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d Power Flow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Rapid Energy Storage 被引量:23
1
作者 ZHAO Yanlei LI Haidong +1 位作者 ZHANG Lei ZHANG Housheng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I0004-I0004,187,共1页
风电功率的间歇与波动致使电场容量可信度低、可调度性差;同时易引起局部电网的电压不稳、频率波动,影响了系统的电能质量及稳定性。针对此现象,将超级电容器与蓄电池组成快速储能装置,用于风电的潮流优化控制。采用三重双向直流变... 风电功率的间歇与波动致使电场容量可信度低、可调度性差;同时易引起局部电网的电压不稳、频率波动,影响了系统的电能质量及稳定性。针对此现象,将超级电容器与蓄电池组成快速储能装置,用于风电的潮流优化控制。采用三重双向直流变换电路控制储能元件间的功率流动;采用四象限交直流变换电路控制储能与电网间的能量交换。提出基于超级电容器电压低频波动抑制的功率分配方法,可显著减少蓄电池的充放次数;提出基于储能元件荷电状态的储能能量调整规则,可避免储能元件的过充和频繁深度放电,以优化其功率调节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2种储能元件的优势互补,能有效平滑调节风电注入电网的有功功率,并实时补偿控制风电接入点的无功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厂 控制系统 流程优化 储能 基础 电力系统 电能质量 低容量
下载PDF
A Low-Cost Active Control Multi-Fan Turbulence Wind Tunnel with an Embedded System to Generate Natural Wind 被引量:1
2
作者 Haruka Kikuchi Hiroyuki Matsubara +1 位作者 Parnravee Pornthisarn Kazuhiko Toshimitsu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9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actively controlled multi-fan wind tunnel that generates natural wind as a type of turbulence wind tunnel at a reduced cost. The driving section of the wind tunnel has 100 PC cooling fans th...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actively controlled multi-fan wind tunnel that generates natural wind as a type of turbulence wind tunnel at a reduced cost. The driving section of the wind tunnel has 100 PC cooling fans that are controlled by an original embedded system. The fluctuating velocity wind is successfully generated with a mean velocity of 7 m/s and two turbulent intensities of 2% and 3% based on Karman’s power spectrum density function. The case of 2% has the integral scales of 5 m, 10m and 20 m, and the case of 3% has the integral scales of 3 m, 6 m and 15 m with a turbulence grid. In particular, the wind with the turbulent intensity of 2% satisfies the Kolmogorov’s -5/3 multiplication rule of inertial subrange with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0.01 Hz to 2.0 Hz. Consequently, the new wind tunnel can be used for study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regarding conditions with natural w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NNEL Natural wind flow control Embedded System TURBULENCE wind Turbine
下载PDF
Dynamic Circulation Control for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using Virtual Solidity Matching 被引量:1
3
作者 Jay P. Wilhelm Andrew C. Nix +2 位作者 Chad C. Panther Wade W. Huebsch James E. Smith 《Smart Grid and Renewable Energy》 2017年第4期99-113,共15页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 (VAWTs) with fixed pitch blades have a limited power capture performance envelope as the Tip Speed Ratio (TSR) changes. Circulation Control (CC) has been proposed and simulated to possibly ...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 (VAWTs) with fixed pitch blades have a limited power capture performance envelope as the Tip Speed Ratio (TSR) changes. Circulation Control (CC) has been proposed and simulated to possibly increase power capture of a VAWT using constant CC jet momentum, but a practical method of minimizing CC usage has yet to be explored. In addition, VAWTs are typically limited in power capture performance either by a maximum peak at a small set of TSR or wide operating TSR at fractions of the peak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design solidity. Both the reduced jet usage and solidity limitation were addressed by developing a method of dynamically using CC to perform a virtual solidity change. The developed method described within this work used CC to change blade aerodynamics to specifically match a maximum performing static solidity or wake shape at a given TSR.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an existing aerodynamics model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e-quired CC jet momentum compared to a constant CC system along with control over power capture for a CC-VA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TION control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VAWT flow control SOLIDITY MATCHING
