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层热对流系统传热与流动结构的实验
1
作者 王牧 陈阳 +1 位作者 王伟 韦萍 《气体物理》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双层热对流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为研究该系统的传热规律,刻画其中的流动结构特性,在矩形对流槽中使用甘油和2 cs硅油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作为工作介质。位于底部的甘油液体层宽高比为10.4,其下表面是无滑移固液边界,上表面为滑移交... 双层热对流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为研究该系统的传热规律,刻画其中的流动结构特性,在矩形对流槽中使用甘油和2 cs硅油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作为工作介质。位于底部的甘油液体层宽高比为10.4,其下表面是无滑移固液边界,上表面为滑移交界面,底部甘油层的实验参数为Rayleigh数范围260≤Ra 1≤6000,Prandtl数范围3708<Pr_(1)<7000。硅油液体层的宽高比约为0.53,上表面为无滑移固液边界,硅油层Rayleigh数范围1.5×10^(9)≤Ra_(2)≤2.0×10^(10),Prandtl数范围28<Pr_(2)<33。发现两层对流系统在两个区间内有不同的传热效率和流动状态。在区间1,即传热功率小于某个特定热流时,下面甘油层处于稳定层流状态。而在区间2,即传热功率大于该热流时,甘油层内液体处于不稳定对流状态。随着全局温差的增加,两层热对流系统的全局传热效率从区间1到区间2有一个突然的增加。甘油层的振荡失稳临界Rayleigh数为1523,这个数值小于无限大平板无滑移边界的理论预测值1708,即滑移边界可使流体更不稳定,并使得硅油层的传热效率增加。采用阴影法对该系统内的对流斑图、交界面以及热羽流等流动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刻画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对流 滑移边界 传热 流动结构 流动状态
下载PDF
液氢温区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模拟及实验研究
2
作者 胡荣泽 朱绍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28,74,共6页
考虑到现有的热耦合双级脉管制冷机在第二级上存在效率低、冷量小等问题,对一种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第二级(视为整机)进行了单独的模拟和实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回热器直径为55 mm的冷头设计下惯性管调相能力足够,减短惯性管长度或增... 考虑到现有的热耦合双级脉管制冷机在第二级上存在效率低、冷量小等问题,对一种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第二级(视为整机)进行了单独的模拟和实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回热器直径为55 mm的冷头设计下惯性管调相能力足够,减短惯性管长度或增大惯性管直径可有效改善回热器相位,并可通过调节工作频率使回热器相位达到理想状态。实验结果表明当惯性管长度为3 m,直径为10 mm,运行频率为58 Hz,工作电压为240 V时,获得47.8 K无负荷制冷温度,在输入功为777 W时,于129.3 K得到60 W制冷量,比卡诺效率为10.27%。因此,第二级具有较好的制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第二级 惯性管 回热器相位 液氢
下载PDF
两相湍流热对流中传热增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王牧 韦萍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536,共12页
Rayleigh-Bénard(RB)湍流热对流是一个经典的流体力学模型,传统的RB热对流系统采用单一流体作为工作介质.然而在实际工业生产和大自然中,对流的工作介质往往是多成分多相(譬如气相与液相共存).本文进行了气液两相热对流系统的实验... Rayleigh-Bénard(RB)湍流热对流是一个经典的流体力学模型,传统的RB热对流系统采用单一流体作为工作介质.然而在实际工业生产和大自然中,对流的工作介质往往是多成分多相(譬如气相与液相共存).本文进行了气液两相热对流系统的实验,研究了相变引起的全局体积变化以及热对流系统的传热规律.实验采用径高比Γ≡D/H=0.5的圆柱形对流槽,工作介质为去离子水与氟化液(HFE7000),其中氟化液在装置中的体积分数占比为Φ=0.86%.实验中,上下板的温差保持为30℃,控制参数范围是2.54×10^(9)<Ra<5.63×10^(9),底板温度35℃<T_(b)<48℃.我们发现,氟化液HFE7000在大气压下的沸点为Tcr<40℃,然而氟化液的体积在底板温度T_(b)<42.5℃之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全局传热分为3个区间,在区间Ⅰ内,即T_(b)<42.5℃,系统的传热效率Nu变化较小.在区间Ⅱ内,42.5℃<T_(b)<45℃,当氟化液达到最大汽化体积之后,Nu大幅提高,随着底板温度的增加,最大传热提高了43%.在区间Ⅲ内,T_(b)>45℃,Nu保持不变.我们发现这与气泡的整体运动距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对流 相变 传热 气泡流
下载PDF
汽车车门密封空腔噪声及其传递实验研究
