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3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肠镜联合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观察研究
1
作者 丁慧 陈慧敏 +2 位作者 李晓波 沈煜枫 龚帅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446-450,共5页
目的 探索小肠疾病在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图像中的特有表现,以揭示其在小肠疾病实时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3年2月~2023年6月我院接受小肠镜和pCLE检查的小肠疾病患者48例。结合组织病理学图片特征,分析小肠疾病... 目的 探索小肠疾病在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图像中的特有表现,以揭示其在小肠疾病实时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3年2月~2023年6月我院接受小肠镜和pCLE检查的小肠疾病患者48例。结合组织病理学图片特征,分析小肠疾病在pCLE图像中的特殊征象。结果 回顾性分析采集的pCLE图像,可清晰观察到与小肠疾病病理诊断相符的一系列特殊征象,包括但不限于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增多、腺体间距增宽、上皮连续性中断或缺失、腺体结构破坏、隐窝结构异常、荧光素钠渗漏、血管增粗迂曲等。结论 pCLE技术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与病理特征具有一致性,其图像中观察到的特有表现可为小肠疾病的实时诊断提供依据,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镜 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上海市区饮食与胃癌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费素娟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3年第3期143-147,共5页
背景:近30年来上海市区胃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1972~1999年,男性和女性胃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分別从62.0/10万和23.9/10万降至35.8/10万和17.5/10万。目的:研究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因素与居住在上海市区15年以上的居民胃癌发病的关系,... 背景:近30年来上海市区胃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1972~1999年,男性和女性胃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分別从62.0/10万和23.9/10万降至35.8/10万和17.5/10万。目的:研究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因素与居住在上海市区15年以上的居民胃癌发病的关系,以探讨近30年来上海市区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的原因。方法:采用统一饮食频度问卷调查189例胃癌患者和567名对照人群,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胃癌发病前5年和10年的住房和收入状况、饮食和生活习惯、冰箱使用、吸烟和饮酒史、既往胃病史、肿瘤家族史等。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常服维生素、使用冰箱储存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奶制品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为预防胃癌的保护因素;肿瘤家族史、慢性胃病史、多食煎炸、盐渍、腌晒、烟熏食品、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白酒等为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近30年来上海市区居民胃癌发病率的下降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和广泛使用冰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区 饮食 胃癌 病例 发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黄欢 卞兆连 +2 位作者 王绮夏 马雄 孙梅梅 《肝脏》 2012年第8期546-550,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闵行区梅陇社区7534名6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检查结果等。结果其中女性4198名,男性3336名,女男之比为1.2...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闵行区梅陇社区7534名6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检查结果等。结果其中女性4198名,男性3336名,女男之比为1.26:1,平均年龄(68.8±7.0)岁。经B型超声检出脂肪肝3074例,占40.80%。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64岁,达到45.20%。80岁以下,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脂肪肝组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ALT、γ-谷氨酸转肽酶(GGT)等指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低于非脂肪肝组。相比正常对照组,肥胖、中心性肥胖和高脂血症分别增加脂肪肝患病风险15.2倍、10.8倍和8.6倍(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MI、SBP、三酰甘油、HDL-C、LDL-C、TC、ALT、GGT等9项指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上海市社区60~64岁人群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与肥胖及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海市社区人群γ-谷氨酰转肽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庆云 王继伟 +1 位作者 余金明 茅益民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年第12期106-108,共3页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社区人群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2年4月采取简单抽样与系统抽样方法,在上海市5个社区抽取1 410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使...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社区人群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2年4月采取简单抽样与系统抽样方法,在上海市5个社区抽取1 410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GGT与MS及其各组分的关系。结果上海市社区人群MS患病率为19.10%,其中男性MS患病率、体质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性,女性G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男性,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MS组分数的增加,不同性别GGT水平均呈进行性升高趋势。线性回归结果显示,GGT与甘油三酯关系最为密切(男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0.311,P<0.01;女性b’=0.219,P<0.01)。ROC曲线显示,GGT水平诊断女性MS的能力较强,女性截断值为14.50 U/L。结论 GGT水平与MS及其各组分间存在关联性,可作为诊断女性MS的一个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肽酶 代谢综合征 社区居民
下载PDF
1990—2001年上海市区幽门螺杆菌血清流行病学比较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胜良 萧树东 +2 位作者 刘文忠 徐蔚文 潘嬿 《胃肠病学》 2002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比较1990~2001年上海市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血清流行病学的改变,探讨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6~10月,应用检测H.pylori血清IgG抗体的酶免疫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上海市区1 557位居民的血清标本... 目的:比较1990~2001年上海市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血清流行病学的改变,探讨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6~10月,应用检测H.pylori血清IgG抗体的酶免疫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上海市区1 557位居民的血清标本,结合问卷形式调查市民的就餐、居住等生活环境因素,985人完成问卷调查;比较1990年和2001年2次调查的结果.