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万超 刘宁宁 +3 位作者 赵宁 柳力敏 才娜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614-616,共3页
目的:比较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7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 目的:比较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7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其中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37例37眼,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32例34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低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结论: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有明显疗效,但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冷凝术 睫状体冷冻术 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术
下载PDF
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被引量:26
2
作者 孙昱昭 胡悦东 +1 位作者 陈蕾 张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2151-2153,共3页
目的:总结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09/2011-09在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角膜刮片检查,并对全部患者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根据角膜炎的严重程度联合给予氟康唑或那他... 目的:总结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09/2011-09在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角膜刮片检查,并对全部患者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根据角膜炎的严重程度联合给予氟康唑或那他霉素眼水点眼治疗,清创术治疗无效者采用自体结膜覆盖术及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角膜刮片阳性结果 27例,阳性率90%,2例于外院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菌丝阳性;1例为明确植物外伤史的8岁儿童,不能配合真菌检查。轻度角膜炎6例,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氟康唑眼水点眼治疗全部痊愈,病程2~3wk;中度度角膜炎17例,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眼水点眼治疗痊愈12例,病程4~8wk;重度角膜炎7例,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眼水点眼治疗痊愈3例,病程8~10wk。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有效率70%。结论: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操作简单,是一种经济、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溃疡清创术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近立体视功能的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 立体视
下载PDF
UBM指导下眼挫伤睫状体脱离缝合术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宁 张瑞君 +3 位作者 冯浩 张劲松 任红 刘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731-173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UBM)指导下睫状体脱离缝合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UBM指导下睫状体脱离缝合术治疗57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资料并评价其疗效。结果:睫状体脱离57眼缝合术后,53眼于术后眼压短暂...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UBM)指导下睫状体脱离缝合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UBM指导下睫状体脱离缝合术治疗57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资料并评价其疗效。结果:睫状体脱离57眼缝合术后,53眼于术后眼压短暂增高后恢复正常;4眼经二次手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其中,术前UBM检查42眼发现房角漏,占74%。这部分患者,全部一次手术成功。15例未发现房角漏者,11例一次手术成功,4例二次手术成功。48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UBM指导下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是治疗眼挫伤后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挫伤 睫状体脱离 手术
下载PDF
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万超 徐方 +5 位作者 华瑞 赵宁 刘宁宁 柳力敏 才娜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88例94眼,其中染色...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88例94眼,其中染色组55例59眼,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辅助剥除内界膜;无染色组33例35眼,术中不使用染色剂。比较两组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最大厚度、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情况,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手术时间,mfERG变化情况。结果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视网膜最大厚度检测结果显示,染色组与无染色组手术前后厚度的差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40眼(67.8%),无染色组28眼(80.0%);染色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5.0±9.1)s,无染色组为(168.0±7.4)s,上述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染色组增加幅度小于无染色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既往应用吲哚菁绿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相比较,不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也能达到使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脱离复位的目的,且视功能恢复程度更好,手术用时更少,同时避免了染色剂所致的视网膜毒性,适宜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吲哚菁绿 视网膜内界膜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孙昱昭 谷峰 +2 位作者 孙鹏 张含 刘哲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总结、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诊治经验。方法:对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10例11眼进行三联或四联治疗,即停止原有术后抗炎眼药水点眼、促进角膜修复眼药水点眼、球周适量激素应用及临时性睑... 目的:总结、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诊治经验。方法:对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10例11眼进行三联或四联治疗,即停止原有术后抗炎眼药水点眼、促进角膜修复眼药水点眼、球周适量激素应用及临时性睑裂缝合术治疗,观察角膜病变修复的情况,并统计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发生率。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发生率为2.2%(11/509),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发生率为4.8%(8/165),治疗后全部愈合(100%),病程2~6wk,遗留角膜云翳者5眼(45.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糖尿病患者高发值得重视。终止药物毒性作用、加强角膜营养以及必要时的临时性睑裂缝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角膜上皮缺损
