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cute Low Temperature Stress on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and Respiration Frequency in Silurus meridionalis and Pelteobag vachelli 被引量:2
1
作者 彭姜岚 曹振东 付世建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7年第3期73-78,共6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te low temperature stress on VO2 and Vf of Silurus meridionalis and Pelteobag vachelli after 10 minutes cold water bath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The investi...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te low temperature stress on VO2 and Vf of Silurus meridionalis and Pelteobag vachelli after 10 minutes cold water bath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The investigation was operated under the temperature of 24 ℃.It was found that the VO2 and Vf of Silurus meridionalis after 6 and 0 ℃ stress showed a decrease-increase-decrease trend while other groups showed a rapid increase then slowly recovery trend.The VO2 and Vf of Pelteobag vachelli after 0 ℃stress showed a decrease-increase-decrease trend while other groups showed an increase then slowly recovery process.It was suggested that Pelteobag vachelli was more adaptive to acute cold stress,but it cost more energy adapting to cold stress compared to Silurus meridion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teobag vachelli Richardson 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Oxygen consumption VO2 Ventilation frequency (Vf) Acute low temperature stress
下载PDF
投饲频率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胃排空、生长效益及体组成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覃志彪 赵海祥 +3 位作者 赵华林 冯健 钟鸣 罗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6-511,共6页
应用鱼类胃排空与养殖实验方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不同投饲频率对其胃排空、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其胃排空的最佳数学模型描述为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投喂后36h和40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瓦氏黄颡... 应用鱼类胃排空与养殖实验方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不同投饲频率对其胃排空、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其胃排空的最佳数学模型描述为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投喂后36h和40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瓦氏黄颡鱼幼鱼在投饲频率为1天3次、1天2次和2天2次时其生长率和摄食量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1天1次或2天1次时(P<0.05);而在投饲频率为1天1次、2天2次和2天1次时其饲料效益率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1天3次或1天2次时(P<0.05)。随着投饲频率降低,投饲频率对鱼体营养成分均无明显影响(P>0.05)。各投饲频率组间的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肝脏结构正常。5.9—31.8g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最佳投饲频率为2天2次,它较1天1次和2天1次明显提高了生长速度,较1天3次、1天2次明显提高了饲料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投饲频率 胃排空 生长效益 体组成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雄性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雌激素效应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云 朱志强 +2 位作者 叶勤 丁诗华 郑凯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以三峡库区小型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雄鱼为对象,研究17β-雌二醇对它的雌激素效应。在不同的温度和剂量条件下测定血清卵黄蛋白原、Ca2+、总磷、无机磷的含量,以及肝胰脏RNA/DNA比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水温≥16℃、剂量≥1.0μg... 以三峡库区小型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雄鱼为对象,研究17β-雌二醇对它的雌激素效应。在不同的温度和剂量条件下测定血清卵黄蛋白原、Ca2+、总磷、无机磷的含量,以及肝胰脏RNA/DNA比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水温≥16℃、剂量≥1.0μg/g,以及水温≥19℃、剂量≥0.1μg/g条件下,17β-雌二醇可诱导雄性瓦氏黄颡鱼产生卵黄蛋白原,而且其水平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当水温≥16℃、剂量≥1.0μg/g时,血清Ca2+含量极显著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试验组血清各种磷组分增加也呈剂量依赖;17β-雌二醇也引起肝胰脏代谢指标RNA/DNA比率增加。结果表明,雄性瓦氏黄颡对雌激素有较高的敏感性,加上其体型适中,容易获得等特性,可以作为水环境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指示生物。血清卵黄蛋白原与Ca2+可以作为污染水体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钙离子 卵黄蛋白原 指示生物
下载PDF
江黄颡(Pelteobagrus vachelli)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杂交F_1代形态差异 被引量:9
4
作者 蔡永祥 陈友明 +3 位作者 陈校辉 王明华 潘莹 夏爱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4-270,共7页