4
作者 张斌瑜 王毅刚 +3 位作者 俞悟周 彭紫宁 宋俊 叶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4,共11页
汽车车门密封系统风激下的发声和向车内的传声,其现象和机制复杂,研究较少,认识不明晰。以某SUV车门B柱、C柱第1道密封空腔和尾门密封空腔为研究对象,抽取其结构并等效成规则空腔结构;建立了在小型声学风洞中空腔发声和传声的实验测试... 汽车车门密封系统风激下的发声和向车内的传声,其现象和机制复杂,研究较少,认识不明晰。以某SUV车门B柱、C柱第1道密封空腔和尾门密封空腔为研究对象,抽取其结构并等效成规则空腔结构;建立了在小型声学风洞中空腔发声和传声的实验测试平台和方法,开展了风激下的空腔声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密封条不同压缩量和密封间隙传声特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车门密封空腔形成的啸叫(尾门空腔)机理不同,低风速时是自激振荡与赫姆霍兹共振腔耦合共振产生,高风速时是自激振荡与空腔模态耦合共振产生,自激振荡以及在流体宽带激励下的空腔共振是频谱中其它峰值产生的根源;B柱和C柱空腔与尾门空腔密封条对声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来流偏航角、俯仰角和湍流度变化对自激振荡激发的幅值和频率影响较大,是车内小于1000 Hz的带宽峰值噪声的来源之一;密封条压缩量较小时(如0~4 mm)其压缩量增加传声能力反而有增加的情况。基于空腔噪声理论得到的车门门缝小空腔声现象和机理是之前研究缺少的,具有独特性;密封条不同压缩量传声结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车门 密封条 空腔噪声 传声 风洞试验
下载PDF
客车发动机舱热管理系统的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强 林建平 +2 位作者 闵峻英 胡巧声 宋伟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7年第6期23-29,共7页
依据整车环境模拟实验,选取最大扭矩点、中间点和最大功率点(对应的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 800,2 800和3 450 r/min)作为发动机舱热管理系统分析的3个工况,应用FLUENT建立发动机舱热管理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根据实验边界条件,进行风速场和... 依据整车环境模拟实验,选取最大扭矩点、中间点和最大功率点(对应的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 800,2 800和3 450 r/min)作为发动机舱热管理系统分析的3个工况,应用FLUENT建立发动机舱热管理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根据实验边界条件,进行风速场和温度场的耦合仿真。采用稳态计算方法,获得发动机舱内外稳定的风速场和温度场分布。对比分析发现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均方根相对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从而验证该发动机舱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舱 热管理系统 计算流体力学 环境模拟实验 FLUENT
下载PDF
基于等效均匀温度的车内热环境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志刚 林赵敏 赵兰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33-1640,共8页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仿真,得到人体整体和各节段的等效均匀温度(EHT).对比空调送风速度、送风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对整体EHT、平均皮肤温度及各换热损失量的影响,得到各因素变化时所处的EHT舒适区,采用试验设计...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仿真,得到人体整体和各节段的等效均匀温度(EHT).对比空调送风速度、送风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对整体EHT、平均皮肤温度及各换热损失量的影响,得到各因素变化时所处的EHT舒适区,采用试验设计法和方差分析法,得到3个影响因素对整体EHT、各节段EHT、平均皮肤温度及干热损失量的贡献率,发现送风条件影响大于太阳辐射,其中送风温度的影响最显著.在此基础上,得到EHT的拟合方程,并提出基于拟合方程改进空调控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内热环境 等效均匀温度 送风速度 送风温度 太阳辐射强度
下载PDF
