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下,环境与生态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采用“全健康”理念的环境与生态领域文献为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绘制关联图谱。结...目的探究“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下,环境与生态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采用“全健康”理念的环境与生态领域文献为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绘制关联图谱。结果环境与生态领域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文前10国家中包括8个发达国家,仅有中国和巴西2个发展中国家,且排名较后。国家以及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关系密切,但作者团体之间联系相对松散。抗生素耐药性和人兽共患病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是“全健康”理念在环境领域的两个热点话题,国际学者目前的研究重心偏向于环境对动物食品安全的影响,环境与动物的交界面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结论“全健康”理念正逐渐成为环境和生态领域研究的重要方法,发达国家和机构占据高点。我国机构和学者需要加强“全健康”理念在环境和生态领域的应用,国际合作将是一个重要途径。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全健康领域大数据研究趋势和热点,为全健康大数据决策支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0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中主题词为“大数据”“全健康”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5.7.R3进行发文量分析,构建国家、机构...目的探究全健康领域大数据研究趋势和热点,为全健康大数据决策支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0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中主题词为“大数据”“全健康”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5.7.R3进行发文量分析,构建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研究热点。结果检索到中文文献303篇、英文文献1756篇,全健康大数据研究热度不断上升;美国、中国发文最多,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发文和被引均排名第一;国际国内注重合作交流。结论国际研究热点为大数据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食品安全,以及物联网、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国内研究热点为大数据在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前沿转向数字化流行病学、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和政府管理。展开更多
目的明确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Plasmodium vivax chitinase,PvCHT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探究PvCHT1基因的地理差异,为我国间日疟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腾冲)、中国内陆地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PvCHT...目的明确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Plasmodium vivax chitinase,PvCHT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探究PvCHT1基因的地理差异,为我国间日疟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腾冲)、中国内陆地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PvCHT1基因序列,同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下载获取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采用MEGA、DnaSP、KaKs_Calculator、Arlequin、STRUCTURE和NETWORK软件,分别对所有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基因进化、遗传分化、种群结构和单倍型网络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中缅边境地区(6条)、中国内陆地区(10条)PvCHT1基因序列16条,从NCBI下载其他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551条。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有25个多态位点,其中16个为非同义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E617D(占31.57%)和I272M(占31.04%);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0.00079)略高于中国内陆地区(π=0.00071)和缅甸(π=0.00075)。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PvCHT1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0,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之比(Ka/Ks)>1。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与中国内陆之间的近交系数(FST)为0.31,与缅甸的FST为-0.05,与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之间的范围为0.04~0.15,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之间的FST范围为0.24~0.56。种群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种群结构的最佳组数为7,其中,中缅边境种群由K1~K6组分构成,以K5为主。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存在4个单倍型地理集群,除中国内陆和墨西哥外,其他国家均共享单倍型H5。结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高度保守,提示其可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靶标;PvCHT1基因在不同种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因此在设计疫苗时应更具针对性。展开更多
目的 对1993—2022年恶性疟原虫重复散布蛋白家族(repetitive interspersed families of polypeptides,RIFIN)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研究热点,为RIFIN蛋白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1993—...目的 对1993—2022年恶性疟原虫重复散布蛋白家族(repetitive interspersed families of polypeptides,RIFIN)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研究热点,为RIFIN蛋白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1993—2022年RIFIN蛋白研究相关论文,采用Cite Space 6.2.4.0软件分析1993—2022年各年发文量并构建国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提取文献的关键词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和时间线图谱,分析RIFIN蛋白研究热点。结果 共纳入745篇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1993—2022年年发文量为18~36篇。RIFIN蛋白研究领域活跃度居前3位的国家为美国、英国、法国,活跃度较高的机构是高校和研究机构,未发现活跃度特别高的作者。关键词共形成重复DNA序列、分子流行病学、抗原变异等3个聚类。关键词共现、突现和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既往RIFIN蛋白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性质、功能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包括重复DNA序列、进化等;近年来研究热点转向基因多样性和免疫反应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基因多样性、抗原变异、结合等。结论 1993—2022年RIFIN蛋白研究相关论文逐年发文量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望为RIFIN蛋白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目的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帕拉州、联邦区、伯南布哥州、圣保罗州的5个采样点获得15个藁杆双脐螺DNA样本。对上述DNA样本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I)和线粒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下载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并获取其采样点信息。将所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和南美洲双脐螺样本的遗传相似度和谱系进化关系。结果从我国双脐螺样本中共获得60个长度为529 bp的COI序列,其中3个为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165条藁杆双脐螺COI序列,与上述60条序列比对后,共获得33个单倍型。进化树分析显示,采自我国的双脐螺3个单倍型聚在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11与GenBank中获得的来自巴西的3个样本属于同一单倍型。地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巴西东部沿海3个采样点的样本有与我国China11相同的单倍型,另2个采样点的样本与China11亲缘关系较近。扩增我国双脐螺样本16S r DNA基因,共获得60条长度约为322 bp的序列和2个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70条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双脐螺样本聚为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64与来自巴西的229BS为同一单倍型。将GenBank中获取的来自巴西南部25个采样点的49个藁杆双脐螺16S r DNA序列纳入分析,发现其中3个采样点的藁杆双脐螺与我国China64有相同的单倍型。综合分析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的地理系统进化关系,发现仅巴西东部沿海地带样本与我国双脐螺样本在两个基因片段序列上具有相同单倍型。结论我国双脐螺为藁杆双脐螺,遗传多样性较低,与来自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遗传学相似度很高,可能来源于巴西东部沿海地区。展开更多
