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絮团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武杰 文国樑 +4 位作者 曹煜成 胡晓娟 徐煜 苏浩昌 虞为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第3期46-48,共3页
我国一直采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能力和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重大,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最终会被我国水... 我国一直采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能力和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十分重大,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最终会被我国水产养殖领域淘汰,而生物絮团技术具有净化水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特点,这种新型的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吸引了水产养殖领域的注意力。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已经有部分养殖场引进了这种技术。本文将从水产养殖中生物絮团的应用和作用进行论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生态环境 净化水质 水产养殖
下载PDF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2
作者 康志鹏 刘永 +3 位作者 李纯厚 赵金发 石娟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7,共11页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珊瑚礁鱼类 鱼体形态学 西沙群岛
下载PDF
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氮磷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晓娟 曹煜成 +5 位作者 鲁敏 徐煜 苏浩昌 徐武杰 张建设 文国樑 《水产研究》 2019年第4期172-178,共7页
微藻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环境中,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微藻的功能、微藻类型、微藻处理氮磷机理等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利用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尾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可行性。
关键词 微藻 养殖尾水 处理
下载PDF
水产动物弧菌病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邓益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3-563,共11页
弧菌病是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细菌病之一,对鱼、虾、蟹和贝类等均会造成危害,研究病害防治技术对推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弧菌病防治手段主要有以抗生素为代表的药物防治、以疫苗为代表的免疫防治及以益生菌为代表的生物防治... 弧菌病是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细菌病之一,对鱼、虾、蟹和贝类等均会造成危害,研究病害防治技术对推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弧菌病防治手段主要有以抗生素为代表的药物防治、以疫苗为代表的免疫防治及以益生菌为代表的生物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或其衍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其可在养殖全过程进行疾病的广谱预防和控制,且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影响小,是具有巨大潜力的防治技术。目前,水产养殖中弧菌病的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有益生菌及其相关产品、药用植物和噬菌体。本文在总结水产动物弧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从防治技术的种类、机制和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水产养殖动物弧菌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并提出在深入探究生物防治作用机制、作用模式的同时,确保环境友好并高质高效推动其商业化发展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水产养殖动物弧菌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弧菌病 生物防治 防治机制
下载PDF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5
作者 胡晓娟 杨铿 +6 位作者 文国樑 苏浩昌 许云娜 徐创文 徐煜 徐武杰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铜绿微囊藻 蜡样芽胞杆菌 氯化物型盐碱水
下载PDF
几种虾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旺 杨其彬 +2 位作者 陈旭 陈明强 温为庚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虾蛄(Squillidae)是重要的水产增养殖品种。目前针对虾蛄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方面,其中在虾蛄的纳精结构、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作者综述了几种虾蛄类,如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虾蛄(Squillidae)是重要的水产增养殖品种。目前针对虾蛄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方面,其中在虾蛄的纳精结构、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作者综述了几种虾蛄类,如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kempi)、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和棘突猛虾蛄(H.raphidea)的资源分布、生活习性、亲本、性腺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成果,以期为虾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蛄(Squillidae) 生物学特征 繁殖生物学
下载PDF
双酚G对斑马鱼神经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再腾 罗麟洁 +4 位作者 王天彩 汪星宇 邱静 穆希岩 姜敬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3-2741,共9页