下载PDF
Wire-to-Plate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and Induced Ionic Wind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宇 刘莉娟 +1 位作者 李犇 欧阳吉庭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634-640,共7页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re-to-plate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and the induced ionic wind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The different temporal behaviors in positive and negat...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re-to-plate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and the induced ionic wind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The different temporal behavior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half-cycles are studied by time-resolved images.It is shown that the discharge and the light emission are generally stronger in the positive half cycle.The discharge is inhomogeneous and propagates in streamer mode;however,in the negative half-cycle,the discharge appears visually uniformly and operates in the diffuse mode.The surface discharge can produce ionic wind about several m/s above the dielectric surface.There exists an optimal width of the grounded electrode to produce a larger plasma area or active wind region.Increasing of the applied voltage or normalized dielectric constant leads to a larger wind velocity.The performance of ionic wind on flow control is visualized by employing a smoke str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wire-to-plate configuration ionic wind flow control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Gurney Flaps Applied to Wind Turbines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震宇 周翰玮 王同光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4年第5期576-579,共4页
The effect of Gurney flap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on the S809 airfoil and NH1500 blade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The influence of the Gurney flap is analyzed at different wind speeds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aerodynam... The effect of Gurney flap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on the S809 airfoil and NH1500 blade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The influence of the Gurney flap is analyzed at different wind speeds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is given between the blades with and without the Gurney flap.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Gurney flap added on the blade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wind turbine especially at high wind sp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rbine Gurney flap flow control
下载PDF
基于结构化多孔表面定常吸气的圆柱绕流场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东来 余海洋 +1 位作者 陈文礼 李惠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3,共14页