下载PDF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水压法与圈套器法娩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万超 刘宁宁 +3 位作者 周赟 赵宁 才娜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2281-2283,共3页
目的:对比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手术中水压法娩核与圈套器法娩核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白内障患者226例253眼随机分为水压法娩核与圈套器法娩核两组,观察两组不同方法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与术... 目的:对比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手术中水压法娩核与圈套器法娩核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白内障患者226例253眼随机分为水压法娩核与圈套器法娩核两组,观察两组不同方法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与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情况。结果:术中娩核平均时间:水压法娩核组5±0.79s,圈套器法娩核组4±1.23s;术中并发症:水压法娩核组少于圈套器法娩核组;术前与术后角膜内皮计数的差值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术后散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同圈套器法娩核治疗白内障相比较,水压法娩核疗效好、简单易行、且能够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压法娩核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白内障
下载PDF
两种方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乐乐 陈蕾 +2 位作者 胡悦东 华瑞 柳力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499-502,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的治疗中,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与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CH患者24例24眼,应用TTT治... 目的:对比观察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的治疗中,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与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CH患者24例24眼,应用TTT治疗12例,PDT治疗12例。观察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片,检眼镜下观察瘤体变化;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瘤体大小、高度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浆液性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判断瘤体渗漏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瘤体萎缩,视网膜平伏,血流呈阴性,荧光素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见瘤体血管荧光渗漏减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及瘤体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平伏,瘤体平复。TTT治疗患者12例12眼术后视力提高、稳定、下降比例,各占33.3%;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瘢痕,机化,大量色素增生或色素缺失,部分血管闭塞。PDT治疗患者12例12眼,视力提高者66.7%,视力稳定者33.3%,无视力下降;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呈白色,轻度色素紊乱,视网膜及脉络膜正常血管未见损害。结论:TTT与PDT治疗CCH,均能使瘤体萎缩并促进渗出吸收,但PDT对眼底正常组织损伤明显小于TTT,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光动力学疗法 经瞳孔温热疗法 维替泊芬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眼调节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郭雷 才娜 +3 位作者 柳力敏 陈蕾 韩屹 胡悦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4-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眼调节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首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42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血糖≤6.0mmol.L-1正常人群48例作为对照组。屈光不正者需进行屈光不正的检查及矫正。矫正视力后,所有受试者行单眼调节幅度、...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眼调节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首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42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血糖≤6.0mmol.L-1正常人群48例作为对照组。屈光不正者需进行屈光不正的检查及矫正。矫正视力后,所有受试者行单眼调节幅度、单眼正相对调节力、单眼负相对调节力、双眼调节滞后量、单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力、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94±1.28)D、(-1.27±0.33)D、(2.27±0.42)D、(0.59±0.08)D,对照组分别为(6.60±1.54)D、(-2.41±0.53)D、(2.29±0.49)D、(0.62±0.09)D;糖尿病组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分别为(2.57±0.67)cpm、(2.40±0.73)cpm、(2.31±0.53)cpm,对照组分别为(11.42±1.89)cpm、(11.70±1.99)cpm、(8.69±2.08)cpm。相比对照组,糖尿病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力、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单眼调节幅度、单眼正相对调节力、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降低,而单眼负相对调节力及双眼调节滞后量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血糖 眼调节力
下载PDF