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乌苏里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运用卡方分析和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 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乌苏里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运用卡方分析和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分可数性状上是一致的,但在胸鳍鳍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胸鳍鳍条数可以作为区别杂交F1代与双亲的重要参数,在臀鳍和尾鳍性状上,杂交F1代与江黄颡亲本差异明显,而与乌苏里拟鲿亲本无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雌鱼组合与雄鱼组合之间、正交F1与反交F1实验鱼组合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但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性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组合的实验鱼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由鱼体体高的长度差异引起;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6个判别方程,其综合判别率为97.9%.三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形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正、反杂交子代在形态上较接近于乌苏里拟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黄颡 乌苏里拟鲿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卵黄蛋白原的纯化、性质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5
作者 李育培 刁晓明 +3 位作者 盛晓洒 权恒 翟旭亮 李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8,共8页
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使瓦氏黄颡鱼雄鱼在7天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E2诱导的雄性瓦氏黄颡鱼血浆中分离、纯化出Vtg,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证明分离、纯化的蛋白为Vtg,该Vtg在非变性条... 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使瓦氏黄颡鱼雄鱼在7天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E2诱导的雄性瓦氏黄颡鱼血浆中分离、纯化出Vtg,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证明分离、纯化的蛋白为Vtg,该Vtg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240kDa,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43kDa。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经检测显示可能含有类胡萝卜素,但没有二硫键,对热相对稳定。利用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制备了兔抗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抗血清的纯度较高,效价为1︰32;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以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为抗体,以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为抗原,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瓦氏黄颡鱼体内Vtg的含量,标准曲线线性部分的线性方程为y=0.099x+0.4529(R2=0.9327),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5.6ng/ml,工作范围为31.2—4000ng/ml,在此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卵黄蛋白原 纯化 多克隆抗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影响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斐 彭淇 +3 位作者 吴彬 谭亦珍 杨芳 冯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885,共7页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1组等蛋白质(42.6%)、等能量(18.5MJ/kg)的实用试验日粮,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100、200mg/kg...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1组等蛋白质(42.6%)、等能量(18.5MJ/kg)的实用试验日粮,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100、200mg/kg叶黄素和25、50、100mg/kg叶黄素与25、50mg/kg角黄素,对照组为野生瓦氏黄颡鱼。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60d),试验3、8、9日粮组(添加50mg/kg叶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鱼体体色与对照组鱼(野生瓦氏黄颡鱼)体色相似,试验3、8、9组鱼皮肤中叶黄素含量与对照组鱼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认为,在日粮中添加叶黄素对瓦氏黄颡鱼的着色效果明显较角黄素好,是养殖瓦氏黄颡鱼饲料的适宜添加色素。在瓦氏黄颡鱼的饲料中叶黄素的建议添加量为5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日粮 色素 叶黄素 角黄素
下载PDF
不同水温下儿茶素EGCG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消除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葛建 刘洋 +2 位作者 李明揆 赵进 韩宝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8-942,共5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黄颡鱼血浆、肝脏中儿茶素EGCG含量,并研究了不同水温(10℃和20℃)下EGCG在黄颡鱼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下黄颡鱼腹腔注射EGCG后体内吸收较快,T1/2ka为0.21h,T1/2α为2.0...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黄颡鱼血浆、肝脏中儿茶素EGCG含量,并研究了不同水温(10℃和20℃)下EGCG在黄颡鱼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下黄颡鱼腹腔注射EGCG后体内吸收较快,T1/2ka为0.21h,T1/2α为2.07h,T1/2β为22.89h,AUC为5195.41μg·h/ml,Tp为0.95h,Cmax为257.75μg/ml;低温下分别为5.67h、9.53h、207.49h、17283.03μg·h/ml、12.56h和117.16μg/ml。同时在0.5、1、2、4、8、12、24、48、96h各时间点检测了肝脏组织中EGCG浓度,并计算得出高温下EGCG在肝组织中的T1/2β为24.15h,低温下肝组织中T1/2β为64.17h。对不同水温下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规律的研究表明,EGCG在黄颡鱼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速度与水温关系密切,高温下均较低温下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儿茶素EGCG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代谢动力学 肝脏消除
