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某医院消化内科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1
作者 李占甲 陈水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目的了解肝炎病毒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中心消化内科因各种肝脏疾病而入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28例,同时进行肝炎病毒核酸和抗原抗体检测。结果... 目的了解肝炎病毒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中心消化内科因各种肝脏疾病而入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28例,同时进行肝炎病毒核酸和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在228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占12.72%(29/228),anti-HCV阳性患者占2.63%(6/228),HEV RNA阳性患者占0.88%(2/228),HGV RNA阳性患者占0.44%(1/228),未检测到HAV和HDV感染患者。HBV/HEV混合感染1例,其余均为单独感染。对89.66%(26/29)的HBsAg阳性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其中84.62%(22/26)为HBV DNA阳性,病毒载量的中位值为5.50×105(IQR,1.00×103~1.89×106)IU/mL。对66.67%(4/6)的anti-HCV阳性患者进行核酸检测,仅有1例HCV RNA阳性,病毒载量为2.56×106 IU/mL。结论我中心消化内科肝炎病毒主要为HBV,其次为HCV,HEV和HGV感染率均较低,未发现HAV和HDV感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消化内科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年龄预测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2
作者 吴佳慧 崔雨萌 +3 位作者 魏子岚 徐婕 王友亮 陈水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519-526,533,共9页
目的利用GEO数据库筛选年龄相关的差异基因,构建和评价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年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GEO数据库583例正常人的转录组数据,利用R语言的“limma”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筛选年龄相关特征基因。构建深... 目的利用GEO数据库筛选年龄相关的差异基因,构建和评价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年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GEO数据库583例正常人的转录组数据,利用R语言的“limma”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筛选年龄相关特征基因。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训练集数据优化模型后,采用测试集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共筛选出156个年龄相关特征基因,采用15个年龄相关特征基因构建的DNN年龄预测模型效果最佳,其最大误差、中位数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岁、4岁和6岁。与弹性网络回归算法(ENR)、随机森林算法(RF)、随机梯度下降算法(SGD)和支持向量回归算法(SVR)相比,基于DNN的年龄预测模型误差最小,精度最高。15个年龄相关特征基因在HUVEC衰老细胞中的表达量也发生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DNN的年龄预测模型可准确和特异地预测年龄,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年龄 预测模型
下载PDF
BCAT1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潜在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3
作者 肖英琪 李波 +3 位作者 王雨晴 冯帆 郑纳新 李伯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5期904-908,共5页
目的 本研究拟验证前期研究发现的bcat1基因表达产物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BCAT1)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潜在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PDAC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收集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 目的 本研究拟验证前期研究发现的bcat1基因表达产物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BCAT1)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潜在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PDAC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收集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样本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样本BCAT1浓度,验证其作为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ELISA结果显示PDAC组患者血清BCAT1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 206)。PDAC组患者血清BCAT1浓度高于慢性胰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3.80);与其他消化道肿瘤相比,高于肝癌组和结直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3.80),与胃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33.80)。BCAT1与CA19-9的相关性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0.080 52),与CEA(R^(2)=2.265e-005)、CA125(R^(2)=0.025 88)和CA72-4(R^(2)=0.007 7)相关性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AT1诊断PDAC的AUC优于CA72-4,与CA125和CEA相当,劣于CA19-9;BCAT1 cut off值为1.556ng/mL,敏感度为64.1%,特异度为80%。BCAT1在PDAC早中期患者血清浓度中位数为0.283 ng/mL,晚期患者升高为0.48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029);在肿瘤≥40 mm(U=641)、中低分化(U=435)、胰头部位(H=2.767)均表现为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态观测的BCAT1浓度在第0天和1~30天(U=44)、31~60天和61~90天(U=36)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CAT1作为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对于PDAC的鉴别诊断、肿瘤分期、疾病进展判断具有参考价值,是目前现有的PDAC血清标志物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 血清标志物
下载PDF
2573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模式回顾分析
4
作者 刘新 曾阿娟 +6 位作者 卞成蓉 田树萍 郭继桥 陈淑华 马海娟 于艳华 娄金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8期1293-1299,1335,共8页
