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建构:对象、路径与价值
1
作者 毛安翼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9,共13页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并非实践释义学,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文本载体、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任务的学问。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有三条路径:一是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解释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并非实践释义学,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文本载体、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任务的学问。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有三条路径:一是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解释学思想,并加以转化和系统化;二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去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以及中国的实践,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应用现象进行反思;三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符合马克思学说思想内核的解释学思想转化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思想资源。相比技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在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哲学层面颇有贡献,理应用以构建具有普遍性的中国经典解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建构路径 建构价值 中国经典解释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守正创新的立足点
2
作者 朱诗勇 黄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2期40-47,95,共9页
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其对理论整体的根本取向,是处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创新之间矛盾的关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基础,也是大众理解和认可它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人文性与智慧性的统一:以对人的普世关怀为归旨的科学人本... 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其对理论整体的根本取向,是处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创新之间矛盾的关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基础,也是大众理解和认可它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人文性与智慧性的统一:以对人的普世关怀为归旨的科学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性的内在基础,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是其人文性的表现形式;对智慧的重视、学习、研究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智慧性的内在基础,实践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是其智慧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性是其智慧性的动力、规范和灵魂,是创新守正的立足点;智慧性是人文性实现的条件,是守正创新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本性 鲜明特征 人文性 智慧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式及价值
3
作者 王玉福 赵洁 《实事求是》 2022年第3期40-46,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大命题的提出,反映出我们党对理论创新规律的科学认识、对理论自信的庄严宣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方向的精确把握。“相结合”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拼凑的过程,而是遵循形式——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大命题的提出,反映出我们党对理论创新规律的科学认识、对理论自信的庄严宣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方向的精确把握。“相结合”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拼凑的过程,而是遵循形式——内容——价值的结合路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话语建构、内容阐释、价值塑造三重维度的深入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行动路径、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扎实根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指导、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方式 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材问题研究综述
4
作者 帅建华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第10期112-115,共4页
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达到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主要工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显得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由于该课程承载的任务重、涉及的内容多、要... 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达到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主要工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显得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由于该课程承载的任务重、涉及的内容多、要求和目标又很高,教材的编写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不仅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中宣部、教育部牵头,倾全国思政教育顶级专家、学者之力,基本上是五年一规划、三年一讨论、年年有修订,但依然存在瑕疵和不足。其中的原因,除了涉及内容多、要求和目标高以外,还在于主次不分、任务不明。寄希望于通过一门课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明确任务、分清主次,抓住课程需要解决的最为基础、最为核心、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最为吻合的内容进行布局与设计,做到抓大放小、固本强基,提升教材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政教学 马哲教材 教材研究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劳动辩证法——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
5
作者 李洪君 李丹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9-14,共6页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物质本体论,作为其哲学出发点的“现存世界”是指自在世界、人类化世界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复杂关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是在劳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或“唯物辩证的劳动主义”或“劳...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物质本体论,作为其哲学出发点的“现存世界”是指自在世界、人类化世界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复杂关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是在劳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或“唯物辩证的劳动主义”或“劳动唯物主义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劳动 唯物主义 辩证法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第四届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综述
6
