机游走模型,对无长尾与有长尾结构固体火箭发动机三维两相瞬态内流场展开对比研究,对比了发动机的性能,分析了长尾结构对气相流动特性与不同直径颗粒的运动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内弹道与流场仿真的发动机平衡压力基本一致。有长尾结构带来了沿程阻力损失,内部平衡压强要高于无长尾结构发动机压力,导致了装药燃烧加快,输出推力反而减小;燃气流经长尾区域流速增加明显,但粒子作用会导致轴线附近流速与温度的震荡,温度整体变化小,故此区域热防护应该重点考虑;由于惯性,粒子在长尾区域先汇集后发散,随粒径增加,粒子汇集区越靠前,散布程度越大,气流对粒子运动作用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尾管 固体火箭发动机 内弹道 两相流 装药燃烧 流动特性
下载PDF
井筒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对气测数据影响规律的实验分析
19
作者 孙红华 吴颖 +3 位作者 范伟 张明扬 于伟高 胡曼 《录井工程》 2024年第2期15-21,共7页
气测录井技术是目前钻探现场快速、准确判断油气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气测数据受影响因素众多,导致气测录井数据的准确性有所降低。现阶段已有很多针对气测数据影响因素的研究,但鲜有井筒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变化对气测数据影响的研究。为此... 气测录井技术是目前钻探现场快速、准确判断油气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气测数据受影响因素众多,导致气测录井数据的准确性有所降低。现阶段已有很多针对气测数据影响因素的研究,但鲜有井筒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变化对气测数据影响的研究。为此,专门设计了一种利用螺旋管代替直管的气测实验装置,并验证了该实验装置的可行性;然后,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与气测实验装置相同参数的螺旋管数值模型,并据此模型给出了气测实验中各流型(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环状流和雾状流)的产生条件;最后,基于气测实验装置及各流型产生条件,开展了气液两相流流型变化对气测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1)全烃检测值随流型变化(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环状流→雾状流)而增大,且不同流型转变引起的全烃检测值变化仍有较大差异(;2)不同流型下全烃检测值均随钻井液密度增大而减小,且钻井液密度对气测数据的影响程度随流型变化而降低(;3)不同流型下全烃检测值均随钻井液粘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且钻井液粘度对气测数据的影响灵敏度随流型变化而降低。通过研究气液两相流流型对气测数据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气测录井数据的校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流型 FLUENT 气测数据 螺旋管 影响规律
下载PDF
气井气液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模型评价与优选 被引量:23
20
作者 陈德春 徐悦新 +2 位作者 孟红霞 彭国强 周志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0-843,共4页
目前工程上常用的气液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模型建立的基础不同,其适用条件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含水气井,不同气水比时,气井井底流压计算结果差异大,影响气井生产动态分析和优化的准确性。鉴于此,文中整理了国内外102组气井生产实测... 目前工程上常用的气液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模型建立的基础不同,其适用条件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含水气井,不同气水比时,气井井底流压计算结果差异大,影响气井生产动态分析和优化的准确性。鉴于此,文中整理了国内外102组气井生产实测数据,对8种常用气液两相管流压降模型进行评价与优选。结果表明:气水比大于2 441 m^3/m^3时,Hagedorn-Brown模型和Gray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最吻合,平均相对误差最小;气水比小于2 441 m^3/m^3时,Beggs-Brill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最吻合,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因此,气水比大于2 441 m^3/m^3的气井推荐使用Hagedorn-Brown模型或Gray模型计算,气水比小于2 441 m^3/m^3的气井推荐使用Beggs-Brill模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管流 压降 气水比 评价 优选 气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