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在雷诺数为10000时圆柱尾流主动流动控制效果,流动控制通过基于结构化多孔表面定常吸气实现,试验工况具有不同的等效吸气系数C_μ。尾流的二维流场测量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实现,在瞬时流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本征正... 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在雷诺数为10000时圆柱尾流主动流动控制效果,流动控制通过基于结构化多孔表面定常吸气实现,试验工况具有不同的等效吸气系数C_μ。尾流的二维流场测量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实现,在瞬时流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本征正交分解(POD)得到模态特性、瞬时涡量演变、脉动速度功率谱、时间平均流动特性和阻力系数估计等的分析与对比,评估流动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加流动控制后的流场POD模态能量分布发生变化,旋涡的顺流向能量输运过程得到增强,当C_μ足够大时,旋涡脱落模式发生改变。剪切层沿顺流向延长,上下剪切层之间趋于平行,涡量值得到削弱。脉动速度的主频被削弱,湍流的波动和动量交换效应得到抑制;阻力系数估计值可降至无控圆柱的约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绕流 流动控制 风洞试验 粒子图像测速 多孔表面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风流调控下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融合预测模型研究
7
作者 龚晓燕 邹浩 +6 位作者 刘壮壮 陈龙 付浩然 孙育恒 李昊 王新雨 牛虎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146,共11页
针对综掘工作面传统的通风总量控制管理模式不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风流调控,造成瓦斯及粉尘聚集和污染隐患等问题,对风流调控下的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多源数据融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了风流调控下的瓦... 针对综掘工作面传统的通风总量控制管理模式不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风流调控,造成瓦斯及粉尘聚集和污染隐患等问题,对风流调控下的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多源数据融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了风流调控下的瓦斯及粉尘气固耦合模型并进行了测试验证,模拟分析瓦斯和粉尘颗粒在综掘巷道的分布情况,获取大量不同风流调控方案下的风速及瓦斯粉尘浓度样本数据。采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结构,选取对瓦斯及粉尘浓度具有较大影响的风流调控等参数作为输入层,根据风速及瓦斯粉尘的隐患位置确定输出层,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引入差分进化算法搜索最佳隐藏层节点数和学习率,利用TensorFlow框架搭建多源数据融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陕北某矿综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风流调控方案进行预测和井下实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对误差最大值为9.7%,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选取出风口距端头最短距离5 m和最远距离10 m这2种工况下的最佳调控方案,与调控前相比,风速符合规范要求,端头死角区瓦斯体积分数分别降低34%和35%,回风侧人行处平均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40%和41%,司机处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38%和36%,研究可为风流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风流调控 风速 瓦斯及粉尘浓度 多源数据融合 神经网络预测 差分进化算法
下载PDF
SEPARATION CONTROL FOR THE OUTWING OF A STRAKE-WING BY ROTATING CONE PLACED NEAR THE LEADING EDGE
8
作者 Lu Zhiy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China, 100083)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79-85,共7页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on the strake-wing, when the size of a strakeis not large, there is a separation zone near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outwing of thestrake-wing at middle angles of attack. So the idea on sepa...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on the strake-wing, when the size of a strakeis not large, there is a separation zone near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outwing of thestrake-wing at middle angles of attack. So the idea on separation control by rotating acone placed near the leading edge is presented. The cone surface consists of the part ofthe wing. The effect of rotating the cone o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trake-wing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rotating surface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flow separation for a 3-dimensional wing. For example,the relative increment in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attains 30%. The separation zone issuppressed to a certain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 control WINGS separated flow wind tunnel tests
下载PDF
前缘圆柱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及冲蚀磨损影响研究
9
作者 李德顺 胡智豪 +2 位作者 赵慧廷 吴朝贵 范强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3,共8页