作者 郭奕鹏 谢霄男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更好地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不断...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更好地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4月12日至14日,由全国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理事会、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在东莞松山湖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期刊及媒体近200名的专家、学者、师生参会。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忠红致欢迎辞并表示,本次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传播、发展、创新的重要契机。希望通过这次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校特色、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等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和汲取思政育人新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续教育学院 学术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 东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新马克思主义 思政育人
原文传递
把改革开放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7
作者 李宏 《大学教育》 2024年第20期107-110,共4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教育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内在要求,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内容。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教育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内在要求,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内容。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用好、用活、用足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资源,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融起来”“传起来”,把历史讲深、讲透、讲活,使之合理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让改革开放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形势与政策”课程 改革开放史 时代新人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8
作者 李仕波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就育人价值而言,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赓续使命担当、涵养家国情怀和铸就坚韧品格。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应以其生成逻辑为...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就育人价值而言,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赓续使命担当、涵养家国情怀和铸就坚韧品格。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应以其生成逻辑为主线贯穿“概论”课程教学体系,以其价值意蕴为主旨规划“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以其核心要义为主题嵌入“概论”课程教学过程。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以内容为王、强化学理性研究通俗化阐释,以质量为抓手、纳入教学评价,确保伟大建党精神的高质量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育人价值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双修海 肖凤良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5-20,28,共7页
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贱的创制活动之间,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活动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 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贱的创制活动之间,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活动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把实践仅仅限定于道德实践,并将其推向独立于且高于理论思辨的彼岸。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内涵,进而把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概念的本质,开创了一种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基本内容、囊括一切人类活动的广义的实践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政治实践 道德实践 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实践哲学
下载PDF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探析
10
作者 李宏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28,共5页
系统是事物的基本存在方式,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问题。作为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运用系统辩证的科学方式,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之间的有机... 系统是事物的基本存在方式,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问题。作为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运用系统辩证的科学方式,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之间的有机关联。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自然—人—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探究,拓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奥康纳 系统辩证法 重构 生态观 启示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赋能劳动教育:理论基点、现实堵点和实践方略
11
作者 薛敏霞 舒曼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78-85,共8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呈现可持续性、创新性、融合性、个性化等特质,深刻影响劳动教育理念塑造和教育效能提升。当前,新质生产力助推劳动教育亦面临着价值导向偏颇、实践路径单一和教育场域断连的现实阻梗。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呈现可持续性、创新性、融合性、个性化等特质,深刻影响劳动教育理念塑造和教育效能提升。当前,新质生产力助推劳动教育亦面临着价值导向偏颇、实践路径单一和教育场域断连的现实阻梗。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迭代应进一步作用至劳动教育的功能结构之中,以变革性力量重塑劳动教育的理念、方式和场域。基于此,遵循新质生产力赋能劳动教育的内涵要义,从人本性、发展性、场域性三方面探索实践方略:一是新发展理念推进劳动教育理念人本化;二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劳动教育方式智能化;三是新空间形态推进劳动教育场域协同化,实现多中心主体行动模式常态化在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劳动教育 赋能 新发展理念
下载PDF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兵 《传媒》 CSSCI 2024年第5期82-84,共3页
技术创新与媒体融合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架构和物质力量,拓宽、延展和深化了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格局,促进了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契合了当前“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文章分析了... 技术创新与媒体融合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架构和物质力量,拓宽、延展和深化了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格局,促进了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契合了当前“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文章分析了融媒体在课程资源的时空汇聚、内容传播的情境带入以及教学方式的平等互动方面,给“大思政课”建设带来的契机。进而探讨了融媒体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网络化系统性的思维转变、数字化融合性的资源呈现和多元化协调性的要素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高校 思政课
下载PDF
何谓真正的理性宗教?——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宗教批判理论辨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双修海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 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一切形式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神论并不能独立自存,本质上隶属于自然神论;而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也不完备,仍需康德自然目的论作为补充;一种真正健全的理性宗教,其核心要义介于斯宾诺莎和康德之间,能够与主张幸福至上的功利主义和倡导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保持内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康德 理性宗教 自然神论 道德神论
下载PDF
