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ution of shallow-water equations using least-squares finite-element method 被引量:3
1
作者 S.J. Liang J,-H, Tang M.-S. Wu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23-532,共10页
A least-squares finite-element method (LSFEM) for the non-conservative shallow-water equations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handling complex topography, steady and unsteady flows,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 A least-squares finite-element method (LSFEM) for the non-conservative shallow-water equations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handling complex topography, steady and unsteady flows,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flows, and flows with smooth and sharp gradient changes. Advantages of the model include: (1) sources terms, such as the bottom slope, surface stresses and bed frictions, can be treated easily without any special treatment; (2) upwind scheme is no needed; (3) a single approximating space can be used for all variables, and its choice of approximating space is not subject to the Ladyzhenskaya-Babuska-Brezzi (LBB) condition; and (4) the resulting system of equations is symmetric and positive-definite (SPD) which can be solved efficiently with the preconditioned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The model is verified with flow over a bump, tide induced flow, and dam-break. Compu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analytic solutions or other numerical results, and show the model is conservative and accurate. The model is then used to simulate flow past a circular cylinder. Important flo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ariation of water surface around the cylinder and vortex shedding behind the cylinder are investigated. Computed results compare well with experiment data and other numer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st-square finite-element method Shallow-water equations DAM-BREAK vortex shedding
下载PDF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 of Water Vapor from Southwest China in Downstream Heavy Rainfall 被引量:4
2
作者 潘旸 宇如聪 +1 位作者 李建 徐幼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63-576,共14页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astwardmoving vortex generated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5 27 June 2003 is studied. The water vapor budget analysis i...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astwardmoving vortex generated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5 27 June 2003 is studied. The water vapor budget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water vapo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Southwest China is transported downstream to the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by the southwesterly winds south of the vortex center. A potential vortieity (PV) budget analysis reveals that a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latent heat release and low-level positive vortie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udden development and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vortex.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s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potential vorticity heavy rainfall water vapor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水循环中高原低涡及多季风交汇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华维 邓浩 +4 位作者 夏昌基 张永莉 朱丽华 赖欣 范广洲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青藏高原以其特殊而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导致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交汇。受多季风交汇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的水循环过程极为复杂,而高原低涡水循环异常往往可造成高原及周边乃至我国中东部地区频发灾害性天气,... 青藏高原以其特殊而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导致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交汇。受多季风交汇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的水循环过程极为复杂,而高原低涡水循环异常往往可造成高原及周边乃至我国中东部地区频发灾害性天气,因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结构特征、生成发展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从高原低涡水汽输送、低涡降水和云—降水物理过程等角度概括了高原低涡参与水循环过程研究成果,在总结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季风交汇对高原水循环的影响。对多季风作用下高原低涡影响水循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季风交汇 高原低涡 水循环
