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戴汝平 蒋世良 +15 位作者 黄连军 曾筝 徐仲英 谢若兰 凌坚 赵世华 张岩 张少雄 崔炜 朱杰敏 郑宏 白桦 杨玉萍 郝宝健 荆宝莲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3-276,共4页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曾筝徐仲英谢若兰凌坚赵世华张岩张少雄崔炜朱杰敏郑宏白桦杨玉萍郝宝健荆宝莲刘玉清我院自1982年8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性放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以来,至199...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曾筝徐仲英谢若兰凌坚赵世华张岩张少雄崔炜朱杰敏郑宏白桦杨玉萍郝宝健荆宝莲刘玉清我院自1982年8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性放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以来,至1995年12月共为1231例16种心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和疾病 介入疗法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头颈部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明利 金征宇 +3 位作者 张云庆 王沄 赵文敏 陆菁菁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 探讨 16排多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3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分为 3组 ,采用不同的对比剂量 :10 0ml、80ml和 6 0ml。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 (MIP)重建像评价 3组病例颈部动脉、颅内... 目的 探讨 16排多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3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分为 3组 ,采用不同的对比剂量 :10 0ml、80ml和 6 0ml。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 (MIP)重建像评价 3组病例颈部动脉、颅内动脉的显示程度、静脉充盈程度以及伪影 ;并测量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 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在 3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 ,显示程度评分上 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静脉充盈程度和伪影的主观评分亦无显著性差异。 3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头颈部 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 颅内动脉 动脉内 显示 伪影 主观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周围肺动脉显示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燕 金征宇 +6 位作者 张竹花 赵文敏 王沄 朱海峰 梁继祥 陆菁菁 薛华丹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9-884,共6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同层厚重建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21例无肺部疾患和血栓病史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用0.75 mm准直扫描,分别用0.75 mm/0.5 mm(层厚/层间距)(A组)、1.0 mm/0.6 mm(B组)1、.5 mm/1.0 mm(...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同层厚重建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21例无肺部疾患和血栓病史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用0.75 mm准直扫描,分别用0.75 mm/0.5 mm(层厚/层间距)(A组)、1.0 mm/0.6 mm(B组)1、.5 mm/1.0 mm(C组)重建,记录每例患者3种不同重建层厚对段肺动脉、亚段肺动脉5、级和6级肺动脉的显示情况及血管不能显示的原因。结果3组人均肺段动脉的显示率均为96.45%(19.29/20);人均亚段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4.42%、93.44%、91.13%,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A、B、C组对第5级肺动脉的人均显示率分别为80.44%、73.47%、59.02%,A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6级肺动脉3组人均显示率分别为33.75%、31.69%、23.56%,A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段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53.33%)和心脏搏动伪影(40%);A、B组亚段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和心脏搏动伪影,C组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容积效应(43.84%)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0.87%)(P=0.015);3组对5级和6级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均为部分容积效应。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0.75 mm1、.0 mm1、.5 mm重建层厚对段肺动脉和亚段肺动脉均有很好的显示率,A、B组对5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也较好。影响亚段肺动脉显示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和心脏搏动伪影。1.0 mm重建层厚可满足肺动脉的观察和图像处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 肺栓塞 肺解剖 比较研究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显示率 能力 周围 显著性差异 心脏搏动伪影 动脉造影检查 部分容积效应 解剖变异
下载PDF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被引量:44
4
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7 位作者 孔令燕 张竹花 宋兰 张抒扬 张立仁 林松柏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B组)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和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率。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20±0.47)分,明显低于B组的(1.37±0.63)分(P<0.05)。两组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远段和部分小分支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9%(56/59),特异性为93.2%(124/133)。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较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被引量:44
5
作者 孔令燕 金征宇 +7 位作者 王怡宁 宋兰 张竹花 张立仁 张抒扬 林松柏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CPR)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以评价支架内腔可见度。其中5位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共9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1.94±0.84)分]。图像质量与心率、呼吸运动及支架位置有关。所有59枚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6.1±11.1)%。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9个支架均诊断为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心病 支架 再狭窄
