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注射液联合131I核素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郝珊瑚 纪立秋 +5 位作者 王治国 张彤 张文文 葛香妍 李根 张国旭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3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131I核素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TC患者120例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131I核素每次250 mCi,共3~5次,每次间隔4个月,观察组在...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131I核素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TC患者120例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131I核素每次250 mCi,共3~5次,每次间隔4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40mL+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PLC)、淋巴细胞(lymphocyte,LC)]、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e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15 min摄锝率(UR15)、唾液的最大排泄量(MS)及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BC、ALT、AST、ALP、SCr及BUN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BC、PLT及LC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WBC、PLT及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腮腺UR15和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侧颌下腺UR15和MS治疗前比较略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双侧腮腺UR15和M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近期生存质量(卡氏功能状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低于治疗组的90.00%(5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131I核素可有效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能提高DTC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生存质量,并能减轻131I核素化疗后引起的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分化型 黄芪注射液 131I核素 生存质量 临床研究
下载PDF
^(32)P-β射线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损伤机制
2
作者 武晓丹 王治国 +1 位作者 战莹 张国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73-2179,共7页
背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坏死性溃疡,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的:建立急性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初步探究其损伤机制。方法:69只SD大鼠... 背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坏死性溃疡,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的:建立急性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初步探究其损伤机制。方法:69只SD大鼠随机分为30,45和^(60)Gyβ射线照射组(n=21)及对照组(n=6),采用^(32)P放射性核素对大鼠背部进行单次局部照射,对照组除不照射外其余操作与各照射组相同。造模后监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各照射组分别于照射后第7,15,30,45,60天各取3只大鼠切取皮肤组织观察损伤情况,包括皮肤外观、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透射电镜、TUNEL实验观察,另外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观察皮肤样本中Bcl-2、Bax及P53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照射后大鼠无意外死亡,体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②大鼠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皮层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及附属器减少、胶原纤维断裂,以^(60)Gy、^(45)Gy表现明显,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升高,呈剂量依赖性;③电镜结果显示细胞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数量减少、空泡化以及核固缩,细胞凋亡程度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④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皮肤组织P53及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弱,^(45)Gy、^(60)Gyβ射线组与30 Gyβ射线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0)Gyβ射线组与^(45)Gyβ射线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提示,^(32)P放射性核素^(45)Gy及^(60)Gy照射大鼠背部可成功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其机制与凋亡相关因子P53、Bax上调及Bcl-2下调有关,该模型可为放射性皮肤损伤预防治疗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 Β射线 SD大鼠 放射性皮肤损伤 动物模型 P53 BAX BCL-2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全身化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
3
