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弓离断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心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3 位作者 凌坚 徐仲英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 :评价主动脉弓离断 (IAA)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患者的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  结果 :心导管检查 4例均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弓畸形、动脉导... 目的 :评价主动脉弓离断 (IAA)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患者的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  结果 :心导管检查 4例均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弓畸形、动脉导管未闭 (PDA)及主—肺动脉根部有交通。心血管造影 4例均诊断为IAA合并APSD ,其中 1例合并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手术治疗 1例 ,为IAA (Ⅰ型 )合并APSD (Ⅱ型 )及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  结论 :心血管造影是诊断IAA合并APSD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离断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心血管造影 诊断 合并症
下载PDF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系统表现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华伟 杨跃进 +9 位作者 梁岩 何建国 潘世伟 吴文辉 常谦 段福建 张澍 陈新 高润霖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本文回顾分析了 3 5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临床表现。方法 :3 5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 3 7 7岁 ( 15~ 82岁 ) ,临床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血... 目的 :本文回顾分析了 3 5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临床表现。方法 :3 5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 3 7 7岁 ( 15~ 82岁 ) ,临床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血清酶 ,以及Χ线影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3 5例患者中 ,有 10例 ( 2 8 6% )患者X线胸片显示心脏增大 ,以右心增大或全心增大为主 ,其中 3例呈现肺动脉段突出 ,10例中 6例为重症患者。X线胸片显示急性期 (发病 1~ 2周 )心脏影像开始增大 ,恢复期 (发病 3~ 4周 ) ,大多数患者 ( 9例 )心脏影像恢复正常。 10例患者心脏在急性期时平均心胸比率为 0 5 9± 0 0 3 ,恢复期平均心胸比率为0 5 1± 0 0 2 ,二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所有患者心率加快并长时间呈偏高水平 ,在体温正常后 ,平均心率仍在 95次 /分以上。有 5例患者在发热期间发生过心肌酶 (肌酸激酶 ,CK)增高 ,3~ 5天后 ,心肌酶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恢复期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仍有 1例显示左、右心室增大 ,其余患者心脏大小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本组临床观察显示 ,SARS是以肺部为突出表现的呼吸道传染病 ,亦可累及心脏使一部分患者心脏增大。随着SARS病情好转大多数增大的心脏可恢复正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临床观察 血氧饱和度 血清酶
下载PDF
1.5 T高端MR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赵世华 陆敏杰 +6 位作者 张岩 蒋世良 黄连军 王红宇 吴言伶 杜茉佳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7-581,共5页
目的评价1.5T高端MR在诊断心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55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形态学)、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电影)、梯度回波快速小角... 目的评价1.5T高端MR在诊断心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55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和快速自旋回波(TSE)(形态学)、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电影)、梯度回波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TurboFlash)(首过法心肌灌注)、反转恢复(PSIR)TrueFisp和PSIRTurboFlash(心肌灌注延迟显像)以及对比剂增强的三维血管造影(Flash3D+多平面重建)。结果心血管阳性病例158例,阳性率44.5%。包括冠心病35例,其中左室腔正常或轻度增大19例,中度以上增大16例,合并室壁瘤13例;区域性变薄30例,运动减弱或丧失33例;心肌灌注缺损20例,延迟显像阳性25例。心肌病52例,其中肥厚性心肌病47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疾患34例,其中外周动脉狭窄和阻塞21例、主动脉夹层4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大动脉炎1例、肺隔离症1例。其他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4例、瓣膜病6例、高血压6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心脏肿瘤7例、心包疾患9例。结论1.5T高端MR“一站式”扫描能够全面而较准确地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肌活性等,可满足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心肌灌注延迟显像 肺动脉血栓栓塞 半傅立叶采集 三维血管造影 肥厚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病人 多平面重建 主动脉夹层 真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心脏大血管 MR检查 单次激发
原文传递
血管内超声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病理变化的初步探讨
4
作者 苏俊武 刘迎龙 +3 位作者 徐波 谢若兰 朱文玲 凌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1-232,共2页
目的 :探索血管内超声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儿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评价肺血管病理变化。  方法 :对 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儿进行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 ,观测其管腔大小、内膜和中层的厚度以及血管的... 目的 :探索血管内超声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儿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评价肺血管病理变化。  方法 :对 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儿进行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 ,观测其管腔大小、内膜和中层的厚度以及血管的搏动性 ,同时与右心导管血液动力学在吸氧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 :肺动脉内超声能够清晰观测到其管壁的三层组织学变化 ,中层增厚 ,吸氧后肺动脉搏动性明显增强 ,与右心导管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结论 :血管内超声对肺动脉的检查安全可靠 ,检查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肺动脉形态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血管内超声 病理