下载PDF
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附292例DXA测量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秦明伟 余卫 +5 位作者 徐苓 田均平 邢小平 孟迅吾 严洪珍 葛秦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分析软组织成分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92例正常人作为受检者,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52人;年龄10~79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分析软组织成分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92例正常人作为受检者,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52人;年龄10~79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肌组织(lean)和脂肪组织(fat)。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BMC、BMD、lean、fat峰值分别出现在30~39岁、20~39岁、30~39岁、70~79岁年龄组;女性则分别出现在30~39岁、30~39岁、30~49岁、50~69岁年龄组。男性BMC、BMD、lean峰值高于女性,但BMD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fat峰值高于男性。女性BMC、BMD峰值后下降幅度较男性显著,男性lean峰值后下降幅度较女性显著。男性骨量与lean和体重(weight)呈高、中度相关(P<0.01),女性骨量除与lean、weight呈高、中度相关外(P<0.01),fat与BMC的相关系数r值较男性稍高。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的正常数据和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骨量与软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体重 人体组成 双能X线吸收法
下载PDF
胰腺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诊断准确性 被引量:36
7
作者 袁东 余卫 +2 位作者 任小波 潘卫东 张立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癌的准确率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单盲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瘤病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粘液性囊腺瘤14例、粘液性囊腺癌4例)的CT图像,记录...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癌的准确率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单盲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瘤病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粘液性囊腺瘤14例、粘液性囊腺癌4例)的CT图像,记录肿瘤位置、分房情况、钙化情况、囊壁特征、囊壁乳头及最大囊直径等CT征象,并做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或粘液性囊腺瘤/癌的判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准确率为75.0%,粘液性囊腺瘤/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8.9%。3例浆液性囊腺瘤误诊为粘液性囊腺瘤,2例粘液性囊腺瘤/癌误诊为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位于胰头颈部者占75.0%,粘液性囊腺瘤/癌位于胰体尾部者占66.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肿瘤钙化灶,尤其是中心钙化与浆液性囊腺瘤有相关性(P<0.05)。最大囊直径大于2cm与粘液性囊腺瘤/癌有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瘤/癌的CT表现明显不同。螺旋CT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对于不典型表现的诊断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 胰腺粘液性囊腺瘤 胰腺粘液性囊腺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陆菁菁 潘杰 +5 位作者 李明利 金征宇 王云 梁继祥 陶蔚 连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以及容积重建 (VRT)。 3D 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 ,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  3D CTA发现 13例 15个动脉瘤 ,遗漏 1个直径 1.2mm的动脉瘤 ,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 1.8mm。DSA发现 14例 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 ,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 ,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  3D 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 ,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颅内动脉瘤 CTA 血管成像 医师 患者 术前评估 三维 直径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CT肺功能成像参数正常值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伟宏 牟文斌 +7 位作者 齐冰 王富英 马毅 朱元珏 翟伟明 胡成文 金征宇 刘玉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4-878,共5页
目的建立国人CT肺功能参数的正常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共召集健康志愿者120名,其中男45名,女75名。年龄19~79岁,平均(40.33±14.92)岁。其中99例在同一天完成肺功能检查(pulmonaryfunctional tests,PFTs)和CT肺功能检... 目的建立国人CT肺功能参数的正常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共召集健康志愿者120名,其中男45名,女75名。年龄19~79岁,平均(40.33±14.92)岁。其中99例在同一天完成肺功能检查(pulmonaryfunctional tests,PFTs)和CT肺功能检查。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的肺功能参数值,如吸气末CT肺体积(Vin),呼气末CT肺体积(Vex),像素指数如PI-700^-800,PI-800^-900,PI-910,PI-950等,与肺功能的参数值建立相关性。结果(1)Vin与TLC,Vex与RV存在相关性(r=0.940,P=0.000;r=0.619,P=0.000)。呼吸比((Vex/Vin)与RV/TLC存在相关性(r=0.591,P=0.000)。(2)身高、性别、年龄对Vin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85.928,P=0.000),体重对Vin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t=-0.386,P=0.701)。建立Vin预计值回归方程:Vin=0.060ht-0.11A-0.814sex-5.743[Vin代表吸气末CT肺体积(L);ht代表身高(cm);A代表年龄(岁);女,则sex=1;男,则sex=2],(相关系数r=0.830,决定系数R2=0.690,估计值的标准误为0.620)。(3)同样方法求得呼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Vex预计值:Vex=0.032ht+0.009A-3.790[Vex代表呼气末CT肺体积(L);ht代表身高(cm),A代表年龄](r=0.554,决定系数R2=0.307,估计值的标准误为0.378),性别、体重对Vex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t=-1.398,P=0.165;t=-0.872,P=0.385)。(4)吸气末平均CT值(-853.792±23.4524)HU,呼气末平均CT值(-649.538±65.4004)HU。(5)求得正常组最大吸气末和最大呼气末CT各阈值内像素指数(PI)的平均值范围,如吸气末PI-800/-900 HU=(46.48±14.91)%,呼气末PI-700/-800 HU=(30.96±10.56)%。(6)建立像素指数预计值的回归方程式,如PI-910/-1 000 HU=0.013ht-0.009wt-1.246[ht代表身高(cm);wt代表体重(kg)]。