目的总结2573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中血清学模式、比例及合并感染情况。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18~2021年HBV感染患者的乙肝五项(HBsAg、Anti-... 目的总结2573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中血清学模式、比例及合并感染情况。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18~2021年HBV感染患者的乙肝五项(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肝功能、HBV DNA载量、AFP和PT检测结果及基本临床信息,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HBV感染患者的疾病诊断、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模式和临床特征情况。结果2018~2021年就诊患者HBsAg阳性率依次为63.80%、61.37%、58.44%和53.16%,呈逐年下降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730例患者按照年龄分为1~30岁组、31~60岁组和>60岁组,3个年龄组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癌及肝癌术后、肝移植术后临床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年龄增长,慢乙肝的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χ^(2)=2390.617,P<0.001);而HBV相关性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癌及肝癌术后和肝移植术后的HBV感染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χ^(2)=1390.946,P<0.001;χ^(2)=586.225,P<0.001;χ^(2)=22.647,P<0.001)。乙肝五项血清模式有20种,其中常见模式有9种(比例最高为145阳)、少见模式5种(比例最高为5阳),罕见模式6种(比例最高为235阳)。HBV感染中丙肝抗体阳性率为2.658%(312/11740),HIV确证阳性率为0.158%(16/10113),抗核抗体阳性率为68.483%(4663/6809)。结论2018~2021年,全院就诊患者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下降。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与患者年龄相关。HBV感染者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模式呈现多样性,结合HBV DNA结果和合并感染有助于对特殊模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标志物 模式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旺 王国充 +1 位作者 张甜 李伯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9期2346-2351,共6页
目的 探讨腹腔积液培养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感染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 目的 探讨腹腔积液培养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感染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腹腔积液培养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SBP患者187例,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结果 共检测出220株临床分离菌,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和肠杆菌科细菌,分别占33.18%和26.36%。由单一菌引起感染的病例占85.03%。细菌耐药性方面,90.00%以上的葡萄球菌为产青霉素酶菌株;40.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79.45%的CoNS对甲氧西林耐药;CoNS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很高,达65.75%,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大于30.0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红霉素有很高的耐药率,耐药率达80.00%及以上;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都很高;有34.48%的肠杆菌科细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很高,达74.19%,对其他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均超过4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表现出很高的耐药率,达61.54%;阴沟肠杆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很高的耐药率,达75.00%及以上,对哌拉西林,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均超过30.00%;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出多重耐药性。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SBP主要由单一致病菌感染引起,CoNS和肠杆菌科细菌是主要致病菌,临床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对SBP的确诊意义更大。临床可根据细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该关注患者由多重耐药菌和真菌引起的腹腔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失代偿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细菌学 耐药性
下载PDF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男性献血者白细胞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英伟 卞成蓉 +5 位作者 潘雪 张晓娟 冯丽梅 张宏飞 宋丽娟 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2年第5期610-615,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献血总次数的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中血小板与白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外周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3日~2021年4月23日在本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且献血总次数分别为初次、十的... 目的分析不同献血总次数的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中血小板与白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外周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3日~2021年4月23日在本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且献血总次数分别为初次、十的整数倍次及百次以上的448名男性自愿无偿献血者,其中十次以上的献血者年献血次数≥8次,比较献血者末次单采前外周血中PLT、PDW、MPV、P-LCR、PCT、WBC、NEUT#、LYMPH#、MONO#、EO#和BASO#指标的变化。结果总献血次数百次以上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WBC、PLT、PCT、NEUT#和LYMPH#相较于初次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WBC、PCT、NEUT#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献血者三项指标中位数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PLT则在可捐献单采血小板血液检查要求(≥150×10^(9)/L且<450×10^(9)/L)范围内。百次以上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发生率为86.21%,初次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发生率为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次数越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LYMPH#水平整体显著更低;献血次数为20、30次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者高达46.38%,且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多,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者占比逐步增高。