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l-2与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胡炯 沈志祥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4-77,共4页
Bcl-2在骨髓造血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亡有重要影响;并且Bcl-2也参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关键词 BCL-2 癌基因 细胞凋亡 白血病 病因学
下载PDF
TEL基因与恶性血液病两者间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胡炯 仇倩瑶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年第3期166-170,共5页
12P^(13)的TEL基因是ETS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在髓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都可检测到TEL相关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机制:与多种伙伴基因融合以及基因缺失等,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TEL基因 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下载PDF
环胞菌素和长春新碱治疗ITP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炯 李秀松 +3 位作者 张芬琴 孙慧平 吴文 沈志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尝试应用小剂量环胞菌素或长春新碱加丹那唑和泼尼松治疗,对激素治疗依赖或无效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方法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患者34例,均给予丹那唑100mg2次/d和泼尼松逐减量至5mg3次/d... 目的尝试应用小剂量环胞菌素或长春新碱加丹那唑和泼尼松治疗,对激素治疗依赖或无效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方法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患者34例,均给予丹那唑100mg2次/d和泼尼松逐减量至5mg3次/d口服维持治疗。Ⅰ组(16例)加环胞菌素100mg2次/d口服,Ⅱ组(18例)办长春新碱1mg静注1次/周。结果Ⅰ组治疗2个月有效率75%;随访7例治疗6个月以上,有效率57%。Ⅱ组治疗2个月后有效率72%;随访10例治疗6月以上,有效率40%。结论运用小剂量环胞菌素/长春新碱加丹那唑加泼尼松治疗激素依赖或无效ITP取得一定近期疗效,但长期疗效仍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环胞菌素 长春新碱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促血小板生成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慧平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7-88,共2页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也叫巨核细胞增殖成熟因子(MGDF)或c-mpl配体(mpl-L,ML)。它由332个氨基酸组成,由位于染色体3q27-28上的一个单基因编码。体内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关系。TPO与c-mpl受体结合后,活化酪氨酸激酶,激活信号...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也叫巨核细胞增殖成熟因子(MGDF)或c-mpl配体(mpl-L,ML)。它由332个氨基酸组成,由位于染色体3q27-28上的一个单基因编码。体内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关系。TPO与c-mpl受体结合后,活化酪氨酸激酶,激活信号传递系统,Jak_2、Shc和Grb2是参与信号传递过程的信号分子。TPO能显著、特异地刺激巨核细胞生成和血小板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 巨核细胞 增殖因子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炯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27-331,共5页
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HSC)输注的广泛应用,对它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分类、粘附分子表达、分离纯化以及体外扩增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免疫表型 粘附分子 体外扩增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用于NHL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苓 李军民 《中国处方药》 2004年第10期12-16,共5页
关键词 治疗 单克隆抗体 NHL 抗原 单抗 肿瘤细胞 研究进展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批准 特征
下载PDF
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炯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年第5期280-284,共5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经有效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开展,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原因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富含造血祖细胞,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外周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失败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维莅 闫骅 +9 位作者 徐岚 吴文 胡炯 唐炜 陈钰 李军民 曾晓颖 王鸿利 沈志祥 王振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59-61,共3页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本身以及化疗方案等因素对诱导缓解的影响 ,分析诱导失败的原因。方法 :患者骨髓细胞采用RHG和G带法进行染色体检测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药耐药 1(MDR 1)的表达。将 195例AL患者按诱导...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本身以及化疗方案等因素对诱导缓解的影响 ,分析诱导失败的原因。方法 :患者骨髓细胞采用RHG和G带法进行染色体检测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药耐药 1(MDR 1)的表达。将 195例AL患者按诱导缓解成功与否进行分组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FAB分型、症状、骨髓和外周血情况、染色体改变、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以及化疗方案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42例在两次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 (缓解组 ) ,5 3例未缓解 (难治组 )。与缓解组相比 ,难治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患者比例、浸润症状的发生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LDH水平、除t(8;2 1)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所占比例显著升高。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其他化疗方案。结论 :AL患者的分型、浸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诱导失败 化疗 原因分析 AL 影响因素