结论本研究证实CT肺功能成像检查是可行的,求得的CT肺体积及像素指数预计值的回归方程,为肺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建立参考标准,为进一步开展CT评价肺功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分析 肺功能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功能参数 CT值 正常值 成像参数 functional 肺功能检查 回归方程式 临床应用 肺体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张竹花 金征宇 +16 位作者 李冬晶 林松柏 孔令燕 王怡宁 薛华丹 王云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张立仁 朱文玲 张抒扬 倪超 任华 于洪泉 苗齐 方圻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72-776,共5页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以常规造影为“金标准” ,得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用于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为 95 .2 % ,特异性为 90 .2 % ;诊断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为97.3%。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A 平扫 狭窄 多层螺旋CT 钙化积分 可靠 高质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晓丹 金征宇 +3 位作者 张燕 徐健 张晓波 李明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病变 诊断
下载PDF
全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内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 被引量:33
12
作者 潘杰 陈绍辉 +6 位作者 卢欣 毛一雷 桑辛亭 陈芳 李玉梅 黄宇光 金征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8-481,共4页
目的评价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肝内一些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6枚肿瘤,分别位于膈下、肝门部、肝包膜下、下腔静脉旁、胆囊旁以及结肠旁等肝内的特殊部位。所有患... 目的评价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肝内一些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6枚肿瘤,分别位于膈下、肝门部、肝包膜下、下腔静脉旁、胆囊旁以及结肠旁等肝内的特殊部位。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然后在全麻和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RFA治疗,观察穿刺、布针所费的时间。随访1~15个月,观察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费时为1~3min完成穿刺、布针。26枚肿瘤共进行了35次RFA治疗,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20枚肿瘤完全坏死;6枚部分坏死。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全麻和CT引导下对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进行经皮穿刺RFA治疗是可行的,在降低RFA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射频消融 全身麻醉 CT引导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鉴别多系统萎缩与特发性帕金森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冯逢 有慧 +4 位作者 胡凌 王含 郑福玲 金征宇 崔丽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1-784,共4页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7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和19例帕金森病患者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行3mm层厚的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和三维磁敏感加权成像覆盖纹状体。两名放射科专业医师在不...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7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和19例帕金森病患者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行3mm层厚的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和三维磁敏感加权成像覆盖纹状体。两名放射科专业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诊断的情况下评价两个序列上苍白球和壳核的信号变化,背外侧壳核的信号等于或低于苍白球的信号作为两种疾病影像鉴别诊断的主要指标。应用χ2检验对两个序列发现异常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在磁敏感加权成像上发现壳核异常低信号(敏感性88.2%),而只有11例在薄层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上发现异常(敏感性64.7%);3例帕金森病患者在磁敏感加权成像上发现壳核异常低信号(特异性84.2%),1例在薄层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上发现异常(特异性94.7%)。结论SWI是一个评价运动障碍疾患脑内铁异常沉积的有价值的序列,进一步定量评价铁沉积强度及容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鉴别帕金森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特发性帕金森病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胸膜病变CT引导下不同穿刺活检方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胡效坤 蔡宇明 +2 位作者 刘巍 李晓光 金征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 探讨胸膜病变不同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经X线和CT发现的 114例胸膜病变 ,在CT引导下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 ,包括 :(1)与胸膜相对垂直的进针方法 ;(2 )与胸膜相对平行的斜向进针方法 ;(3)经过积液的胸膜腔的肺外进针方... 目的 探讨胸膜病变不同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经X线和CT发现的 114例胸膜病变 ,在CT引导下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 ,包括 :(1)与胸膜相对垂直的进针方法 ;(2 )与胸膜相对平行的斜向进针方法 ;(3)经过积液的胸膜腔的肺外进针方法 ,同时抽取胸液。用Chiba 18~ 2 2G抽吸针和Tru cut 18~ 2 1G切割针取样 ,分别进行细菌培养 ,细胞学检查或病理切片。结果  114例胸膜病变 ,穿刺成功率 94 .7% (10 8/ 114 ) ,准确率 93.0 %(10 6 / 114 ) ,假阴性率 1.8% (2 / 114 ) ,无假阳性。穿刺病理结果 ,恶性病变占 70 .4 % (76 / 10 8)。并发症 ,气胸 6 .1%(7/ 114 ) ,伤及肋间血管 4 .4 % (5 / 114 )。结论  (1)CT导向是目前胸膜病变 ,尤其是肿瘤性病变穿刺活检的最佳引导手段。 (2 ) 3种进针方法各有优缺点 ,应合理选择。 (3)并发症与不同的穿刺方法有关 ,总体上少而轻。对于胸膜病变 ,CT引导下选用合理的方法穿刺活检 ,较为安全可靠 ,易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病变 CT 穿刺方法 临床应用 X线 垂直进针 斜向进针 肺外进针
下载PDF