下载PDF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俞飞成 黄连军 +6 位作者 孙立忠 蒋世良 吕建华 金敬琳 田良鑫 楚军民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 被引量:2
6
作者 戴汝平 蒋世良 +15 位作者 黄连军 曾筝 徐仲英 谢若兰 凌坚 赵世华 张岩 张少雄 崔炜 朱杰敏 郑宏 白桦 杨玉萍 郝宝健 荆宝莲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3-276,共4页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曾筝徐仲英谢若兰凌坚赵世华张岩张少雄崔炜朱杰敏郑宏白桦杨玉萍郝宝健荆宝莲刘玉清我院自1982年8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性放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以来,至199...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曾筝徐仲英谢若兰凌坚赵世华张岩张少雄崔炜朱杰敏郑宏白桦杨玉萍郝宝健荆宝莲刘玉清我院自1982年8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性放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以来,至1995年12月共为1231例16种心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和疾病 介入疗法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心肺动脉发育情况的电子束CT与心血管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金泽宁 谢若兰 +4 位作者 戴汝平 蒋世良 凌坚 白桦 何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15-518,共4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发育情况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动脉闭锁及其他复杂畸形的病人,行心血管造影(CAG)检查时中心肺动脉观察不满意,而行E...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发育情况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动脉闭锁及其他复杂畸形的病人,行心血管造影(CAG)检查时中心肺动脉观察不满意,而行EBCT检查。心血管造影主要包括右心室、主动脉及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EBCT采用心电门控的单层序列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分别为1.5、3.0、6.0mm。以双盲法分别由2组、2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对每例的两种检查方法从6个解剖要点进行确认后,将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结果(1)对于中心肺动脉的定性诊断:①30例患者,主肺、左肺、右肺共90条血管,CAG发现47条(52%),EBCT发现79条(88%);②对于融合部的定性诊断:CAG诊断8例(22%),EBCT诊断20例(67%);③对于肺动脉狭窄的定性诊断:左肺动脉狭窄,CAG发现5例,EBCT发现8例;右肺动脉狭窄,CAG发现2例,EBCT发现2例。(2)对于中心肺动脉的定量测量结果显示:EBCT测量值较CAG偏小,但这两种影像方法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右肺动脉r=0.85,左肺动脉r=0.86,降主动脉r=0.82)。(3)对于体肺侧支的诊断:CAG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肺动脉 发育 CT 心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试验研究
8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4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阮英茆 孟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血管内支架。组 1和组 2、3分别于术后 3个月及 3、6个月行血管造影 ;其中组 3术后 6个月对狭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 :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入实验组主动脉弓降部。术后 6个月生长发育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6 .6 0± 3 .5 5 %,内膜增殖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1 4.6 1± 0 .3 7%。术后第 6个月血管内支架置入处前后收缩期压差为 1 .76± 0 .3 7kPa ,行球囊扩张术后压差消失。结论 :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置入小型动物主动脉可因其生长发育造成再狭窄 ,并随时间推移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主动脉 置入术 经皮血管成形术 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 血管支架 平均 消失 随机
下载PDF
单发右位心的心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对比研究
9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4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比较单发右位心的心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评价心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探讨最佳的造影方法及投照体位。方法27例先天性单发右位心病例接受外科姑息性或根治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心血管造影资料(常规左、右室造影,其中8例行... 目的比较单发右位心的心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评价心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探讨最佳的造影方法及投照体位。方法27例先天性单发右位心病例接受外科姑息性或根治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心血管造影资料(常规左、右室造影,其中8例行选择性心房造影,18例加行双斜位),根据先天性心脏病节段分析法原则,将其与外科术后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心血管造影诊断与外科术后诊断结果对比显示22例诊断基本一致,5例不一致,包括1例解剖校正型大动脉错位误诊为功能校正型大动脉错位,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误诊为功能校正型大动脉错位,1例单心室误诊为右室双出口(合并心房不定位误诊为心房正位),2例解剖左室双出口误诊为功能校正型大动脉错位。结论单发右位心并复杂的心血管病畸形,因解剖复杂,在常规行双侧心室造影和正侧位造影基础上加行选择心房造影和双斜位造影,有利于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位心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血管造影术 外科手术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Behcet综合征累及心血管系统的CT诊断 被引量:5
10