使用双酚G(BPG)慢性染毒成年斑马鱼,以评估其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50μg/L BPG染毒组显著降低了斑马鱼的移动距离和上下水层切换频率,在底部累积时间增加了22.7%,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异常;5和50μg/L染毒导致社交距离分别增加了126... 使用双酚G(BPG)慢性染毒成年斑马鱼,以评估其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50μg/L BPG染毒组显著降低了斑马鱼的移动距离和上下水层切换频率,在底部累积时间增加了22.7%,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异常;5和50μg/L染毒导致社交距离分别增加了126.8%和151.2%,社交累积时间分别减少了80.1%和73.7%,表现出显著的社交障碍.切片染色显示脑结构和肠道绒毛受损以及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和粘液分泌增加,表明潜在的肠道炎症以及神经疾病的发生.进一步的靶向代谢组学显示肠脑神经递质水平紊乱,色氨酸、GABA、谷氨酰胺、去甲肾上腺素、胆碱和组胺等水平显著改变;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代谢是主要受影响通路且存在性别差异,这些通路通过干扰神经递质转运和稳态,调控斑马鱼行为.BPG染毒,斑马鱼表现出显著的神经行为毒性效应和肠脑神经递质代谢紊乱,肠脑调节可能参与介导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类污染物 双酚G 神经毒性 肠道代谢 神经行为影响
下载PDF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的耐受研究
8
作者 黄小林 劳智鸿 +5 位作者 杨育凯 李涛 黄忠 虞为 舒琥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 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为黄斑蓝子鱼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黄斑蓝子鱼幼鱼适宜水温为23.0~28.0℃,可耐受的水温范围为12.1~32.5℃;适宜盐度为8.0‰~59.0‰,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3.5‰~75.0‰;正常环境下窒息临界点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47±0.52)mg·L^(-1)。临近耐受极限的水温和盐度均对黄斑蓝子鱼幼鱼的窒息临界点、窒息点以及极限低氧耐受有较大影响,其中低盐对窒息点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温度和盐度耐受范围较广,但超出适宜范围时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出现应激反应;黄斑蓝子鱼幼鱼窒息点高,易缺氧,建议养殖全过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不低于6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耐受力
下载PDF
三丁酸甘油酯提高凡纳滨对虾鳃组织抗周期性高温胁迫能力的研究
9
作者 朱轩仪 郑晓婷 +3 位作者 邢逸夫 黄建华 董宏标 张家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在水产养殖中,周期性高温(Periodic high temperature,PHT)对虾类的生物学功能会产生显著影响。鳃作为虾类的呼吸和代谢器官,在维持体内渗透平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其功能易受高温等环境变化的干扰。为了探究有效的对虾PHT应对策略,研... 在水产养殖中,周期性高温(Periodic high temperature,PHT)对虾类的生物学功能会产生显著影响。鳃作为虾类的呼吸和代谢器官,在维持体内渗透平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其功能易受高温等环境变化的干扰。为了探究有效的对虾PHT应对策略,研究了三丁酸甘油酯(Tributyrin,TB)对PHT[(34±1)℃,7 d]胁迫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T胁迫导致了显著的鳃组织损伤,诱导了氧化应激反应,进而造成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以及渗透调节功能障碍。不同饲喂策略下(胁迫前饲喂三丁酸甘油酯7 d;每天饲喂三丁酸甘油酯;胁迫后饲喂三丁酸甘油酯7 d),鳃组织损伤程度均显著减轻,同时氧化应激水平降低。此外,三丁酸甘油酯还正向调节了PHT诱导的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以及渗透调节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尤其是每天饲喂三丁酸甘油酯能够有效保持鳃组织形态完整和生理功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三丁酸甘油酯 周期性高温 组织学变化 生理功能
下载PDF
光照在甲壳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牛林洋 董宏标 +3 位作者 郑晓婷 曾祥兵 谭泽加 张家松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光照(光谱、光照强度、光照周期)是水产养殖中关键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调节甲壳动物内源性节律,影响其生长、生理与代谢等生命活动。因此明晰光照对甲壳动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机制,确定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最适光照参数,对于养殖... 光照(光谱、光照强度、光照周期)是水产养殖中关键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调节甲壳动物内源性节律,影响其生长、生理与代谢等生命活动。因此明晰光照对甲壳动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机制,确定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最适光照参数,对于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介绍了光在养殖水环境中的传播特点及甲壳动物的光感受器官,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光照三要素对甲壳动物生长发育、行为活动、摄食、存活、蜕皮、产卵繁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为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中国水产养殖产业中光照系统的应用目前并不成熟,养殖中缺乏对光照参数的精准调控,对此提出未来水产养殖中应用LED照明是推广渔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养殖 光照 生理响应 行为活动
下载PDF
基于优化灰色模型的南海鸢乌贼资源丰度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茜涵 吴洽儿 +2 位作者 周艳波 谢恩阁 马胜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文章选择构建灰色预测模型GM(1,N),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对2013—2019年春夏季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进行拟合预测,使用Simpson公式和Fourier级数改造原模型背景值并对拟合值残差做修正。结果显示,在鸢乌贼CPUE预测上,普通GM(1,N)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78%,优化灰色GM(1,N)模型为2.54%;在2019年鸢乌贼CPUE预测上,优化灰色GM(1,N)模型将相对误差从普通GM(1,N)模型的4.79%降至1.87%。结果表明,优化的灰色模型较普通多因素GM(1,N)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为准确预测鸢乌贼资源相对丰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丰度 灰色模型 残差修正