两种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Ⅱ期植入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万超 赵宁 +2 位作者 刘宁宁 才娜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2094-2096,共3页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术与既往二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及2007-01/2009-12...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术与既往二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及2007-01/2009-12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分别行上述两种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Ⅱ期植入术共计698例713眼,其中二切口组305例314眼,三切口组393例399眼,比较两组视力提高、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a内玻璃体再出血、视网膜脱离复发、视网膜前膜发生率。结果:二切口组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98眼(31.2%),术后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6眼(1.9%),术后发生低眼压13眼(4.1%),高眼压者11眼(3.5%),人工晶状体严重偏位者17眼(5.4%),术后1a内玻璃体再出血37眼(11.8%),视网膜脱离复发24眼(7.6%),视网膜前膜者45眼(14.3%);三切口组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217眼(54.4%),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及术后高眼压者均为0,术后低眼压5眼(1.3%),人工晶状体严重偏位者6眼(1.6%),术后1a内玻璃体再出血9眼(2.3%),视网膜脱离复发7眼(1.8%),视网膜前膜者3眼(0.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既往二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术疗效更好,并发症少,适宜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取出术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前膜 人工晶状体Ⅱ期植入术
下载PDF
两种波长自发荧光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华瑞 柳力敏 +1 位作者 张慧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8-1053,共6页
目的应用Spectralis OCT联合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对比观察蓝光自发荧光(blue light fundus autofluorescence,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nm)和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near-infrared fundus autofluorescence,NIR-FAF,激发光787nm,滤... 目的应用Spectralis OCT联合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对比观察蓝光自发荧光(blue light fundus autofluorescence,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nm)和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near-infrared fundus autofluorescence,NIR-FAF,激发光787nm,滤光片>800nm)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眼底相关疾病患者22例(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5例、中心性渗出脉络膜视网膜炎3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例、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2例、高度近视病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2例、小柳原田病1例、黄斑裂孔2例、青光眼1例、单纯高度近视1例、正常人群3例)共38眼进行BL-FAF、NIA-AF和Spectralis OCT检查,部分患者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按病变类型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NIR-FAF显示病变而BL-FAF没有显示病变的有16眼,其中包括视网膜出血2眼、视网膜渗出1眼、玻璃膜疣5眼、黄斑水肿2眼、神经上皮层脱离或恢复2眼、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小柳原田病治疗后2眼、黄斑孔1眼;BL-FAF显示病变而NIR-FAF没有显示病变的有9眼,其中包括视网膜出血2眼、视网膜渗出2眼、玻璃膜疣1眼、CNV3眼、单纯高度近视眼外核层视网膜劈裂1眼。NIR-FAF对累及外界膜、光感受器内节与外节连接带及色素上皮与Bruch膜复合体范围内病变成像优于BL-FAF,NIR-FAF在确定某些疾病的病变范围上优于BL-FAF,而BL-FAF对于累及外核层、外丛状层及视网膜浅层的病变优于NIR-FAF。结论自发荧光由于其易操作性、有效性和无创性,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实践。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多种成像模式联合Spect-ralis OCT更有利于眼底疾病的理解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自发荧光 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 Spectralis OCT
下载PDF
结膜切口的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一凡 张瑞君 +3 位作者 赵宁 孙一洲 刘磊 李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1243-1245,共3页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切口入路进行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行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患者53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4.2cm,最小0.8cm。全身麻醉下做眼睑外眦切开,角膜缘后7~8mm处1/3~1/2周结膜切开,暴露肿瘤...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切口入路进行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行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患者53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4.2cm,最小0.8cm。全身麻醉下做眼睑外眦切开,角膜缘后7~8mm处1/3~1/2周结膜切开,暴露肿瘤前端。沿肿瘤表面钝性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后夹住肿瘤前端,拉出。肿瘤巨大从结膜切口拉出困难时,用针刺破并挤压肿瘤,挤出部分血液,使肿瘤体积变小后再将肿瘤拉出。结果:患者53例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完整取出,无明显瘢痕形成,眼部形态满意。结论:结膜切口的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不需要切开眼眶外侧壁,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费用低;创口仅位于眼睑外眦角和结膜,术后无明显的瘢痕形成。无术后的容貌改变,美容效果好,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切口 眼眶 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治疗深层角膜溃疡(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昱昭 刘贤洁 +1 位作者 白雪 才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1819-1822,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于2010-05/2011-10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中心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的14例深层角膜溃疡患者的预后。14例患者中包括6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和1例细菌性角膜... 目的:评价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于2010-05/2011-10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中心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的14例深层角膜溃疡患者的预后。14例患者中包括6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和1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结膜瓣遮盖术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用氟康唑冲洗角膜溃疡,细菌和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用庆大霉素液体冲洗角膜溃疡。根据角膜溃疡大小不同采取部分或全部结膜瓣覆盖术。术后根据不同的角膜炎类型使用不同的抗菌素共4wk。所有的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结膜瓣存活情况、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时间达10~18mo。结果:所有患者经历1 次手术后均痊愈(治愈率为100%)。除1例结膜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2wk自体结膜瓣均存活并与角膜溃疡处贴附紧密(85.71%)。这13例患者的结膜瓣在随访观察期间内逐渐变得透明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缩。1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术后3mo时角膜炎复发,在使用那他霉素眼液点眼3wk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3mo时并发浅前房。1例患者术后10mo并发后弹力层膨出。1例患者术后1a并发了青光眼。所有的患者成功地保留了眼球,但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有效,但是术后长期观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瓣覆盖 角膜溃疡