下载PDF
The Clock gene clone and its circadian rhythms in Pelteobagrus vachelli 被引量:4
8
作者 覃川杰 邵婷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97-603,共7页
The Clock gene,a key molecule in circadian systems,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nimal kingdom. We isolated a 936-bp partial c DNA sequence of the C lock gene( Pva- clock) from the darkbarbel catfish P elteobagrus vac... The Clock gene,a key molecule in circadian systems,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nimal kingdom. We isolated a 936-bp partial c DNA sequence of the C lock gene( Pva- clock) from the darkbarbel catfish P elteobagrus vachelli that exhibited high identity with C lock genes of other species of fish and animals(65%–88%). The putative domains included a basic helix-loop-helix(b HLH) domain and two period-ARNT-single-minded(PAS) domains,which were also similar to those in other species of fish and animals. P va- Clock was primari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and was detected in all of the peripheral tissues sampled. Additionally,the pattern of P va- Clock expression over a 24-h period exhibited a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brain,liver and intestine,with the acrophase at zeitgeber time 21:35,23:00,and 23:23,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the molecular C lock of P. vachel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ck gene Pelteobagrus vachelli circadian rhythms circadian gene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Pathogenicity Analyses on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from Pelteobagrus vachelli
9
作者 Zhao Jing Wang L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2期29-35,F0003,共8页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pathogen that can induce disease outbreaks in a wide host range. Strain YER6022 was isolated from Pelteobagrus vachelli and identified using bacterial morphology and 16...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pathogen that can induce disease outbreaks in a wide host range. Strain YER6022 was isolated from Pelteobagrus vachelli and identified using bacterial morphology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Five virulence factors were detected, then artificial infection experiment and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 were carried out.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YER6022 was one of Y. enterocolitica family members. In addition, ail, ystb, virF, yadA and HPIint were dectected. In artificial infection experiment, with 80% mortality and 100% morbidity, injected Pelteobagrus vachellis showed red swollen of the anus, abdomen swelling and fim bleeding. There existed serious hyperaemia and edema in kidney, spleen, intestine and liver at the light microscope.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mitochondria of the liver, kidney, spleen and intestine swelled and mitochondrial cristae broke. The data had further shed light on its pathogenicity in Pelteobagrus vachelli. It would benefit for further studies on pathogenesis ofPelteobagrus vachelli infected with Y. enterocolit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SOLATION PATHOGENICITY Pelteobagrus vachelli
下载PDF
杭州城区水域中PAEs分布特征及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体内残留消除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天宇 胡华军 +6 位作者 韩宝瑜 葛建 姚元发 王慧 王敏君 屈叶青 袁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5-359,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GC-FID)检测技术,对杭州城区水体以及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5种PAEs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确定杭州城区水体中PAEs分布特征,并分析了PAEs在黄颡鱼肌肉和脑中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 采用气相色谱(GC-FID)检测技术,对杭州城区水体以及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5种PAEs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确定杭州城区水体中PAEs分布特征,并分析了PAEs在黄颡鱼肌肉和脑中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城区水体中5种PAEs化合物含量均较高,但每种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DEHP含量在不同水域中含量均最高。黄颡鱼体内残留检测结果显示,5种PAEs类化合物在黄颡鱼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脑和肌肉中的消除半衰期处于17.33—32.54h之间。结果表明,PAEs在杭州城区不同水体中广泛分布,在鱼体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消除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 分布特征 消除规律 气相色谱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11
