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
1
作者 胡晓艺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89-200,275,共13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丰富的中国哲学智慧,包括中国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体论承诺,中国哲学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华文化“材”“财”“才”相通的深刻认识等。学懂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不仅对理解习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丰富的中国哲学智慧,包括中国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体论承诺,中国哲学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华文化“材”“财”“才”相通的深刻认识等。学懂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不仅对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知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也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的重要角度,更是增进“文化认同”和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方面,可以加深对“日用而不知”的民族思维的情感认同和学理领会,进而从生态智慧对中华文化的“根本”影响中汲取为政之道,践行以民为“本”,厚“植”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 生命共同体 为政智慧
下载PDF
青春的哲学品格与青春中国的历史渊源
2
作者 胡晓艺 《创新》 2023年第6期8-14,共7页
青春具有哲学品格,青春在时间维度对生命状态的描述意味着在对未来的筹谋中理解过去、建构现在,从而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青春性从人扩展至政党、民族、文明,意味着在对人类前进方向的思索中,对历史识变、应变、求变,把握未来而立足现在... 青春具有哲学品格,青春在时间维度对生命状态的描述意味着在对未来的筹谋中理解过去、建构现在,从而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青春性从人扩展至政党、民族、文明,意味着在对人类前进方向的思索中,对历史识变、应变、求变,把握未来而立足现在,开拓崭新的思想与实践形态。青春中国是近代中国伴随着中华民族卷入“世界历史”进程,而显示出的近代中国独特的思想面貌和民族状态。近代仁人志士在对新人、新思想的探索中,表现出对青年人的呼唤、青春品格的提倡,促成青年共产党人的登场,从而奠定共产主义青年引领时代、带领人民、走向未来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是青春之党,中华民族是青春之民族,中国共产党人接过青春中国探索的接力棒,为青春中国的当代形态不断注入新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识大势的眼光、肯奋斗的姿态、勇担当的豪情,以青春之我努力为青春之党、青春中国、青春之时代贡献崭新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 哲学 历史性 未来性 青春中国
下载PDF
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公平正义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建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和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强调发展的人民性、正义性、公平性、共享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积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面...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和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强调发展的人民性、正义性、公平性、共享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积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面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原则,在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等方面作出更加合理的安排,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对待和保护,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公平正义 准则
下载PDF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超越维度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红岭 《社科纵横》 2021年第6期7-11,共5页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超越维度,对于站在新时代高度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自然观方面,习近平以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超越了客体化自然观和中国传统自然观,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超越维度,对于站在新时代高度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自然观方面,习近平以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超越了客体化自然观和中国传统自然观,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以总体性方法超越了形而上学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在制度层面,习近平突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治理体系的批判和超越。在价值观层面,习近平倡导立足命运共同体的新型生态价值观,以构建新型生态伦理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为建设美丽世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生态文明 超越维度 理论创新
下载PDF
何以言《诗》——基于文本发生脉络的“绘事后素”新释与经典诠释再思
5
作者 胡晓艺 《天府新论》 CSSCI 2023年第4期41-49,共9页
对《论语》“绘事后素”进行基于文本发生脉络的梳理,认为“绘事后素”的理解应包含子夏对《诗》的征引的内文本、《论语》中的对话文本、儒家诠释文本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内蕴着轴心时代所面临的“原生”传统、轴心... 对《论语》“绘事后素”进行基于文本发生脉络的梳理,认为“绘事后素”的理解应包含子夏对《诗》的征引的内文本、《论语》中的对话文本、儒家诠释文本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内蕴着轴心时代所面临的“原生”传统、轴心时代所“创生”的文化传统与“生生”不息的经典传统三种传统。以“绘事后素”为例,由《诗》这一经典出发,可以引发出对艺术之诗、真理之思与经典如何与生命共在的哲学诠释学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绘事后素 文本脉络 哲学诠释
下载PDF
仁的质感:思想内涵与逻辑展开
6
作者 胡晓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159,共11页
仁的质感关联“生生”概念的发展,其基本意涵是“柔”质与“春”意。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五行化”的思想发展使得四季与治世实践关联为普遍的致思模式;在《周易》哲学中,“仁”与春生草木之时和东方之位建立关联,... 仁的质感关联“生生”概念的发展,其基本意涵是“柔”质与“春”意。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五行化”的思想发展使得四季与治世实践关联为普遍的致思模式;在《周易》哲学中,“仁”与春生草木之时和东方之位建立关联,并在汉代宇宙论中发展完备,后董仲舒为天道运行赋予儒家价值论涵义;宋明时期,“仁”上升为本体、春遍在四季,从四季“之一”成为四季之“一”。春生之柔是仁的质感的基本规定,温润化人成为儒家仁者的人格气质,影响风化成俗的治世方式。仁的质感还具有刚直的一面,这在与道家之柔的对比中可以深化相关理解。“仁”在上升为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的过程中,这种感受性特征始终存在,并在宋明理学关于草木“生意”的表达中得到集中体现。仁的质感指向天地之“仁”与人的互动、人之“仁”与万物的关联,这可以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表达特质与中国人的存在方式的探讨。仁的质感说明了“仁”所反映的中国哲学的品格特征,亦展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分解-分析式的认识论模型和智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感 柔刚 存在 儒学 中国哲学 生态哲学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的运行机制与治理困境
7
作者 许浩 胡晓艺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3,共9页
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及预测能力,为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开辟了新途径。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收集、深度分析及精准应对等机制显著提升了城市安全水平,而人工智能功能的自动化与失控风险、自主性与技术依赖性等内在矛盾催生了城市... 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及预测能力,为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开辟了新途径。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收集、深度分析及精准应对等机制显著提升了城市安全水平,而人工智能功能的自动化与失控风险、自主性与技术依赖性等内在矛盾催生了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的安全悖论,这种安全悖论进而引发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监管与法律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城市安全风险治理陷入更为复杂的人工智能治理困境。通过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治理困境,确保人工智能在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构建更加安全、智能、和谐的城市生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城市安全 风险治理 运行机制 安全悖论
原文传递
论佛教思想对中华草木文化的拓展
8
作者 胡晓艺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佛教思想促进了木系汉字意涵的丰富,集中表现于“格”“相”“果”等字中,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存在世界的拓展。以“上根下其枝”的论述为标志,原始佛教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天道本体论。竺道生、湛然等僧人关于草木“无情有性”的论说及禅宗... 佛教思想促进了木系汉字意涵的丰富,集中表现于“格”“相”“果”等字中,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存在世界的拓展。以“上根下其枝”的论述为标志,原始佛教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天道本体论。竺道生、湛然等僧人关于草木“无情有性”的论说及禅宗对“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佛性理论的探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感物”深度,成为理解宋明道学的重要命题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殊胜前缘。佛教思想对中华草木文化的拓展,也反映了佛教中国化历程中对生命的理解由“本寂”向“本觉”的变迁,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涵融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文化 佛教中国化 无情有性 哲学诠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