作者 支爱华 戴汝平 +2 位作者 蒋世良 吕滨 张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心血管系统的Behcet综合征影像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搜集1995年7月至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Behcet综合征累及心血管系统患者11例的电子束CT(EBCT)或64层MSCT检查资料,回顾分析其CT影像特点。结果11例Behcet综合征患者的CT... 目的探讨累及心血管系统的Behcet综合征影像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搜集1995年7月至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Behcet综合征累及心血管系统患者11例的电子束CT(EBCT)或64层MSCT检查资料,回顾分析其CT影像特点。结果11例Behcet综合征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累及主动脉瓣4例(其中2例同时累及二尖瓣),右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其中1例同时形成右腋动脉假性动脉瘤,3.5年后无诱因出现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左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伴腹主动脉下段闭塞),主动脉弓部真性动脉瘤及溃疡1例,主动脉弓部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1例,肺动脉栓塞伴房间隔瘤1例。结论CT作为Behcet综合征诊断及定期随访的检查手段,可明确心血管系统受累情况,根据其病变的影像特点,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赫切特综合征 动脉瘤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电子束CT与常规心血管造影计算左心室容积准确性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炜 戴汝平 +7 位作者 蒋世良 郭玉印 孟凤云 何沙 吕滨 白桦 任力 荆宝莲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及常规心血管造影计算左心室容积的相对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14只人的左心室铸型进行了EBCT扫描,并与常规双平面X线电影结果进行比较。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由铸型排除的水的容积来测定。结果左...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及常规心血管造影计算左心室容积的相对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14只人的左心室铸型进行了EBCT扫描,并与常规双平面X线电影结果进行比较。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由铸型排除的水的容积来测定。结果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为55.57±28.91ml,EBCT长轴扫描的计算容积为66.50±33.04ml,EBCT短轴扫描的计算容积为60.36±29.90ml;常规双平面X线电影的计算容积为82.09±40.40ml。X线电影计算的左心室容积明显大于EBCT的左心室容积值及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值(P<0.001)。相关分析表明,EBCT及双平面X线造影的左心室计算容积值均与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高度相关(r均高于0.98);但双平面X线电影对左心室容积值的高估程度较EBCT更高(X线电影为26.52±16.11ml,EBCT短轴扫描为4.79±6.59ml,EBCT长轴扫描为10.93±8.14ml,P<0.01)。结论在左心室容积计算方面,EBCT较常规心血管造影更精确,其同样可以作为左心室容积计算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容积 心血管造影术 数据收集 CT
原文传递
带膜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对腹部血管分支供血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剑 黄连军 +3 位作者 孙立忠 朱俊明 张岩 蒋世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05-808,共4页
目的 探讨带膜血管内支架植入 (TSGP)治疗主动脉夹层对腹部血管分支血供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 4例DebakeyⅢb型主动脉夹层接受TSGP治疗 ,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 ,比较其腹部主要血管分支影像学变化。结果  2 4例共计 96支腹腔内... 目的 探讨带膜血管内支架植入 (TSGP)治疗主动脉夹层对腹部血管分支血供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 4例DebakeyⅢb型主动脉夹层接受TSGP治疗 ,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 ,比较其腹部主要血管分支影像学变化。结果  2 4例共计 96支腹腔内脏主要血管分支 (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左右肾动脉 ) ,经术前CT、MRI与DSA资料综合判断 ,血流受损血管 37支 ,其中 9支为动力型受损 (占 9.4 % ) ;2 8支为静力型血流受损 (占 2 9.2 % )。TSGP后血流受损的分支血管影像学显示均有不同程度血流改善 ,无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TSGP不仅能改善Ⅲ型主动脉夹层所致的血管分支动力型缺血 ,对静力型受损的血管也有明显的即时血流改善作用 ,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主动脉夹层 血流 腹部 治疗 影像学 供血 分支 显示 资料
下载PDF
主动脉狭窄性病变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2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1期1689-1692,共4页
目的 对主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管内支架 (ES)植入术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14例主动脉狭窄患者 ,包括大动脉炎 (TA) 10例 ,动脉粥样硬化 (AS) 1例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CoA) 3例 ,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 10~10 2个月... 目的 对主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管内支架 (ES)植入术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14例主动脉狭窄患者 ,包括大动脉炎 (TA) 10例 ,动脉粥样硬化 (AS) 1例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CoA) 3例 ,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 10~10 2个月。结果  14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成功率为 10 0 %。术后即刻疗效好 ,跨狭窄处收缩压差由术前 ( 70 .0 0± 2 4.3 3 )mmHg降至 ( 2 .43± 3 .76)mmHg(P <0 .0 1) ,术前与术后主动脉狭窄段最窄处直径由 ( 5 .5 7± 1.45 )mm增至 ( 12 .2 8± 2 .0 9)mm(P <0 .0 1)。随访 12例疗效满意 ;1例TA转为活动期 ;1例CoA症状反复行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狭窄性病变 支架 评价
下载PDF