为研究风沙环境下流动控制方式对于NACA 0012翼型气动性能和冲蚀磨损的影响,通过在风力机翼型前缘布置微小圆柱来控制气流流动,采用离散项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对控制翼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攻角较小时,微小圆柱处于X=0.04、Y=-0... 为研究风沙环境下流动控制方式对于NACA 0012翼型气动性能和冲蚀磨损的影响,通过在风力机翼型前缘布置微小圆柱来控制气流流动,采用离散项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对控制翼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攻角较小时,微小圆柱处于X=0.04、Y=-0.03位置时控制效果最佳,可抑制流动分离,相比原翼型升阻比提高149.72%;微小圆柱处于X=0.02、Y=-0.02位置时翼型冲蚀磨损的减小量最大,相比原翼型减小97.66%;微小圆柱处于最优区域时翼型升阻比提高的同时冲蚀磨损量也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风沙环境 翼型 流动控制 磨损 气动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海上风电系统谐波治理方法和控制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爱红 宋幸 +3 位作者 尚宇菲 郭国伟 余梦琪 詹细妹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由于电力电缆的电容效应,海上风电经电缆汇集系统极易出现谐波谐振放大的现象,造成电能质量的下降。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属于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装置,在进行潮流调节的同时也能进行谐波治理。文中首先构建了海上风电系统的频域相关模型,基... 由于电力电缆的电容效应,海上风电经电缆汇集系统极易出现谐波谐振放大的现象,造成电能质量的下降。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属于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装置,在进行潮流调节的同时也能进行谐波治理。文中首先构建了海上风电系统的频域相关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谐波谐振放大的原因;随后,采用了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串入海上风电系统的谐波治理方式,推导并得到了含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海上风电系统的谐波特性。基于该谐波特性,设计了一种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控制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实时跟踪使并网点谐波电压幅值为零的谐波补偿电压,从而降低并网点的谐波电压含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海上风电系统谐波治理方法和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降低并网点的谐波电压,改善电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电能质量 谐波治理 分布式潮流控制器 变增量电导增量法
下载PDF
风速可调的地空一体化风力灭火遥控机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
11
作者 杨春梅 赵鑫 +2 位作者 丁禹程 谭少林 闫杰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年第9期54-60,共7页
风力灭火遥控机作为地面灭火装备的一种创新形式,具备机动性强、远程操作、快速响应等特点,能够在复杂的火情环境中灵活作业,大大提高了灭火效率和安全性。为探讨风力灭火遥控机在应对森林和草原地表火灾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中的角色与作... 风力灭火遥控机作为地面灭火装备的一种创新形式,具备机动性强、远程操作、快速响应等特点,能够在复杂的火情环境中灵活作业,大大提高了灭火效率和安全性。为探讨风力灭火遥控机在应对森林和草原地表火灾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中的角色与作用,对风力灭火遥控机进行结构设计,分析旋转开合结构的安装位置和开口大小对出口风速的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对风力灭火筒进行流体仿真,结合Design Expert软件对仿真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位置S和开口大小d对出口平均风速和出口最大风速的响应曲面和二次模型。结果表明,安装位置和开口大小均为出口风速的重要影响因素,当风筒入口风速设定为70 m/s、旋转开合结构开口大小为30 mm且安装在位置5处时,出口平均风速和出口最大风速达到最大,分别为97.7551 m/s和290.001 m/s。相较于开口大小,安装位置对出口平均风速和出口最大风速的影响更大,且安装位置越靠近风筒出口处风力灭火机的灭火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地空一体化监测 流量调节装置 风力灭火遥控机 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
下载PDF
高风电渗透率下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调峰优化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军徽 陈国航 +3 位作者 马腾 李翠萍 朱星旭 贾晨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3期434-447,共14页
【目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解决高风电渗透率系统建设带来的调峰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方法】采用电池储能系统削峰填谷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兼顾技术及经济性的锌溴液流电池(zinc-bromine flow battery,ZBB)储能的调峰优化控制... 【目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解决高风电渗透率系统建设带来的调峰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方法】采用电池储能系统削峰填谷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兼顾技术及经济性的锌溴液流电池(zinc-bromine flow battery,ZBB)储能的调峰优化控制方法。根据实际电池装置,对ZBB储能进行结构解析及数学模型构建。考虑调峰技术性效果,以调峰后的负荷曲线标准差最小为目标函数,提出一种考虑调峰效果的储能双向寻优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依据电网分时(time of use,TOU)电价政策,以技术性及经济性最优为目标函数,提出一种基于TOU电价机制的储能调峰经济模型,得出储能优化功率时序结果。最后,以东北某地区负荷及风电数据为例,对比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结果】所提策略相较于原负荷,在日均负荷峰谷差、峰谷差率指标上分别降低了35.973%和34.205%,在调峰经济性优化方面提高了5.582%,且合并缓解了电网弃风消纳问题。【结论】所提策略在达到一定调峰效果的同时,在其全寿命周期内仍保持较好的调峰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风电 液流电池 调峰 双向寻优 优化控制