下载PDF
眼球破裂伤患者健侧眼视野缺损情况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万超 柳力敏 +3 位作者 赵宁 刘宁宁 才娜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眼球破裂伤患者伤后健侧眼的视野变化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眼眼球破裂伤患者227例227眼,观察伤后患者健侧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视野检查的平均缺损和模式标准差等指标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目的观察眼球破裂伤患者伤后健侧眼的视野变化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眼眼球破裂伤患者227例227眼,观察伤后患者健侧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视野检查的平均缺损和模式标准差等指标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并利用进展期青光眼干预研究视野缺损计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进行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患者单眼眼球破裂伤后,健侧眼视野出现环形周边视野缺损者179眼,半侧周边视野缺损者23眼,象限性视野缺损者6眼,广泛性阈值下降者4眼,视野未受损者15眼;患者的视野平均缺损值均低于同年龄段正常值,绝对值为(12.63±1.09)dB,模式标准差均高于同年龄段正常值,为(18.27±2.78)dB;视野缺损计分:无视野缺损者17眼,轻度缺损者74眼,中度缺损者136眼,无重度缺损及终末期缺损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患者健侧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28眼,其中,视力提高者22眼,保持不变者6眼,其余患者未述健侧眼视力有改变;治疗后患者的视野平均缺损绝对值下降者199眼,保持不变者3眼,升高者25眼,绝对值为(4.37±2.13)dB;模式标准差下降者201眼,保持不变者2眼,升高者24眼,为(5.63±2.98)dB;视野缺损计分分值降低者212眼,升高者15眼。其中无视野缺损者128眼,轻度缺损者87眼,中度缺损者12眼,无重度缺损及终末期缺损者;治疗前后数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一侧眼眼球破裂伤后,健侧眼会出现视力下降及视野损伤,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能够改善健侧眼的视力和视野范围,对于眼球破裂伤患者,更要关注其健侧眼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破裂伤 视野 平均缺损 模式标准差 视神经保护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超 柳力敏 +3 位作者 冯浩 孙一洲 才娜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1990-1991,共2页
目的:评价全身及眼局部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并诊断为葡萄膜炎的患者86例157眼,应用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全身静点冲击3~5d,后改为强的松1mg/(kg.d)口服,并... 目的:评价全身及眼局部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并诊断为葡萄膜炎的患者86例157眼,应用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全身静点冲击3~5d,后改为强的松1mg/(kg.d)口服,并且逐渐减量;患眼局部应用甲基强的松龙40mg球后注射连续3~5d,并逐渐减量,依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镜下所见葡萄膜炎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荧光渗漏情况及OCT检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至随访期末,BCVA提高>2行者128眼(81.5%),BCVA无变化16眼(10.2%),BCVA下降13眼(8.3%);葡萄膜炎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完全或基本消退者149眼(94.9%);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渗漏完全或基本消失者131眼(83.4%);OCT检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降低者134眼(85.4%),不变者14眼(8.9%),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增加者9眼(5.7%)。结论: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葡萄膜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提高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甲基强的松龙
下载PDF
更昔洛韦胶囊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昱昭 陈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胶囊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10/2012-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门诊确诊的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14例14眼,排除高血压病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肾功异常后,予更昔洛韦胶囊1.0g,3次/d...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胶囊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10/2012-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门诊确诊的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14例14眼,排除高血压病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肾功异常后,予更昔洛韦胶囊1.0g,3次/d,口服,持续2~4wk后,改为0.5g,3次/d,口服,持续4wk后停药;同时联合眼部应用1.5g/L更昔洛韦凝胶及10g/L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点眼;观察用药后眼痛、视物模糊、畏光、异物感、视力、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及角膜后沉着物(KP)等指标,评价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并观察用药后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方法。结果:采用更昔洛韦胶囊口服治疗后眼部症状及眼部体征从第1wk开始逐渐好转,评分由治疗前的19.14±4.57逐渐下降为第1wk的11.43±3.86,第2wk的6.93±2.59,第4wk的0.29±0.87;至治疗后第8wk14例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第1,2,4,8wk有效率分别为71%,100%,100%,100%。与发病之前比较,14例患者中10例视力完全恢复,3例轻度下降,1例视力明显下降。14例患者随访观察中均未见复发。结论:更昔洛韦胶囊联合眼部用药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有效,并且可以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炎 更昔洛韦 胶囊
下载PDF
传代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MERTK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昱昭 彭荣梅 +1 位作者 刘经纬 洪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421-424,共4页