作者 纪立秋 郝珊瑚 +2 位作者 王治国 张文文 张国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921-927,共7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全身化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22年10月间我院核医学科收治的76例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 目的:评价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全身化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22年10月间我院核医学科收治的76例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粒子植入肝转移灶疗效;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前、术后差异;分析粒子植入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分别比较左半结肠癌(left-side colon cancer,LSCC)、右半结肠癌(right-side colon cancer,RSCC)及直肠癌OS差异。结果:76例患者共133个肝转移灶,^(125)I粒子植入成功率为96.99%(129/133),术后6个月有效率80.62%,局部控制率89.92%。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3、5.015、2.221,P均<0.05)。76例患者粒子植入术后中位OS为26.25个月(范围为7.9~55个月);LSCC、RSCC及直肠癌粒子植入术后中位OS分别为32个月(范围为8.5~55个月)、21个月(范围为7.9~35个月)、26.5个月(范围为8.2~42.2个月),总OS比较:LSCC肝转移较RSCC和直肠癌显著延长(χ^(2)=10.42,P=0.005 5);进一步分析KRAS野生型亚组,LSCC肝转移亦较RSCC和直肠癌OS显著延长(χ^(2)=4.564,P=0.010 21)。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对全身化疗失败后的不能手术的CRLM进行了安全有效的补救治疗,LSCC肝转移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整体生存率明显高于RSCC及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特别对于KRAS野生型的LSCC肝转移患者总生存率显著较RSCC及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内放射治疗 姑息治疗 结直肠癌肝转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POEMS综合征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4
作者 陆国秀 郝珊瑚 +1 位作者 刘艳清 张国旭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POEMS综合征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123例临床高度怀疑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最终纳入25例患者,经临床及病...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POEMS综合征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123例临床高度怀疑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最终纳入25例患者,经临床及病理确诊POEMS综合征21例,惰性淋巴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21例POEMS综合征患者分为单纯放化疗组(n=12)和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组(n=9),分析两组患者PET/CT影像特点、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VEGF、白细胞介素6(IL-6)、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1例POEMS综合征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发性神经病变与单克隆浆细胞增殖性改变,皮肤病变10例。^(18)F-FDG PET/CT显像21例患者94个部位形态或代谢异常,SUV_(max)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r=0.590,P=0.005),而SUV_(max)与FT3、FT4、TSH、IL-6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随访55.5±17.6月,治疗后VEGF水平较治疗前基线水平降低(1670.7±309.1 pg/mL vs2051.0±458.8 pg/mL,P<0.05);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与单纯放化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结论PET/CT显像联合血清VEGF水平检测可作为POEMS综合征诊断、活动度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无创方法,自体干细胞联合放化疗未明显延长POEMS综合征的中位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MS综合征 自体干细胞治疗 标准化摄取值 PET/CT显像 单克隆增殖性疾病 多发性神经病变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中偶然发现甲状腺摄取的临床意义
5
作者 战莹 郝珊瑚 +3 位作者 武晓丹 焦婷婷 张国旭 王治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3-45,55,共4页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偶然发现甲状腺摄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科因怀疑各种非甲状腺病变而进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817例患者的图像,其中245例(8.7%)甲状腺^(18)F-FDG摄取增加,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计算最大标...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偶然发现甲状腺摄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科因怀疑各种非甲状腺病变而进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817例患者的图像,其中245例(8.7%)甲状腺^(18)F-FDG摄取增加,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进一步检查、检验、手术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在245例甲状腺^(18)F-FDG摄取增加患者中84例(34.3%)呈弥漫性摄取,161例(65.7%)呈局灶性摄取。所有经进一步检查的弥漫性摄取患者均被诊断为良性疾病,而接受病理诊断的49例局灶性摄取的患者中29例(59.2%)为良性病变,20例(40.8%)为恶性病变。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患者的SUV_(max)值分别为8.92±6.60和5.57±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18)F-FDG PET/CT检查中偶然发现甲状腺摄取的患者中,弥漫性摄取通常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而局灶性摄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评估,更有利于提高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氟代脱氧葡萄糖
下载PDF
伴区域淋巴结或合并远处转移的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4
6
作者 曾萧贤 张文文 +4 位作者 纪立秋 李根 王有超 郝珊瑚 张国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24期4256-4261,共6页