下载PDF
开口回流式整车风洞风机尾流的流动控制
13
作者 姜祖啸 张立军 范显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9-116,共8页
对风洞风机尾流进行流动控制,可以提高风机效率、优化流场品质,因此对于回流式风洞必须使用全局模型进行研究。建立风洞全流道仿真模型,并通过现有实测结果对仿真流动结构和速度分布进行对照验证。不同尾锥截断长度流动控制的仿真结果表... 对风洞风机尾流进行流动控制,可以提高风机效率、优化流场品质,因此对于回流式风洞必须使用全局模型进行研究。建立风洞全流道仿真模型,并通过现有实测结果对仿真流动结构和速度分布进行对照验证。不同尾锥截断长度流动控制的仿真结果表明:尾流控制存在两种与近壁大涡结构密切相关的机理,一种是垂直背后分离流诱导的小涡结构与大涡相互作用,另一种是改变分离位置影响曲面分离流形成的大涡结构,两者均可影响大涡结构距离尾椎的距离,改变近壁剪切层速度分布,使得剪切层向内侧偏转,导致尾流低速区减小,提高主扩散段出口的总压,提高气流均匀性。引入涡流发生器后,气流绕过涡流发生器产生的小涡结构使得尾流大涡结构改变,主扩散段总压以及气流均匀性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风洞 风机尾流 流动控制 涡流发生器
下载PDF
同向旋转与反向旋转涡流发生器在风力机应用分析
14
作者 赵树春 郑康乐 +3 位作者 马俊祥 党政文 韩建锋 赵振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3-438,共6页
该文采用转捩模型,首先从平板,然后到NREL PhaseⅥ风力机,对反向、同向涡流发生器(VG)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平板研究旨在从机理上给出同向与反向VG在不同入流风向下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不同转速下的PhaseⅥ风力机叶片各剖面流场和输出... 该文采用转捩模型,首先从平板,然后到NREL PhaseⅥ风力机,对反向、同向涡流发生器(VG)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平板研究旨在从机理上给出同向与反向VG在不同入流风向下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不同转速下的PhaseⅥ风力机叶片各剖面流场和输出转矩,来探究三维旋转效应(TDRE)作用下VGs安装方式的影响以及同向VGs的作用机理。模拟结果与NREL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输出转矩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良好,最大误差为9.3%。平板研究结果表明,大斜角入流条件下,反向旋转VG作用机理向同向VG方向发展,其扰动作用劣于同向VG。风力机研究结果表明,VG提高了叶片的输出功率,推后了翼型表面的分离点,改善了叶片表面气动流场;TDRE影响下,同向VG的作用效果优于反向V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数值模拟 流动控制 同向涡流发生器 PhaseⅥ风力机 旋转效应
下载PDF
经DRU送出的海上风电交流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15
作者 许烽 史兴华 +4 位作者 黄晓明 曹文斌 金砚秋 张哲任 徐政 《浙江电力》 2024年第11期47-56,共10页
目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是远海风电并网的典型方案,而整流站采用DRU(二极管不控整流单元)可以进一步提升直流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提出基于构网型风电机组和DRU的海上风电交流系统稳态潮流计算方法。描述了基于DRU的海上风电并网系... 目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是远海风电并网的典型方案,而整流站采用DRU(二极管不控整流单元)可以进一步提升直流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提出基于构网型风电机组和DRU的海上风电交流系统稳态潮流计算方法。描述了基于DRU的海上风电并网系统拓扑结构,介绍了风电机组采用Q-f(无功功率-频率)下垂控制的构网型控制策略,提出了稳态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DRU换流站交流母线的无功功率不平衡量来进行潮流迭代,并计及构网型风电机组的Q-f下垂控制特性。在海上风电低频交流汇集送出系统和海上风电中频交流汇集直流送出系统中,分析了基于构网型风电机组和DRU的海上风电交流系统的稳态运行特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二极管不控整流单元 构网型风电机组 Q-f控制 潮流计算
下载PDF
含混合型潮流控制器的风电并网系统潮流优化
16
作者 袁博 关辰皓 吴熙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0-478,共9页
混合型潮流控制器(hybrid power flow controller,HPFC)可以有效解决风电并网系统中存在的支路潮流过载问题,且相较于统一潮流控制器成本更低。针对现有的HPFC潮流优化研究尚未计及支路潮流最大值约束和风电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 混合型潮流控制器(hybrid power flow controller,HPFC)可以有效解决风电并网系统中存在的支路潮流过载问题,且相较于统一潮流控制器成本更低。针对现有的HPFC潮流优化研究尚未计及支路潮流最大值约束和风电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场景削减的含HPFC风电并网系统最优潮流模型。首先,建立HPFC的功率注入模型,并推导了注入功率表达式;其次,采用K均值算法削减风电、负荷概率场景,通过CH(+)指标选择最优场景集合;最后,建立兼顾发电机运行成本、系统网络损耗、正常运行及N-1故障下的支路负载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PSO)算法进行求解,利用模糊满意度函数在Pareto解集中筛选出折衷解。在MATLAB中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计及风电不确定性,保证电网在不同场景下的安全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潮流控制器 风电并网系统 N-1安全约束 最优潮流 多目标粒子群
下载PDF
尾流干扰下桥梁斜拉索风荷载的吹气控制
17
作者 周道成 刘子钰 张洪福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09-415,共7页
为了降低并列双圆柱(桥梁斜拉索的简化模型)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剧烈响应,提出了一种能同时抑制并列双圆柱风荷载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并列双圆柱的流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并列双圆柱间距比为圆柱直径的3倍时风荷载... 为了降低并列双圆柱(桥梁斜拉索的简化模型)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剧烈响应,提出了一种能同时抑制并列双圆柱风荷载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并列双圆柱的流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并列双圆柱间距比为圆柱直径的3倍时风荷载最大,在圆柱尾部施加吹气速度为来流风速的1.5倍时控制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风荷载并抑制双柱的漩涡脱落。控制机理在于吹气可以有效减小每个圆柱的尾流宽度,抑制两个尾流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斜拉索 风荷载 吹气控制 漩涡脱落