作者 胡玉婷 汪焕 +6 位作者 段国庆 周华兴 凌俊 江河 潘庭双 杨敏 李彤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02-807,共6页
为了解瓦氏黄颡鱼的种质遗传状况,进而为其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我国瓦氏黄颡鱼主要养殖区(广东、四川、浙江和安徽)6个养殖群体共168尾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均有较高的遗... 为了解瓦氏黄颡鱼的种质遗传状况,进而为其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我国瓦氏黄颡鱼主要养殖区(广东、四川、浙江和安徽)6个养殖群体共168尾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a=6.500~8.250,Ho=0.758~0.869,He=0.729~0.806,PIC=0.672~0.762)且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群体间遗传距离(0.0575~0.6505)、遗传分化指数(0.0119~0.1522)及AMOVA分析(群体间遗传变异比9.93%)结果共同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型,聚为互为姊妹群的两大支,其中安徽的3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余群体聚为另一支;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的遗传聚类分析显示最佳遗传分组数为3,其中广东、四川和浙江3个群体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长江种质来源;淮南和六安两群体间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干流种质来源;凤台群体单独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附属阻隔湖泊-城北湖种质来源,故各遗传组间遗传组成差异明显。研究表明,6个瓦氏黄颡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分化显著,具有很大选育潜力,可为瓦氏黄颡鱼的良种选育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种质
下载PDF
池塘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其运行效果
12
作者 胡晓娜 朱永久 +4 位作者 吴兴兵 李学梅 王龙 张远松 李晓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0-219,共10页
为探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与现有淡水池塘如何有机结合,本研究将养殖池塘改造为“菌-藻-鱼-水生植物”联合的水处理区,并与陆基养殖单元结合,构建成一套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养殖试验。试验过程... 为探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与现有淡水池塘如何有机结合,本研究将养殖池塘改造为“菌-藻-鱼-水生植物”联合的水处理区,并与陆基养殖单元结合,构建成一套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养殖试验。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各水处理单元水质理化指标及陆基养殖单元鱼类生长情况,评估了养殖系统氮磷收支情况及养殖单元与水处理单元面积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经8周运行,水处理单元对氨氮(NH_(4)^(+)-N)、亚硝酸盐(NO_(2)^(−)-N)、总氮和总磷的总去除率分别为75.69%、64.99%、29.1%和43.29%,养殖尾水经水处理单元净化后能够满足《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陆基养殖单元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成活率为97.5%,单位产量为6.38 kg/m^(3),增重率平均为71.57%,特定生长率(R_(SGR,m))平均为0.96%/d,饵料系数平均为1.48。氮磷收支结果表明,饲料是系统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61.71%、61.85%。瓦氏黄颡鱼和综合积累(包含底泥沉积、水体渗漏、吸附等)分别是氮、磷输出的主要项目,分别占氮、磷总输出的50.26%、38.53%。瓦氏黄颡鱼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9.12%、10.65%,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0.06%、1.14%和0.02%、0.33%,瓦氏黄颡鱼对氮、磷的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鲢、鳙(P<0.05)。养殖桶与水处理单元实际面积配比关系为0.043:1,尚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因此,本研究表明基于养殖池塘改造的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养殖尾水净化、氮磷利用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优化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循环水养殖 净化效果 瓦氏黄颡鱼
下载PDF
应用DNA分子标记鉴定瓦氏黄颡鱼、长吻鮠及其杂交种
13
作者 巩高瑞 廖倩 +3 位作者 孙瑞东 王忠卫 姜俊 梅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117,共11页
瓦氏黄颡鱼与长吻鮠的杂交后代与其父母本形态学特征相似,在生产中容易产生混淆,而DNA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区分物种,常被用于物种鉴定。基于目前已有的瓦氏黄颡鱼、长吻鮠的基因组数据,实验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瓦氏黄颡鱼与长... 瓦氏黄颡鱼与长吻鮠的杂交后代与其父母本形态学特征相似,在生产中容易产生混淆,而DNA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区分物种,常被用于物种鉴定。基于目前已有的瓦氏黄颡鱼、长吻鮠的基因组数据,实验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瓦氏黄颡鱼与长吻鮠在演化关系上较为接近,估算出二者分化时间为370万年前。同时,通过染色体序列共线性分析,发现二者均具有26对染色体,且染色体一一对应,并未发现染色体间的融合重组现象,仅存在染色体内部的重排。基于以上结果,实验发现2种鱼在patj基因序列上存在一段391 bp的INDEL。根据该差异片段,设计出了引物PVLL。该引物在瓦氏黄颡鱼中仅扩增出339 bp的条带,在长吻鮠中仅扩增出730 bp的条带,而在其杂交种中可以同时扩增出339与730 bp这2种大小的条带。根据扩增条带的差别可以准确区分三者,此研究结果不受性别影响,并且在不同群体中也验证了引物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比较基因组学可用于准确鉴别瓦氏黄颡鱼、长吻鮠及其杂交种,从而提高杂交育种生产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长吻鮠 杂交育种 比较基因组学 分子标记 物种鉴定
下载PDF
