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珠江中下游鱼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书礼 陈蔚涛 +4 位作者 武智 夏雨果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等流程检测鱼类多样性。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30种鱼类,隶属于4目10科27属,其中土著鱼类26种,外来种4种。较已有传统调查数据新检出2种鱼类:美丽沙鳅(Botia pulchra)和齐氏罗非鱼(Oceochromis zillii)。鱼类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尼罗罗非鱼(O.nilotica)、齐氏罗非鱼、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和鲤(Cyprinus carpio)。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eDNA检测九江和桂平站点的鱼类多样性最高,藤县的最低。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eDNA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的多样性及分布,在实际应用中可将e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 鱼类多样性 珠江中下游
下载PDF
基于渔业声学调查的珠江东塔产卵场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武智 李跃飞 +3 位作者 朱书礼 杨计平 夏雨果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布的区域。以地形因子水深、坡度、坡向为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各因子适宜度指数范围,进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计算研究江段的HSI值。结果显示,东塔产卵场鱼类密度分布介于0.009~0.057尾·m^(−3);在时间上,鱼类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空间上,鱼类分布整体自相关性不强,部分区域局部自相关性强,如产卵场沙洲邻近区域三年结果均为“热点区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及石咀段出现“冷点区域”。该江段鱼类的适宜水深范围为5~8 m,适宜坡度范围为1.0°~1.5°(微斜坡),适宜坡向范围为90°~180°(东南方向)。通过HSI模型计算,得出研究江段HSI值介于0.02~0.95,平均值为0.31±0.22,高值区域集中出现在东塔产卵场的沙洲两侧,河流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可能为鱼类潜在的适宜栖息区域;主航道基本为HSI低值区。利用2017年声学调查数据对HSI模型进行了验证,鱼类资源密度与HSI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东塔产卵场的鱼类栖息情况,可用于江河鱼类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塔产卵场 栖息地适宜性 水声学技术 热点分析
下载PDF
基于水声学的阳宗海鱼类行为特征及其资源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丽媛 杨剑虹 +6 位作者 熊清海 田敏 王慧 曲品 蒋荣明 寇春妮 武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为评估其鱼类分布特征及资源现状,分别于2022年3、5、8和10月采集渔获物,并于6月20—21日昼夜利用鱼探仪进行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阳宗海共采集鱼类24种,隶属于7目14科23属,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为评估其鱼类分布特征及资源现状,分别于2022年3、5、8和10月采集渔获物,并于6月20—21日昼夜利用鱼探仪进行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阳宗海共采集鱼类24种,隶属于7目14科23属,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为阳宗海鱼类优势种。其中,太湖新银鱼、子陵吻鰕虎等小个体鱼类,数量占比超90%。整体来看,鱼类水平空间分布无明显昼夜差异,高密度区均分布在南北2个浅水区。鱼类垂直分布、行为特征存在显著昼夜差异,表现为夜间大量弱声信号聚集于5~10 m水层,白天则分散分布;夜间75%的鱼类向上游动而昼间则相反,中小型鱼类在夜间小幅上浮,而大型鱼类在夜间垂直迁移更为活跃。初步估算,阳宗海鱼类昼夜平均密度分别为0.033和0.038尾·m−3。结果表明,目前阳宗海已形成了以外来鱼类为优势种、土著鱼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的新群落结构。建议加大对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的捕捞,继续开展鲢、鳙和中上层土著肉食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来调整鱼类群落结构,以达到调控水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评估 水声学 种类组成 空间分布 昼夜节律 阳宗海
下载PDF
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多样性
4
作者 夏雨果 陈蔚涛 +3 位作者 李新辉 朱书礼 李捷 李跃飞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5,共12页
广东省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鱼类资源丰富且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鱼类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在近十几年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广东省珠江水系、粤东水系和粤西水系14条河流(区域)的鱼类物种名录,并对其种类... 广东省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鱼类资源丰富且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鱼类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在近十几年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广东省珠江水系、粤东水系和粤西水系14条河流(区域)的鱼类物种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探究了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东省内陆江河共记录有鱼类351种,隶属于21目74科207属。其中,广东省特有鱼类13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8种,河海洄游鱼类10种,淡水珍稀濒危鱼类28种,在珠江、粤东和粤西水系均有分布的广布种有52种。根据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可将14条河流(区域)分为5组:珠江水系和韩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西水系和粤东的螺河、赤石河、黄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东的黄冈河、榕江和练江各单独为一组。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鱼类种类组成差异显著(r=0.937,p=0.001)。广东省江河鱼类中,2010年之后出现的种类有223种(含外来种群),约有39%的历史土著种类未出现,土著鱼类资源明显衰退。鱼类栖息地生境破坏、外来种群入侵等是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威胁因素。未来需要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防控外来种群的扩张,最重要的是从保护鱼类栖息地的角度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物种丰富度 生物多样性 相似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