下载PDF
含沙条件下泵站进水池控涡技术研究
4
作者 徐璐 陈风伊 +1 位作者 钱忠东 郭志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4-178,共5页
含沙水流会对沿黄泵站造成严重的磨损破坏。泵站进水池漩涡的存在将会加重水泵磨损,严重影响水泵的运行寿命。为探究含沙条件下泵站进水池控涡技术,基于仿生学原理研发了一种带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的消涡装置,并通过模型试验,在清水和含... 含沙水流会对沿黄泵站造成严重的磨损破坏。泵站进水池漩涡的存在将会加重水泵磨损,严重影响水泵的运行寿命。为探究含沙条件下泵站进水池控涡技术,基于仿生学原理研发了一种带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的消涡装置,并通过模型试验,在清水和含沙水两种环境下,研究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对进水池内漩涡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无论在清水还是含沙水条件下,波状前缘翼型喇叭口均能有效抑制附底涡的产生、降低附底涡的出现频率、减小进水管内水流的预旋强度,有利于改善水泵的进水流态,防止泥沙磨损的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进水池 含沙水 附底涡 波状前缘翼型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6·14”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5
作者 李晓萌 杨莲梅 +1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0-1712,共13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资料、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风云卫星资料(FY-2H)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14—17日昆仑山北坡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暴雨站数多、累积降水量大、局地性强并且极端性强,在和田地区出现3个极端暴雨中心,分别发生了短时强降水和连续性降水。其中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最大小时雨强达29.4 mm;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达3 d,小时雨强小于5 mm。本次极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是双体型南亚高压在对流层高层维持,中亚低涡形成发展。在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高层强辐散、低层辐合促进大气垂直运动发展,500 hPa偏南气流、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偏东气流相互配合为暴雨提供有利动力配置。(2)对流层中层以西南路径和西南+南方路径水汽输送为主,低层主要以低空偏东急流携带水汽输送为主,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形成耦合,促进本次极端暴雨的发展加强。极端暴雨发生前持续的水汽输送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使得暴雨区大气可降水量(PWV)在降水前出现显著增湿聚集过程,PWV达30 mm。(3)列车效应型+合并加强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在暴雨站点上空生成发展并移过,是触发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站点位于对流云团黑体亮温(TBB)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维持以及涡旋状中尺度对流云带的持续覆盖,是导致暴雨站点发生连续性降水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亚低涡 水汽输送 中尺度对流系统 昆仑山北坡
下载PDF
航行体出水过程空化结构演变与溃灭载荷特性研究
6
作者 高山 施瑶 潘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6-314,共9页
高速航行体肩部附着空泡穿越自由液面过程中发生溃灭现象,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载荷,严重影响航行体出水姿态和结构安全性。该研究采用改进型分离涡模型,建立了水下发射非定常空化特性数值模拟方法。结果表明:航行体附着空泡出水过程自上而... 高速航行体肩部附着空泡穿越自由液面过程中发生溃灭现象,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载荷,严重影响航行体出水姿态和结构安全性。该研究采用改进型分离涡模型,建立了水下发射非定常空化特性数值模拟方法。结果表明:航行体附着空泡出水过程自上而下发生溃灭现象,在溃灭末期收缩为较小的孤立空泡,溃灭产生的高速射流冲击结构表面;在出水过程中,水面附近的“反向旋转涡对”导致附着空泡发生了快速溃灭现象,以发卡涡为代表的壁面涡旋结构发展明显受到附着空泡的抑制;空泡溃灭末期的孤立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压力峰值,对航行体结构安全性将造成巨大破坏。初期航行体迎流侧空泡溃灭行为也会导致较大的压力峰值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行体 出水 空泡 溃灭载荷 发卡涡
下载PDF
陕北两次不同强度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征对比
7
作者 刘胜男 屈丽玮 +1 位作者 张蔚然 赵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3期48-57,共10页
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地面加密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1日和2020年8月4日陕北地区两次不同强度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的持续性是造成“0804”过程累计降水量大于“0721”过程的直接原因。... 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地面加密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1日和2020年8月4日陕北地区两次不同强度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的持续性是造成“0804”过程累计降水量大于“0721”过程的直接原因。(2)“0804”过程中,陕北上空层-积混合云回波在夜间的走向和移动方向一致,“列车效应”使低质心暖云降水长时间维持。(3)两次过程降水强度的区别与高低空急流、低涡路径和水汽有密切联系。与“0721”过程相比,“0804”过程中200 hPa高空急流更为稳定,700 hPa西南急流强度更大,强雨带更靠近低涡中心,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均偏强。(4)两次过程对流触发机制存在差异,“0804”过程前期地面较强的偏东风更有利于地形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陕北 高低空急流 低涡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分布及水汽特征