结论多次数捐献单采血小板会导致献血者LYMPH#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采供血机构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工作中应重视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数成分献血 男性 成分献血者 血常规 淋巴细胞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CLU、NLRP3、FKN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ASCVD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孙钧 贾凡 李永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4期3059-3063,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簇集蛋白(CLU)、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分形趋化因子(FKN)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是否并发ASCVD,将武警北京总队医院2018年7月至20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簇集蛋白(CLU)、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分形趋化因子(FKN)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是否并发ASCVD,将武警北京总队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88例T2DM患者分为并发ASCVD组(n=72)和未并发ASCVD组(n=116),另选取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LU、NLRP3、FKN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并发ASCV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LU、NLRP3、FKN水平对T2DM并发ASCVD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未并发ASCVD组、并发ASCVD组血清CLU、NLRP3、FKN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CLU、NLRP3、FKN为T2DM并发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LU、NLRP3、FKN联合检测预测T2DM并发ASCVD的AUC明显大于CLU、NLRP3、FKN单独检测(P<0.05)。结论T2DM患者血清CLU、NLRP3、FKN水平明显升高,且3项指标均为T2DM并发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可提升对ASCVD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簇集蛋白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分形趋化因子
下载PDF
抑癌基因Foxo1和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探索 被引量:3
8
作者 姜艳 廖辉阳 +4 位作者 杨秋实 程洋 胡雅宁 袁顺宗 苏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索抑癌基因Foxo1和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是否发挥关键作用。方法:利用NKp46-iCre小鼠分别与Foxo1fl/fl、PTENfl/fl小鼠交配,得到NKp46-iCre;Foxo1fl/flPTENfl/fl(Foxo1△NKPTEN△NK)小鼠,即NK细胞内特异性敲除Foxo1... 目的:探索抑癌基因Foxo1和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是否发挥关键作用。方法:利用NKp46-iCre小鼠分别与Foxo1fl/fl、PTENfl/fl小鼠交配,得到NKp46-iCre;Foxo1fl/flPTENfl/fl(Foxo1△NKPTEN△NK)小鼠,即NK细胞内特异性敲除Foxo1和PTEN的小鼠,连续观察小鼠的生长发育和成瘤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内Foxo1和PTEN双基因缺失后小鼠主要淋巴器官内的NK细胞的比例变化;利用B16F10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小鼠NK细胞内Foxo1和PTEN双基因缺失后对NK细胞的肿瘤免疫监视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NK细胞特异性Foxo1和PTEN双基因缺失小鼠模型,连续观察小鼠46周,与对照组小鼠(Foxo1fl/fl PTENfl/fl)相比,小鼠生长未见明显异常,未形成自发性肿瘤。与对照组小鼠相比,Foxo1△NKPTEN△NK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结、骨髓、脾脏中NK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B:4.76%±0.46%vs 4.17%±0.64%)(P>0.05,n=8);(BM:1.13%±0.23%vs 1.31%±0.10%)(P>0.05,n=8);(LN:0.50%±0.10%vs 0.85%±0.20%)(P>0.05,n=8);(SP:4.41%±0.65%vs 3.5%±0.24%)(P>0.05,n=8)。B16F10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小鼠模型建立后,与对照组小鼠(Foxo1fl/fl PTENfl/fl)相比,Foxo1△NKPTEN△NK小鼠的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13)。结论:抑癌基因Foxo1、PTEN在小鼠NK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可能不具有关键作用,缺失后对体内NK细胞的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淋巴瘤 Foxo1基因 PTEN基因 小鼠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哲 蒋虔 +6 位作者 徐建民 王文彩 曾利军 王华美 姜铮 陈建魁 尹秀云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2016年至2019年血液科住院患者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送检的中段尿标本,采用梅里埃VITEK 2全自动... 目的探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2016年至2019年血液科住院患者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送检的中段尿标本,采用梅里埃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将筛选出的118例阳性标本进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结果118例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8.48%、革兰阳性球菌占35.60%、念珠菌占5.92%。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31.36%)、屎肠球菌(17.80%)、肺炎克雷伯菌(12.71%%)、粪肠球菌(11.86%)多见。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别占48.60%、40.00%。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较高,为82.90%~97.20%;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的敏感率较低,只有32.40%。21株屎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占38.10%,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屎肠球菌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结论血液病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种类较多,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是感染的最主要病原菌,不同病原菌耐药率有差异,但屎肠球菌感染率较多且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比率偏高,应该引起血液科临床医师高度重视。临床应积极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中段尿培养 泌尿系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下载PDF