目的:评估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伴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患者肿瘤大小、肿瘤相关标志物Tg值的变化,以及短期疗效与肿瘤体积大小、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评估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伴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患者肿瘤大小、肿瘤相关标志物Tg值的变化,以及短期疗效与肿瘤体积大小、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7月42例经由病理与影像证实的RAIR-DTC伴淋巴结或合并远处转移的住院患者,均行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患者术前行CT增强扫描及计算强化程度,并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测量肿瘤体积。术后2、6、12个月参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ⅠST 1.1标准)联合骨转移瘤MDA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6、12个月的局部缓解率分别为97.62%(41/42)、88.10%(37/42)、85.71%(36/42)。其中3例声嘶、4例咳嗽的患者症状均较前明显缓解,8例患者术后NRS疼痛评分(2.00±1.07)较术前(4.88±0.83)明显下降(P<0.001)。治疗后2、6、12个月复查病灶体积分别为(4.44±1.57)cm3、(4.20±1.70)cm3、(4.23±1.77)cm3,均较术前基线水平(6.87±1.67)cm3明显减小(t值:9.466、9.923、7.556,均P<0.05)。治疗后2、6、12个月复查Tg值水平分别为15.95(5.45,73.93)μg/L、8.90(2.20,39.21)μg/L、6.00(1.93,14.18)μg/L,均较术前基线水平53.50(20.94,222.92)μg/L明显降低(Z值:-5.258、-5.009、-4.987,均P<0.001)。肿瘤体积、CT强化程度是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RAIR-DTC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合并远处转移的病灶局部控制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肿瘤体积小、强化程度高时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Ⅰ粒子 近距离放射治疗 RAIR-DTC 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 疗效评价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战莹 王治国 +2 位作者 郝珊瑚 武晓丹 张国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4607-4610,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6.3±0.4)岁。由2名核医学专家对治疗...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6.3±0.4)岁。由2名核医学专家对治疗前后放射性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由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8例患者中10例(35.7%)为CR,3例(10.7%)为VGPR,5例(17.9%)为PR,7例(25.0%)为SD,3例(10.7%)为PD,治疗总缓解率为64.3%。治疗后达到CR和PR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UVmax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达到VGPR和SD的患者SUVmax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后达到PD的患者SUVmax值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治疗后活性病灶数目>3的患者数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PET/CT 疗效评估 ^(18)F-FDG
下载PDF
^(99)mTc-DTPA SPECT/CT融合技术与HRCT在脑脊液漏定位中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郝珊瑚 战莹 +2 位作者 王治国 武晓丹 张国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1625-1628,共4页
目的探讨SPECT/CT核素融合技术与HRCT在脑脊液漏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脊液漏患者5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3.1±3.0)岁。入选患者均行HRCT和SPECT/CT融合显像。术中探查和随访结果作为金标... 目的探讨SPECT/CT核素融合技术与HRCT在脑脊液漏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脊液漏患者5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3.1±3.0)岁。入选患者均行HRCT和SPECT/CT融合显像。术中探查和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与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影像检查结果显示,HRCT诊断脑脊液漏口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14%(61/70)、75.00%(12/16)和84.88%(73/86);^(99)mTc-DTPA SPECT/CT核素示踪显像诊断脑脊液漏口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7.14%(68/70)、81.25%(13/16)和94.19%(81/86)。SPECT/CT在脑脊液漏口检出与术中探查和术后随访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0,P<0.05),HRCT对于脑脊液漏口的检出一致性一般(Kappa=0.55,P<0.05)。结论99mTc-DTPA SPECT/CT融合技术对脑脊液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漏 融合技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下载PDF
大车前苷通过Akt/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辐射致大鼠肾损伤的研究
9
作者 王思潼 吴迪 王秋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3期299-301,305,共4页
目的 探讨大车前苷能够对辐射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损伤模型组和大车前苷0.8g/kg组,每组10只。通过血清肌酐(Cr)和尿酸(BUA)含量测定及病理染色评价肾脏损伤;TUNEL染色检... 目的 探讨大车前苷能够对辐射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损伤模型组和大车前苷0.8g/kg组,每组10只。通过血清肌酐(Cr)和尿酸(BUA)含量测定及病理染色评价肾脏损伤;TUNEL染色检测肾脏凋亡;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组织Akt、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r和BUA含量与明显升高,可见肾小球萎缩和肾小管扩张,组织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损伤;氧化应激相关蛋白MDA表达升高,SOD和GSH表达降低;Akt、Nrf2和HO-1通路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大车前苷干预能够降低血清Cr和BUA含量,减轻肾脏组织氧化应激损伤,下调MDA表达,上调SOD和GSH表达,增加Akt、Nrf2和HO-1通路蛋白表达。结论 大车前苷可能通过激活Akt/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辐射致肾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车前苷 辐射 肾损伤 Akt/Nrf2/HO-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