威廉斯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世国 赵世华 +6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闫朝武 鲁锦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威廉斯(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13例Williams综合征患者,均行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3例行电子束CT、8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2例患者因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1例因出生后紫... 目的探讨威廉斯(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13例Williams综合征患者,均行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3例行电子束CT、8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2例患者因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1例因出生后紫绀而就诊。7例伴有“小精灵”面容同时合并轻度智力障碍,4例生长发育迟缓,所有患者均伴有主动脉瓣上狭窄,6例合并肺动脉狭窄,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8例行心血管造影患者中,2例分别于造影即将结束时和造影完毕返回病房留观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心血管造影是诊断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有发生猝死的危险,可尝试用无创或少创的诊断方法替代心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综合征 心血管畸形 诊断显像 猝死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血管憩室的电子束CT诊断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有优 戴汝平 +4 位作者 郑丽丽 李向民 周旭辉 彭谦 孟悛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19-922,共4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心血管憩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EBCT诊断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心血管憩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1例行单层容积增强扫描。结果9例中包括1例心室憩室、3例心房憩室和5例主动...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心血管憩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EBCT诊断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心血管憩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1例行单层容积增强扫描。结果9例中包括1例心室憩室、3例心房憩室和5例主动脉憩室。EBCT三维重组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显示其他重要伴发异常,如2例右心房憩室伴发房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憩室伴发单发右位心、右室双出口、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等畸形。结论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先天性心血管憩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心血管造影在复杂和(或)复合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凌坚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复杂和(或)复合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60例复杂和(或)复合畸形造影所见及其与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检查的联系。结果本组360例(包括75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62例右室双出口、60... 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复杂和(或)复合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60例复杂和(或)复合畸形造影所见及其与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检查的联系。结果本组360例(包括75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62例右室双出口、60例法乐四联症、52例单心室、42例大动脉错位、15例三尖闭锁、6例冠状动脉异常、5例完整型肺静脉畸形连接、5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4例共同动脉干、3例室间完整的肺动脉闭锁、7例其他病例和24例外科术后检查)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对比,纠正后者误、漏诊分别为34、30例及对合并畸形误诊16例。对复杂和(或)复合畸形中体肺侧支血管、冠状动脉畸形和肺动脉段分支及其异常的检测和诊断优于超声心动图,并可测量肺动、静脉压力及体肺侧支血管压力而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结论对于先心病复杂和(或)复合畸形的疑难病例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显示体、肺及冠状动脉分支的全貌及相关病变,以及测量肺动脉和心室压力等,心血管造影(含DSA)仍有重要或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血管畸形 心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胜利 刘惠亮 +6 位作者 黄连军 罗建平 刘英 荆丽敏 梁海清 王书同 邓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 CT 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后重复造影检查... 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 CT 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 X 线平片与多排螺旋 CT 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均无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月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结论: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全面认识心血管MR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世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6-568,共3页
关键词 应用价值 心脏大血管 心肌灌注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心血管病 分子影像 临床应用 CMR 显像
原文传递
肺动静脉瘘的放射学诊断 被引量:20
19
作者 黄连军 蒋世良 +2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戴汝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87-489,共3页
目的 评价X线平片和心血管造影在肺动静脉瘘 (PAVMs)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总结 3 0例肺动静脉瘘病例 ,重点分析X线平片和心血管造影特征表现。结果 囊状肺动静脉瘘 2 1例 ,弥漫型肺小动静脉瘘 9例。 2 1例囊状肺动静... 目的 评价X线平片和心血管造影在肺动静脉瘘 (PAVMs)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总结 3 0例肺动静脉瘘病例 ,重点分析X线平片和心血管造影特征表现。结果 囊状肺动静脉瘘 2 1例 ,弥漫型肺小动静脉瘘 9例。 2 1例囊状肺动静脉瘘中 19例具有典型X线平片征象 ,弥漫型肺小动静脉瘘均无典型X线平片征象。肺动脉造影均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部位、大小及范围。结论 X线平片对囊状PAVMs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弥漫型肺小动静脉瘘诊断受限。肺动脉造影能详尽反应本病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瘘 X线平片 肺动脉造影 诊断
下载PDF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会军 徐仲英 +5 位作者 蒋世良 赵世华 黄连军 郑宏 胡海波 吴文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残余漏 介入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