乘员舱驾驶员位置微环境及人体热舒适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志刚 徐鑫 +2 位作者 赵兰萍 郑振鹏 林赵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3-742,共10页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季乘员舱内驾驶员位置的微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11个不同工况分析了空调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以及环境温度对驾驶员位置不同部位微环境的影响,接着基于St...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季乘员舱内驾驶员位置的微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11个不同工况分析了空调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以及环境温度对驾驶员位置不同部位微环境的影响,接着基于Stolwijk人体热调节模型,采用Berkeley热舒适评价模型对乘员热舒适状态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各影响因素对人体热感觉及热舒适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员舱 微环境 热舒适性 热-流场
下载PDF
结构因素对动力电池用多孔平板热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兰萍 郑振鹏 +1 位作者 郭本涛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9-565,共7页
基于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某款锂离子电池用多孔平板热管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表明:方孔结构比圆孔结构具有更大的蒸发/冷凝传质率和管内平均流速,6方孔平板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比原始6圆... 基于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某款锂离子电池用多孔平板热管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表明:方孔结构比圆孔结构具有更大的蒸发/冷凝传质率和管内平均流速,6方孔平板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比原始6圆孔结构提升了30.5%;热管当量导热系数随内部孔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性能提升幅度渐渐变小;在蒸发段参数不变的前提下,热管的性能是由冷凝效果及冷凝段回流效率共同决定,热管冷凝段长度的增大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热管的冷热端温差,此时所定义的当量导热系数并不能反应热管的实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平板热管 当量导热系数 冷热端温差 VOF模型 结构因素
下载PDF
变管径空冷凝汽器空气侧换热特性研究及优化
9
作者 赵兰萍 顾夕涛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9-595,共7页
针对四排等管径圆管直接空冷凝汽器冬季因换热不均易产生冻结的情况,提出了采用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思想。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变管径翅片管束相比于等管径翅片管束,换热均匀... 针对四排等管径圆管直接空冷凝汽器冬季因换热不均易产生冻结的情况,提出了采用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思想。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变管径翅片管束相比于等管径翅片管束,换热均匀性大幅提升,综合性能也有所提高;为提高该类换热器换热性能,将管束排布方式由近等边变化到近等速,凝汽器综合性能增大而换热均匀性变化不明显;在近等速排列变管径管束的翅片上加装涡发生器,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换热均匀性对雷诺数的敏感性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管径 换热均匀性 综合性能 近等速排布方式 涡发生器
下载PDF
流程布置对电动汽车热泵车外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赵兰萍 鲍国 +1 位作者 郑钦月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4-1123,共10页
针对电动汽车热泵用平行流车外换热器,通过建立基于制冷剂不均匀分配的分布参数模型,发现单流程和四流程结构的冬夏总体性能较差。单流程布置与二流程布置相比,夏季工况和冬季湿工况的换热能力分别下降25.3%和23.3%,四流程、三流程和二... 针对电动汽车热泵用平行流车外换热器,通过建立基于制冷剂不均匀分配的分布参数模型,发现单流程和四流程结构的冬夏总体性能较差。单流程布置与二流程布置相比,夏季工况和冬季湿工况的换热能力分别下降25.3%和23.3%,四流程、三流程和二流程布置的换热能力差别不大。四流程布置和三流程布置的制冷剂侧压降分别是二流程布置的2.5~2.8和1.8~2.5倍。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夏各工况下,二流程换热器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均高于三流程换热器系统,其中在冬季湿工况下,二流程换热器系统的制热量和COP较三流程换热器系统分别提高6.4%和9.4%。与三流程结构相比,二流程结构更适合电动汽车热泵的车外换热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热泵 平行流车外换热器 流程布置 换热能力 制冷剂侧压降
下载PDF