8
作者 杨倩媛 张万诚 +1 位作者 闵颖 朱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5-1583,共19页
利用实况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2012年夏季东南移出高原且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主要分为后部冷空气较强型、高原低涡切变补充型以及东南移减弱型,影... 利用实况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2012年夏季东南移出高原且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主要分为后部冷空气较强型、高原低涡切变补充型以及东南移减弱型,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最多的是低涡切变东南移减弱型。强降水的主要区域是滇中及其以北地区,是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的典型区,这些区域的降雨主要发生在夜间。后部冷空气较强型的影响范围最大,能造成全省性强降水过程,但发生频率低。低涡切变东南移减弱型和高原低涡切变不断补充型,在滇缅之间均有高压(脊)维持。降水范围、水汽输送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低涡切变经向度和发生时间有关。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有明显的水汽净收入,主要是南北向的水汽收入,东西向的水汽收入远小于南北向。通过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对水汽路径的模拟表明,孟加拉湾是云南重要的水汽源地。当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中北部时,有来自高原的水汽输送,高原的水汽一部分是来自阿拉伯海,一部分来自孟加拉湾。气流在到达降水区域之前受下垫面影响,经历了多次的降水和蒸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切变 强降水 水汽输送 云南
下载PDF
怀化市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
9
作者 鞠亮亮 彭艳青 罗文英 《贵州科学》 2024年第5期69-72,共4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辨率:1°×1°)、常规观测资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7月22日至23日出现在怀化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由高空低槽带动中低层低涡切变东移所引发的,强降雨区850 hP...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辨率:1°×1°)、常规观测资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7月22日至23日出现在怀化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由高空低槽带动中低层低涡切变东移所引发的,强降雨区850 hPa水汽通量大、水汽辐合剧烈,且比湿在15 g/kg以上;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利于强降雨的发生,强降雨出现在850 hPa能量锋区前缘假相当位温大值区与700 hPa强垂直上升速度重叠的区域;另外,地形动力作用对这次大暴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低涡 水汽 垂直速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观测特征
10
作者 徐桂荣 王晓芳 +3 位作者 万蓉 李平 李雨生 王俊超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出现率月均值在67%~82%之间,以低云和中云为主,高云较少;低云出现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而中云和高云则相反;云出现率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单峰形态,在约2km高度存在云出现率峰值8.1%;受大气热力层结日变化影响,云出现率的单峰垂直分布呈现日夜差异。另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为0.433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665、0.240、0.102kg·m^(-2);低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与其出现率相似,而中云和高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此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中冷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为0.154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065、0.166、0.102kg·m^(-2);总体上过冷水路径在液态水路径中的占比约为34.3%~38.8%,过冷水路径占比随云的高度而增大,这使得中云和高云的过冷水路径日变化与其液态水路径相似。与同纬度华中地区相比,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与两地之间的大气水汽特征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涡 非降水云 云出现率 液态水路径 过冷水路径
下载PDF
高雷诺数下倒虹吸闸墩绕流水力特性
11
作者 贺蔚 周红星 +3 位作者 秦杭晓 曾庆林 张健 徐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59,共5页
为研究倒虹吸出口闸墩绕流特性,以南水北调某典型倒虹吸为例,基于Flow3D软件建立倒虹吸模型,根据现场原型实测水位、流速进行模型验证;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雷诺数6.17×10^(6)~9.38×10^(6)范围下闸墩绕流特性。结果表明,高雷诺数... 为研究倒虹吸出口闸墩绕流特性,以南水北调某典型倒虹吸为例,基于Flow3D软件建立倒虹吸模型,根据现场原型实测水位、流速进行模型验证;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雷诺数6.17×10^(6)~9.38×10^(6)范围下闸墩绕流特性。结果表明,高雷诺数条件下,随着雷诺数的增加,闸墩绕流造成的液面波动幅度增加,中墩液面波动显著大于边墩;闸墩后的尾涡量持续增加,雷诺数对斯特劳哈尔数影响不大;边侧闸墩受力的非对称性明显,边墩闸室间特征流速偏流比存在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规律,偏流效应造成的离心距不断增加。本研究可针对性改善输水工程水流流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卡门涡街 闸墩绕流 偏流效应 倒虹吸