64层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比较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竹花 金征宇 +11 位作者 孔令燕 王怡宁 宋兰 王沄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张立仁 李冬晶 林松柏 张抒扬 苗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8例16层螺旋CT和19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对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8例16层螺旋CT和19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对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可评价率分别为100%、100%、90.2%和93.9%,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92.3%、95.2%、90.0%和90.0%。64层螺旋CT评价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66.7%、70.0%、71.7%和70.0%,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83.3%、85.0%、83.3%和88.9%。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效果优于16层螺旋CT,可做为一种无创手段用于临床搭桥血管的术后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腹前壁途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癌性疼痛 被引量:21
16
作者 潘杰 杨宁 +3 位作者 刘巍 金征宇 赵玉沛 蔡立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腹前壁途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NCPB)治疗上腹部及后背癌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4例接受CT引导下经腹前壁穿刺无水酒精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的中、晚期胰腺癌和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腹前壁途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NCPB)治疗上腹部及后背癌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4例接受CT引导下经腹前壁穿刺无水酒精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的中、晚期胰腺癌和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短期疗效 (<2周 )的有效率为 91.7% ,完全缓解率为 45 .8% ;长期疗效 (>3个月 )的有效率为 71.4% ,完全缓解率为 14.3%。无 1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腹前壁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上腹部及后背癌性疼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癌性疼痛 无水酒精 CT
下载PDF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晓丹 金征宇 +1 位作者 张燕 徐健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5-477,共3页
目的评估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7例均行常规MR扫描,应用T1、T2加权序列作轴面、矢状面扫描,且均应用T1WISE作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增强扫描。结果7例肿瘤在T... 目的评估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7例均行常规MR扫描,应用T1、T2加权序列作轴面、矢状面扫描,且均应用T1WISE作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增强扫描。结果7例肿瘤在T1WI上呈等信号、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后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其中5例伴有脊髓空洞,4例可见血管流空效应,2例伴有瘤周水肿。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还有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外科治疗计划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MRI表现 T2加权序列 回顾性分析 病理证实 MR扫描 增强扫描 T1WI T2WI 脊髓空洞 流空效应 瘤周水肿 治疗计划 矢状面 冠状面 低信号 高信号 特征性 肿瘤 混杂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5 位作者 孔令燕 张竹花 宋兰 牟文斌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最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与64层螺旋CT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影像质量
下载PDF
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成像参数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伟宏 牟文斌 +10 位作者 齐冰 张云庆 王沄 马毅 王富英 王京岚 蔡柏蔷 林耀广 严洪珍 金征宇 刘玉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6-909,共4页
目的 建立诊断肺气肿及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参数阈值。方法 对照组20 例,阻塞性通气障碍组37例(包括肺气肿23例、哮喘6例、不明原因8例)。肺功能检查和定量CT检查均在1周内完成。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 目的 建立诊断肺气肿及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参数阈值。方法 对照组20 例,阻塞性通气障碍组37例(包括肺气肿23例、哮喘6例、不明原因8例)。肺功能检查和定量CT检查均在1周内完成。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的肺功能参数值,包括肺平均CT密度值、像素指数(PI-700^-800,PI-800^-900, PI-910,PI-950),比较各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阻塞性通气障碍组最大吸气末CT值为(-834.68±29.54) Hu,最大呼气末CT值为(-770.48±55.07) Hu,与正常组均存在差异。吸气末及呼气末PI-910in、PI-910ex与PFT各参数(FEV1,FEV1/FVC,DLco%)的相关性分别较其他像素指数要好。PI-910in>15%考虑患有阻塞性通气障碍, PI-950in、PI-910ex的分布代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范围,PI-950ex代表肺气肿的分布范围。结论 建立CT肺功能成像参数阈值可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分析 肺功能检查
下载PDF
胸部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三维图像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健 宋伟 +2 位作者 李明利 张晓丹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比较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随机分析了11例行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和9例低剂量胸部CT扫描患者经不同后处理技术重建后图像的质量。结果常规剂量组的平均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和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1... 目的比较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随机分析了11例行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和9例低剂量胸部CT扫描患者经不同后处理技术重建后图像的质量。结果常规剂量组的平均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和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114.55±26.20)mAs、(1578.27±353.09)mAs和(7.76±1.77)mGy,低剂量组分别为20mAs、(566.11±46.23)mAs和(1.46±0.07)mGy,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常规剂量组的图像噪声为(17.67±3.24)HU,明显低于低剂量组的(31.61±9.42)HU(P<0.001)。三维重建图像质量评分常规剂量组中位数为4.52,低剂量组为4.78,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92)。结论胸部低剂量CT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放射剂量,其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胸部 低剂量 放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