考虑扁管换热的平行流蒸发器制冷剂两相分配特性
11
作者 赵兰萍 鲍国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41-1648,共8页
考虑换热扁管中制冷剂的相变过程,采用SST(shear stress transm ission)k⁃ω湍流模型和Eulerian-Eulerian两相流模型对平行流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两相分配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制冷剂质量流量和入口干度的增加均会导致制冷剂分配均匀性下降:... 考虑换热扁管中制冷剂的相变过程,采用SST(shear stress transm ission)k⁃ω湍流模型和Eulerian-Eulerian两相流模型对平行流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两相分配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制冷剂质量流量和入口干度的增加均会导致制冷剂分配均匀性下降:当制冷剂质量流量从15g·s^(-1)增加到25 g·s^(-1),入口干度从0增加到0.3时,总流量分配不均匀指标分别升高39.4%和50.8%。适当增加出口集管内径和蒸发器长宽比有利于改善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出口集管内径增加一倍,总流量分配不均匀指标降低41.8%;长宽比从1.005增大到1.455,制冷剂分配不均匀指标降低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流蒸发器 相变过程 两相流分配 不均匀指标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温区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兆瑞 朱绍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2,29,共6页
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有望满足小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的各种需求,介绍了一台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优化及实验结果。模拟结果表明,采用0.03 mm丝径的300目丝网能提高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效率,在进行了两种回热器丝网规格的对比实验之后,验证了模拟结... 大功率脉管制冷机有望满足小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的各种需求,介绍了一台大功率脉管制冷机的优化及实验结果。模拟结果表明,采用0.03 mm丝径的300目丝网能提高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效率,在进行了两种回热器丝网规格的对比实验之后,验证了模拟结果,通过对制冷机冷端均流器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输入功为5501 W时,于119.7 K下获得了500 W的制冷量,其比卡诺效率为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Regen3.3 不锈钢丝网 均流器 液化天然气
下载PDF
基于REGEN的100 mm长回热器脉管制冷机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知非 朱绍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2,共5页
根据已有研究,回热器长度100 mm的脉管制冷机在温度低于60 K时的性能较好。将一台已有的65 mm长回热器单级同轴型脉管制冷机改造为100 mm长回热器单机同轴型脉管制冷机,分析回热器长度对脉管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基于REGEN软件对脉管制冷... 根据已有研究,回热器长度100 mm的脉管制冷机在温度低于60 K时的性能较好。将一台已有的65 mm长回热器单级同轴型脉管制冷机改造为100 mm长回热器单机同轴型脉管制冷机,分析回热器长度对脉管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基于REGEN软件对脉管制冷机回热器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改变回热器填料、压比、冷端相位角和充气压力,研究其对回热器性能的影响。在实验中进一步探索研究输入功、频率等对制冷机的最低制冷温度和比卡诺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充气压力2 MPa,运行频率51 Hz,输入功809 W,制冷量60 W时,冷头温度109 K,制冷机的相对卡诺效率达到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100mm长回热器 REGEN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不同参数对带粗糙冰翼型绕流流场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郑诚毅 杜旭之 +5 位作者 东乔天 杨志刚 熊兵 徐毅 吴凌昊 金哲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1-1230,共10页