以队列研究和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 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1年市区总体H. pylori阳性率为58.3%,高于1990年的42.7%(P=0.001),低于1990年郊区的61.0%(P=0.116).1~9岁和10~19岁年龄组的感染率与11年前相比无显著改变(29.7%、39.6%比27.4%、42.7%,P=0.683和P=0.707),仍低于11年前郊区的水平(56.4%和57.3%,P=0.001和P=0.031).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与11年前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113).30~69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较11年前显著升高(P<0.05),20~69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与1990年郊区水平相当(P=0.276~0.935).危险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家庭成员数>3、户外聚餐等是H 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引发的市民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可能影响H.pylori的流行病学特征,对H.pylori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血清流行病学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上海市区 上消化道疾病
下载PDF
上海市脂肪肝患者临床特点初探(附265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范建高 曾民德 +4 位作者 范竹萍 沈镭 陈政绩 李继强 邱德凯 《肝脏》 199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脂肪肝并非临床上一个独立性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可伴有或不伴有临床表现。酒精、糖尿病和肥胖症是脂肪肝的三大病因,在不同国家和人群中其病因分布和临床表现及预后不一。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 脂肪肝并非临床上一个独立性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可伴有或不伴有临床表现。酒精、糖尿病和肥胖症是脂肪肝的三大病因,在不同国家和人群中其病因分布和临床表现及预后不一。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超声检查技术的普及应用,临床上脂肪肝检出率日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患者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病因分布 性疾病 糖尿病 病理状态 肥胖症 上海 人群
下载PDF
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房静远 陈萦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75-1180,共6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在"211"二期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经过5年三期建设的努力,除在原有优势项目如对消化系肿瘤发生与诊治和慢性肝病诊治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外,还开辟了小肠疾病诊治研究的新领域。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在"211"二期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经过5年三期建设的努力,除在原有优势项目如对消化系肿瘤发生与诊治和慢性肝病诊治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外,还开辟了小肠疾病诊治研究的新领域。建设期间,系统研究了消化系肿瘤(胃癌和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和综合预防,特别是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 RNA等)与信号通路在消化系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建立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关键技术,从而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探索并开拓了小肠内镜诊断应用的新途径,使小肠内镜在我国得到普及和推广,并对血管发育不良所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创新性治疗及其机制探索;建立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非创诊断模型,同时系统阐述并证实了核苷类抗病毒药及氧化苦参碱等在抑制纤维化及减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上研究成果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学科总体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小肠疾病 慢性肝病 消化学科 仁济医院
下载PDF
一氧化氮与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黄颖秋 莫剑忠 萧树东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199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一氧化氮与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黄颖秋综述莫剑忠萧树东审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内源性一氧化氮(NO)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介导产生,在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NOS在胃肠道分布... 一氧化氮与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黄颖秋综述莫剑忠萧树东审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内源性一氧化氮(NO)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介导产生,在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NOS在胃肠道分布广泛,与消化道生理调控和发病机制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消化道疾病 分布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干细胞与消化系疾病研究进展
9
作者 蒯小玲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9年第11期643-644,共2页
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期间,除对一些常规的消化道疾病进行了专题演讲和深入探讨外,还邀请了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学者,就胃癌细胞的起源、将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肝癌诱导分化治... 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期间,除对一些常规的消化道疾病进行了专题演讲和深入探讨外,还邀请了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学者,就胃癌细胞的起源、将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肝癌诱导分化治疗、干细胞与肝再生、干细胞生存和死亡生物特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与细胞凋亡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为如何将干细胞与消化系疾病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胃肿瘤 肝肿瘤 肝再生
下载PDF
消化系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陆嵘 房静远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近年来对消化系疾病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正确认识消化系疾病的遗传因素将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同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作... 近年来对消化系疾病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正确认识消化系疾病的遗传因素将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同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疾病 遗传病理学 研究进展 野生型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钰 肖潇 马雄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肝脏疾病。AIH的临床表现多样,约33%的AIH患者伴有肝硬化。多项研究表明,肝硬化是影响AI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肝硬化的AIH患者生存期较短且罹患肿瘤的风险较高。肝脏活体组织检...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肝脏疾病。AIH的临床表现多样,约33%的AIH患者伴有肝硬化。多项研究表明,肝硬化是影响AI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肝硬化的AIH患者生存期较短且罹患肿瘤的风险较高。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AIH相关肝硬化的金标准,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等可辅助诊断AIH相关肝硬化。对于代偿期AIH相关肝硬化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采取免疫抑制治疗,接受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可得到逆转,而对于失代偿期AIH相关肝硬化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尚存争议。该文就AIH相关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硬化 无创评估 门脉高压 免疫抑制