下载PDF
基于LES模型的箱涵式进水流道水中消涡装置分析
12
作者 裴杰 李四海 +2 位作者 王振华 徐贵颖 杨帆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41-45,共5页
为解决某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问题,以该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为研究对象,基于LES模型,求解5种不同消涡方案对应的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时空演变过程,定量对比喇叭口处旋涡中心平均涡量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流线型消涡锥和后消涡... 为解决某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问题,以该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为研究对象,基于LES模型,求解5种不同消涡方案对应的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时空演变过程,定量对比喇叭口处旋涡中心平均涡量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流线型消涡锥和后消涡板方案箱涵式进水流道消涡的效果最佳,相比原方案旋涡涡心的平均涡量降低96.53%,喇叭管进口面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为95.7%,速度加权平均角为86.4°,消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箱涵式进水流道 水中涡 消涡锥 消涡板 涡态 LES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流量倒虹吸水力特性研究
13
作者 张帅康 韩雷 +3 位作者 叶昆河 赵兴龙 李洋 王正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18,共5页
为保证大流量倒虹吸能够安全稳定的输水,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CFD)对某工程三维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倒虹吸充水过程中水流变化特点和稳定后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倒虹吸水流流速最大位置位于管道下坡段,压强... 为保证大流量倒虹吸能够安全稳定的输水,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CFD)对某工程三维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倒虹吸充水过程中水流变化特点和稳定后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倒虹吸水流流速最大位置位于管道下坡段,压强最大位置位于管道水平段;充水过程中,倒虹吸边部管道内水流流速较中部水流大8%左右;在水流稳定后倒虹吸下游闸室后存在卡门涡街现象,造成水流流态紊乱,导致下游水面震荡,需要对下游闸墩进行延长或进行墩头结构优化,以减轻涡街强度和水面震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虹吸 水力特性 数值模拟 充水过程 卡门涡街
下载PDF
油压锥阀与水压锥阀空化特性的对比分析
14
作者 袁聪 宋锦春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07,共4页
油压锥阀与水压锥阀在空化特性方面有较大差异,其流场机制尚未明确。为此,利用VOF空化两相流数值模拟算法在OpenFOAM开源平台上开展流场模拟,研究水压锥阀与油压锥阀空化特性。结果表明,水压锥阀及油压锥阀的空化分布较为一致,集中在自... 油压锥阀与水压锥阀在空化特性方面有较大差异,其流场机制尚未明确。为此,利用VOF空化两相流数值模拟算法在OpenFOAM开源平台上开展流场模拟,研究水压锥阀与油压锥阀空化特性。结果表明,水压锥阀及油压锥阀的空化分布较为一致,集中在自由剪切层、壁面剪切层及阀芯后沿等位置,同时各区域的空化诱发机制相同。油压锥阀的近壁面漩涡空化呈现径向链状特征,而水压锥阀则为分散性的片状结构,不同的空化形态主要源于转捩过程的差异。另外,在高强度空化流动条件下,直角型油压锥阀的整体空化强度相对水压锥阀较大,而倒角型锥阀则相反。水压锥阀比油压锥阀更容易发生空化初生。研究分析了水压锥阀与油压锥阀的空化特性差异及相关机制,可为不同介质的液压阀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压锥阀 水压锥阀 漩涡空化 空化射流
下载PDF
苗绣图案的艺术特征分析及设计创新——以水涡纹为例
15
作者 梁钰荧 黄良 +2 位作者 易颖琳 陈依慧 文霞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79-85,共7页
苗绣纹样中的水涡纹是苗族服饰中的传统纹样。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区苗绣纹样的来源与民族历史,分析苗绣纹样中的水涡纹图案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提出水涡纹图案设计方法新思路。提取水涡纹的形态设计因子,细分纹样结构、层次、形状、... 苗绣纹样中的水涡纹是苗族服饰中的传统纹样。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区苗绣纹样的来源与民族历史,分析苗绣纹样中的水涡纹图案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提出水涡纹图案设计方法新思路。提取水涡纹的形态设计因子,细分纹样结构、层次、形状、色彩等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从水涡纹的构图和布局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水涡纹样,并应用到时尚的丝巾设计中,让传统苗绣图案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绣 水涡纹 创新设计 丝巾设计
下载PDF
搭载给水管的宽幅流线型钢箱梁涡振性能及抑振措施研究
16
作者 李春光 李赫佳 +1 位作者 陈赛 韩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6,238,共9页
为研究给水管不同设置位置对宽幅流线型钢箱梁的涡振性能影响及涡振抑制措施,以某大跨度扁平钢箱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制作缩尺比为1:50的钢箱梁刚性节段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首先对比分析了风攻角为0°、±3°... 为研究给水管不同设置位置对宽幅流线型钢箱梁的涡振性能影响及涡振抑制措施,以某大跨度扁平钢箱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制作缩尺比为1:50的钢箱梁刚性节段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首先对比分析了风攻角为0°、±3°时,给水管设置在主梁风嘴内(Ⅰ型)和设置在桥面上(Ⅱ型)两种不同断面形式的主梁涡振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探究了给水管对主梁涡振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其次,研究了结构阻尼比对Ⅰ型断面主梁涡振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测试了栏杆透风率、栏杆抑流板等气动措施对Ⅰ型断面主梁涡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给水管是涡振敏感构件,对于Ⅰ型断面,风攻角为-3°时,主梁未出现涡振现象;风攻角为0°时,有小幅涡振响应;风攻角为+3°时,出现明显的涡振现象;Ⅱ型断面主梁无涡振现象发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给水管放置在主梁外部可以有效降低上表面旋涡的尺寸,从而抑制涡振的产生。增大结构阻尼比可以有效抑制主梁的涡振;改变栏杆透风率抑振效果不明显;设置抑流板对抑振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管 涡振性能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气动措施 阻尼比 抑流板 栏杆