下载PDF
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营养生态位研究
12
作者 石娟 刘永 +4 位作者 李纯厚 王腾 赵金发 宋晓宇 谢宏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δ13C为(-18.74±1.41)‰,δ15N为(12.35±0.57)‰,营养级为(3.25±0.17)‰。δ13C在体长小于100.00 mm时随体长增加逐渐上升,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下降;δ15N在体长<110.00 mm时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110.00~120.00 mm时出现骤降拐点,δ15N最小,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体长<100.00 mm和>120.00 mm两阶段的营养多样性较高,营养生态位宽幅较大;在体长100.00~120.00 mm阶段,种群冗余度与均匀度较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分布均匀,拥有相似营养特征的个体占比高。贝叶斯混合模型溯源表明,浮游动物对棘头梅童鱼的食物贡献比例最高。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稳定同位素 生态位 营养级 珠江口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大眼鲷资源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禹希 王学锋 +2 位作者 陈国宝 吕少梁 曾嘉维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23-2532,共10页
研究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渔场形成过程, 并为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 2014年南海 捕捞信息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运用重心分布、自举法(Boo... 研究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渔场形成过程, 并为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 2014年南海 捕捞信息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运用重心分布、自举法(Bootstrap) 和地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分布和时空异质性。结果发现,2009 2014 年大眼鲷资源密度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极显著,最高值为2012年的(26.69± 7.34) g/(h kW nets)。不同年份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均分布在南海北部50~100 m等深线 间,资源密度重心年际分布差异不显著,主要集中于调查海域中部。大眼鲷资源密度在 70~90 km的尺度范围内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良好的空间结构性(块金系数<25%), 主要受环境因素的作用;在90 km以上的尺度范围,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受随机成分影 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鲷 时空异质性 空间自相关 底拖网 南海北部
下载PDF
西沙群岛鹦嘴鱼科耳石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14
作者 康志鹏 李纯厚 +4 位作者 李纯然 王腾 赵金发 石娟 刘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鉴别鹦嘴鱼时综合判别率为56.8%,低于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的63.1%和两种参数结合的75.7%;而结合两种参数对其4个属的综合判别率为88.6%,其中绚鹦嘴鱼属的判别率达到100%;15种鹦嘴鱼的耳石形态聚类结果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属层面的聚类,呈现高度一致,证实了耳石形态具有遗传的属性,也说明了耳石形态学用于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西沙群岛鹦嘴鱼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为鹦嘴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形态 传统形态测量法 椭圆傅里叶分析法 鹦嘴鱼
下载PDF
四指马鲅泌尿系统胚后发育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蓝军南 李俊伟 +4 位作者 区又君 温久福 李加儿 李活 周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泌尿系统胚后发育的一般规律,采用石蜡组织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50 dph(days post hatching)的四指马鲅泌尿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前肾小管在3 dph已经形成,中... 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泌尿系统胚后发育的一般规律,采用石蜡组织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50 dph(days post hatching)的四指马鲅泌尿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前肾小管在3 dph已经形成,中间分布少量未分化干细胞;至7 dph前肾小管刷状缘明显,泌尿机能增强;15 dph前肾小管继续分化,管壁细胞结构清晰;20 dph观察到少量前肾小管退化,泌尿机能开始衰退;前肾在发育过程中未观察到肾小体形成。中肾肾小管原基在7 dph开始形成;20~25 dph中肾早期肾小体和肾小管芽形成;30 dph肾小管数量剧增,亚成熟肾小体形成,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开始区分;45 dph第一近端小管和第二近端小管开始区分,至50 dph观察到成熟肾小体;中肾有较多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布,兼具造血、免疫及泌尿功能。中肾管为输尿管,始于中肾后端,并行向后合并膨大为输尿管膀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 泌尿系统 胚后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中国鲎幼鲎形态性状与体重的通径分析及异速生长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银康 钟金香 +2 位作者 鲍虞园 应紫薇 颉晓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19,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_(1))、头胸部宽(X_(2))、腹部长(X_(3))、腹部宽(X_(4))、剑尾长(X_(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_(1))、头胸部宽(X_(2))、腹部长(X_(3))、腹部宽(X_(4))、剑尾长(X_(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X_(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X_(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X_(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形态性状 体重 通径分析 异速生长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四指马鲅幼鱼耗氧率及其窒息点研究