下载PDF
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邵雨琪 洪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81-887,共7页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发病和死亡居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可以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包括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已经揭示了宿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发病和死亡居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可以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包括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已经揭示了宿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结直肠癌的起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旨在通过描述结直肠癌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以及瘤内微生物群,讨论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侵袭、转移过程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结直肠癌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影响,为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提供参考,并为开发菌群干预结直肠癌提供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肿瘤内菌 免疫治疗 具核梭杆菌
下载PDF
罗沙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怡 朱长清 +10 位作者 董胜翔 归茜 茅益民 曾民德 韩英 黄仲義 王青 白文元 吕晓萍 冯子坛 韩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8期1511-1513,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将213例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将213例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组)和对照组(注射用法莫替丁组)。试验组予以75mg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静脉注射,2次/d(隔12h),对照组予以20mg法莫替丁静脉注射,2次/d(隔12h),疗程7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呕血及黑便停止时间、治疗后每天的呕血次数、呕血量及黑便次数、黑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08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每组各104例。治疗后两组患者呕血及黑便停止时间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呕血次数、呕血量、黑便次数、黑便量减少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判断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且疗效与注射用法莫替丁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沙替丁 法莫替丁 消化性溃疡出血
下载PDF
舒必利治疗胃内胆汁反流伴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二嫚 颜秀娟 +4 位作者 冯晨晨 刘青 陈鑫 李文婷 陈胜良 《胃肠病学》 2014年第4期203-207,共5页
背景:胃内胆汁反流可能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小剂量舒必利能减少胃食管反流事件并改善反流症状.目的:评价小剂量舒必利对胃内胆汁反流伴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l~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 背景:胃内胆汁反流可能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小剂量舒必利能减少胃食管反流事件并改善反流症状.目的:评价小剂量舒必利对胃内胆汁反流伴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l~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诉,内镜检查提示存在胃内胆汁反流的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舒必利100 mg/d和单用PPI治疗4周.治疗前后应用Leeds消化不良问卷(LDQ)、胆汁反流指数(BRI)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3例女性患者因泌乳而停药,共125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4周后,两组LDQ、BR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合并精神心理障碍者的LDQ、BRI、HAMA、HAMD评分改善幅度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舒必利与PPI联合可有效改善胃内胆汁反流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胆汁反流严重程度以及部分患者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但个别女性可能出现促乳素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消化不良 焦虑 抑郁 舒必利
下载PDF
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阳性率的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海芸 戈之铮 +2 位作者 戴军 李晓波 高云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46-950,共5页
目的:比较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C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阳性率,以验证IFOBT筛查上消化道出血不具特异性.方法:2006-07/2007-03间... 目的:比较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C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阳性率,以验证IFOBT筛查上消化道出血不具特异性.方法:2006-07/2007-03间连续选择我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患者206例,利用邻甲苯胺CFOBT和IFOBT同时比较两种粪便隐血试验的阳性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应结果.结果:IFOBT和CFOBT结果均与食管癌、胃癌的解剖部位及食管癌浸润深度无关,两者均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与胃癌的最大长径呈正相关(IFOBT:r=0.30,P=0.02:CFOBT:r=0.20,P=0.04);IFOBT与食管癌的最大长径呈正相关(r=0.38,P=0.01);CFOBT在食管癌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食管磷状细胞癌抗原(SCC)的阳性率(47.43% vs 20.45%,P<0.05);两者在胃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CA125,CEA和CA199的阳性率.CFOBT检测胃癌、食管癌、返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阳性率均高于IFOBT(50.88% vs 35.09%,47.73% vs 29.55%,18.00% vs 6.00%,60.OO% vs 41.82%,均P<0.05).I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总阳性率低于CFOBT.结论:IFOBT粪便隐血试验不适合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可能对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具有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 阳性率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消化道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冉志华 邹健 +1 位作者 冯缨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3年第6期326-331,共6页