60日龄瓦氏黄颡鱼选育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国庆 周华兴 +6 位作者 汪焕 凌俊 胡玉婷 潘庭双 杨敏 邬凌云 江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_(1))、全长(X_(2))、最大体高(X_(3))、肛门处体高(X_(4))、尾柄高(X_(5))、吻-背鳍前端(X_(6))、背鳍... 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_(1))、全长(X_(2))、最大体高(X_(3))、肛门处体高(X_(4))、尾柄高(X_(5))、吻-背鳍前端(X_(6))、背鳍基长(X_(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_(8))、脂鳍基长(X_(9))、脂鳍末端-尾鳍基(X_(10))、胸鳍前长(X_(11))、背鳍前长(X_(12))、腹鳍前长(X_(13))、臀鳍前长(X_(14))、尾柄长(X_(15))、头高(X_(16))头宽(X_(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指标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19.10%,说明瓦氏黄颡鱼体重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瓦氏黄颡鱼主要形态性状(X_(8)、X_(10)除外)与体重均呈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其中,X_(4)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0.92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X_(4)、X_(1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极显著水平(P<0.01),X_(5)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显著水平(P<0.05);X_(4)、X_(12)、X_(5)对体重共同决定系数达 0.919;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形态性状(X_(4)、X_(12)、X_(5))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 Y=﹣5.210 + 3.594X_(4)+ 1.415X_(12)+ 3.308X_(5)(R^(2)= 0.920);X_(4)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 Y=2.410 + 7.161 ln X;X_(5)、X_(12)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 Y = e^(3.258-1.061/x)、Y=e^(3.816-4.977/x)。结果可为瓦氏黄颡鱼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杂交黄颡鱼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远亮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3期233-234,共2页
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是科研人员利用黄颡鱼作母本、瓦氏黄颡鱼作父本杂交获得的新品种,也是受欢迎的水产养殖品种。文章介绍了养殖杂交黄颡鱼的池塘条件、鱼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 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是科研人员利用黄颡鱼作母本、瓦氏黄颡鱼作父本杂交获得的新品种,也是受欢迎的水产养殖品种。文章介绍了养殖杂交黄颡鱼的池塘条件、鱼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和捕捞等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要点,供养殖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 池塘 养殖
下载PDF
大豆皂甙对杂交黄颡鱼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岳松 李鸿 +4 位作者 矣林圆 刘婧文 沈志刚 杨慧君 袁勇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6-1395,共10页
为探究大豆皂甙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在鱼粉、虾粉及玉米浓缩蛋白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0.40%、0.80%、1.60%和4.00%的大豆皂甙,配制成... 为探究大豆皂甙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rus vachelli♂)生长、免疫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在鱼粉、虾粉及玉米浓缩蛋白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0.40%、0.80%、1.60%和4.00%的大豆皂甙,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饲喂初始质量为(1.0±0.17)g的杂交黄颡鱼,分别记为D0、D0.2、D0.4、D0.8、D1.6和D4.0等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60d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生长指标、体组成、血清免疫、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炎症因子表达量等变化。结果显示:(1)与D0组相比,添加大豆皂甙的处理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性升高(P<0.05)。试验鱼体蛋白含量和肌肉脂肪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体脂含量和肌肉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随着饲料皂甙水平的提高,血清T-AOC持续降低,AKP、NO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ACP活性先降低后升高。(3)D0.8、D1.6和D4.0组试验鱼肝脏AC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D0和D4.0组试验鱼肝脏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脏T-AOC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肝脏MDA含量随皂甙水平升高逐渐降低,添加皂甙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D0组(P<0.05);肝脏T-SOD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随着日粮皂甙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端肠道TGF-β和IL-10 mRNA表达不断下调,IL-1β、IL-8、IL-15和TNF-αmRNA表达先上调后下调。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大豆皂甙对杂交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及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当大豆皂甙水平超过0.40%后,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免疫均受到抑制,出现了典型的肠炎现象。因此在黄颡鱼商业养殖中选择饲料需要控制皂甙含量不超过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甙 生长 免疫 肠道健康 杂交黄颡鱼
下载PDF
精液添加精氨酸和亮氨酸对杂交黄颡鱼受精和孵化的影响
17
作者 周全 王家琪 +7 位作者 于贵杰 吴建开 王德忠 熊阳 郭稳杰 张茂森 唐琴 梅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5-1594,共10页