下载PDF
ALL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治疗的比较
9
作者 胡炯 陈钰 +3 位作者 沈志祥 赵维莅 于汀 吴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提高成人ALL的有效治疗 ,尝试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 (IDA)治疗成人ALL。 方法初发成人ALL病例共 2 8例 ;采用标准的VDP或VDLP方案 :IDA治疗组 (17例 )和柔红霉毒 (DNR)治疗组 (11例 ) ;并对两组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诱导化疗ID... 目的提高成人ALL的有效治疗 ,尝试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 (IDA)治疗成人ALL。 方法初发成人ALL病例共 2 8例 ;采用标准的VDP或VDLP方案 :IDA治疗组 (17例 )和柔红霉毒 (DNR)治疗组 (11例 ) ;并对两组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诱导化疗IDA组缓解率为 82 .4% (14/17) ,早期死亡率 17.6 % ;DNR组缓解率 90 .9% ,早期死亡率 9.1% ,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巩固化疗疗效 :生存分析曲线示IDA组 10个月无复发生存为41.7% ,总生存率为 83.3% ;而DNR组为 2 3.3%和 37.5 %。两组比较虽无明显差异 ,但仍提示提高缓解质量的趋势。 结论IDA诱导缓解率与DNR组相近 ,但有可能延长持续缓解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强缓解后治疗强度才能提高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 去甲氧柔红霉素 柔红霉素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 贾培敏 +5 位作者 吴文 徐岚 赵维莅 阎骅 胡炯 沈志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22-925,共4页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探讨免疫治疗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残留病灶清除,并将其与化疗有机结合,以延长患者无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探讨免疫治疗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残留病灶清除,并将其与化疗有机结合,以延长患者无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B、NK细胞的含量。结果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月内,患者血循环中CD3^+细胞明显减少,至移植后3月逐渐恢复至正常;CD3^+CD4^+细胞移植后持续减少,至移植后6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逐渐恢复;CD3^+CD8^+细胞于移植后1月内很快恢复。CD19^+细胞于移植后l~3月降低,移植后3~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月T细胞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B细胞于移植后1~3月绝对及相对计数降低,移植后3~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T细胞 B细胞 NK细胞 细胞免疫重建
下载PDF
血友病乙的诊断和治疗
11
《血栓与止血学》 1995年第1期39-41,共3页
1 病历摘要 吴××,男性,23岁,(住院号409340)。因全身反复瘀斑20年伴关节、肌肉肿痛年于1994年4月19日入院。患者从4岁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四肢散在的大片状瘀斑,碰撞后加剧。7岁时,左手被异物划破出血,3天不止。14岁时起,... 1 病历摘要 吴××,男性,23岁,(住院号409340)。因全身反复瘀斑20年伴关节、肌肉肿痛年于1994年4月19日入院。患者从4岁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四肢散在的大片状瘀斑,碰撞后加剧。7岁时,左手被异物划破出血,3天不止。14岁时起,反复右肘及双膝关节肿大、疼痛,均经输血后好转,当地诊断为“血友病甲”。今年2月,又出现左侧腰腹部及大腿内侧肿大伴剧痛。当地检查因子Ⅷ:C为“16%”。B超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乙 血友病甲 诊断和治疗 血友病患者 纠正试验 吸附血浆 肯定携带者 互抗 复钙 输血后
下载PDF
FMS样酪氨酸激酶3及其突变与白血病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苏江 沈志祥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11-813,共3页
关键词 FMS样酪氨酸激酶3 突变 白血病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原文传递
Serum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13
作者 吴文 孙关林 +1 位作者 田国雄 王振义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6-39,104,共5页
Objectiv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kinetic behaviour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Methods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 Objectiv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kinetic behaviour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Methods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serum G-CSF in 61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long-term hemodialysis and 30 normal controls. Results Serum G-CSF levels in CR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normal controls. Eighty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detectable G-CSF and serum G-CSF levels were 566.40±207.98?ng/L in non-hemodialyzed (non-HD) patients. The detectable percentage in hemodialyzed patients was 93.33%, serum G-CSF levels in pre-HD and post-HD patients were 1255.36±611.25?ng/L and 1151.61±599.47?ng/L respectively. Serum G-CSF levels in HD patient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in non-HD patient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G-CSF values obtained in pre-HD and post-HD patients.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G-CSF levels and WBC, BUN or Scr (P>0.05).Conclusion The high value of G-CSF in patients with CRF may be caused by a decrease in G-CSF clearance and/or an increase in G-CSF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 chronic renal failure · hemodi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