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抗肿瘤作用,但是其有效浓度和可能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EGCG对不同消化道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及其抗肿瘤作用的靶位点,为其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四唑蓝(MTT... 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抗肿瘤作用,但是其有效浓度和可能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EGCG对不同消化道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及其抗肿瘤作用的靶位点,为其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8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对EGCG敏感性的差异;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GCG对敏感肿瘤细胞株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EGCG对敏感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EGCG对8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杀伤作用。SW1116和MKN45细胞对EGCG最敏感,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7μmol/L和55:9 μmol/L;BGC823和SGC7901细胞次之,IC50分别为68.5μmol/L和79.1 μmol/L;AGS细胞对低浓度:EGCG不敏感,对高浓度EGCG敏感,IC50为83.8 μmol/L;MKN28细胞对:EGCG中等敏感,IC50为119.8 μmol/L;HGC27和LoVo细胞对EGCG不敏感,IC50分别为183.2μmol/L和194.6 μmol/L。3种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48 h后,敏感肿瘤细胞株MKN45的细胞周期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改变。EGCG可抑制MKN45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EGCG对不同消化道肿瘤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呈剂量依赖性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消化道肿瘤 细胞周期 端粒酶
下载PDF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最佳检查时机的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戈之铮 陈海英 +2 位作者 高云杰 胡运彪 萧树东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时机。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1月9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行94次CE检查。根据其检查时出血情况不同,分成2组,A组为活动性出血组(41例,包括显性出血3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时机。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1月9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行94次CE检查。根据其检查时出血情况不同,分成2组,A组为活动性出血组(41例,包括显性出血37例和持续隐性出血4例),B组为出血停止组(50例)。结果:CE检查的阳性率为74.7%(n=68),疑诊率为11.0%(n=10),检出率85.7%,阴性率为14.3%(n=13)。活动性出血组的CE检出率明显高于出血停止组(95.1%比78%,P=0.032),但显性出血者与隐性出血者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3%比75.0%,P=0.188);出血停止组中,2周内刚停止出血者(29例)的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出血停止2周以上(21例)者(93.1%比57.1%,P=0.004),但活动性出血时与出血停止2周内的检出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95.1%比93.1%,P>0.05)。结论: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CE最佳检查时机为少量活动性出血时和出血停止2周内,该时段检出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胶囊内镜 诊断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者胃排空功能和体表胃电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承党 莫剑忠 +3 位作者 张开光 张德中 萧树东 江绍基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696-699,共4页
以SPECT胃排空检测技术和WCDF-4B胃电分析仪检测了12例FD患者液、固体食物胃排空和体表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FD患者的液体胃排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仅在摄食后比对照组更多地分布于远端胃内;固体食物的排空模... 以SPECT胃排空检测技术和WCDF-4B胃电分析仪检测了12例FD患者液、固体食物胃排空和体表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FD患者的液体胃排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仅在摄食后比对照组更多地分布于远端胃内;固体食物的排空模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初始排空较快,继后的排空延缓,7例半排空时间延长。除胃电节律紊乱率高于对照组外,无论空腹或餐后PD组的胃电基本参数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FD患者以固体食物胃排空延迟为主,这种改变不能解释FD的发生,体表胃电图不能预测胃排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 胃排空 体表胃电图
下载PDF
不同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菌株对人胃癌细胞系AGS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继恒 刘文忠 +3 位作者 韩跃华 童菊芳 朱红音 李恩灵 《胃肠病学》 2006年第11期657-662,共6页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目的:在体外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系AG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AGS细胞分别与...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目的:在体外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系AG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轻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ylori共培养,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7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H.pylori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AGS细胞MMP-2、MMP-7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均能上调MMP-2、MMP-7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分离自胃癌和胃炎患者的H.pylori菌株对AGS细胞MMP-2、MMP-7和MMP-9表达的影响有所不同,说明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在促细胞恶变能力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细胞系/AGS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下载PDF
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绮夏 华静 马雄 《胃肠病学》 2009年第11期652-655,共4页
近十年来肝病领域的最大进展为针对各种肝病的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是近年肝病领域的热点,但同时也应重视非病毒性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 近十年来肝病领域的最大进展为针对各种肝病的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是近年肝病领域的热点,但同时也应重视非病毒性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阐明肝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探寻潜在的特异性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 药物性肝损伤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细胞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