目的:检测传代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MERTK基因表达的变化,明确传代的异体RPE移植的可行性。方法:离体培养原代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将原代细胞以1∶3比例进行传代至第6代,以SYBRGreen I real ti... 目的:检测传代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MERTK基因表达的变化,明确传代的异体RPE移植的可行性。方法:离体培养原代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将原代细胞以1∶3比例进行传代至第6代,以SYBRGreen I 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不同传代数的RPE细胞MERTK基因表达的水平,采用2-ΔΔCT方法计算定量PCR的数值进而比较各代MERTK基因表达的的变化。结果:原代及传代的RPE细胞均表达MERTK基因。第二代RPE细胞MERTK基因表达水平与原代相同,第3~6代RPE细胞MERTK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原代。结论:传代的RPE细胞可以作为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但以第二代的RPE细胞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 传代 MERTK
下载PDF
联合应用谱域OCT和眼底自发荧光观察激光术后光凝斑视网膜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华瑞 柳力敏 +1 位作者 万超 陈蕾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86-290,338-340,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谱域OCT(SD-OCT)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评价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结构变化。方法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4只眼539个光凝斑进行眼底彩色照相、SD-OCT和FAF检查,部分病例行标... 目的探讨应用谱域OCT(SD-OCT)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评价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结构变化。方法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4只眼539个光凝斑进行眼底彩色照相、SD-OCT和FAF检查,部分病例行标准红外线(stand-ard infrared,IR)检查。观察时间为术后1 h、1~2周、1~6个月、6~12个月、1~2.5年和2.5年以上。通过488 nm激发光,500 nm滤光片成像系统采集FAF(Spectralis HRA2+OCT)。结果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 h,SD-OCT图像显示神经感觉层组织全层增厚,高反光,提示神经感觉层全层水肿,色素上皮层(RPE)变薄或者正常,光凝斑处自发荧光信号衰减,表现为自发荧光暗点。激光光凝术后2周,SD-OCT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RPE层,变厚提示RPE细胞增生;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显著增强。激光光凝术后1~6个月,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中心部增强,周边部环形减弱,SD-OCT扫描显示激光斑中心部RPE细胞层增厚,周围环形萎缩。激光光凝术后6~12个月,光凝斑处自发荧光表现为周围环形低荧光区域面积扩大,中心强信号范围缩小,呈孤岛状;SD-OCT扫描显示RPE萎缩面积扩大,光凝斑中心部少量RPE细胞增殖。激光光凝术后1年以上,SD-OCT图像显示光凝斑处RPE萎缩伴神经感觉组织严重受损,激光斑自发荧光变成黑点并扩大。结论应用SD-OCT和FAF可以长期随访光凝斑处视网膜结构变化,补充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观察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为活体内研究激光斑提供新的观察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域OCT 眼底自发荧光 激光斑
下载PDF
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小力 刘汉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939-942,共4页
目的:比较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方法:分别使用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方法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的克隆形成率(CFE)和群体倍增(PD)。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 目的:比较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方法:分别使用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方法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的克隆形成率(CFE)和群体倍增(PD)。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角蛋白12的表达。结果:其中80%组织块培养法的原代培养可成功传代,而仅12%的消化培养法原代培养可成功传代;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传代培养中,组织块培养法中55%的第一代(P1)细胞可以传代超过P10并继续稳定传代至少可传至P25。而消化培养法传代至P2即不能融合。在P1,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的CFE高于消化培养法(P=0·02);而组织块培养法P20细胞的CFE又显著高于其P1细胞(P=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消化培养法的P1细胞和组织块培养法的P1,P20细胞均表达p63和K19。K12仅在消化培养法的P1细胞和组织块培养法的P1中表达,而组织块培养法的P20细胞中,K12阴性表达。结论: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组织块培养法优于消化培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上皮 细胞培养 组织块法 消化法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压升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韩婧楠 万超 +4 位作者 赵宁 刘宁宁 柳力敏 才娜 陈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及晚期眼压升高的发病率及病因。方法回顾分析235例(306眼)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早期(术后2周内)和术后晚期(术后6个月及以上)眼压,并分别对...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及晚期眼压升高的发病率及病因。方法回顾分析235例(306眼)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早期(术后2周内)和术后晚期(术后6个月及以上)眼压,并分别对引起术后早期及术后晚期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6眼术前眼压平均值为(15.3±4.1)mmHg,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后早期有42眼(13.7%)发生高眼压[平均值(31.9±6.0)mmHg]。术后晚期有12眼(3.9%)发生高眼压[平均值(32.1±5.7)mmHg]。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切除、巩膜环扎、睫状体光凝、惰性气体填充、硅油填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晶状体切除、巩膜环扎、全视网膜光凝、硅油填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颈动脉狭窄是术后晚期发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光凝方式中睫状体光凝是术后晚期发生高眼压的保护因素。结论引起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高眼压与眼内填充物的不同、联合手术的方式、病种及颈动脉狭窄等有关。术后晚期眼压升高危害较大,术后晚期是否发生高眼压与早期高眼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高眼压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