下载PDF
测控一体化闸门闸前流态与测量准确度试验研究
17
作者 朱洁 侯峥 +1 位作者 牛家永 蒋佳莉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34-43,共10页
【目的】探究进水口流态变化对箱涵式测控一体化闸门测量准确度的影响规律。【方法】以灌区常用规格600mm×600 mm测流箱为试验对象,在室内试验基地布设扰动设施开展了98组模型试验,研究水流对称性、闸门开度、水位变化对闸前流态... 【目的】探究进水口流态变化对箱涵式测控一体化闸门测量准确度的影响规律。【方法】以灌区常用规格600mm×600 mm测流箱为试验对象,在室内试验基地布设扰动设施开展了98组模型试验,研究水流对称性、闸门开度、水位变化对闸前流态、设备测量准确度的影响。【结果】(1)不同工况下测流箱前漩涡的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当测流箱为非淹没状态,漩涡多为表面凹陷涡,对测量准确度影响不显著;当测流箱为淹没状态时,且淹没水深>20 cm后,漩涡强度随淹没深度增加而减弱,当淹没深度<20 cm时,漩涡强度最大,出现贯通式漩涡强度频率明显增大,此时设备测量误差显著增大;(2)进水口流态的对称性是影响漩涡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进水口流态为非对称流时,测流箱内极易出现吸气漩涡,测量误差显著增大,最大误差约为22.58%。【结论】调整测箱淹没深度、闸门开度、进水口水流对称性等因素,可有效降低测流箱周围漩涡强度,提升设备测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涵式测控一体化闸门 测控设备 流态 漩涡 淹没水深
下载PDF
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整流消能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刘俊华 王梅芳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为了研究远距离管道输水工程中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流态稳定问题,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法(VOF)对无措施、消能墩、挡水墙和导流孔4种方案进行整流消能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4种方案的流线特性、流速矢量和... 为了研究远距离管道输水工程中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流态稳定问题,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法(VOF)对无措施、消能墩、挡水墙和导流孔4种方案进行整流消能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4种方案的流线特性、流速矢量和漩涡特性。结果表明:侧向进水池的进水槽尾部高速水流进入泵站进水池容易形成较大漩涡。消能墩和挡水墙方案降低了进水槽内水流速度,但效果不明显,进水池内仍形成漩涡。导流孔方案使水流在进水槽内紊流消能,再通过导流孔平稳进入泵站进水池,进水池内水流速度接近零,整流消能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的整流消能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流消能 流体体积法 梯级泵站 导流孔 侧向进水池 漩涡
下载PDF
2001—2015年4—9月九龙涡时空分布与动力热力特征
19
作者 慕丹 李跃清 +3 位作者 吴遥 赵衍斌 禹婷 高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人工识别统计了2001—2015年4—9月四类不同生命史九龙低涡的时空分布,并对其生成前6 h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5年4—9月四类九龙涡共有221个;维持时间小于4个时次的九龙涡(T_(1...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人工识别统计了2001—2015年4—9月四类不同生命史九龙低涡的时空分布,并对其生成前6 h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5年4—9月四类九龙涡共有221个;维持时间小于4个时次的九龙涡(T_(1~2)JLV、T_(3~4)JLV)生成源地集中在27°~28.5°N、100°~101.5°E;维持时间为5~6个时次的九龙涡(T_(5~6)JLV)生成源地集中在29°~30.3°N、102°~103.5°E;维持时间不低于7个时次的九龙涡(T_(≥7)JLV)生成源地集中于28°~29.5°N、101.5°~103.5°E。(2)生成前6 h,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生成源地高频中心周围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场更明显,500 hPa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西偏北,200 hPa南亚高压范围更广。(3)生成前6 h,四类九龙涡高频中心周围中低层均为正涡度,低层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正涡度带越狭长且范围越广。(4)生成前6 h,四类九龙涡高频中心附近低层辐合而中高层辐散,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水汽通量散度越强,且越往高层辐散强度越大,但最大辐散强度仍小于低层辐合强度。(5)生成前6 h,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生成源地高频中心附近层结越不稳定,更有利于低涡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低涡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假相当位温
下载PDF
浅水隔水导管动态响应及涡激振动疲劳损伤
20
作者 王金龙 盛磊祥 《中国海洋平台》 2024年第1期33-37,73,共6页
介绍波浪海流作用下的隔水导管动力学模型,总结极限强度分析、稳定性校核和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疲劳损伤分析方法,并就某隔水导管实例分析动态响应和VIV疲劳损伤,得到隔水导管的极限强度结果、稳定性校核结果、VIV疲... 介绍波浪海流作用下的隔水导管动力学模型,总结极限强度分析、稳定性校核和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疲劳损伤分析方法,并就某隔水导管实例分析动态响应和VIV疲劳损伤,得到隔水导管的极限强度结果、稳定性校核结果、VIV疲劳寿命满足钻井作业要求。所提出的隔水导管振动响应、VIV疲劳损伤及寿命分析方法为隔水导管的安全保障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隔水导管 动态响应 稳定性校核 涡激振动疲劳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