为提高杂交黄颡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Tachysurus vachelli(♂)]的繁殖效率,文章首先对精子保存液中L-精氨酸(L-Arg)和L-亮氨酸(L-Leu)两种功能性氨基酸的添加进行了研究,以找出最适添加浓度。实验以受精... 为提高杂交黄颡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Tachysurus vachelli(♂)]的繁殖效率,文章首先对精子保存液中L-精氨酸(L-Arg)和L-亮氨酸(L-Leu)两种功能性氨基酸的添加进行了研究,以找出最适添加浓度。实验以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为评判指标。结果显示,受精率随着L-精氨酸浓度的等倍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0.50 mmol/L的浓度组最高,而对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L-亮氨酸浓度增加,受精率和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畸形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0.80 mmol/L浓度组的受精率、孵化率最高,畸形率最低,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种氨基酸同时添加,当L-精氨酸浓度为0.4 mmol/L,L-亮氨酸浓度为1.0 mmol/L时,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次,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对精子活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0.4 mmol/L精氨酸与1.0 mmol/L亮氨酸的单独和同时添加均能显著促进精子活力(P<0.05)。最后,研究开发了一种更适合黄颡鱼人工繁殖的改良型孵化桶,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高于传统孵化桶(P<0.05),分别提高了12.13%和20.76%。畸形率显著低于传统孵化桶(P<0.05),降低了6.42%。研究建立了较高效而便捷的杂交黄颡鱼人工繁殖方法,将有助于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和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L-亮氨酸 受精 孵化 黄颡鱼 瓦氏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
下载PDF
江黄颡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涛 赵鑫 黄凯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448-4450,4480,共4页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江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并进行相关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江黄颡鱼肌肉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35%(占鲜样的比例,下同),占氨基酸总量的40.04%;4种鲜味...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江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并进行相关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江黄颡鱼肌肉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35%(占鲜样的比例,下同),占氨基酸总量的40.04%;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6.43%,占氨基酸总量的40.58%;人体半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37%,占氨基酸总量的8.64%;必需氨基酸中除了亮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FAO/WHO评分模式;赖氨酸含量高于鸡蛋蛋白标准模式;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67;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较其他食物高。江黄颡鱼氨基酸含量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肌肉 营养分析 氨基酸
下载PDF
pH与氨氮对黄颡鱼幼鱼生长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崔平 强俊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了解不同水体pH和氨氮组合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与响应曲面法分析方法,利用瓦氏黄颡鱼幼鱼开展试验,养殖周期为7周。结果表明... 为了解不同水体pH和氨氮组合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与响应曲面法分析方法,利用瓦氏黄颡鱼幼鱼开展试验,养殖周期为7周。结果表明,水体氨氮对SGR,FE和肝脏SOD活力有显著影响;pH对SGR有显著影响。pH对SGR,FE和SOD活力存在显著的二次效应。氨氮浓度小于1.7 mg/L时对黄颡鱼生长无抑制作用;高氨氮与高pH环境对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与肝脏SOD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体pH和氨氮水平分别为7.5和1 mg/L时,SGR、FE和SOD同时最优,分别为1.47%/d、1.71和97.9 U/(mg.prot),优化的可信度为0.836。建议在黄颡鱼养殖中,将pH与水体氨氮维持在7.0~8.0与0.1~1.7 mg/L内,从而保证黄颡鱼的正常生长与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PH 氨氮 中心复合实验设计 响应曲面
下载PDF
禁食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皮质醇及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芹 邓丽蓉 刁晓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研究了禁食及再投喂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体质量平均为(3.12±0.16)g)皮质醇及糖代谢的影响。试验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G1)正常投喂、禁食1 d(G2)、禁食7 d(G3)、禁食14 d(G4)、禁食21 d(G5)后再恢复投喂。选... 研究了禁食及再投喂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体质量平均为(3.12±0.16)g)皮质醇及糖代谢的影响。试验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G1)正常投喂、禁食1 d(G2)、禁食7 d(G3)、禁食14 d(G4)、禁食21 d(G5)后再恢复投喂。选取样品分析测定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禁食和再投喂后皮质醇水平、肝指数、血糖浓度、肝糖原及肌糖原含量。结果表明:G2组幼鱼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G3、G4、G5组则极显著升高(P<0.01),恢复投喂4 d后幼鱼皮质醇水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禁食后幼鱼的肝指数随禁食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恢复投喂后肝指数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G2、G3、G4组幼鱼的血糖浓度在禁食后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G5组幼鱼在禁食21 d后的血糖浓度显著下降(P<0.05)。G3、G4、G5组幼鱼在禁食后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恢复投喂的过程中G3、G4、G5组幼鱼的肝糖原含量升至对照组的约1.1到3.7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有组别幼鱼的肌糖原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Pelteobagrus vachelli) 禁食 再投喂 皮质醇 糖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