粗糙冰会改变翼型前缘轮廓从而影响翼型整体的气动特性.研究过冷大水滴结冰条件下产生的粗糙冰对翼型绕流流场结构的影响可以为飞机的防/除冰设计提供参考.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低速直流风洞内对表面覆盖粗糙冰的翼型模型的绕流流场... 粗糙冰会改变翼型前缘轮廓从而影响翼型整体的气动特性.研究过冷大水滴结冰条件下产生的粗糙冰对翼型绕流流场结构的影响可以为飞机的防/除冰设计提供参考.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低速直流风洞内对表面覆盖粗糙冰的翼型模型的绕流流场结构开展了详细的实验测量研究,主要探究了粗糙冰对涡量和标准化雷诺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参数包括雷诺数、粗糙冰的粗糙度和翼型的攻角.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增大,带冰翼型尾流处的涡量范围和数值增大,标准化雷诺应力值略微减小;粗糙冰的存在降低了翼型近壁面处气流速度,增加了尾流的涡量并严重影响切应力分布;与光滑翼型相比,粗糙冰会使气流提前分离,且分离泡内的气流速度波动更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诺数 过冷大水滴 粗糙冰 攻角 绕流流场结构
下载PDF
灰尘颗粒在玻璃上粘附过程的实验研究综述
15
作者 雷炳海 姚现壮 +3 位作者 王鹏 徐毅 吴凌昊 金哲岩 《太阳能》 2023年第7期54-64,共11页
近些年,随着大气污染加重,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等固体颗粒物的含量逐渐升高。由于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磁力、毛细作用力等力的存在,灰尘颗粒很容易粘附在玻璃表面,使玻璃透光率下降、老化加快,降低了其可靠性,并极大地降低了光伏发电系... 近些年,随着大气污染加重,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等固体颗粒物的含量逐渐升高。由于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磁力、毛细作用力等力的存在,灰尘颗粒很容易粘附在玻璃表面,使玻璃透光率下降、老化加快,降低了其可靠性,并极大地降低了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多年来,众多研究学者除了致力于灰尘颗粒在玻璃表面上粘附过程的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完善,也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实验研究。首先基于灰尘颗粒的形貌特征,对灰尘颗粒运动学特性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灰尘颗粒在玻璃上粘附过程的实验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最后指出了灰尘颗粒在玻璃上粘附实验应用的研究现状和多学科、多目标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光伏组件 灰尘颗粒 固体颗粒物 粘附实验 光伏发电系统
下载PDF
高声强双层穿孔结构的吸声计算
16
作者 俞悟周 贺银芝 +1 位作者 姜在秀 孙浩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4-1468,共5页
对高声强下不同的穿孔结构非线性声阻抗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入射声压对穿孔吸声结构声阻抗的影响,并提出双层穿孔结构的改进传递矩阵法。不同声阻抗模型的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入射声压级小于140 dB时,Park模型和Maa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 对高声强下不同的穿孔结构非线性声阻抗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入射声压对穿孔吸声结构声阻抗的影响,并提出双层穿孔结构的改进传递矩阵法。不同声阻抗模型的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入射声压级小于140 dB时,Park模型和Maa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入射声压级为140~150 dB时,Laly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验结果。对于高声强下的双层及多层穿孔结构,在所提出的改进传递矩阵法中,根据传递矩阵计算得到各层板表面声压级,每层穿孔的声阻抗根据声压级和穿孔参数进行计算,进而得到总声阻抗。结果表明,入射声压级为120~150 dB时,双层穿孔结构的改进传递矩阵法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噪 吸声 双层穿孔结构 高声强 非线性声阻抗
下载PDF
高速铁路声屏障宽频穿孔吸声降噪结构
17
作者 盛峰 姜在秀 +4 位作者 贺银芝 曾小清 邓波 安雪晖 俞悟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9-1473,共5页
采用传递矩阵法对高铁声屏障的多层微穿孔结构的吸声进行计算。对给定空腔深度,适当增加具有不同声阻抗的微穿孔板可改善吸声性能。经遗传算法得到具有优化参数的4层和5层微穿孔结构可显著拓宽吸声频带,提高整个频带的吸声系数,在200~31... 采用传递矩阵法对高铁声屏障的多层微穿孔结构的吸声进行计算。对给定空腔深度,适当增加具有不同声阻抗的微穿孔板可改善吸声性能。经遗传算法得到具有优化参数的4层和5层微穿孔结构可显著拓宽吸声频带,提高整个频带的吸声系数,在200~3150 Hz频率范围内的平均吸声系数分别为0.70和0.80,吸声频带涵盖250~350 km⋅h^(-1)高速铁路主要噪声频率范围。5层结构在400~4000 Hz频率范围内吸声系数可达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噪声 声屏障 微穿孔
