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前景和探索方向
1
作者 李昱熙 张震 +1 位作者 余静 蒋雄京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许多随机临床试验显示经皮去肾神经术(RDN)具有降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目前其降压幅度有限,个体对治疗应答率不够高,尚缺乏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直接证据,对治疗反应性的预测和术后即刻疗效的判定等方面手段有限,这些问题对临床应用构... 许多随机临床试验显示经皮去肾神经术(RDN)具有降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目前其降压幅度有限,个体对治疗应答率不够高,尚缺乏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直接证据,对治疗反应性的预测和术后即刻疗效的判定等方面手段有限,这些问题对临床应用构成巨大挑战。不同RDN消融手段间疗效比较、介入入路选择、器械性能改进及临床成本效益等也需进一步阐明。现就RDN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前景及进一步探索方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去肾神经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主动脉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闫姝洁 周纯 +6 位作者 刘刚 高思哲 齐嘉琛 于存涛 陈祖君 吉冰洋 楼松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索阜外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用于主动脉手术患者的结局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9—2020年收治的主动脉手术后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为夹层组,非主... 目的探索阜外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用于主动脉手术患者的结局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9—2020年收治的主动脉手术后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为夹层组,非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为非夹层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院生存率及随访生存率并分析死亡原因。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夹层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54(46,61)岁;非夹层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41,65)岁。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组院内生存率(11.8%vs.100.0%,P=0.001)和随访生存率(11.8%vs.80.0%,P=0.009)明显低于非夹层组患者。夹层组患者院内死亡原因包括大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左心室血栓形成(1例)、不可逆脑损伤(2例)、内脏灌注不良综合征(4例)、不可逆心脏功能衰竭(5例)。结论ECMO用于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死亡率高、管理难度大,与主动脉夹层疾病特点及手术后出凝血障碍有关。对于这类患者更应谨慎把握其适应证,优化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手术
原文传递
峰值循环泵功能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毅 柳志红 +13 位作者 方丕华 马秀平 罗勤 赵智慧 赵青 张洪亮 王勇 杨丹 黄智伟 高柳 金旗 禹雪 熊长明 倪新海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峰值循环泵功能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定期随访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或肺移植),最长随访66个月[平均(42±14)个月]。采... 目的探讨峰值循环泵功能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定期随访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或肺移植),最长随访66个月[平均(42±14)个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40例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完成了心肺运动试验(女性103例,平均年龄33±11岁),随访结果:24例(17.1%)患者死于右心衰竭,1例(0.7%)患者进行肺移植。单因素分析表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分钟通气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峰值功率、峰值收缩压、收缩压变化值、心率变化值、峰值循环泵功能、肺血管阻力、心指数、WHO心功能分级均能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均为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峰值循环泵功能是唯一可以独立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指标(χ~2=9.95,P<0.002,RR:0.99,95%CI:0.99~0.99)。结论峰值循环泵功能,优于峰值摄氧量和通气效率,可以更好地预测特发肺动脉高压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心肺运动试验 预后 峰值循环泵功能
下载PDF
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4
作者 王伦常 舒畅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4期294-298,共5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非常凶险的临床急危重症。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存在主动脉完全破裂而猝死的风险,并可能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良。De Bakey和Stanford分型是最经典的AD分类...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非常凶险的临床急危重症。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存在主动脉完全破裂而猝死的风险,并可能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良。De Bakey和Stanford分型是最经典的AD分类方式。根据AD累及范围,De Bakey分型分为Ⅰ、Ⅱ和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烟囱技术 开窗技术 分支支架
下载PDF
创伤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
5
作者 王伦常 覃淇 舒畅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5,共7页
本文聚焦于创伤性B型主动脉夹层(traumat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TTBAD)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诊断、严重程度划分、治疗方法与预后随访。TTBAD常见于创伤多发伤患者,早期准确诊断至关重要,损伤严重程度是决... 本文聚焦于创伤性B型主动脉夹层(traumat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TTBAD)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诊断、严重程度划分、治疗方法与预后随访。TTBAD常见于创伤多发伤患者,早期准确诊断至关重要,损伤严重程度是决定TTBAD患者治疗策略与预后的关键,治疗上强调多学科协作,药物治疗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成为主要的治疗选择。但在不同严重程度TTBAD患者的治疗策略与手术时机选择上仍存在一定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创伤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诊断及处理首个国际共识的述评 被引量:5
6
作者 蒋雄京 何际宁 +1 位作者 陈阳 邓宇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1-504,共4页
1共识背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诊断及处理的首个国际共识由欧洲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和肾脏"工作组和血管医学协会委托编写,旨在更新2014年发表的欧洲专家共识和美国科学声明,并对双方的立场进行协调... 1共识背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诊断及处理的首个国际共识由欧洲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和肾脏"工作组和血管医学协会委托编写,旨在更新2014年发表的欧洲专家共识和美国科学声明,并对双方的立场进行协调。本共识增加了实用临床推荐,包括了肾动脉FMD导管造影和经皮血管成形术共识方案,还首次涵盖对欧洲/国际FMD注册研究的分析,并更新了美国FMD注册研究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成形术 导管造影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注册研究 肾动脉 国际共识 专家共识 FMD
原文传递
持续动脉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房杰 张永保 +3 位作者 李涵 曲诚家 滕乐群 沈晨阳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7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动脉导管溶栓术在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自2016年6月—2018年6月接受持续动脉导管溶栓术治疗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4例;年龄(65.3±11.2)岁,年... 目的探讨持续动脉导管溶栓术在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自2016年6月—2018年6月接受持续动脉导管溶栓术治疗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4例;年龄(65.3±11.2)岁,年龄范围51~81岁。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接受持续动脉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结束后,根据造影结果评估是否进一步放置支架,术后6、12、24个月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完善彩超检查,观察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栓塞、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29例下肢缺血患者经持续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1例,其中2例患者溶栓过程中出现远端足趾动脉栓塞,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总体有效率96.5%(28/29),支架置入率20.7%(6/29)。术后随访率86.2%(25/29),已随访患者均无症状复发。结论持续动脉导管溶栓术对于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而言,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缺血 动脉
原文传递
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保 滕乐群 +3 位作者 房杰 刘新农 曲诚家 沈晨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分析紫杉醇药物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疗效及不同病变特征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阜外医院血管中心125例经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141侧肢体)的临床... 目的分析紫杉醇药物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疗效及不同病变特征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阜外医院血管中心125例经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141侧肢体)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纳入病变平均长度(138±78)mm,总体术后12、24个月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4%和60.8%,免于再干预率(free of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分别为90.1%和83.0%。亚组分析显示在TASC C/D级原发病变中合并严重钙化者的一期通畅率以及累及腘动脉病变者f-TLR率显著下降。多因素分析显示TASC C/D级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均是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高血压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支架内再狭窄病变(in-stent restenosis,ISR)亚组分析显示累及腘动脉段的ISR靶病变预后劣于单纯股浅动脉ISR。结论DCB在股腘动脉病变治疗中取得较满意的中期靶病变通畅率,但复杂性病变的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药物球囊 股腘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