质谱技术在呼吸气体检测中的进展与应用前景
10
作者 吴瑛华 李静 +3 位作者 潘振华 孙美秀 李迎新 陈建魁(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392-397,共6页
目前呼气检测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质谱技术作为呼吸气体检测的一项主流技术,随着直接质谱技术的发展,呼气检测质谱仪逐步走向商业化。文章阐述了呼吸标志物与人体疾病和代谢异常的关系、直接质谱技术、直接质谱技术在呼吸分... 目前呼气检测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质谱技术作为呼吸气体检测的一项主流技术,随着直接质谱技术的发展,呼气检测质谱仪逐步走向商业化。文章阐述了呼吸标志物与人体疾病和代谢异常的关系、直接质谱技术、直接质谱技术在呼吸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质谱呼吸检测临床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质谱呼气检测的未来应该着重于解决以下问题:建立更多新的生物标志物系统;建立疾病和呼出的呼吸生物标志物浓度之间的标准相关性,建立标准的呼吸收集和存储程序;区分呼出气体中的外源性和内源性气体;开发用于选择性检测呼吸气体的新型特异性纳米材料;开发操作简单、可重复、可靠、实时、质量轻、价格低廉的手持设备;进行大量适当的临床试验,包括尽可能多的受试者和实验验证等。目前商用的呼气检测质谱仪依然是气相色谱质谱(GC-MS)居多。随着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在疾病的筛查上各方面会逐步形成共识,低成本、操作便捷的非侵入式呼气检测质谱仪正处于产业爆发的前夕;呼气质谱技术发展应用过程中前景与挑战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诊断 呼气标志物 预测模型 直接质谱技术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刘明 卞成蓉 +6 位作者 杨宁 张旺 杨光 徐军 苏银亮 刘学迪 李伯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2期2159-2162,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乙肝病毒载量及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600例,统计分析患者采用荧光PCR的方法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HBV DNA载量。结果根据病...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乙肝病毒载量及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600例,统计分析患者采用荧光PCR的方法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HBV DNA载量。结果根据病毒基因分型结果显示,B型123例(20.5%),C型447例(74.5%),B/C混合型2例(0.3%),非B非C型28例(4.7%)。HBV DNA载量结果显示,C型HBV DNA水平较B型显著增高,C型患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B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P<0.05);C型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C型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C型较B型对肝脏损伤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病毒载量
下载PDF
北京市三家医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卞成蓉 刘新 +6 位作者 刘娟 宋英伟 宋丽娟 周俊 杨瑞锋 娄金丽 李伯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629-636,共8页
目的了解2018—2021年北京市3家医院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的血清学检测指标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3家医院2018—2021年的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乙肝五项、肝功能、HBV DNA载量、AFP和PT检测结果及基本临床信息,... 目的了解2018—2021年北京市3家医院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的血清学检测指标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3家医院2018—2021年的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乙肝五项、肝功能、HBV DNA载量、AFP和PT检测结果及基本临床信息,采用SAS 9.4统计学软件分析HBV感染患者的疾病诊断、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模式和临床特征情况。结果2018—2021年北京市3家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或乙肝表面抗原定量(HBsAg-QN)检测的1026604例就诊患者中,HBsAg阳性检出率为53.50%,其HBsAg每年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57.22%、55.05%、53.64%和47.69%,呈逐年下降趋势。111709例乙肝患者同时进行了乙肝五项、肝功能、HBV DNA载量、AFP和PT检测,将其按年龄分为1~30岁组、31~60岁组和>60岁组,3组HBV感染患者主要疾病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其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和CHB的患者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HBV相关性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癌及肝癌术后和肝移植术后的患者比例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中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模式共检测出24种,包括常见模式7种(主要模式为145模式)、少见模式14种(主要模式为1345模式)和罕见模式3种(主要模式为12345模式)。本研究中HBsAg阳性组(90011例)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HBeAg阳性检出率、HBV DNA阳性检出率及载量、TBIL、ALT、AFP及PT结果均高于HBsAg阴性组(21698例),且两组HBV感染患者结果都高于健康对照组(20623例);ALB检测结果为HBsAg阳性组最低而健康对照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018—2021年北京市3家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或HBsAg-QN检测的就诊者中,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下降;年龄与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相关;HBV感染者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模式呈现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血清 标志物
原文传递
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耐药流行克隆株的毒力及基因差异分析
13
作者 黄心林 宁年智 +1 位作者 李伯安 王慧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9-655,共7页
