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10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旭 孙慧 +5 位作者 邓丽 华潞 张炜 黄晓青 张云 党爱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3-01至2015—07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入院主诉...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3-01至2015—07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入院主诉、既往史、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小板治疗、预后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均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平均年龄(55.3±9.7)岁。急性心肌梗死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入院时血小板3例(500—599)×10^9/L、1例(600,699)×10^9/L、3例(700~799)×10^9/L、1例(800~899)×10^9/L、1例(900~999)×10^9/L、1例大于1000×10^9/L。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50%5例、〉50%5例。冠状动脉造影示累及前降支9例,累及回旋支2例,累及右冠脉5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4例患者术前服用羟基脲治疗20~30天,术后无心血管事件;6例患者术前未服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术后1例因发作心绞痛再入院,2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结论:介入治疗前、后应用降血小板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增多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可溶性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鲁洁 黄晓红 +8 位作者 伍熙 崔颢 王婧金 肖明虎 郭颖 宋昌鹏 郑欣馨 房晓楠 王水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ST2(s 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03至2016-02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改良Morrow手术的HOCM患者200例,采用酶联免疫... 目的:探讨可溶性ST2(s 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03至2016-02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改良Morrow手术的HOCM患者20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s ST2与Gal-3水平。根据血浆s ST2水平进行三分位数分组:低s ST2组(<9.05 ng/ml)、中s ST2组(9.05~16.74 ng/ml)及高s ST2组(>16.74 ng/ml);根据血浆Gal-3水平进行三分位数分组:低Gal-3组(<6.19 ng/ml)、中Gal-3组(6.19~8.22 ng/ml)、高Gal-3组(>8.22 ng/ml)。另外收集了42例无心脏疾病的志愿者血液样本作为正常对照,并按照性别和年龄匹配了42例HOCM患者,比较两者血浆中sS T2与Gal-3水平的差异。使用Cox回归模型评估血浆sS T2和Gal-3水平对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或心血管住院)的预测价值。结果:ELISA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者相比,HOCM患者的血浆s ST2和Gal-3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中位随访26个月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浆s ST2及Gal-3不同水平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log-rank P分别为0.06和0.68)。Cox回归分析表明,血浆sS T2和Gal-3水平都不能独立预测终点事件(P均>0.05),而年龄是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6,95%CI:1.02~1.11,P<0.01)。结论:尽管HOCM患者的血浆sS T2与Gal-3水平升高,但血浆sS T2和Gal-3水平与心肌切除术后HOCM患者临床预后无关。年龄增长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HOCM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住院的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1 半乳糖凝集素-3 心肌病 肥厚性
下载PDF
青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海华 俞梦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14-919,共6页
目的:探讨青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年龄≤40岁的593例患者。按照发病时心电图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NSTEMI组(n=96)和ST段抬高型... 目的:探讨青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年龄≤40岁的593例患者。按照发病时心电图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NSTEMI组(n=96)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n=497),比较其危险因素、辅助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NSTEMI占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为16.2%。NSTEMI组与STEMI组比较,高血压比例(49.0%vs.37.2%,P=0.031)、高脂血症比例(87.5%vs.76.3%,P=0.015)、肥胖比例(49.0%vs.35.8%,P=0.015)、总胆固醇[(4.66±1.50)mmol/L vs.(4.34±1.12)mmol/L,P=0.01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88±1.33)mmol/L vs.(2.56±0.97)mmol/L,P=0.006]和糖化血红蛋白[(6.37±1.28)%vs.(6.09±1.19)%,P=0.037]均较高;危险因素个数[(3.2±1.4)个vs.(2.8±1.2)个,P=0.004]、左心室射血分数[(61.74±8.02)%vs.(57.55±8.89)%,P<0.001]、三支/左主干病变比例(37.5%vs.27.2%,P=0.041)和置入支架数[(1.95±1.08)枚vs.(1.60±1.00)枚,P=0.007]也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4.97±1.96)×10^(9)/L vs.(5.50±2.72)×10^(9)/L,P=0.023]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2.36±1.27)vs.(2.81±2.01),P=0.006]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STEMI组存在血管闭塞的比例为29.2%,以左回旋支比例最高,占14.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DL-C和肥胖是NSTEMI的独立相关因素[OR(95%CI):1.297(1.070~1.572),P=0.008;OR(95%CI):1.633(1.034~2.578),P=0.035]。结论:青年NSTEMI和STEMI患者相比,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更重,置入支架数更多;LDL-C和肥胖是NSTEMI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年轻人群 危险因素 肥胖
下载PDF
迎接挑战,优化老年高血压的管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党爱民 吕纳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7-939,共3页