芽囊原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见单细胞原虫,感染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SSU rRNA)基因序列差异,人芽囊原虫分为28种亚型(ST1~ST17、ST2...芽囊原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见单细胞原虫,感染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SSU rRNA)基因序列差异,人芽囊原虫分为28种亚型(ST1~ST17、ST21、ST23~ST32)。人芽囊原虫感染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就近20年来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今后我国人芽囊原虫病防控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下,环境与生态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采用“全健康”理念的环境与生态领域文献为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绘制关联图谱。结果环境与生态领域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文前10国家中包括8个发达国家,仅有中国和巴西2个发展中国家,且排名较后。国家以及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关系密切,但作者团体之间联系相对松散。抗生素耐药性和人兽共患病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是“全健康”理念在环境领域的两个热点话题,国际学者目前的研究重心偏向于环境对动物食品安全的影响,环境与动物的交界面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结论“全健康”理念正逐渐成为环境和生态领域研究的重要方法,发达国家和机构占据高点。我国机构和学者需要加强“全健康”理念在环境和生态领域的应用,国际合作将是一个重要途径。
文摘目的探究全健康领域大数据研究趋势和热点,为全健康大数据决策支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0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中主题词为“大数据”“全健康”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5.7.R3进行发文量分析,构建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研究热点。结果检索到中文文献303篇、英文文献1756篇,全健康大数据研究热度不断上升;美国、中国发文最多,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发文和被引均排名第一;国际国内注重合作交流。结论国际研究热点为大数据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食品安全,以及物联网、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国内研究热点为大数据在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前沿转向数字化流行病学、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和政府管理。
文摘目的明确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Plasmodium vivax chitinase,PvCHT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探究PvCHT1基因的地理差异,为我国间日疟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腾冲)、中国内陆地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PvCHT1基因序列,同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下载获取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采用MEGA、DnaSP、KaKs_Calculator、Arlequin、STRUCTURE和NETWORK软件,分别对所有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基因进化、遗传分化、种群结构和单倍型网络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中缅边境地区(6条)、中国内陆地区(10条)PvCHT1基因序列16条,从NCBI下载其他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551条。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有25个多态位点,其中16个为非同义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E617D(占31.57%)和I272M(占31.04%);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0.00079)略高于中国内陆地区(π=0.00071)和缅甸(π=0.00075)。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PvCHT1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0,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之比(Ka/Ks)>1。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与中国内陆之间的近交系数(FST)为0.31,与缅甸的FST为-0.05,与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之间的范围为0.04~0.15,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之间的FST范围为0.24~0.56。种群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种群结构的最佳组数为7,其中,中缅边境种群由K1~K6组分构成,以K5为主。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存在4个单倍型地理集群,除中国内陆和墨西哥外,其他国家均共享单倍型H5。结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高度保守,提示其可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靶标;PvCHT1基因在不同种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因此在设计疫苗时应更具针对性。
文摘目的 对1993—2022年恶性疟原虫重复散布蛋白家族(repetitive interspersed families of polypeptides,RIFIN)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研究热点,为RIFIN蛋白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1993—2022年RIFIN蛋白研究相关论文,采用Cite Space 6.2.4.0软件分析1993—2022年各年发文量并构建国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提取文献的关键词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和时间线图谱,分析RIFIN蛋白研究热点。结果 共纳入745篇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1993—2022年年发文量为18~36篇。RIFIN蛋白研究领域活跃度居前3位的国家为美国、英国、法国,活跃度较高的机构是高校和研究机构,未发现活跃度特别高的作者。关键词共形成重复DNA序列、分子流行病学、抗原变异等3个聚类。关键词共现、突现和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既往RIFIN蛋白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性质、功能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包括重复DNA序列、进化等;近年来研究热点转向基因多样性和免疫反应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基因多样性、抗原变异、结合等。结论 1993—2022年RIFIN蛋白研究相关论文逐年发文量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望为RIFIN蛋白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文摘目的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帕拉州、联邦区、伯南布哥州、圣保罗州的5个采样点获得15个藁杆双脐螺DNA样本。对上述DNA样本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I)和线粒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下载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并获取其采样点信息。将所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和南美洲双脐螺样本的遗传相似度和谱系进化关系。结果从我国双脐螺样本中共获得60个长度为529 bp的COI序列,其中3个为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165条藁杆双脐螺COI序列,与上述60条序列比对后,共获得33个单倍型。进化树分析显示,采自我国的双脐螺3个单倍型聚在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11与GenBank中获得的来自巴西的3个样本属于同一单倍型。地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巴西东部沿海3个采样点的样本有与我国China11相同的单倍型,另2个采样点的样本与China11亲缘关系较近。扩增我国双脐螺样本16S r DNA基因,共获得60条长度约为322 bp的序列和2个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70条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双脐螺样本聚为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64与来自巴西的229BS为同一单倍型。将GenBank中获取的来自巴西南部25个采样点的49个藁杆双脐螺16S r DNA序列纳入分析,发现其中3个采样点的藁杆双脐螺与我国China64有相同的单倍型。综合分析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的地理系统进化关系,发现仅巴西东部沿海地带样本与我国双脐螺样本在两个基因片段序列上具有相同单倍型。结论我国双脐螺为藁杆双脐螺,遗传多样性较低,与来自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遗传学相似度很高,可能来源于巴西东部沿海地区。
文摘芽囊原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见单细胞原虫,感染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SSU rRNA)基因序列差异,人芽囊原虫分为28种亚型(ST1~ST17、ST21、ST23~ST32)。人芽囊原虫感染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就近20年来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今后我国人芽囊原虫病防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