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创性贡献
14
作者 张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国家安全是一个政党执政、国家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他立足“两个大局”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安全地位论、国家安全整体论、国家... 国家安全是一个政党执政、国家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他立足“两个大局”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安全地位论、国家安全整体论、国家安全重点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总体国家安全观 原创性贡献
下载PDF
论数字劳动幸福权
15
作者 谢霄男 《商业经济》 2024年第6期129-132,共4页
劳动是幸福之源。数字劳动作为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样态,与人的数字化生存具有直接同一性,数字劳动幸福权与人的数字化生存质量具有高度相关性。提升人的数字化生存质量,需要坚决捍卫人的数字劳动幸福权。维护数字劳动幸福权的前提,是从... 劳动是幸福之源。数字劳动作为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样态,与人的数字化生存具有直接同一性,数字劳动幸福权与人的数字化生存质量具有高度相关性。提升人的数字化生存质量,需要坚决捍卫人的数字劳动幸福权。维护数字劳动幸福权的前提,是从本体论层面上认清什么是数字劳动幸福权。数字劳动幸福权是数字主体通过劳动获得属人的属性而获取深层愉悦体验的权利。准确把握数字劳动幸福权这一概念,有必要将之与数字活动幸福权、数字劳动幸福观以及数字劳动幸福感等做进一步的辨析。确证并肯定人的本质力量、唤起并增强人的劳动意愿、发展并提升人的劳动能力,是维护参与主体数字劳动幸福权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数字活动 幸福权 幸福观 幸福感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机制研究
16
作者 谢霄男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期188-191,196,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形成动力机制、建立导向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形成动力机制、建立导向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认同。形成动力机制,需要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思想动力,以认清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为利益动力,以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情感动力;建立导向机制,需要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石、以增强民族团结为支撑、以构筑精神家园为抓手,建立起相应的研究机制、育人机制以及宣传机制;健全保障机制,需要建设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认同规划设计保障机制、具有协调性与规范性的认同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具有多维性与动态性的认同评价反馈优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思政课 民族团结 认同机制 宣传机制
下载PDF
从“经世济民”到“经济”:二十世纪初中国经济词汇的近代转型
17
作者 李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150-153,共4页
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新旧词汇与概念的异变、演进。十九世纪后期,随着欧美日中各方经济思想的发展与交流,中国传统“经济”(经世济民)词汇与“Economy”一词逐渐靠近并合流。二十世纪初期新政变法背景下国人输入大量经济学说,由于... 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新旧词汇与概念的异变、演进。十九世纪后期,随着欧美日中各方经济思想的发展与交流,中国传统“经济”(经世济民)词汇与“Economy”一词逐渐靠近并合流。二十世纪初期新政变法背景下国人输入大量经济学说,由于单字在翻译英日文中“Economy”“经济”相关派生词汇时并不适宜,现代含义的“经济”各种派生词汇在各种公共媒体平台广泛流行与传播,并影响着国人近代经济思想的转型。二十世纪初的“富国”思想已逐渐从十九世纪的“富国”语境转变到“经济”发展语境,拉开了现代国家经济发展观念语境体系形成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词汇 语境 转型
下载PDF
资源配置形塑治理逻辑:乡村治理逻辑的一种解释
18
作者 蔡益群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79-89,共11页
资源配置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考察乡村治理逻辑、体系和过程的关键变量。学界在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中,存在资源配置“理论缺席”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治理逻辑。“资源配置形塑治理逻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资... 资源配置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考察乡村治理逻辑、体系和过程的关键变量。学界在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中,存在资源配置“理论缺席”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治理逻辑。“资源配置形塑治理逻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资源配置体系是乡村治理历史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资源配置体系变迁是乡村治理体系变迁的基本动因;二是资源配置体系通过形塑治理环境、形塑治理结构和形塑治理技术来塑造乡村治理逻辑。“资源配置形塑治理逻辑”的政策含义,在于以优化资源配置体系和效能为基本参考逻辑,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的体系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治理逻辑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体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演进逻辑——基于富强与稳定双重治理的反思
19
作者 陈兵 《社科纵横》 2024年第5期22-30,共9页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以其动力的多重性,形塑出不同的文明发展逻辑、社会演进范式和人类实践格局。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和政治经济学实践原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肩负崇高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为主导,本质地区别于西方的资...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以其动力的多重性,形塑出不同的文明发展逻辑、社会演进范式和人类实践格局。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和政治经济学实践原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肩负崇高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为主导,本质地区别于西方的资本现代性,并呈现出较之于后者更大的文明开拓性和共享性。以国富民强、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富强追求,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历程之中,并在新时代被引向更为全面的实践纵深,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力量。只有不被中断的现代化,才能真正走向全面富强。稳定是富强的内在逻辑。稳定不是资本现代性风险的政治延伸和社会折射,而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对社会大巨变和纵深发展的自觉构建和积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富强 稳定 实践演进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作用机理
20
作者 张洁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运用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历史周期率”的深刻内涵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深刻的逻辑依据:从...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运用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历史周期率”的深刻内涵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深刻的逻辑依据:从理论层面看,无产阶级国家或政权最终是通过“消亡”而不是“灭亡”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从价值追求看,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从实现路径看,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社会革命来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径,具有它自身内在的作用机理,即自我革命的刀刃向内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确保了党的领导核心;自我革命的人民立场是党解决国内社会矛盾的根本方向,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是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的锋利锐剑,优化了党的执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历史周期率 作用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