17
作者 林欣 谢希尧 +2 位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吴水清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为探讨四指马鲅幼鱼(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变化规律,试验比较了不同温度(22、27、32℃)对平均全长(4.5±0.5)cm、平均体质量(1.5±0.5)g四指马鲅幼鱼耗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本... 为探讨四指马鲅幼鱼(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变化规律,试验比较了不同温度(22、27、32℃)对平均全长(4.5±0.5)cm、平均体质量(1.5±0.5)g四指马鲅幼鱼耗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条件下,水体温度越高,幼鱼全部死亡的时间越短,水体中所含溶解氧(DO)的质量浓度越高,22℃窒息点为1.39 mg/L,27℃窒息点为1.54 mg/L,32℃窒息点为1.76 mg/L;2)各温度组中幼鱼的耗氧率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温度越高,其耗氧率下降速度越快,当耗氧率从试验之初的1.418、2.346、4.243 mg/(g·h)下降到0.4~0.5 mg/(g·h)时,幼鱼全部死亡,不同温度组变化减慢,相邻观测时间点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幼鱼存活率为100%;3)试验过程中,当22、27、32℃温度组的DO含量分别为2.53、2.90、3.10 mg/L时,幼鱼开始出现乱窜、焦躁不安、偶尔跃出水面以及咧鳃等现象,随着试验持续进行,幼鱼跃出水面的频次增加,鳃盖振动幅度随之增加;其剧烈应激后静卧于水底、咧鳃、抽搐,然后窒息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温度 耗氧率 窒息点
下载PDF
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的生长性能及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俊伟 区又君 +5 位作者 温久福 胡瑞萍 朱长波 蓝军南 李加儿 周慧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室内循环水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叉长、体长、头长、尾柄高和全长;与池塘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尾柄高、叉长、体长和体高。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头长、体宽和眼径对室内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1.418;全长、尾柄高、体高、躯干长、头长对池塘养殖群体的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8。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环境鱼体的变异系数较大有利于良种选育,而室内循环水养殖规格较均匀利于生产。不同养殖模式下,四指马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为其规模化养殖和选育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室内循环水养殖 池塘养殖 通径分析 形态性状 体质量
下载PDF
黄斑篮子鱼仔、稚、幼鱼形态观察与生长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黄小林 杨育凯 +3 位作者 李涛 黄忠 虞为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94,共7页
为了解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胚后发育特点,对其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根据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开口与摄食、鳍膜消退、鳍棘变化、色素沉积和全身被鳞等发育特征,... 为了解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胚后发育特点,对其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根据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开口与摄食、鳍膜消退、鳍棘变化、色素沉积和全身被鳞等发育特征,把黄斑篮子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黄斑篮子鱼初孵仔鱼全长(1.913±0.105) mm,在水温23~24.3℃,3日龄开口;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进入后期仔鱼期;17日龄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进入稚鱼期;33日龄鳞片覆盖全身,完成变态,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进入幼鱼期。仔稚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出先快后慢再快的生长趋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出膜后随日龄不断伸长,28日龄长到最大值,之后逐渐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胚后发育 仔稚鱼 形态观察 生长特性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20
作者 苏友禄 刘婵 +2 位作者 邓益琴 郭志勋 冯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7-766,共10页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罗非鱼Tilapia的主要病原菌,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无乳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罗非鱼,不仅能在宿主血液内增殖,随巨噬细胞在体内游走、侵染其他组织,...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罗非鱼Tilapia的主要病原菌,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无乳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罗非鱼,不仅能在宿主血液内增殖,随巨噬细胞在体内游走、侵染其他组织,还可透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导致罗非鱼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通过分子分型的方法可获得菌株分子遗传多样性信息,有助于解析菌株的流行和传播规律。目前,抗菌药物仍是防控该病的首选,但长期用药和滥用药会加快菌株产生耐药性,疫苗是防控无乳链球菌病的有效途径,但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疫苗较少。本研究中全面归纳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分子分型、耐药性及疫苗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旨在为防控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流行病学 病理学 检测方法 分子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