下载PDF
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对铝合金胶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建平 王询 +1 位作者 杨晓军 万海浪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为改善铝合金表面润湿性与胶接强度,采用常压空气射流等离子体对5052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接触角测试,表面自由能计算和胶接接头剪切强度测试表明处理时间对铝合金表面改性效果影响不大,随着处理距离减短,铝合金表面自由能、胶接接... 为改善铝合金表面润湿性与胶接强度,采用常压空气射流等离子体对5052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接触角测试,表面自由能计算和胶接接头剪切强度测试表明处理时间对铝合金表面改性效果影响不大,随着处理距离减短,铝合金表面自由能、胶接接头强度均逐步提升。处理距离为5 mm时等离子处理铝合金获得最佳表面改性效果,铝合金胶接接头剪切强度由10.6 MPa提升至19.3 MPa,失效模式由界面失效转变为内聚失效。利用SEM,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检测手段分析不同处理距离对应表面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距离较远时,等离子体并未改变铝合金表面物理形貌,其主要改性效果体现为表面清洗;处理距离较近时,铝合金表面高温熔融产生复杂微结构的粗糙氧化层,同时氧化层表面吸附羟基等极性官能团,显著提升了其表面自由能与胶接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等离子处理 胶接强度
下载PDF
覆盖多孔介质的圆柱尾迹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魏峥 夏超 +2 位作者 袁海东 李启良 杨志刚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5-270,289,共7页
利用风洞试验研究了多孔介质对圆柱绕流的影响,通过热线、烟线和粒子图像测速对有/无覆盖多孔介质柱体尾迹的频率特征、平均流场和瞬时流场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进而探究多孔介质与流场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引入多孔介质后,尾迹的大... 利用风洞试验研究了多孔介质对圆柱绕流的影响,通过热线、烟线和粒子图像测速对有/无覆盖多孔介质柱体尾迹的频率特征、平均流场和瞬时流场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进而探究多孔介质与流场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引入多孔介质后,尾迹的大尺度涡脱落结构得到有效抑制,圆柱涡脱落频率降低;多孔介质减弱了近尾迹场的速度功率谱密度峰值,增大了远场的速度功率谱密度峰值,涡脱落位置延后;多孔介质减小了尾迹区的速度,拓宽了尾迹的宽度,使得两侧剪切层变得细长,削弱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减缓了两侧涡相互作用的速率;同时,多孔介质减小了尾迹区的速度脉动以及雷诺应力,雷诺应力和平均涡量的峰值更加远离圆柱,减弱了剪切层的不稳定性,增大了涡形成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 多孔介质 尾迹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整车运行环境下油冷对外转子轮毂电机温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兰萍 江从喜 +1 位作者 徐鑫 杨志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3-380,共8页
鉴于电动汽车用外转子轮毂电机特殊的结构形式,在整车运行环境下对轮毂电机的温度特性进行研究,以对比自然风冷和油冷两种方式下电机各部位的温度场。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冷却油介质对电机各部位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FD仿真结果... 鉴于电动汽车用外转子轮毂电机特殊的结构形式,在整车运行环境下对轮毂电机的温度特性进行研究,以对比自然风冷和油冷两种方式下电机各部位的温度场。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冷却油介质对电机各部位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FD仿真结果与整车热环境风洞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油冷冷却可有效降低轮毂电机内部最高温度,同时起到良好的温度均衡作用;4种冷却油均使绕组最高温度显著下降,导热系数越高,冷却油的热量传递和均温能力越强,电机冷却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轮毂电机 油冷 温度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