下载PDF
基于风流运动的粉尘运移研究进展及趋势
18
作者 姜伯洋 齐艺裴 +3 位作者 张嘉勇 郭立稳 李嘉 肖洋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23-128,共6页
矿井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导致的粉尘问题愈发严重,探究风流-粉尘运移规律,掌握工作面风流、粉尘的运动特征,对改进工作面控尘措施,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加速实现绿色矿山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调研相关研究进展... 矿井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导致的粉尘问题愈发严重,探究风流-粉尘运移规律,掌握工作面风流、粉尘的运动特征,对改进工作面控尘措施,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加速实现绿色矿山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调研相关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从粉尘受力运动原理、相似实验设计、数值模拟研究、组合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研究当前风流场及其对粉尘分布的影响,认为当前存在风流场与粉尘之间相互作用复杂,粉尘受力运动机理与运动路径研究不透彻,不同因素组合作用与粉尘运移规律关系不明朗等问题。从提高规律向实用性和普遍性转变的角度,提出风流-粉尘运移规律的研究重点应向明晰粉尘运移受力机理和作用力协同机制、建立多参数表征运移规律、提升监测仪器精密度、减弱次要因素对相似实验结果影响程度、增强对风流场和粉尘运移力学特征的认知、明朗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构建适用于气-固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及完善颗粒运动扩散方程8个方面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流运动特征 粉尘运移规律 控尘措施 因素耦合关系
下载PDF
大规模风电并网后江苏电网柔直换流站与UPFC的有功功率协调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柏良 汪惟源 +3 位作者 张君黎 程锦闽 董芷函 徐政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5,共8页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我国将着力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然而,风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将给具有交直流混联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带来威胁与挑战。通过以十四五规划末期的江苏电网为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大规模风电并网背景...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我国将着力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然而,风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将给具有交直流混联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带来威胁与挑战。通过以十四五规划末期的江苏电网为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大规模风电并网背景下,江苏电网中部分“南北向”500 kV交流输电线路N-1后负载过重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基于综合灵敏度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柔直换流站和统一潮流控制器的有功功率协调控制方法,用于改善系统潮流分布并消除潜在的线路过载。最后,以江苏电网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对苏州500 kV统一潮流控制器、白鹤滩-江苏直流和某规划中三端柔直换流站进行了有功协调控制。结果表明,所提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江苏电网时可有效解决交流输电通道N-1后负载过重问题,且相比于典型最优化方法在计算速度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并网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统一潮流控制器 协调控制 混合级联直流系统
下载PDF
混合流动控制对风机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高金娥 韩水 +2 位作者 谭剑锋 史瑞鹏 夏云松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5,共8页
针对风力机叶片失速会降低风力机输出功率的问题,文章首先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NREL Phase Ⅵ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计算风速为13 m/s时风力机叶片截面压力系数及功率特性,并与风洞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的准确... 针对风力机叶片失速会降低风力机输出功率的问题,文章首先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NREL Phase Ⅵ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计算风速为13 m/s时风力机叶片截面压力系数及功率特性,并与风洞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将主动射流和涡流发生器(VGs)耦合到风力机叶片上,发现随射流孔宽度和涡流发生器高度的增加,风力机功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最后,建立混合流动控制的风力机气动分析模型,研究射流与VGs弦向间距及后缘VGs高度对风力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间距为0.3C(C为翼型弦长)时,风力机输出功率达到最高,相比于射流单一控制,增幅为6.61%;当后缘VGs高度为15 mm时,混合式流动控制的效果最佳,风机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叶片失速 射流 涡流发生器 混合流动控制 功率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