目的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ST191、ST195和ST208的毒力水平进行分析,探究流行克隆株之间的毒力因子差异。方法对2011—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院区)分离的ST191、ST195和ST208共计23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 目的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ST191、ST195和ST208的毒力水平进行分析,探究流行克隆株之间的毒力因子差异。方法对2011—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院区)分离的ST191、ST195和ST208共计23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组二代测序,将基因组数据与细菌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比对,探究菌株的毒力基因存在情况,同时采用大蜡螟感染生存模型评估菌株的毒力水平,采用Kendall′s tau-b等级相关分析菌株毒力水平与毒力基因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鲍曼不动杆菌ST191克隆38株,ST195克隆104株,ST208克隆91株。大蜡螟感染生存试验中ST191平均致死率为23.0%,高毒力菌株有3株(7.9%);ST195平均致死率为53.0%,高毒力菌株有34株(32.7%);ST208平均致死率为47.0%,高毒力菌株有20株(21.9%),ST191与ST195(χ^(2)=13.9,P<0.001)和ST208(χ^(2)=15.2,P<0.001)的大蜡螟致死率有显著差异。经比对数据库中7类共120个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发现克隆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具有显著差异,其中Ⅵ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clpV/tssH、hcp/tssD、tagX、tssA、tssB、tssC、tssE、tssF、tssG、tssK、tssL、tssM)和糖转移酶基因ACICU_RS00475在ST191菌株中普遍缺失(0),相反ST195(99.0%)和ST208(>82.0%)菌株普遍携带此类基因。克隆株的大蜡螟致死率与其携带毒力基因相关(clpV/tssHP<0.001、hcp/tssDP=0.001、tagXP<0.001、tssAP<0.001、tssBP=0.001、tssCP=0.001、tssE P=0.001、tssF P=0.001、tssGP<0.001、tssKP<0.001、tssLP<0.001、tssMP=0.001,ACICU_RS00475 P=0.001)。结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中,ST191的大蜡螟致死率较ST195和ST208低,可能与其Ⅵ型分泌系统和糖转移酶基因的缺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毒力 基因组研究 Ⅵ型分泌系统 糖转移酶
原文传递
HBsAg与Anti-HBs双阳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卞成蓉 李佳阳 +8 位作者 梁伟虹 宋丽娟 宋英伟 张浩 李菁菁 赵静 董茹梦 徐军 李伯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6-282,共7页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分析。同时,17320例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中有994例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对该994例患者的S区氨基酸突变、位点变异检出率和基因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率为4.36%(756/17320)。HBsAg+/Anti-HBs+组HBV相关性肝硬化(19.71%)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15.94%),而慢性乙型肝炎(62.04%)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67.06%)。同时,HBsAg+/Anti-HBs+组HBsAg-QN以及ALT均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HBV DNA则高于HBsAg+/Anti-H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两组的C基因型(81.79%)最多,B基因型(17.40%)次之,D基因型(0.80%)最少。HBV感染患者C基因型的sP120Q/T/A/S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无论B或C基因型或整体比较,HBV感染患者的sG145A/E/K/R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且进行基因测序的乙肝患者以C2型为主。HBV感染患者的S区sP120Q/T/A/S和sG145A/E/K/R位点耐药变异是导致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双阳性 病毒学特征 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乙肝感染患者HBV RT区耐药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卞成蓉 李菁菁 +11 位作者 宋英伟 宋丽娟 赵静 董茹梦 张岚 高雅 李佳阳 苑文雯 赵利利 徐田田 门诗琪 李伯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8-876,共9页
目的:探讨乙肝感染患者HBV RT区耐药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耐药位点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检验科进行NAs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既往有明确应用NAs史的1948例HBV感染患者,记录其基本... 目的:探讨乙肝感染患者HBV RT区耐药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耐药位点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检验科进行NAs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既往有明确应用NAs史的1948例HBV感染患者,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及耐药相关突变信息,同时收集其乙肝血清学指标数据。根据HBV RT区耐药基因是否变异分为耐药基因变异组和未变异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917例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患者的耐药基因变异模式、突变位点数、耐药类型以及NAs耐药相关各位点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1948例HBV感染患者中有917例(47.07%)发生RT区耐药基因变异。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例均低于未变异组,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比例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患者的年龄、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以及载量均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基因型均以C基因型(82.39%)为主,B基因型(16.17%)次之,D基因型(1.44%)最少;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C基因型患者比例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7例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患者的基因变异模式有53种,最主要模式为rtL180M+rtM204V+rtS202G(9.70%);其突变位点数以3位(20.74%)为主;耐药类型共有5类,以LAM+Ldt(21.25%)最多。与LAM、ADV、ETV和Ldt耐药明确相关的HBV RT区18个位点中有14个位点检出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rtL180M、rtM204V、rtM204I和rtS202G;发生NAs耐药相关的患者比例LAM>Ldt>ETV>ADV。结论:为预防HBV耐药导致疾病反复或疾病进展等不良后果,长期使用NAs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应监测HBV DNA水平和HBV RT区耐药基因,以期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或指导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多聚酶/反转录酶 耐药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