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患病率随年龄增高,是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患病率随年龄增高,是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血压防治状况有所改善,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患病率及庞大的高血压人群仍难言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人口普查 疾病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 收缩压 降压目标 舒张压 心血管风险 靶器官损害 抽样调查
下载PDF
TIMI危险评分对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思壮 高斯德 +1 位作者 林徐泽 俞梦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91-1096,共6页
目的:探究TIMI危险评分对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冠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造影并诊断为ST段抬高型MINOCA患者461例,根据患者TIMI危险... 目的:探究TIMI危险评分对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冠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造影并诊断为ST段抬高型MINOCA患者461例,根据患者TIMI危险评分分为低危组(≤3分,n=157)和中高危组(>3分,n=304),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并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7个月),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随访时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进行Cox回归分析评估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曲线及ROC曲线。结果:低危组和中高危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8.9%和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低危组与较低的MACE风险独立相关(HR=0.468,95%CI:0.258~0.849,P=0.013)。ROC曲线分析提示TIMI危险评分对ST段抬高型MINOCA患者具有一定的预后预测价值(AUC为0.679)。结论:TIMI危险评分对ST段抬高型MINOCA患者远期预后具有潜在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TIMI危险评分 危险因素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郭颖 王水云 +4 位作者 段雪晶 伍熙 郑欣馨 鲁洁 黄晓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48-851,共4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脱垂(MV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外科手术的MVP患者1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在术后进行随访。根据瓣叶和腱索病理检查结果,将其中71例MVP患者分为黏液样变性组(5... 目的探讨二尖瓣脱垂(MV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外科手术的MVP患者1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在术后进行随访。根据瓣叶和腱索病理检查结果,将其中71例MVP患者分为黏液样变性组(52例)和非黏液样变性组(19例)。结果MVP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呼吸困难占59.5%(88/148),胸闷和胸痛占52.7%(78/148),心悸占36.5%(54/148)。采用的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修复成形术144例(97.3%)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4例(2.7%)。MVP患者中二尖瓣后叶脱垂占68.9%(102/148),病理类型中黏液样变性占73.2%(52/71),纤维化变性占8.5%(6/71),纤维素样坏死占8.5%(6/71)。与非黏液样变性组比较,黏液样变性组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比率较低[5.8%(3/52)比42.1%(8/19),P〈0.01],术前左心房内径较小[(43.2±6.5) mm比(48.2±8.9) mm,P〈0.05],后叶脱垂、腱索延长和瓣叶增厚比率均较高[分别为94.2%(49/52)比63.2%(12/19),P〈0.01;26.9%(14/52)比0,P〈0.05;76.9%(40/52)比52.6%(10/19),P〈0.05]。术后随访39.0(22.3,57.0)个月,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径[(38.5±7.1) mm比(45.3±8.3) mm,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9±6.2) mm比(57.5±7.6) 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61.2±7.1)%比(65.1±6.2)%,P〈0.01]和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比率[1.4%(2/148)比100.0%(148/148),P〈0.01]均小于术前。结论MVP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黏液样变性是MVP最主要的病理类型,腱索延长和瓣叶增厚是其特征性改变。MVP患者通过外科手术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脱垂 预后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鲁洁 黄晓红 +4 位作者 郭颖 宋昌鹏 张晗晖 郑欣馨 房晓楠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621-2625,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诊治的服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老年患者100例,服用达比加群酯110mg每日两次抗凝。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诊治的服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老年患者100例,服用达比加群酯110mg每日两次抗凝。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记录不良临床事件。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事件组及非出血事件组,分析两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年龄(72.72±7.10)岁,男性55例。平均CHADS2 (3.61±1.48)分,平均HASBLED评分(1.95±0.81)分,平均随访时间(6.87±4.06)个月。随访发现无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系统性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及再入院。无患者发生大出血,18例患者发生小出血(18%)。出血事件组CHADS2评分较高(P=0.077);同时服用ACEI类药物比例较高(P=0.033);同时服用ARB类药物比例较低(P=0.011);同时服用地高辛比例较高(P=0.018);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P=0.039)。31例患者有复查血清学指标,发现随访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26)、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P=0.001)、INR增加(P=0.03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0.001)、凝血酶时间延长(P<0.001)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P=0.028)。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国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两次预防卒中,卒中及大出血风险低,小出血发生率18%,联合应用地高辛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可引起出血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老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